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蠱燃犀錄》~ 避蠱

回本書目錄

避蠱

1. 避蠱

山海經南山經青邱之山,有獸如狐而九尾,食者不蠱。

注:不蠱,令人不逢妖邪之類。或曰蠱,蠱毒。

按:蠱亦妖邪也,非兩義。

峒谿纖志:蠱祟有神,夜出攝死者之魂,光如曳彗,流入人家。當知防禦畜蠱之家,其居必潔,覺之為女字坐,則其蠱不靈。

易簡方:如入蠱鄉飲食,潛於初下筋時,收藏一片在手,盡食無妨。少頃郤將所藏之物,埋於人行十字路下,則蠱反向其家作鬧。或食時讓主入先下筋,或明問主人云:莫有蠱否?以筋築棹而後食,則蟲不能為害。

按:以筋築棹咒曰:恭請神降臨唵嘛呢□叱,則蠱不為害。此咒並載瘟疫彙編,極簡便。畜蠱者多供瘟神,避蠱與避瘟固無殊也。

驗方新編:將食時自帶大蒜,食有蠱必當場吐出,不吐則死。主人畏累則不敢下蠱。又荸薺不拘多少,曬乾為末,每早空心白湯調下二錢,入蠱家無害。此神方也。

按:良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故備載避蠱諸方。然此皆避飲食之蠱。今之放蠱奇妙莫測。古則人入蠱家方能為害,今則蠱入人家亦能為害,但依古方無濟也。或用庚蒿懸之庭戶,或用硃砂雄黃預和大劑,佩之衣襟納之枕中,或擇執日除日用避瘟丹於室內熏之。惟帶薄荷油一瓶最為捷便。

尤不如保養精神以固元氣為避蠱要術也。至於符咒本於攻說,非誡不靈。胡文忠公云:思之思之,金石叮開,鬼神可通。此乃識字真訣也。然非人人所能,且世間符咒傳抄多訛,亦欠雅馴,故不詳載。

白話文:

【避蠱】

《山海經》南山經記載,在青邱這座山上,有一種動物外型像狐狸卻有九條尾巴,吃了它的人不會遭受蠱惑。

註釋:不蠱,指的是讓人不會遇到妖邪之類的事物。有人認為蠱指的是蠱毒。

根據解釋:蠱也是妖邪的一種,並不是有兩種含義。

《峒谿纖志》中寫道:蠱祟有神力,夜晚會出動捕捉死者的靈魂,發出的光芒就像拖著彗星,流進人家。應該知道如何防禦養蠱的家庭,他們的居住環境一定非常清潔,如果發現有女子坐在那裡,那麼他們的蠱就不再靈驗。

《易簡方》提到:如果進入蠱鄉用餐,可以在開始吃飯時,偷偷藏起一塊食物在手中,吃完飯後也無需擔心。稍後將你藏起的食物,埋在行人常走的十字路口下方,那麼蠱反而會回到它的主人家製造麻煩。或者在用餐時讓主人先動筷子,或者直接詢問主人:「你們這裡有蠱嗎?」然後再開始吃飯,這樣蠱蟲就不能造成危害。

根據記載:在動筷子前唸咒語「恭請神降臨唵嘛呢□叱」,這樣蠱就不會造成危害。這個咒語同時也被收錄在《瘟疫彙編》中,非常方便。養蠱的人多數供奉瘟神,所以避蠱和避瘟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驗方新編》中記載:在用餐前自己攜帶大蒜,如果食物中有蠱,它一定會當場被吐出,如果不吐出就會死亡。主人害怕負擔,就不敢下蠱。另外,荸薺不限量,曬乾磨成粉,每天早上空腹時用白水調服二錢,即使進入養蠱的人家也不會受蠱影響。這是個神奇的方法。

根據解釋:好的醫生會治療未發生的疾病,而不是已發生的疾病,因此這裡記錄了各種避蠱的方法。然而這些都是避免食物中的蠱。現在的蠱妙不可測,過去只有人進入養蠱家才會受害,現在即使蠱進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