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診脈訣(沈云將先生)
脈分三部(有左有右),上部曰寸為陽(長六分,始自魚際,即大指下節與小臀骨相交處也);中部曰關為半陽半陰(長六分,居小高骨之內,其前三分通乎寸為陽,敵陽數九也;後三分通乎尺為陰,故陰數十也,所謂半陽半陰由是故耳);下部曰尺為陰(長七分,居於關之後);統攝三部者曰寸口(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部各三候曰浮(主皮膚以候表)、曰中(主肌肉以候胃氣也)、曰沈(主筋骨以候里),所謂三部九候者指一手而言也。(長人脈長疏排指取,短人脈短密排指取,老人脈耎浮取,肥人脈細重取,小兒脈緩瘦人脈大,皆宜輕取。至於反開脈,開脈三部俱在臂側,魚際脈在寸口之上,大小脈兩手不同,六陰脈皆沈,六陽脈皆浮。
其有兩手清微無脈者乃貴重之人,更有六脈平和者非仙即怪,必須細心推究,不可概論也。)人之體躬有陰有陽,陰曰營(統血而行,脈中寒則瘍營),陽曰衛(統氣而行,脈外風則傷衛)。
脈之至數定於呼吸(呼者氣之出,脈之來也;吸者氣之入,脈之去也),呼一吸為之息,一息而脈四動(閏以太息故五動亦為和),無疾病者也。(三動為遲,陽氣衰也;二動為敗,陽氣衰甚也;一息一動,危殆極矣;六動為數,陰氣衰也;七動為極,陰氣衰甚也;八動為脫,氣血兩虧也;九動為死矣。)遲敗數極四者,其脈中候有力則為有神,沈候有力則為有根,而兩尺之沈候又為根中之根。他脈訣云:寸關雖無,尺猶未絕,如此之流何憂殞滅,洵非虛語。儻根蒂已壞,節逢長桑君亦無所施伎矣。至於一息而脈十動以外,與夫兩息而脈一動者,此則散而為變也。遲敗二者寒也,數極二者熱也。
脈分來(氣之出也,陽也,自骨肉之分而上於皮膚之際,乃氣之升,故以候表)、去(氣之入也,陰也,自皮膚之際而下於筋骨之閒,乃氣之降,故以候里)、疾(氣有餘也)、遲(氣不足也)、反(病在裡也)、覆(病在表也),以徵內外虛實,表裡盛衰也。(來疾去遲,內虛外實也;來遲去疾,內實外虛也;來小去大為之反,病在裡,陰盛也;來大去小為之覆,病在表,陽盛也。)
寸口(通指寸關尺而言也)之管衛,所以則脈之盛衰,候人之強弱也。(衛主氣為陽,以候表,脈隨指有力,衛氣盛也,調之,高高者長也;脈隨指無力,衛氣弱也,謂之惵惵者,恍惚也;衛氣和平曰緩,緩者,胃氣有餘也;胃氣有餘,則顏色聲音毛髮鮮澤矣。)營主血為陰,以候里,脈隨指有力,營血盛也,謂之章章者,明也;脈隨指無力,營血弱也,謂之卑卑者,縮下也;營血和平曰遲,遲者,脾陰充足也;脾陰充足,則骨髓肌肉豐滿堅固矣。
營衛兩盛謂之綱,有餘總攪之意也;營衛不足謂之捐,有消縮之意也;營衛剛柔相得,和緩之脈同見,則謂之強。強者,即顏色之鮮麗,而血肉豐盈,其人之壯健可知也。
浮中沈三候分主皮脈肉筋骨,以應五臟之診法也。(肺浮主於皮毛,心浮主於血脈,脾在浮沈之間而主乎肌肉,故以候中,肝沈主於筋力,腎沈主於骨髓也。)下指有輕重差等,以候五藏之氣也。(與皮毛相得者,肺也,下指宜如三豆重以候之;與血脈相得者,心也,下指宜如六豆重以候之;與肌肉相等者,脾也,宜如九豆重以候之;與筋相平者,肝也,宜如十二豆重以候之;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也。)
各隨所主之部以候藏氣也。豆之調者,約略輕重而譬之,不必拘執以為繩尺也。至於左右兩手,亦各有寸關尺所主分位,須應照此三候取之,以分表裡也。
白話文:
[卷二]診脈訣(沈云將先生)
