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湯頭歌訣》~ 利濕之劑 (2)

回本書目錄

利濕之劑 (2)

1. 五皮飲

(澹寮)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陳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大腹皮)。或用五加(皮)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司。(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水腫。半身以上,宜汗;半身以下,宜利小便。此為於瀉水之中,仍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白話文:

(澹寮方)使用五種皮:陳年陳皮、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或用五加(皮)代替桑白皮,脾虛浮腫用此方。

(因為脾不能為胃運送津液,所以水腫。身體上半部,宜發汗;身體下半部,宜利尿。此方在利水消腫的同時,還寓含調補的意思。都用皮是因為水漫皮膚,用皮來疏導水液。)

2. 羌活勝濕

(湯,《局方》)羌獨芎,甘蔓藁木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痛),發汗升陽有異功。風能勝濕升能降,(氣升則水自降。)不與行水滲濕同。〔濕氣在表宜汗。又風能勝濕,故用風藥上升,使濕從汗散。羌活獨活各一錢,川芎甘草(炙)、藁本、防風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湯藥方劑(取自《局方》):

藥材:羌活、獨活、川芎、甘草(炙過)、藁本、防風

功效:

當濕氣停留在體表,引起頭部發沉、腰部疼痛時,此湯藥具有發汗升陽的特別功效。

原理:

風(上升的屬性)能夠戰勝濕氣,而上升(陽氣上升)則有助於濕氣下降。因此,此方與促進水液排出的藥物有所不同。

用法:

濕氣停留於體表的患者適合發汗治療。此外,風能勝濕,所以使用有利於上升的藥材,使濕氣隨著汗液排出。

用量:

羌活、獨活各 1 錢 川芎、甘草(炙)、藁本、防風各 5 分 蔓荊子 3 分

如有寒濕,加附子防己。〕若除獨活芎蔓草,除濕(湯)升麻蒼朮充。(除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身痛。)

白話文:

如果同時有寒氣和濕氣,可以加入附子、防己。如果去掉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改加升麻、蒼朮,就可以除濕(湯劑名為「羌活除濕湯」),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疼痛。

3. 大橘皮湯

治濕熱,五苓六一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泄瀉。(用五苓散赤茯苓一錢,豬苓澤瀉白朮、桂各五分;用六一散滑石六錢,甘草一錢,加陳皮錢半,木香、檳榔各三分,每服五錢,加姜煎。小水併入大腸,致小腸不利而大便泄瀉。二散皆行水泄熱之藥,加檳榔峻下,陳皮、木香理氣,以利小便而實大便也。水腫亦濕熱為病,故皆治之。)

白話文:

治療濕熱的病症,可以用五苓散和六一散這兩個方劑。其中五苓散包含赤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和桂,各五分;六一散包含滑石、甘草各一錢,加上陳皮半錢、木香和檳榔各三分。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薑汁煎服。

小便會流入大腸,導致小腸功能受損,從而引起腹瀉。五苓散和六一散都是利水、清熱的藥物。六一散中加入檳榔可以促進大便排出,陳皮和木香可以理氣,促進小便順利,同時減少腹瀉。

水腫也是濕熱引起的疾病,因此都可以用這些藥方來治療。

4. 茵陳蒿湯

(仲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瘀熱在裡,口渴便閉,身如橘色,脈沉實者,為陽黃。茵陳六兩,大黃二兩(酒浸),梔子十四枚。茵陳發汗利水,能泄太陰、陽明之濕熱,梔子導濕熱出小便,大黃導濕熱出大便。〕陰黃附子乾薑。(黃柏二兩,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黃疸,會仔細分辨陰陽寒熱。

陽黃 (瘀熱在體內,口渴便祕,皮膚像橘子顏色,脈象沉實)使用大黃和梔子。

  • 茵陳六兩,大黃二兩(浸泡在酒中),梔子十四枚。
  • 茵陳發汗利水,能排出太陰和陽明的濕熱。梔子引濕熱從小便排出。大黃引濕熱從大便排出。

陰黃 (濕邪阻滯,脈象濡緩)使用附子和乾薑。

  • 黃柏二兩,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

按:陽黃胃有瘀熱者,宜下之。如發熱者,則勢外出而不內入,不必汗下,惟用梔子、黃柏,清熱利濕以和解之。若小便利,色白無熱者,仲景作虛勞治,用小建中湯。)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盛,胃中有瘀熱的人,適合讓熱邪向下排出。如果發熱的人,邪氣已經往外走,不必使用發汗的方式驅除,只要用梔子、黃柏來清熱、利濕,達到平衡的效果。如果小便通暢,顏色發白,而且沒有發熱,按照仲景的《傷寒論》治療虛勞,可以使用小建中湯。

