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三 (4)
卷三 (4)
1. 卷三
)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邪乾血則煩心或心痛引腋脅而欲得效掌中熱。(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通為心包絡之系,一則下絡小腸為周身血脈之總司,凡諸邪之在心者皆心包絡受之,蓋心為君主莫敢犯之也。心包絡諸脈雖屬於心而行太陰肺部,而脈之運動皆由包絡之火也)
主治俱見手少陰。
三焦手少陽之(一上焦如霧,在心下下鬲居胃上口,主納而不出也。鬲盲也在心脾之間也,塞也。管上下使氣典谷不相亂也。中焦如漏,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熱水穀者也。胃之受水穀者曰脘,臍上五寸為上脘,臍上四寸即胃之幕為中脘,臍上二寸當胃下口為下脘也。下焦如瀆,在膀胱上口,主出而不納以傳道也。三焦有象無質,即上中下三部藏府空處是也,乃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邪干氣則耳聾渾渾焞焞而痛,或嗌腫喉痹。(三焦之氣通於喉,喉不和則痹腫矣)往來寒熱。
邪乾血則汗出,或目銳眥皆痛,或頰痛耳嗚頸頷肩胛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無名指也)不用,或腹氣滿小腹堅,不得小便,溢則水留即為脹。
補藥(黃耆益智仁甘草)。
瀉藥(澤瀉)。
溫藥(附子)。
涼藥(煆石膏地骨皮)。
引經藥(柴胡川芎青皮)。
膽足少陽之脈(在肝之短葉間)。
邪干氣則口苦(膽病則液泄故口苦),或嘔宿汁善太息(膽鬱則氣不舒故善太息),或驚惕心下憺憺恐人將捕之(寒涎漬沃致然),或嗌中介介然數唾,或心脅痛不能轉側(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病則不能轉側),或耳無所聞,甚則面色枯槁,體無膏澤,或足外反熱是為陽厥。邪乾血則頭角領痛,目銳眥痛,或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或馬刀挾瘻(肉色不變為肉瘦,筋脈現露為筋瘻,筋脈交絡為血癭,憂惱消長為氣癭,堅硬不移為心癭也),或汗出振寒瘧(膽居表裡之半陰勝則振寒,陽勝則汗出故瘧),或胸脅膝脛踝前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氣絕則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
補藥(龍膽草木通)。
瀉藥(青皮柴胡)。
溫藥(半夏生薑陳皮川芎)。
涼藥(黃連竹茹)。
引經藥(川穹柴胡青皮)。
肝足厥陰之脈(附脊第九椎左三葉右四葉)。
邪在氣則病閉目不欲見人腰痛(痛上覺熱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陰器連少腹急痛也),婦人少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脫色,淅淅時寒熱,兩脅下痛引少腹上下無常處,或淋溲便難,或脅痛支滿,手足青而青唇黑。邪在血則病胸滿嘔逆作酸,或餐泄,或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或遺尿,或癃閉,或頰腫喉痹吐濃血,或吐血下血暴湧不止,或瘛瘲惡風,或渾身痠麻疼痛,四肢滿悶,筋痿不能起立,或陰縮兩筋急,或轉筋足逆冷,或脛酸陰癢。
氣有餘則善怒忽忽或眩冒而巔頂痛。
氣逆則頭痛耳聾目赤腫痛。
氣不足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加入將捕之。(肝虛則神魂不寧故善恐)
氣絕則筋急引舌與卵唇青。
肝屬木病剛色蒼(青也),好呼喜酸多泣多怒,所主者筋,所藏者血與醜,所惡者風,上應於眼,外應於瓜甲。
白話文:
卷三
如果邪氣侵犯心包絡的氣,會導致臉色發紅,眼睛發黃,喜悅而笑個不停。
如果邪氣侵犯心包絡的血,會感到心煩意亂,或者心痛,痛感會牽引到腋下和脅肋,並且想讓手掌心發熱才能緩解。(心臟有兩條脈絡,一條向上與肺相通,是心包絡的系統;另一條向下連通小腸,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都是心包絡承受的,因為心臟是君主,沒有什麼邪氣敢直接侵犯。心包絡的脈絡雖然屬於心臟,運行於太陰肺部,但脈搏的運動都由心包絡的火氣所主導。)
治療方法可以參考手少陰心經的相關內容。