脈象分為三部,左右手都有。上部稱作寸,屬陽(長六分,從魚際開始,也就是大拇指下指節與小指骨交接處);中部稱作關,屬半陽半陰(長六分,位於小指骨內側,前三分與寸(陽)相通,陽脈數九;後三分與尺(陰)相通,陰脈數十,所以稱作半陽半陰);下部稱作尺,屬陰(長七分,位於關之後);統攝三部則稱為寸口(左手寸口為人迎,右手寸口為氣口)。
每一部又分為三候:浮(反映皮膚,診察表證)、中(反映肌肉,診察胃氣)、沈(反映筋骨,診察裡證),這三部九候指的是一隻手。診脈時,高個子脈象較長疏,手指要排開取脈;矮個子脈象較短密,手指要並攏取脈;老年人脈象柔軟浮緩,應輕取;肥胖者脈象細弱,應重取;小兒脈象緩慢,瘦弱者脈象強勁,都應輕取。至於反開脈,三部都位於手臂外側;魚際脈位於寸口之上;大小指脈象兩手不同;六陰脈都沉,六陽脈都浮。
如果兩手脈象清微細弱幾乎摸不到脈,則是貴人;如果六脈平和,則非神仙就是怪人,必須仔細推究,不可一概而論。人體有陰陽之分,陰為營(統攝血液運行,脈象寒則傷營),陽為衛(統攝氣血運行,脈象外感風邪則傷衛)。
脈搏的次數由呼吸決定(呼氣時,氣排出,脈象來;吸氣時,氣吸入,脈象去),呼氣一次吸氣一次為一息,一息之中脈搏跳動四次(有時因呼吸深淺不同,五次也屬正常),則為無病之人。(三次為遲,陽氣衰弱;二次為敗,陽氣衰弱更甚;一息一動,極度危險;六次為數,陰氣衰弱;七次為極,陰氣衰弱更甚;八次為脫,氣血兩虛;九次則將死。)遲、敗、數、極四種脈象,如果脈象中候有力則為有神,沈候有力則為有根,而兩尺的沈候又是根中之根。其他脈訣記載:寸關脈象雖然消失,尺脈仍未絕,這種情況不必擔心死亡,絕非虛言。但如果根本已經壞了,即使是神醫扁鵲也無能為力。至於一息脈搏十次以上,或兩息脈搏一次以下,則為脈象異常變化。遲脈和敗脈屬寒證,數脈和極脈屬熱證。
脈象分為來(氣的排出,屬陽,從骨肉間上升到皮膚,氣上升,故診察表證)、去(氣的吸入,屬陰,從皮膚下降到筋骨間,氣下降,故診察裡證)、疾(氣盛)、遲(氣虛)、反(病在裡)、覆(病在表),用來判斷內外虛實,表裡盛衰。(來脈疾,去脈遲,內虛外實;來脈遲,去脈疾,內實外虛;來脈小去脈大為反,病在裡,陰盛;來脈大去小為覆,病在表,陽盛。)
寸口(泛指寸關尺三部)的衛氣和營氣,可以判斷脈象的盛衰,診察人的強弱。(衛氣主氣屬陽,診察表證,脈象有力,衛氣盛,調和則長壽;脈象無力,衛氣弱,感覺虛弱恍惚;衛氣平和則脈象緩和,緩和則胃氣充足;胃氣充足,則面色紅潤,聲音洪亮,毛髮烏黑亮澤。)營氣主血屬陰,診察裡證,脈象有力,營血盛,感覺精神充沛;脈象無力,營血弱,感覺萎靡不振;營血平和則脈象遲緩,遲緩則脾陰充足;脾陰充足,則骨髓充盈,肌肉豐滿結實。
營衛兩盛稱為綱,表示有餘且紊亂;營衛兩虛稱為捐,表示消瘦;營衛剛柔相濟,脈象和緩,則稱為強。強者,面色紅潤,血肉豐盈,身體強健。
浮、中、沈三候分別診察皮膚、肌肉、筋骨,用來診斷五臟。(肺的病症在浮脈表現於皮膚,心的病症在浮脈表現於血脈,脾在浮沈之間,診察肌肉,肝的病症在沈脈表現於筋,腎的病症在沈脈表現於骨髓。)按壓脈搏輕重不同,以診察五臟之氣。(與皮膚相應的是肺,按壓力度約三粒豆的重量;與血脈相應的是心,按壓力度約六粒豆的重量;與肌肉相應的是脾,按壓力度約九粒豆的重量;與筋相應的是肝,按壓力度約十二粒豆的重量;按壓到骨頭,抬起手指,脈象來脈急促的是腎。)
根據所診部位判斷臟腑氣息。豆的重量只是大概的輕重比較,不必拘泥於此。左右兩手寸關尺三部,各自有不同的診斷部位,必須根據三候診察,以判斷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