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世間病之殺人者十三而,醫藥殺人者十七皆由不知陰陽虛之前之理也如勞瘵未必適死也欲退其蒸頻用寒涼則脾泄而不可救矣膈噎未必適死也欲開其頻進香燥則三陽結而津液竭矣水腫未必適死也欲利其水頻用淡滲則陰亡而成陽水矣如此之類未易,枚舉操司命之權者豈可不知中病即止之理

陽虛而見陰熱之證此是真火無根而脫出陰虛而見陽熱之證此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陽盛而見陰寒之證陽盛拒陰也陰盛而見陽熱之證陰盛格陽也四者用藥差訛死生反掌

按陰陽盛衰之理明則寒熱虛實之證自能瞭然無誤

陽虛陰必走水無氣以鼓之不能周流扦環是以走也故有陽虛失血者然血本水類水就下既無氣運之上行則當從二陰之窮脫出今陽虛之血往往見為吐衄者何也要知命門火衰之人真陽脫出浮游於上陰,血擾亂不安亦從而脫出也海藏云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其言可想陰陽格拒藥用反佐謂之反治可也至於真寒而見假熱真熱而見假寒藥用反佐其實正治也

自脫益氣是陰虛陽無所附故不得不先補其陽然後徐調其陰此從權之治尋常陰虛勞瘵不得以之藉口而以參耆為家常茶飯

熱則生風雖有虛實之不同然皆為假象也只是古方養血清熱之中而以風藥為佐此不可不深推其,義夫風者肝木之氣少陽之火焉喜條達而惡抑遏也佐以風藥以辛利之而復其性耳

黃連苦參久服而反熱附子乾薑多飲而反寒雖云久而增氣反招見化之尤窟不外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痙證在外陽病者仰而不免在內陰病者免而不仰此不易之論也而海藏附子散方云下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真頭搖口噤夫頭項強直則非俯而不能仰也奈何陰病亦然意者陰盛格陽於外陽經熱盛故如此如厥陰經熱深厥亦深亦舌捲縮此又是熱乘其本而陰氣反走於外也予會見頭強直之證有與寒涼而隨斃者蓋未達此理故耳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陽太勝則闔而為水明矣促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安不與陽盛有乖乎予謂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此之渴是腎虛引水自救也喻嘉言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勝故渴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上虛固是陽虛以身半以上同天之陽也下虛多是陰虛以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然一陽根於地下而水出自高原陽虛則有降無升或虛之極而真陽脫出陰虛則有升無降或虛之極而真陰四射又不可不進求焉陽中不可無陰者何無陰則不能降也陰中不可無陽者何無陽則不能升也故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渴而汗出小便利大便鞭似不宜更利小便重傷津液也然仲景又有宜五苓散者此蓋通因通用其小便利乃是熱邪偏於小腸行乘勢利導之法如下利之用承氣也

燥與濕不兩立之勢然濕則熱熱則燥生有不得不然之理亦濕位之下風氣承之風生燥也仲景諸黃豬黃豬膏法發前輩煎茵陳五令散分治氣血分之燥旨哉

白話文:

世間致命的疾病有十三種,而醫藥導致的死亡則有十七種,這都是因為不懂陰陽虛實之理。例如勞瘵(勞累過度導致的疾病)不一定馬上致死,但若想退燒而頻用寒涼之藥,則會傷脾,導致病情無法挽回。膈噎(呃逆)也不一定馬上致死,但若想快速解除而頻用辛燥之藥,則會導致三陽經絡阻塞,津液耗竭。水腫也不一定馬上致死,但若想利水而頻用淡滲之藥,則會傷陰,導致陽水(浮腫)產生。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掌握生命權柄的醫生,豈能不知「中病即止」的道理?

