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湯頭歌訣》~ 和解之劑 (1)

回本書目錄

和解之劑 (1)

1. 和解之劑

九首、附方五

2. 小柴胡湯

(仲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薑棗,少陽百病此為宗。(柴胡八兩,半夏半升,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一切往來寒熱,胸滿脅痛,心煩喜嘔,口苦耳聾,咳渴悸利,半表半裡之證。屬少陽經者,但見一症即是,不必悉具。膽府清淨,無出無入,經在半表半裡,法宜和解。

白話文:

(張仲景的)和解方劑,由半夏、人參、甘草組成。再加入黃芩、生薑、大棗,治療少陽經百病,這是主導原則。(處方:柴胡八兩,半夏半升,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治療所有忽冷忽熱、胸滿脅痛、心煩想吐、口苦耳聾、咳嗽口渴、心悸腹瀉,半表半裡的症狀。屬於少陽經的疾病,只要見到一種症狀就是,不必都出現。膽腑通暢,邪氣既不發散也不內陷,經絡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治療方法應該和解。)

柴胡升陽達表,黃芩退熱和陰,半夏祛痰散逆,參、草輔正補中,使邪不得復傳入里也。)

3. 四逆散

(仲景)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柴胡、芍藥炒、枳實麩炒、甘草炙等分。)此是陽邪成厥逆,(陽邪入里,四肢逆而不溫。)斂陰泄熱平劑扶。(芍藥斂陰,枳實泄熱,甘草和逆,柴胡散邪,用平劑以和解之。)

白話文: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使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柴胡、芍藥炒過,枳實炒過麩皮,甘草炙過,各等分。)這是因為陽邪入侵,導致厥逆(陽邪進入體內,四肢發冷,逆而不溫)。

(方劑作用)收斂陰分,瀉下熱邪,平衡藥性,扶助正氣。(芍藥收斂陰分,枳實瀉下熱邪,甘草調和逆氣,柴胡驅散邪氣,用平劑來調和它們。)

4. 黃連湯

(仲景)內用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更用桂枝大棗,寒熱平調嘔痛忘。〔黃連(炒)、乾薑(炮)、甘草、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治胸中有熱而欲嘔,胃中有寒而作痛,或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者,仲景亦用此湯。按:此湯與小柴胡湯同意,以桂枝易柴胡,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余藥同,皆是和解之意。但小柴胡湯屬少陽藥,此湯屬太陽、陽明藥也。

白話文:

(張仲景)內服乾薑、半夏、人參、甘草和藏藥。再加桂枝和大棗,寒熱平衡,嘔吐疼痛就會消失。〔炒黃連、炮乾薑、甘草、桂枝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用於治療胸中有熱想嘔吐,胃中有寒而疼痛,或丹田有熱,胸中有寒的患者,仲景也使用這個藥方。註:這個藥方與小柴胡湯的功效相同,以桂枝替代柴胡,炒黃連替代黃芩,以炮乾薑替代生薑,其他藥物相同,都是具有調和的作用。但是,小柴胡湯屬於少陽藥,而這個藥方屬於太陽、陽明藥。〕

5. 黃芩湯

(仲景)用甘芍並,二陽合利加棗烹。(治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棗十二枚。陽邪入里,故以黃芩徹其熱,甘草、大棗和其太陰。)此方遂為治痢祖,後人加味或更名。(利,瀉泄也;痢,滯下也。仲景本治傷寒下利,《機要》用此治痢,更名黃芩芍藥湯;潔古治痢加木香檳榔大黃黃連當歸、官桂,名芍藥湯。)再加生薑半夏,(名黃芩加生薑半夏湯,仲景。

白話文:

(名醫張仲景)使用甘草和芍藥,同時加入大棗,有助於陽氣協調。

(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的疾病,以及下痢的症狀:黃芩三錢,芍藥、甘草各二錢,大棗十二顆。陽氣進入體內,所以使用黃芩清除熱氣,甘草、大棗則滋陰。)這個方劑逐漸成為治療痢疾的祖方,後人或多或少增加或更改了一些藥材。

(下利指腹瀉,痢指便祕。張仲景原本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下痢,在《機要》一書中用來治療痢疾,並改名為「黃芩芍藥湯」;而潔古治療痢疾時,則會增加木香、檳榔、大黃、黃連、當歸、官桂等藥材,稱之為「芍藥湯」。)