5. 八正

(散,《局方》)木通車前萹蓄大黃滑石研。(甘)草梢瞿麥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一方有木香,治濕熱下注,口渴咽乾,淋痛尿血,小腹急滿。木通、燈草、瞿麥降心火人小腸,車前清肝火入膀胱,梔子瀉三焦鬱火,大黃、滑石瀉火利水之捷藥,萹蓄利便湧淋,草梢入莖止痛。雖治下焦,而不專於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白話文:

(散方,出自《局方》)木通和車前子,利尿的萹蓄,瀉火的滑石和大黃研磨成粉。(甘草)梢、瞿麥和梔子,煎煮後加入燈草,可緩解淋痛。

(另一種方劑中還含有木香,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導致口渴咽乾、淋痛尿血、小腹急滿。木通、燈草、瞿麥能降心火,利小腸;車前子清肝火,入膀胱;梔子瀉三焦鬱火;大黃和滑石瀉火利水,是速效藥;萹蓄利便,排出尿液;草梢入莖止痛。雖然治療的是下焦,但不侷限於治療下焦,需要三焦通利,才能讓水液下行。)

6. 萆薢分清

(飲)石菖蒲,(甘)草梢烏藥益智俱。(甘草梢減半,余藥等分。)或益茯苓鹽煎服,(加鹽少許。)通心固腎濁精驅(遺精、白濁。萆薢能泄厥陰、陽明濕熱,去濁分清;烏藥疏逆氣而止便數,益智固脾胃而開鬱結,石菖蒲開九竅而通心,甘草梢達腎莖而止痛,使溫熱去而心腎通,則氣化行而淋濁止矣。此以疏泄為禁止者也。)

白話文:

使用石菖蒲、甘草梢、烏藥、益智仁,各藥等分(甘草梢減半)。或者加入茯苓,加少許鹽煎服。

此方可疏通心腎,固腎止遺精、白濁。石菖蒲能通九竅、開竅通心;烏藥疏通逆氣、止腹瀉;益智仁固脾胃、解鬱結;石菖蒲通九竅、通心;甘草梢溫補腎氣、止痛。此方以疏泄的方式來治病,達到疏通氣化、止淋濁的目的。

7. 縮泉(丸)

益智同烏藥(等分),山藥(為)糊丸便數需。(鹽湯下,治便數遺尿。)

白話文:

將益智仁和烏藥等量混合,用山藥泥製作成丸劑,數量自定。(用鹽湯送服,治療尿頻遺尿。)

8. 當歸拈痛

(湯,東垣)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當歸(酒洗)、羌活防風升麻豬苓澤瀉、茵陳、黃芩(酒炒)、葛根蒼朮白朮(土炒)、苦參、知母(並酒炒)、甘草(炙)。羌活通關節,防風散留濕,苦參、黃芩、茵陳、知母以泄熱,當歸以和氣血,升、葛助陽而升清,芩、瀉泄濕而降濁,參、甘、二術補正固中,使苦寒不傷胃,疏泄不損氣也。劉宗厚曰:此方東垣本治濕熱腳氣,後人用治諸瘡,甚驗。

白話文:

湯方(出自東垣):羌活、防風、升麻、豬苓、澤瀉、茵陳、黃芩(炒酒)、葛根、蒼朮、白朮(炒土)、苦參、知母(均炒酒)、甘草(炙)。

此方藥方功效如下:羌活通利關節,防風祛除留濕,苦參、黃芩、茵陳、知母清熱利濕,當歸和氣活血,升麻、葛根升陽通絡,芩、瀉利濕降逆,參、甘、二術補中益氣,緩解苦寒傷胃,疏利而不傷氣。

劉宗厚評論說:此方原本出自東垣,用於治療濕熱腳氣。後來被後世醫家應用於治療各種瘡瘍,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