三焦是手少陽經所屬(上焦像霧一樣,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是胃的上口,主要負責納入而不排出;橫膈膜就像一個盲人,位於心臟和脾臟之間,起著阻塞作用,它管理上下,使氣和食物不會混亂。中焦像漏斗一樣,位於胃的中脘,不偏上也不偏下,主要負責腐熟水穀。胃接納水穀的地方叫脘,肚臍上五寸是上脘,肚臍上四寸,也就是胃的入口處是中脘,肚臍上兩寸,也就是胃的下口是下脘。下焦像溝渠一樣,位於膀胱的上口,主要負責排出而不納入,用以傳導。三焦只有功能,沒有實質的形體,它指的是上、中、下三部分的內臟空間,是水穀運行的道路,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
如果邪氣侵犯三焦的氣,會導致耳聾,昏昏沉沉,疼痛,或者咽喉腫脹,喉嚨疼痛。(三焦的氣通往咽喉,咽喉不和就會出現麻痹腫痛)還會出現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症狀。
如果邪氣侵犯三焦的血,會導致出汗,或者眼角疼痛,或者臉頰疼痛,耳鳴,脖子、下巴、肩膀、肩胛骨、手肘、手臂外側都會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活動,或者腹部脹滿,小腹堅硬,小便不暢,如果水液溢出就會形成腫脹。
補藥可以用黃耆、益智仁、甘草。
瀉藥可以用澤瀉。
溫藥可以用附子。
涼藥可以用煅石膏、地骨皮。
引經藥可以用柴胡、川芎、青皮。
膽是足少陽經所屬(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
如果邪氣侵犯膽的氣,會導致口苦(膽生病就會泄液,所以口苦),或者嘔吐隔夜的食物殘渣,喜歡嘆息(膽氣鬱結就會導致氣不舒暢,所以喜歡嘆息),或者容易驚恐,心裡不安,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這是因為寒痰浸潤導致的),或者喉嚨裡有異物感,經常吐口水,或者心脅疼痛,不能轉身側臥(足少陽經的支脈貫穿心臟,循行脅肋,生病時就不能轉動身體),或者聽不到聲音,嚴重時會面色枯槁,身體沒有光澤,或者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如果邪氣侵犯膽的血,會導致頭角、後頸疼痛,眼角疼痛,或者鎖骨凹陷處腫痛,腋下腫脹,或者瘰癧(肌肉顏色不變而消瘦為肉瘻,筋脈顯露為筋瘻,筋脈交錯為血癭,憂愁惱怒而時消時長為氣癭,堅硬不移動為心癭),或者出汗、發冷,患瘧疾(膽居於表裡之間,半陰勝就會發冷,陽勝就會出汗,所以導致瘧疾),或者胸脅、膝蓋、小腿、腳踝前等關節都會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活動。
如果膽的氣絕,就會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睛的聯繫斷絕。
補藥可以用龍膽草、木通。
瀉藥可以用青皮、柴胡。
溫藥可以用半夏、生薑、陳皮、川芎。
涼藥可以用黃連、竹茹。
引經藥可以用川芎、柴胡、青皮。
肝是足厥陰經所屬(附在脊椎第九節的左側三葉,右側四葉)。
如果邪氣侵犯肝的氣,會導致眼睛閉合,不想見人,腰痛(疼痛時感覺發熱,不能彎腰或仰頭),男性會患疝氣(陰器連著小腹,感覺急痛),女性會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咽喉乾燥,面色如同灰塵一樣失去光澤,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兩脅疼痛,牽引至小腹,疼痛部位不定,或者小便淋漓不暢,或者脅肋疼痛,脹滿,手腳發青,嘴唇發黑。如果邪氣侵犯肝的血,會導致胸悶,噁心,反酸,或者腹瀉,或者疝氣(躺下時縮回腹中,站立時又突出腹外),或者尿失禁,或者小便不暢,或者臉頰腫脹,喉嚨腫痛,吐出膿血,或者吐血、便血,大量湧出不止,或者抽搐,害怕風,或者全身酸麻疼痛,四肢脹悶,筋脈萎縮,無法站立,或者陰部收縮,兩側筋脈緊張,或者小腿抽筋,腳冷,或者小腿酸痛,陰部發癢。
如果肝的氣有餘,就會容易發怒,恍惚不定,或者眩暈,頭頂疼痛。
如果肝的氣逆亂,就會頭痛,耳聾,眼睛紅腫疼痛。
如果肝的氣不足,就會視力模糊,什麼也看不見,聽不到聲音,容易恐懼,感覺有人要抓捕自己。(肝虛弱則神魂不安,所以容易恐懼)
如果肝的氣絕,就會筋脈緊張,牽引舌頭和生殖器,嘴唇發青。
肝臟屬木,生病時顏色發青,喜歡呼喊,喜歡酸味,容易哭泣和發怒,它主管筋,儲藏血和醜,害怕風,在人體外部與眼睛相對應,外部對應的是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