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卷下

截疲刦嗽本非王道亦有不能不用之病如邪已去八九胸中有痰癖留戀其邪斯時不暇顧其餘而真攻其痰則邪無留戀之處而病自愈設邪氣方張則驅邪之未遑敢用截藥乎咳嗽邪已去八九而肺氣虛耗虛則氣逆斯時亦不暇顧虛其邪之未散土而直收澀之收以止逆澀以固脫則正氣復而餘邪自解設邪未去八九而虛邪逆上敢用刦藥乎

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傷寒黃連湯因其人本虛寒陽邪傳裡與胸中之陽兩陽相合故為上熱下焦之寒則自若也所以上熱下寒斯時已成乖否之象病可愈乎是湯之不可緩矣

六氣相合有差多差少有真象有假象真假之中又復有差多差少所以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陽虛易於受寒陰虛易於受寒陰虛易於受熱以身中之不足感召外邪之有餘此流濕就燥之義且無以御之之故也然亦有陰虛中寒陽虛受熱者其邪蓋因虛而招致不必同類而感召也治熱則恐亡陽治寒則恐亡陰最難為矣

陰虛只當發熱不當惡寒然亦有惡寒者熱勝反兼勝已之化也氣虛只當惡寒不當發熱然亦有發熱者火,與元氣不兩立也

小便黃赤多主於熱經又云肺氣虛則肓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又冬脈不及令人眇清脊痛溺色變二者言肺腎虛寒,而小變何虛實寒熱相懸而其病則同若此要知肺虛則不能通調水道腎虛則關門不,利皆能而為熱熱則溺色變是熱則一第有虛實之不同耳亦不可不知從治之法也

按便赤變有中寒而如是虛人老恆變熱則一未應說定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丹毒之與發斑亦有表裡致病之殊丹毒則系感觸時行不正之氣滯於營衛斑則由陽瘀熱而發於肌肉耳二者雖宜清熱在丹毒不可不加以解散在斑又不可不顧其虛蓋斑亦有亡陽於外者如丹溪所治完顏小將軍是也隨出隨沒系陰虛而虛火遊行者又身癢癮疹有因風濕及痰者

風傷衛衛傷則不能固衛津液故,令自汗此說深得用桂枝湯之旨表之前則裡虛此一語人往往潦草看過而不求其所以然蓋營衛受氣於胸中而臟腑亦受輸於營衛受邪而實則失其轉輸之職而里為之虛亦醫道之淺而易忽者

按營衛受邪而實漢言衛受邪而實則營失其衛而里為之虛不然表實裡虛一語終欠明耳

病有大相懸殊而其理則同者如肺痿之避肺之與病不同然一本與陰虛一本與陽實其理則同故學者不可不知此類

人身中三陽經衛於外三陰經守於中原無勝負第陽氣喜舒而惡,則熱生七情六淫皆能令也又天產作陽厚味助火又勞倦則陽和之氣動亂為火如是則火與熱搏擊於身形之中未免傷陰陰傷則陽旺陽旺則陰愈傷以至偏勝偏虛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世人讀其言不精求其義毋怪其有吠聲

太陰厥陰無熱而少陰反有熱者緣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經亦裡之表又少陰茂真陽斯二者俱是反有熱之故也觀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概可見矣

白話文:

卷下

使用強烈的藥物來截斷或抑制咳嗽,並非最好的方法,但有些情況也必須這麼做。例如,當病邪已經去除八九成,胸中仍有痰液或頑固的邪氣殘留時,此時無暇顧及其他,必須直接攻破痰邪,那麼邪氣就無處可停留,病自然痊癒。但如果邪氣正盛,那還來不及驅除邪氣,怎能使用截斷藥物呢?又如咳嗽已好八九成,但肺氣虛弱,虛弱則氣逆上行,此時也無暇顧及虛弱,必須先收斂氣逆,用收澀藥物固本,正氣恢復,餘邪自會消解。若邪氣還未去除八九成,卻出現氣逆上行,怎能使用抑制藥物呢?

