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二 (3)
卷二 (3)
1. 卷二
右關表為足陽明,唇經脾之府也。
右尺裡命門也(亦曰神門,為真火之源,所主精氣,鼎峙兩腎之間,附脊第十四椎,為水中之火,既濟陰陽。男以精氣為主,故右尺為命門;女以精血為主,故以左尺為命門。以尺為六脈之根也。越人云:「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水為天一之元,先天之命根也。」若腎脈獨敗,是無根矣。如虛浮無根,是有表無裡,孤陽豈能獨存乎?若重按無根,不獨先天腎水之絕,亦為後天不足之徵。仲景所謂:「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其經脈具詳於左尺矣)。
半表半裡為手厥陰經,心包絡它(諸邪之干心者,皆心包絡受之也。諸脈雖屬於心,而行於手太陰肺經,然脈之運動皆由心包總之,火故又以心包絡為主也)。
右尺表為手少陽經,三焦也(上焦如霧,中焦如瀝,下焦如漉。有象無質,即上中下三部藏府空處是也)。岐伯曰:「寸以射上焦,關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此言三焦之脈位也。射者,自下而射於上,其脈即分屬寸、關、尺。凡鼓動之機,莫不本諸三焦,則知六部之中,部部不離三焦之氣也。越人謂其「有名無形」,者以火即氣,本無形,非如精津血液之各有其質也。《靈樞·本藏》云:「腎應骨,三焦膀胱。厚者密理厚皮,薄者粗理薄皮;急者腠理疏,直者毫毛美;而粗結者,毫毛稀也。」
脈有相乘、繼橫、逆順,以徵病之重輕也(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此相屬也。木乘上,火乘金,土乘水,金乘木,水乘火,是相剋也,名曰「縱」,則病甚也。木乘金,火乘水,土乘木,金乘火,水乘土,是反侮它,名曰「橫」,則病微也。木乘水,火乘本上,乘火金,乘土水,乘金,是倒施也,名曰「逆」,則病虛也。木乘火,火乘土,土乘金,金乘水,水乘木,是相生也,名曰「順」,則病實也。非其時而得之,則相乘、縱橫為患最重;逆順則猶無大害也)。
乘府、乘藏,宜各就脈證,錯綜以參之也(府,陽也,浮數陽脈也。以浮數之脈而見於府,謂之「陽乘陽」;藏,陰也,遲澀陰脈也。以遲澀之脈而見於藏,謂之「陰乘陰」。如浮數之脈而見於藏,謂之「陽乘陰」,又謂之「府乘藏」;如遲澀之脈而見於府,謂之「陰乘陽」,又謂之「藏乘府」。凡陽乘陽與夫陰乘陰者,即為「獨陽不生,獨陰不生」也。其陽乘陰者,病雖重亦可療;陰乘陽者,病即輕縱,難愈。所調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是也)。
陰陽相乘之脈,須辨往來盛虛也(陽不足以勝陰,而與陰俱化,則惡寒;陰不足以勝陽,而從陽之化,則發熱。陰陽之氣更盛更虛,陰並則寒,陽並則熱。凡瘧與往來寒熱之脈,皆然也)。
營衡耎弱,所以別陰陽之不足也(營者,統血而行於脈中,陰也;弱者,脈沈而無力也。陰脈弱則營微,血虛而發熱,甚則筋急也。衛者,統氣而行於脈外,陽也;耎者,脈浮而無力也。陽脈耎則衛衰,氣虛而惡寒,甚則汗流如珠也)。
脈有上下,以候陰陽五藏之升降,而計生死之期也(寸脈居上,候心肺之陽,主升,升極而降;降不至關,謂之「孤陽」,是陽絕也。尺脈居下,候肝腎之陰,主降,降極而升;升不至關,謂之「獨陰」,是陰絕也。關居於中,以候脾,所以升降寸尺之出入者也。今上下不至關,是升降出入之氣不通,此皆不治,決死也。若陰陽已離,胃氣未絕,倘可苟延殘息。要知死期,則如經所云:「陰勝則陽絕,能夏不能冬;陽勝剛陰絕,能冬不能夏;肝死於秋,心死於冬,脾死於春,肺死於夏,腎死於四季之類。」推之於日時亦然)。
白話文:
右關脈代表足陽明經,嘴唇是脾臟的外在表現。
