《家用良方》~ 卷五 (3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3)

1. 治外科各症並跌打損傷

木香末(五分),當歸,白芍,川芎,紫蘇,桔梗,枳實(麩炒,各一錢),大腹皮,澤瀉,甘草節(各五分),烏藥,陳皮

半夏(法制)

茯苓,黃耆,防風,青皮(各一錢),檳榔,枳殼(麩炒,各五分),此木香流氣飲。用生薑三片,紅棗肉二枚,水煎服。

如煩躁譫語者,乃毒內攻也。大青葉,木通,梔子(生研)

桔梗,麥門冬(去心)

元參,人中黃,知母,升麻,淡竹葉,熟石膏(各一錢)。大便閉,加大黃、燈芯十二根,水煎,食遠服。

如潰破後,五心煩熱者,乃餘毒未盡也。人參,陳皮,茯苓,麥冬(去心)

當歸,地骨皮,黃耆,白朮,遠志(各一錢),柴胡,黃連,炙草(各五錢),粳米(一撮),水煎,食遠服。

如針後出膿,虛弱驚悸者,乃元氣傷也。人參,麥冬,茯神,黃耆,白朮,元參,陳皮(以上各一錢),甘草(炙),遠志(去心)

石菖蒲,酸棗仁(炒研)

五味子(研,各五分)。臨服入硃砂三分,水煎,食遠服。

如攻利太過致發渴、脈虛大者,黃耆(蜜炙),白朮(土炒),人參,陳皮,甘草(炙)

當歸,升麻,柴胡(各等分),薑、棗引,水煎服。

如發汗之後,不止,熱不退,瘡不疼,便不利者,乃里虛也,宜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川芎,當歸,生地,白芍,外加黃耆、麥冬(去心),薑、棗引,水煎服。

疔發頂上三陽受毒

用鈹針刺入瘡心四、五分,挑斷疔根,取出惡血,隨用立馬回疔丹,插入瘡孔內,外以巴膏蓋之。

立馬回疔丹

蟾酥(酒化),輕粉,白丁香,硇砂(各一錢),乳香(六分)

雄黃,硃砂,麝香(各三分),蜈蚣(炙,一條),金頂砒(五分)

共為細末,麵糊搓如麥子大,插入瘡孔一粒。

巴膏方列前。

疔發項下三陰受毒

先當灸艾火,以遏其毒勢,亦須針刺出惡血,插入前藥一粒(即立馬回疔丹),蓋以巴膏。若旁腫硬,用針亂刺腫硬之處,使多出惡血,否則必至走黃。

挑疔根法

先將針身橫刮疔頂皮開,方直針入疔根。先出紫黑血,再挑刺到鮮血出,以知痛為止。隨填_撥疔散_滿瘡孔以蓋應膏蓋之,過三、四時,拔去舊藥,換以新藥。若藥干無水不痛者,此挑法未斷疔根也,再深挑之,必要入藥知痛,有毒水流乃止。至三、四日後,疔頂乾燥,以琥珀膏貼之,使疔根托出,換九一膏拔之,黃連膏抹之,外蓋白膏藥生肌斂口。

拔疔散

硇砂,白礬(煅)

硃砂,食鹽(用鐵鏽刀燒紅煅之)各等分,擇丁日午時,研末搽患處,化硬搜根。

制蟾酥丸法

蟾酥(紹酒化,二錢),輕粉,銅粉,枯礬,膽礬,寒水石,乳香,沒藥,麝香(各一錢),硃砂(三錢),雄黃(二錢),蝸牛(二十一個)

白話文:

治療外科各種疾病及跌打損傷

木香流氣飲: 藥材:木香末(五分),當歸、白芍、川芎、紫蘇、桔梗、枳實(用麩皮炒過,各一錢),大腹皮、澤瀉、甘草節(各五分),烏藥、陳皮,半夏(經過炮製),茯苓、黃耆、防風、青皮(各一錢),檳榔、枳殼(用麩皮炒過,各五分)。 用法:用水煎煮,加入生薑三片、紅棗肉兩枚一起服用。

