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庭錄存》~ 安徽程

回本書目錄

安徽程

1. 安徽程

先生之病素稟濕熱又挾陰虛之病也。濕者何地之氣也?熱者何天之氣也?天地鬱蒸,濕熱生焉。天地交泰,絪蘊生焉。生生不息之機,妙合於其間。稟而受者,濕熱元氣混合,一家出自先天,牢不可破。較之外感內傷之濕熱,屬在後天者,一掃而盡,豈可同日而語哉?設使薄滋味,遠房幃,不過生瘡動血,幼年所患等症而已。

惟從事膏粱,更多嗜欲,外增濕熱,內耗陰精,則臟腑營衛,常有春夏之情,而無秋冬之氣。無怪乎其亥年之風火相煽,茸苦於鳴。豈非陽氣萬物盛上而躍之一驗乎?當斯時也,靜以養之,則臍冷齒痛,以下見症之外,猶可相安於無事。何乃火上添油,喜功生事,陡然頭昏面赤,一派炎炎之勢,甚至火極似水,陽不成其為陽,勢不成其為勢。肝經之火,督脈之陽,亦從而犯上,失其本來面目矣。

近聞引火歸元,以為甘溫能除大熱。嗟乎!未聞道也。甘溫能除大熱者,良以下極陰寒,真陽上越,引其火歸其源,則坎離交媾,太極自安。若天陰虛,濕熱蒸動而上者,投以清滋,尚難對待。斷不可以火濟火。犯一誤,不可再誤之戒。然清已有法,滋亦頻投。飲食能增,身體能胖,外有餘矣。

而色色不能久立久坐,即病機中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之條際。此外盛中空,下虛上實,用藥實難當。見東垣之清燥湯,丹溪之虎潛丸,潤燥合宜,剛柔協濟。張氏每贊此兩方,始克有賴。何樂而不即用之耶?無如藥力之所以載行者,胃氣也。胃屬陽明,陽明中土,萬物所歸。

濕熱竊踞,亦久已薰蒸。傳為吐血嗽痰,鼻塞噫氣,二便失調,正竅不和,都屬胃病。欲安內臟,必先清其外腑,又為一要著。至於秋末冬初,病甚者,十月坤卦純陰,天已靜矣。而濕熱反為之動。腎欲藏矣,而濕熱為之露。致邪失正,能不令病之更進一層乎?附方謹覆:

青監四兩`` 甘草八錢 荸薺`一斤 海蜇二斤`` 萆薢一兩 飴糖`八兩 橘葉五錢`` 霞天曲一兩五錢 十大功勞葉`一斤 刺蝟皮`一兩五錢``

右藥為末,竹瀝和水泛丸,每服三錢,清晨開水送下。服完後,合虎潛丸全料同合常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某位先生平時就體質偏濕熱且夾雜著陰虛的情況。濕氣是地的氣候特徵,熱氣是天的氣候特徵。天地鬱蒸,於是產生了濕熱。天地交泰,則會形成氤氳的氣象。這種生生不息的機制,在其中巧妙地融合。人體受到這樣的氣候影響,濕熱與元氣混合,成為一種源自先天、堅固無法破壞的狀態。與外感或內傷導致的濕熱相比,這種先天的濕熱狀態,後者完全不在同一層次。即使飲食清淡,遠離房事,也只不過可能出現生瘡或出血等幼年時期常見的病症。

然而,如果過度攝取高脂肪食物,增加身體的濕熱,並消耗體內的陰精,那麼臟腑營衛就會呈現出春夏的特性,而缺乏秋冬的氣候。因此,他在亥年時風火相煽,感到耳鳴的困擾。這難道不是身體的陽氣過剩,導致萬物過度旺盛的證明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保持靜態的生活方式來養身,除了臍部冰冷、牙齒疼痛等症狀,還可以維持正常的生活。然而,他卻火上加油,開始進行一些過度的活動,突然出現頭暈臉紅,全身呈現出一片熾熱的狀況,甚至到了火極似水的程度,陽氣已經失去了其本質,形勢也變得不穩定。肝臟的火氣和督脈的陽氣也隨之上衝,失去原有的平衡。

最近聽說有一種方法叫做"引火歸元",認為甘溫的藥物能夠消除大熱。但這種觀點並沒有根據。甘溫的藥物能夠消除大熱,是因為在極端的陰寒狀態下,真正的陽氣向上溢出,將火氣引回其根源,就能讓陰陽平衡,達到太極的平穩。然而,對於因陰虛和濕熱蒸騰而上升的熱氣,使用清涼滋潤的藥物都難以對抗,絕對不能以火濟火,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然而,使用清涼和滋潤的藥物是有方法的,頻繁地使用這些藥物,可以增加食慾,讓身體變胖,外表看起來已經恢復健康。

但是,他仍然無法長時間站立或坐著,這顯示疾病中的萬物陰陽處於不定狀態,尚未找到平衡點。這是外表看似健康,實際上內部空虛,下部虛弱而上部實壯的現象,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東垣的清燥湯和丹溪的虎潛丸,潤燥恰當,剛柔並濟,張氏常常讚揚這兩個藥方,認為它們確實有效。為什麼不立即使用呢?然而,藥物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依賴的是胃氣。胃屬於陽明,是萬物歸宿的地方。

如果濕熱佔據了胃部,長時間薰蒸,會導致吐血、咳嗽、鼻塞、噁心、大小便失調、正常的通道不順暢,這些都是胃部疾病的表現。想要讓內臟安定,必須先清除外部的腑臟,這是一個重要的步驟。在秋末冬初,病情加重,因為十月是坤卦純陰的時節,天氣已經平靜,但濕熱反而在此時活動。腎臟想要收藏,但濕熱使其暴露。這種邪氣壓倒正氣的情況,怎能不讓病情進一步惡化呢?

以下是一份藥方: 青黛四兩、甘草八錢、荸薺一斤、海蜇二斤、萆薢一兩、飴糖八兩、橘葉五錢、霞天曲一兩五錢、十大功勞葉一斤、刺蝟皮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竹瀝和水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三錢,清晨以開水送下。服用完畢後,可以將虎潛丸的全料與此方一起使用,長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