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良方》~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治外科各症並跌打損傷

肺疽傷脾,凡肺疽脾氣虧損,久咳吐膿或中滿不食,必須補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

麥冬(七分),生黃耆(二錢五分),當歸(二錢),北五味(四分),人參(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桔梗(六分),清炙甘草(五分)

生薑(一片),大黑棗(三、七個)

水煎服。

頸項四肢瘡腫,凡四肢頸項等處,不問軟硬、赤白、腫痛,皆因抑鬱所致,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一錢),黃耆(鹽水炒,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

熟地(二錢),芍藥(炒,一錢),貝母(一錢),香附(制,一錢)

茯苓(二錢),陳皮(一錢),白朮(二錢),柴胡(六分),生甘草(七分)

桔梗(七分),姜(一片)

水煎服。

如口乾,加五味子七粒,麥門冬一錢。如寒熱往來,加軟柴胡七分,地骨皮一錢。如膿清,重加人參一、二錢,黃耆一、二錢。如膿多,重加川芎一錢,當歸二錢。如肌肉遲生,加白斂一錢,官桂七分。

瘡瘍痊後枯乾,凡瘡瘍將痊,或痊後口乾甚渴,舌苔黃色,此乃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相濟,故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消,或腿腫腳瘦,服此以降心火滋腎水,則諸症頓上。口舌生瘡不絕亦治。

熟地(九蒸九曬,四兩),山茱萸(紹酒浸,四兩),山藥(四兩),澤瀉(蒸焙,三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心(一兩),北五味(半生半炒,四兩)

共研細末,熬膏加蜜少許,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未言語前,空心鹽湯送下。

面部生瘡

硫黃(五分),白芷(五分),天花粉(五分),水粉(五分),全蠍(一個),蟬蛻(五個),芫菁(去頭足,七個)

共研細末。用黃蠟麻油向離火方熬,油入前末藥和勻,每於臨臥時洗面淨,以少許塗面,勿近眼目。數日間,腫處自平(赤鼻風遭刺均治)

降癰散,凡癰疽諸毒,消腫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可愈。若陽青熾盛而疼痛勢凶者,宜先用此方。其解毒散毒之功神效最速。若堅頑深固者,宜用後方。

薄荷(一握,用葉),野菊花(連根葉,一握),土貝母、茅根(一握)

乾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外將茅根煎濃湯,去粗,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劑湯燉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於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真妙方也。

後方,凡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滯,宜用此方。

腦荷倍用,生南星,土貝母,朴硝(各等分),風化石灰(倍用)

同為末,用鹽滷調,杵綢黏,敷患處,經宿,干,易之。不必留頭,若膿成者留頭亦可。或炒熱攤絹貼之亦可,或用麻油調,或用熱茅根湯調亦可。若欲止痛速效,加麝香、冰片少許更妙。

白話文:

肺部膿瘡傷及脾胃

如果因為肺部膿瘡導致脾胃虛弱,出現長期咳嗽吐膿或胸悶吃不下飯的情況,必須要補養脾胃來幫助肺部恢復,否則很難治好。

藥方:麥門冬(七分)、生黃耆(二錢五分)、當歸(二錢)、北五味子(四分)、人參(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桔梗(六分)、清炙甘草(五分)。 加生薑一片、大黑棗三到七顆,用水煎服。

頸部和四肢的瘡腫

凡是四肢、頸部等地方,無論是硬的還是軟的、紅的還是白的、腫痛的,都是因為情緒鬱悶所引起的,可能會在下午發熱,或者潰爛後不容易癒合。

藥方:人參(一錢)、鹽水炒過的黃耆(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熟地(二錢)、炒過的芍藥(一錢)、貝母(一錢)、製過的香附(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白朮(二錢)、柴胡(六分)、生甘草(七分)、桔梗(七分)。 加生薑一片,用水煎服。

如果口乾,可以加五味子七粒、麥門冬一錢。如果忽冷忽熱,可以加軟柴胡七分、地骨皮一錢。如果膿液清稀,要多加人參一到二錢、黃耆一到二錢。如果膿液很多,要多加川芎一錢、當歸二錢。如果肌肉生長緩慢,可以加白蘞一錢、官桂七分。

瘡瘍痊癒後乾燥

如果瘡瘍快要痊癒,或者痊癒後口乾舌燥,舌苔發黃,這是因為腎陰虛損,不能滋潤身體,導致心火上炎,水火不協調,所以會煩躁口渴、小便頻繁或出現白濁、陽痿、食慾不佳、肌肉消瘦,或者腿腫腳瘦。服用此方可以降心火、滋腎水,這樣各種症狀就會消失。口舌生瘡不斷也可以用此方治療。

藥方:九蒸九曬過的熟地(四兩)、用紹興酒浸泡的山茱萸(四兩)、山藥(四兩)、蒸焙過的澤瀉(三兩)、白茯苓(三兩)、牡丹皮(三兩)、桂心(一兩)、半生半炒的北五味子(四兩)。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熬成膏狀,加入少量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在清晨還沒說話前,空腹用淡鹽水送服。

臉上生瘡

藥方:硫磺(五分)、白芷(五分)、天花粉(五分)、水粉(五分)、全蠍(一個)、蟬蛻(五個)、去掉頭足的芫青(七個)。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用黃蠟和麻油加熱熬製,等油熱後放入藥末攪拌均勻。每天睡前洗淨臉,塗抹少量在患處,不要碰到眼睛。幾天後,腫脹就會消退。(紅鼻子和被刺傷的也能治好)

降癰散

凡是癰疽等毒瘡,可以消腫止痛、散毒。還沒形成的可以消散,已經形成的可以收斂毒素,加速潰破痊癒。如果炎症嚴重、疼痛劇烈,應該先用此方。它解毒散毒的效果非常迅速。如果毒瘡頑固且深,應該用後面的方子。

藥方:薄荷(一把,用葉子)、連根帶葉的野菊花(一把)、土貝母、茅根(一把)。 乾燥的可以磨成粉末,新鮮的可以搗爛,和貝母一起研磨均勻。外用茅根煎成濃湯,去掉渣滓,用湯調和前面的藥末,趁熱敷在患處。並保留之前煎好的湯,加熱後隨時潤濕藥敷。但不能用冷湯,冷湯會使藥效無法發揮,反而會疼痛。大約敷半天就要換藥,此方效果很好。

後方

凡是頑固且深入的癰疽毒瘡,以及結核痰滯,應該用此方。

藥方:薄荷加倍用量、生南星、土貝母、朴硝(等量)、風化石灰(加倍用量)。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鹽滷調和,搗成黏糊狀,敷在患處。過一夜,藥乾後就換藥。可以不用留膿頭,如果已經化膿,留著膿頭也可以。也可以炒熱後攤在絹布上貼在患處,或者用麻油調和,或者用熱的茅根湯調和也可以。如果想要止痛效果更快,可以加入少量麝香、冰片,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