右尺脈代表命門(也稱為神門),是真火的源頭,主導精氣,位於兩腎之間,附著在脊椎第十四椎,是水中之火,能協調陰陽。男子以精氣為主,所以右尺脈代表命門;女子以精血為主,所以左尺脈代表命門。尺脈是六脈的根源。越人說:「人的尺脈,就像樹的根一樣,水是天地元氣的源頭,是先天的生命根本。」如果腎脈單獨衰敗,就如同沒有根一樣。如果脈象虛浮無根,表示只有表面而沒有內裡,孤立的陽氣怎麼能單獨存在呢?如果重按脈象沒有根,不僅是先天腎水衰竭,也是後天不足的徵兆。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其經脈的詳細情況都在左尺脈中說明了。
半表半裡是手厥陰經,也就是心包絡(凡是侵犯心臟的邪氣,都是心包絡承受的。各條經脈雖然都屬於心,但運行在手太陰肺經中,然而脈的運動都由心包總管,心包屬火,所以又以心包絡為主)。
右尺脈代表手少陽經,也就是三焦(上焦像霧一樣,中焦像濾水一樣,下焦像排水一樣。有功能卻沒有實質,指的是上中下三個部位的臟腑空隙)。岐伯說:「寸脈反映上焦,關脈反映中焦,尺脈反映下焦。」這是說三焦的脈位。所謂「射」,是指從下往上發射,它的脈象就分別屬於寸、關、尺。凡是脈搏的跳動,都源於三焦,因此可知六個部位的脈象,都離不開三焦的氣。越人說它「有名無形」,是因為火就是氣,本來就沒有形狀,不像精、津、血那樣各有實質。《靈樞·本藏》說:「腎主骨,三焦和膀胱與之相應。皮膚厚的,紋理緻密;皮膚薄的,紋理粗疏;皮膚急的,腠理疏鬆;毫毛直的,光澤美好;皮膚粗糙結實的,毫毛稀疏。」
脈有相乘、相侮、相逆、相順的變化,用來判斷病情的輕重(五行相屬: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木剋土,火剋金,土剋水,金剋木,水剋火,這叫「相剋」,屬於「縱」,病情很嚴重。木侮金,火侮水,土侮木,金侮火,水侮土,這叫「反侮」,屬於「橫」,病情稍微輕微。木乘水,火乘木,土乘火,金乘土,水乘金,這叫「倒施」,屬於「逆」,病情虛弱。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叫「相生」,屬於「順」,病情屬實證。如果不是在那個時令發病,那麼相乘、相侮所造成的危害最嚴重;相逆、相順所造成的危害還不算太大)。
乘府(陽)或乘藏(陰),應根據脈象和症狀綜合判斷(府,屬於陽,脈象浮數屬陽脈。如果浮數的脈象出現在府,叫做「陽乘陽」;藏,屬於陰,脈象遲澀屬陰脈。如果遲澀的脈象出現在藏,叫做「陰乘陰」。如果浮數的脈象出現在藏,叫做「陽乘陰」,又叫做「府乘藏」;如果遲澀的脈象出現在府,叫做「陰乘陽」,又叫做「藏乘府」。凡是陽乘陽和陰乘陰,都表示「獨陽不生,獨陰不生」。陽乘陰的病情雖然嚴重,但還可以治療;陰乘陽的病情即使輕微,也難以治癒。這就是所謂「陰病見陽脈則生,陽病見陰脈則死」)。
陰陽相乘的脈象,必須辨別脈象的來往盛衰(陽氣不足以勝過陰氣,與陰氣一同虛化,就會怕冷;陰氣不足以勝過陽氣,順著陽氣虛化,就會發熱。陰陽之氣時盛時虛,陰氣偏盛就怕冷,陽氣偏盛就發熱。凡是瘧疾和往來寒熱的脈象,都是這樣)。
脈的營氣虛弱,是判別陰陽不足的方法(營氣,統領血液在脈中運行,屬陰;弱,表示脈象沉而無力。陰脈弱表示營氣衰微,血虛而發熱,嚴重時會筋脈攣急。衛氣,統領氣在脈外運行,屬陽;耎,表示脈象浮而無力。陽脈耎表示衛氣衰退,氣虛而怕冷,嚴重時會汗如雨下)。
脈象有上下之分,用來觀察陰陽五臟的升降變化,並判斷生死的時間(寸脈在上,反映心肺的陽氣,主升,升到極點就會下降;如果下降不到關脈,叫做「孤陽」,表示陽氣衰竭。尺脈在下,反映肝腎的陰氣,主降,降到極點就會上升;如果上升不到關脈,叫做「獨陰」,表示陰氣衰竭。關脈位於中間,反映脾臟,是寸尺脈氣升降出入的地方。如果上下脈都不到達關脈,表示升降出入之氣不通暢,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必定會死亡。如果陰陽已經分離,但胃氣還沒有斷絕,或許可以苟延殘喘。要推知死亡時間,就像經書所說:「陰氣勝過陽氣,則陽氣衰竭,只能活到夏天而不能活到冬天;陽氣勝過陰氣,則陰氣衰竭,只能活到冬天而不能活到夏天;肝臟死於秋天,心臟死於冬天,脾臟死於春天,肺臟死於夏天,腎臟死於四季交替的時候。」推算死亡時間,在時辰上也同樣可以這樣推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