再加入生薑和半夏,(稱之為「黃芩加生薑半夏湯」,出自張仲景的方劑。)

)前症兼嘔此能平。單用芍藥與甘草(炙,等分,名芍藥甘草湯,仲景。)散逆止痛能和營。(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兼能行氣。腹痛者,營氣不和,逆於內里,以白芍行營氣,以甘草和逆氣,故治之也。)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症狀,加上嘔吐,這個方劑也能夠平定。單獨使用芍藥和甘草(炙用,等分,叫做芍藥甘草湯,出自仲景),用於散除寒氣、止痛,並且能調和營氣。(虞天民說:白芍不僅能夠治療血虛,還能行氣。腹痛這個症狀,是營氣不調和,在內部作逆,用白芍去行營氣,用甘草去調和作逆的氣,因此能夠治療腹痛。)

6. 逍遙散

(《局方》)用當歸芍,柴芩術草加姜薄。〔柴胡、當歸(酒拌)、白芍(酒炒)、白朮(土炒、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加煨薑、薄荷煎。〕散郁除蒸功最奇,(肝虛則血病,歸、芍養血平肝;木盛則土衰,朮、草和中補土,柴胡升陽散熱,茯苓利濕寧心,生薑暖胃祛痰,薄荷消風理血。《醫貫》曰:方中柴胡、薄荷二味最妙,蓋木喜風搖,寒即摧萎,溫即發生。

白話文:

(《局方》)使用當歸、白芍藥、柴胡、黃芩、白朮、茯苓和生薑、薄荷來煎服。 (柴胡1錢、當歸1錢(用酒拌)、白芍藥1錢(用酒炒)、白朮1錢(用土炒)、茯苓1錢、生甘草5分,加上煨乾薑、薄荷來煎。〕

功效:

此方散瘀除濕的功效非常奇特。(肝臟虛弱則會產生血病,當歸、白芍藥滋養肝血,平息肝氣;肝火旺盛則會損傷脾胃,白朮、茯苓健運脾胃,補益胃氣。柴胡升陽散熱,茯苓利濕安神,生薑溫暖胃部,化痰止嘔。薄荷散風理血。《醫貫》中說:此方中柴胡、薄荷這兩味藥最為關鍵,因為木頭喜歡風吹,遇到寒氣就會枯萎,遇到溫暖就會生長繁茂。

木鬱則火鬱,火鬱則土鬱,土鬱則金鬱,金鬱則水鬱。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郁皆解,逍遙散是也。)調經八味丹梔著。(加丹皮、梔子各八味逍遙散,治肝傷血少。)

白話文:

當肝氣鬱結時,會引起心火鬱積,心火鬱積會導致脾土鬱滯,脾土鬱滯會導致肺金鬱結,肺金鬱結會導致腎水鬱阻。五行之間相互影響,這是自然規律。我用一方藥方治療肝氣鬱結,卻發現其他鬱結也同時得到了緩解,這方藥方就是逍遙散。

「調經八味丹梔著」:在逍遙散中加入丹皮和梔子各八味,可以用於治療肝氣損傷、氣血不足的病症。

7. 藿香正氣

(散,《局方》)大腹蘇,甘桔陳苓朮樸俱。夏曲白芷加薑棗,感傷(外感內傷)嵐瘴並能驅。〔藿香大腹皮、紫蘇、茯苓、白芷各三兩,陳皮白朮(土炒)、厚朴(薑汁炒)、半夏曲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每服五錢,加薑、棗煎。藿香理氣和中,辟惡止嘔;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以散表邪;腹、朴硝滿,陳、夏除痰,以疏里滯;苓、朮、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白話文:

(散劑,《局方》所載)

材料: 大腹皮、蘇葉、甘草、陳皮、茯苓、木香、白朮、厚朴各三兩;半夏曲、桔梗各二兩;白芷一兩。

服用方法: 每次取五錢,加薑、棗煎服。

功效: 藿香理氣和中,驅除穢氣,止嘔;蘇葉、白芷、桔梗散寒利膈,驅散外邪;大腹皮、厚朴通利大便,陳皮、半夏化痰,疏通裡邪;茯苓、白朮、甘草益脾去濕,扶助正氣。正氣通暢後,邪氣自然會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