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庭錄存》~ 常熟李

回本書目錄

常熟李

1. 常熟李

驚悸起因,傳為顫振,繼以寤寐不寧。左脈細軟,右關弦數。數則為火,弦則為痰。細軟又主乎虛。虛在肝腎。眾以痰火結於脾胃,所以能食少運,肢體軟弱,口燥身麻也。連日本既屬安適,無容更張。惟痰火內勝,不得不以十味溫膽法加減佐之,以為標本兼顧之計,俾得虛不再虛,實者不實,未知是否?

人參、大熟地、天冬、大生地、茯神、柏子仁、棗仁、石決明、橘紅、當歸身、川貝、鮮竹茹、龍齒

次診

顫振一症,乃陰氣爭勝。顫則陽氣不復。其勢之來,上衝則鼓領,四散則肢動。至於肉瞤筋惕,不過來勢之輕者,平補鎮心而已。惟肝不藏魂,寤寐失常。膽又內怯,驚悸時作。加以痰火串入其間,法須兼備,冀免厥塞

人參、龍齒、歸身、遠志、茯神、麥冬、橘紅、生地、棗仁、川連三分,拌炒膽星、秫米、半夏、竹瀝拌石決明、竹茹、鉤藤

三診

顫振不發於冬至已,責陽氣不復。此在冬至以前發者,尤為陽氣不復,不言喻。至於陰氣爭勝,似未可解。而不知陰氣之所以爭勝者,皆為陽氣不充,未經來復之敵。若能來復,則陰氣何能爭勝?然陰之爭勝固已,而其所爭所勝之陰,究系何物?邪氣曰肝,屬陰。痰亦屬陰。

痰屬於脾。脾經所生之痰,內因肝經之陰火下動。動則生風痰,亦隨之而逆。此顫振之所由來也。豈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而已哉?惟本有驚悸,此因顫振而更劇。無怪乎其寤多寐少也

人參、冬朮、茯神、炙草、半夏、陳皮、大生地、麥冬、歸身、白芍、酸棗仁、遠志、秫米、竹茹、石決明、鉤藤。先服磁朱丸二錢,陳皮湯下

白話文:

[常熟李]

驚嚇和焦慮導致了震顫,接著日夜難眠。左手脈象細軟,右手關脈弦數。數脈通常代表有火熱,弦脈表示有痰濕。細軟的脈象顯示體虛。這種虛弱出現在肝腎功能上。大家認為是痰火在脾胃積聚,因此食慾減少,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口乾舌燥,身體麻木。在日本的時候,病情似乎已經穩定,不需要再做大幅度調整。但體內的痰火仍需處理,我們用十味溫膽湯加減方來治療,希望達到全面照顧體質的效果,讓虛弱的不再虛弱,實證的不再實證,不知道這樣是否恰當?

藥方包括:人參、大熟地、天冬、大生地、茯神、柏子仁、棗仁、石決明、橘紅、當歸身、川貝、鮮竹茹、龍齒。

第二次診斷

顫振這病症,是因為陰氣過盛。顫抖則表示陽氣無法恢復。病情來臨時,向上沖擊會使頸部脹滿,向四周擴散會使四肢活動。肌肉抽搐和筋骨緊繃只是病情較輕的表現,平時補養心臟即可。然而肝臟無法儲藏魂魄,睡眠模式失常。膽小易驚,焦慮頻繁。加上痰火混雜其中,治療必須兼顧所有問題,避免病情惡化。

藥方包括:人參、龍齒、歸身、遠志、茯神、麥冬、橘紅、生地、棗仁、川連三分,拌炒膽星、秫米、半夏、竹瀝拌石決明、竹茹、鉤藤。

第三次診斷

顫振通常不會在冬至後發生,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恢復。如果在冬至前就出現,更是表示陽氣不能恢復,這點不用解釋。至於陰氣過盛,似乎無法理解。但實際上,陰氣過盛是因為陽氣不足,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對抗。如果陽氣能恢復,陰氣怎能佔上風?然而,即使陰氣佔優,它所爭奪的陰氣究竟是什麼?肝臟是陰性器官。痰濕也是陰性。

痰濕與脾臟相關。脾臟產生的痰濕,因為肝臟的陰火下動而產生。一旦動起來,就會生成風痰,並隨之逆流。這就是顫振的來源。難道只有各種風病和頭暈,都歸咎於肝臟嗎?由於原本就有驚嚇和焦慮,因顫振而加重病情。難怪他醒著的時間比睡覺的時間長。

藥方包括:人參、冬朮、茯神、炙草、半夏、陳皮、大生地、麥冬、歸身、白芍、酸棗仁、遠志、秫米、竹茹、石決明、鉤藤。先服用磁朱丸二錢,用陳皮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