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頭歌訣》~ 利濕之劑 (1)
利濕之劑 (1)
1. 利濕之劑
十三首、附方八
2. 五苓散
(仲景)治太陽府,(太陽經熱傳入膀胱府者用之。)白朮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豬苓、茯苓、白朮(炒)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半兩,每服三錢。二苓甘淡利水,澤瀉甘鹹瀉水,能入肺腎而通膀胱,導水以泄火邪。加白朮者,補土所以制水;加官桂者,氣化乃能出也。
白話文:
(張仲景)針對太陽膀胱經發熱的治療方法如下:
使用白朮、澤瀉和豬茯苓。澤瀉可以利尿化氣,桂枝可以溫通氣血,消除煩渴。
(具體用量:豬茯苓、茯苓、白朮各 18 克(炒過),澤瀉 6 克,桂枝 10 克,每次服用 3 克。)
二苓(豬茯苓、茯苓)甘淡利水,澤瀉甘鹹瀉水,可以入肺腎通膀胱,導水排出火邪。
加入白朮,可以補土以制水;加入官桂,可以氣化出邪。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故渴,利其濕則渴自止。)豬苓湯(仲景)除桂與術,加入阿膠滑石停。(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滑石瀉火解肌,最能行水。吳鶴皋曰:以諸藥過燥,故加阿膠以存津液。
)此為利濕兼瀉熱,黃疸(小)便閉渴嘔寧。(五苓治濕勝,豬苓兼熱勝。)
白話文:
經書上說:膀胱是水液貯藏和代謝的地方,水液氣化才能排出。〕用蒼朮、茯苓、澤瀉、豬苓去除桂枝後的名稱是「四苓散」,沒有寒症但口渴時服用非常有效。(濕氣過重時,水液代謝不能正常進行,因此會口渴,利尿排出濕氣後口渴自然消除。)豬苓湯(出自名醫張仲景的著作)中去除桂枝和白朮,加入阿膠和滑石(各一兩)。滑石能清熱解肌,最擅長利水。吳鶴皋說:由於其他藥材過於燥熱,因此加入阿膠以保存體液。
3. 小半夏加茯苓湯
(仲景)。行水散痞有生薑。(半夏一升,茯苓三錢,生薑半斤。除茯苓,名小半夏湯。)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加桂枝、甘草,除半夏,名茯苓甘草湯,仲景治傷寒水氣乘心,厥而心下悸者,先治其水,卻治其厥。火因水而下行,則眩悸止而痞滿治矣。)
白話文:
(仲景)。治療水邪痞滿,使用生薑。(半夏一升,茯苓三錢,生薑半斤。去掉茯苓,稱為小半夏湯。)加入桂枝去除半夏,治療悸厥,茯苓甘草湯名聲顯著。(加入桂枝、甘草,去掉半夏,稱為茯苓甘草湯,仲景治療傷寒水氣乘心,出現厥證,心下悸動的人,先治療水邪,再治療厥證。火邪因水邪而下行,眩暈悸動就會停止,痞滿也會得到治療。)
4. 腎著湯
(《金匱》)內用乾薑,茯苓甘草白朮襄。傷濕身痛與腰冷,亦名甘姜苓朮湯。〔乾薑(炮)、茯苓各四兩,炙甘草、白朮(炒)各二兩。數藥行水補土,此濕邪在經而未入腑臟者。〕黃耆防己(湯,《金匱》)除姜茯,朮甘薑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諸濕,身重汗出服之良。
白話文:
(《金匱要略》)內服乾薑、茯苓、甘草、白朮這四味藥。治療因濕氣侵襲導致的身體疼痛和腰部冰冷,又叫甘姜茯苓朮湯。〔乾薑(乾製後炒)、茯苓各四兩,炙甘草、白朮(炒製後)各二兩。這些藥材能利水補土,適用於濕邪在經絡中而尚未進入臟腑的情況〕
黃芪、防己湯(《金匱要略》)去除甘姜茯苓朮湯中的乾薑、茯苓,加入甘草、棗子一起煮。此方治療風濕、水腫和各種濕邪,身體沉重、出汗時服用效果很好。
〔黃耆、防己各一兩,白朮七錢半,甘草(炙)五錢,加薑、棗煎。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竅行水;黃耆生用達表,白朮燥濕強脾,並能止汗。加甘草者,益土所以制水,又以緩防己之峻急也。〕