要從小處著眼,從多方觀察來判斷病情。

傷寒黃連湯之所以會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是因為病人本來就體質虛寒,陽邪進入體內,與胸中的陽氣結合,形成上熱,而下焦的虛寒依然存在,所以就出現上熱下寒的現象。此時病情已經發展到陰陽不調的程度,還能治好嗎?所以此時服用黃連湯是刻不容緩的。

六氣相互作用,會有偏多或偏少,有真象也有假象。真假之中又有偏多或偏少,因此必須了解不同的治療方法。

陽虛的人容易受寒,陰虛的人也容易受寒,陰虛的人也容易發熱。這是因為體內的不足,容易招致外邪的侵入,就像潮濕的地方容易聚集水氣,乾燥的地方容易散失水分一樣,而且沒有抵抗能力。然而,也有陰虛的人感受寒邪,陽虛的人反而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邪氣是因虛而來,不一定與同類性質的邪氣相關。治療熱症,擔心會損傷陽氣;治療寒症,又擔心會損傷陰氣,這是最難處理的情況。

陰虛通常只會發熱,不應該怕冷,但也有怕冷的情況,這是因為熱邪過盛,反而出現假寒的現象。氣虛通常只會怕冷,不應該發熱,但也有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火與元氣無法同時存在。

小便黃赤,多半是體內有熱。經典也提到,肺氣虛弱會導致肩背疼痛、氣短,不足以使小便正常排出,小便顏色也會異常。又說冬天脈搏微弱會導致眼睛昏花、脊椎疼痛、小便顏色改變。這兩者都說明肺腎虛寒會影響小便,但小便顏色卻出現了虛實寒熱相反的情況。要了解,肺虛不能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腎虛則關閉不利,都會導致熱,熱則小便顏色就會改變。雖然都是因為熱而導致小便顏色改變,但有虛實的不同,這點必須知道,並且也要了解不同的治療方法。

按,小便赤黃,有時是體內寒邪引起的,虛弱的人,經常出現變熱的情況,這點並不是絕對的。

必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先處理導致疾病的原因。

丹毒和發斑這兩種疾病,病因有內外之分。丹毒是感受不正的時令邪氣,滯留在營衛之間;發斑則是陽氣鬱積化熱,在肌肉中發出來。這兩者都需要清熱,但丹毒必須兼顧疏散邪氣,發斑則要注意是否虛弱,因為發斑也有陽氣外泄的情況,例如丹溪治療完顏小將軍的案例。另外,有些發斑會隨時出現或消失,這是因為陰虛而導致虛火遊走。另外,身上癢、出現風疹,有的是因為風濕,有的是因為痰。

風邪侵襲衛氣,衛氣受損則無法固護體內津液,導致自汗。這個觀點充分說明了使用桂枝湯的意義,治療表證時要注意內裡的虛弱。這一句話人們常常輕易看過,而不去探究原因。營衛之氣來源於胸中,臟腑也靠營衛來輸送養分,營衛受到邪氣侵擾而實邪時,就會失去轉輸的作用,內裡因此而虛,這也是醫理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按,營衛受邪而實邪,漢代醫書說衛氣受邪而實,則營氣失去衛護,內裡會虛弱。不然的話,表實裡虛這句話始終不夠明確。

有些疾病表面看起來差異很大,但背後的道理是相同的。例如肺痿(肺部萎縮)和肺癰(肺膿瘍)表面上看病因不同,但一個是因為陰虛,一個是因為陽實,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學習醫理的人不能不知道這類的道理。

人體內,三陽經在外守護,三陰經在內守護。原本沒有誰勝過誰的問題,但陽氣喜歡舒展而厭惡鬱滯,所以會產生熱。七情、六淫都會導致陽氣過盛。又如,天生的陽氣過盛、吃太多濃厚的食物助長火氣,勞累也會導致陽和之氣動亂而化為火。這樣一來,火和熱在身體裡搏鬥,難免會損傷陰液。陰液損傷,則陽氣更旺盛。陽氣旺盛,則陰液更加損傷,導致陰陽失衡,所以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世人讀到這句話,如果不能仔細研究,就別怪他們不懂得其中真意。

太陰和厥陰經都沒有熱,但少陰經反而有熱,是因為少陰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裡,而且少陰經也是身體內在的表層。另外,少陰經具有真正的陽氣。這兩個原因導致少陰經反而出現發熱的情況。觀察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藥理作用就能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