若出現煩躁、胡言亂語的症狀,表示毒素侵入體內,此時需服用:大青葉、木通、梔子(生磨成粉),桔梗、麥門冬(去心),元參、人中黃、知母、升麻、淡竹葉、熟石膏(各一錢)。 若有便秘,則加入大黃和燈心草十二根。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若傷口潰爛後,出現手心、腳心煩熱,表示剩餘的毒素還沒完全清除。此時需服用:人參、陳皮、茯苓、麥門冬(去心),當歸、地骨皮、黃耆、白朮、遠志(各一錢),柴胡、黃連、炙甘草(各五錢),粳米(一小撮)。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若針刺後出現膿液,且身體虛弱、心悸,表示元氣受損。此時需服用:人參、麥門冬、茯神、黃耆、白朮、元參、陳皮(以上各一錢),炙甘草、遠志(去心),石菖蒲、酸棗仁(炒過並研磨),五味子(研磨,各五分)。 服用時加入硃砂三分,用水煎煮,在飯前服用。

若使用瀉藥過度,導致口渴、脈搏虛弱,需服用:蜜炙黃耆、土炒白朮、人參、陳皮、炙甘草,當歸、升麻、柴胡(各等份)。用生薑、紅棗引藥,用水煎煮服用。

若發汗後,汗流不止、熱不退、瘡不痛、大便不暢,表示身體內部虛弱。此時需服用: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川芎、當歸、生地、白芍,另外加入黃耆、麥門冬(去心)。用生薑、紅棗引藥,用水煎煮服用。

疔瘡長在頭頂,是三陽經受到毒邪

用銳利的針刺入瘡口中心四、五分,挑斷疔瘡的根部,取出惡血,然後立即將「立馬回疔丹」塞入瘡孔,外用巴豆膏覆蓋。

立馬回疔丹: 藥材:蟾酥(用酒化開)、輕粉、白丁香、硇砂(各一錢),乳香(六分),雄黃、硃砂、麝香(各三分),蜈蚣(烤過,一條),金頂砒霜(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搓成麥粒大小,塞入瘡孔中一粒。巴豆膏的配方之前已列出。

疔瘡長在頸部下方,是三陰經受到毒邪

先用艾灸,以控制毒邪擴散,也需要針刺放出惡血,然後塞入前面提到的「立馬回疔丹」一粒,外用巴豆膏覆蓋。若周圍腫脹堅硬,可用針在腫硬處亂刺,使其多出惡血,否則病情會擴散惡化。

挑疔瘡根部的方法

先用針身橫向刮開疔瘡頂部的皮膚,再將針直刺入疔瘡根部。先會流出紫黑色的血,繼續刺直到流出鮮血,感覺疼痛時停止。接著將「撥疔散」填滿瘡孔,再用膏藥覆蓋。三、四個小時後,取出舊藥,換上新藥。如果藥乾了且沒有流水、不痛,表示尚未挑斷疔瘡根部,需再次深入挑刺,務必使藥物接觸到患處時感到疼痛,有毒液流出才算完成。三、四天後,疔瘡頂部乾燥,用琥珀膏貼敷,使疔瘡根部被托出,再用九一膏拔除,塗抹黃連膏,外用白膏藥促進肌肉生長,使傷口癒合。

撥疔散: 藥材:硇砂、煅白礬,硃砂、食鹽(用燒紅的鐵鏽刀煅過),各等份。 用法:選擇丁日的午時,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塗抹在患處,以軟化硬塊、搜出病根。

製作蟾酥丸的方法: 藥材:蟾酥(用紹興酒化開,二錢),輕粉、銅粉、枯礬、膽礬、寒水石、乳香、沒藥、麝香(各一錢),硃砂(三錢),雄黃(二錢),蝸牛(二十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