白話文:
使用黃耆和防己各一兩、白朮七錢半、炙甘草五錢,再加入薑和棗煎煮。防己味辛,性寒,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利尿的功效。黃耆性溫,生用可增強抵抗力,白朮可祛濕健脾,還能止汗。加入甘草可以補益脾胃,能抑制防己藥性過於峻烈。
5. 舟車
(丸,河間)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輕粉,燥實陽水卻相當。〔口渴面赤,氣粗便秘而腫脹者,為陽水。黑牽牛四兩炒,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面里煨)、芫花(醋炒)、大戟(面里煨)、青皮(炒)、橘紅各一兩,木香五錢,輕粉一錢,水丸。牽牛、大黃、遂、戟、芫花行水厲藥,木香、青、陳以行氣,少加輕粉以透經絡,然非實證不可輕投。〕
白話文:
丸劑(河間方)
組成:
- 黑牽牛 4 兩(炒)
- 大黃 2 兩(浸酒)
- 甘遂 1 兩(面煨)
- 芫花 1 兩(醋炒)
- 大戟 1 兩(面煨)
- 青皮 1 兩(炒)
- 橘紅 1 兩
- 木香 5 錢
- 輕粉 1 錢
製法: 水丸
適應症: 面赤口渴,氣粗便祕,腹脹,為陽水證。
解說:
- 牽牛、大黃、甘遂、大戟、芫花瀉水利濕。
- 木香、青皮、橘紅行氣。
- 輕粉少量透經絡。
- 必須為實證纔可服用,不可輕易投用。
6. 疏鑿
(飲)檳榔及商陸,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瀉木通,煎益姜皮陽水服。(檳榔、商陸、苓皮、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澤瀉、木通等分,加姜皮、棗煎。艽、羌散濕上升,通、瀉泄濕下降,苓、腹、姜皮行水於皮膚,椒、豆、商、檳攻水於腹裡,亦上下表里分消之意。)
白話文:
服用檳榔、商陸、苓皮、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澤瀉、木通等藥材,加上姜皮、棗子煎服。秦艽、羌活可以散濕向上升,澤瀉、木通可以瀉濕向下排,苓皮、大腹皮、姜皮可以讓水份行於皮膚,椒目、赤小豆、商陸、檳榔可以攻水於肚中,這是上、下、表、裏分開治療的意思。
7. 實脾
(湯,《嚴氏》)苓朮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朴,虛寒陰水效堪誇。〔便利不渴而腫脹者,為陰水。茯苓、白朮(土炒)、木瓜、甘草、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煨)、附子(炒)、黑薑、厚朴(炒),加薑、棗煎。脾虛,補以苓、朮、甘草;脾寒,溫以蔻、附、黑姜;脾濕,利以茯苓、大腹;脾滯,導以厚朴,木香。
白話文:
(湯,《嚴氏》)茯苓、白朮和木瓜,加上甘草、木香和大腹皮。草蔻和附子配合黑薑和厚朴,調理虛寒陰水效果顯著。〔大便不通、不口渴而全身浮腫者,稱為陰水。茯苓、白朮(土炒)、木瓜、甘草、木香、大腹皮、草豆蔻(煨)、附子(炒)、黑薑、厚朴(炒),再加入薑、棗煎煮。脾氣虛弱,用茯苓、白朮、甘草補益;脾氣虛寒,用草蔻、附子、黑薑溫暖;脾氣濕盛,用茯苓、大腹皮利濕;脾氣鬱滯,用厚朴、木香導滯。
又土之不足,由於木之有餘,木瓜、木香皆能平肝瀉木,使木不剋土而脾和,則土能制水而脾實矣。經曰:濕勝則地泥,實土正所以制水也。〕
白話文:
如果脾土不足,是因為肝木太旺。木瓜和木香都能平抑肝氣,瀉去過多的肝木,讓肝木不再剋制脾土,這樣脾氣就能恢復平和。而脾土平和了,就能制約腎水,使脾氣更加充足。經書上說:「濕氣太盛,就會土地泥濘」,只有脾土充足,才能制約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