陽虛而出現陰熱的症狀,這是真火無根而外泄;陰虛而出現陽熱的症狀,這是陰虛導致陽氣無依附之所。陽盛而出現陰寒的症狀,是陽盛抑制陰氣;陰盛而出現陽熱的症狀,是陰盛壓抑陽氣。這四種情況用藥稍有差錯,便會導致生死攸關的後果。

明白了陰陽盛衰的道理,就能清楚地辨別寒熱虛實的症狀。

陽虛則陰氣必然外泄,因為沒有陽氣的推動,陰氣就無法正常運轉,所以會外泄。因此,陽虛失血的人,血(血本屬水)會往下走,因為沒有陽氣向上輸送,所以會從下焦(二陰)排出。但陽虛導致的出血,往往表現為吐血、鼻出血,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命門火衰的人,真陽之氣外泄,漂浮在上,陰血擾亂不安,也會隨之排出。海藏(指某醫家或醫書)說:「激而為吐血衄血者,有之心肺受邪。」這句話可以說明,陰陽格拒,用藥反其道而行之,叫做反治;真寒而出現假熱的症狀,真熱而出現假寒的症狀,用藥反其道而行之,其實是正治。

自汗、盜汗是陰虛陽氣無依附之所造成的,所以必須先補益陽氣,然後再慢慢調治陰虛,這是權宜之計。平常的陰虛、勞瘵,不能以此為藉口,而以人參、黃耆當作日常飲食。

發熱則生風,雖然虛實不同,但都是假象。古方養血清熱的藥方中,常以風藥為輔藥,這一點不可不深究其道理。風是肝木之氣,少陽之火,喜歡舒暢,不喜歡壓抑。佐以風藥,用辛溫之品疏通,以恢復其正常功能。

黃連、苦參久服反而會生熱;附子、乾薑多服反而會生寒。雖然說久服會增強藥氣,但也會導致反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寒而不寒,是因為缺乏津液;熱而不熱,是因為缺乏陽氣。

痙攣症,在外表是陽病,病人會仰臥而不能自救;在內是陰病,病人可以自救而不會仰臥,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海藏的附子散方說:治療傷寒陰證痙攣,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直、頭搖、口噤。項強直,就不能俯臥,只能仰臥。但為何陰病也是如此呢?這是因為陰盛壓抑陽氣,外在陽經熱盛,所以才會這樣。例如厥陰經熱盛,厥冷也深,舌頭也會捲縮,這是熱邪侵犯根本,陰氣反而外泄。我曾見過項強直的病人,用寒涼藥治療而死亡的,這是因為沒有理解這個道理。

腎是胃的關口,順從陽氣則開,順從陰氣則閉。陽氣太盛則開而導致消渴;陽氣太盛則閉而導致水腫,很明顯。促景方治水腫,用腎氣丸;治消渴,也用腎氣丸。這豈不是與陽盛相違背嗎?我認為,這消渴是指腎中陽虛,不能收攝津液;這水腫是指腎虛,引水自救。喻嘉言說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勝故渴,所以都用腎氣丸來溫補腎氣,恐怕未必正確。

上虛多是陽虛,因為身體上半部分如同天之陽;下虛多是陰虛,因為身體下半部分如同地之陰。但一陽之氣根於地下,水卻出自高原。陽虛則氣降不下升,或者虛到極點,真陽外泄;陰虛則氣升不降,或者虛到極點,真陰外泄。這一點也必須深入探討。陽中不可無陰,因為沒有陰,就不能下降;陰中不可無陽,因為沒有陽,就不能上升。所以說,天以陽氣生長陰氣,地以陽氣殺滅陰氣而收藏陰氣。

口渴而汗出,小便量少,大便稀溏,不宜再利小便,因為會傷津液。但仲景(張仲景)又有用五苓散的方劑,這是因為通因通用。小便量少,是熱邪偏於小腸,乘勢利導,就像下利使用承氣湯一樣。

燥濕二者不能同時存在。但濕則生熱,熱則生燥,這是必然的道理。濕在下,風氣承之,風生燥。仲景的諸黃、豬黃、豬膏方,前輩煎茵陳蒿湯、五苓散,分別治療氣血方面的燥邪,真是精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