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庭錄存》~ 西匯胡
西匯胡
1. 西匯胡
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之中,無隙可避,虛而受者,即名曰暑。暑之為言,有濕有熱,不言而喻。夫暑先入心,暑必傷氣,氣分之濕,不為之先除,則所留之熱,必不能外出。所以暑濕熱三氣交蒸之先,務須消去其濕,正合古入消暑在俏其濕之旨也。然濕邪一去,熱氣即從外達,又名暑熱,不名暑濕。
一氣而有兩名,前後之用藥亦異。蓋以熱則傷陰氣亦更弱,無怪乎鼻衄舊恙,上從清道而出身,體困倦,飲食漸減,脈轉弦數,陽分更熱,口內知干,種種見其虛中有實之象焉。但暑邪一症,河間每論三焦,現在頭額蒙邪熱,偏於中上,惟衄去過多,虛在下焦陰液。如此細診斷,在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有何疑惑哉。
白話文:
夏季的炎熱氣息與地面的濕氣上升,人身處於氣交之際,無處可躲。體虛之人受到侵襲,便稱為中暑。暑氣,顧名思義,兼具濕熱之性。暑氣首先侵犯心臟,必然損傷氣機。氣分中的濕氣若不及時去除,留下的熱氣就無法排出。因此,在暑濕熱三氣交蒸之前,務必消去濕氣,這正符合古人「消暑在俏其濕」的智慧。然而,一旦濕邪去除,熱氣就會從體內向外發散,稱為暑熱,不再稱為暑濕。
同一種病症卻有兩種名稱,前後用藥也不同。因為暑熱會傷陰,體質也更虛弱,因此容易出現鼻衄舊疾、上焦清道而出身、體倦乏力、食慾不振、脈象弦數、陽分更熱、口乾舌燥等虛中有實的症狀。然而,暑邪這一病症,河間先生常以三焦論治,如今患者頭額蒙受邪熱,偏於中上焦,而鼻衄過多,虛在下焦陰液。如此細緻診斷,可知少陰不足,陽明有餘,毫無疑問。
擬景岳玉女煎法,俾得中下焦熱氣,上薰於肺者悉從暗化,而下焦之陰氣亦不再傷,仍不出乎劉氏三焦治例,未識當否?
細生地、煨石羔、淮牛膝、麥冬、知母
白話文:
仿照景岳《玉女煎》的方劑,希望能藉此將中下焦的熱氣,上行薰蒸肺部者,都從暗處化解,而下焦的陰氣也不會再受傷,仍舊符合劉氏三焦的治療原則,不知是否妥當?
方劑如下:
- 細生地
- 煨石膏
- 淮牛膝
- 麥冬
- 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