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三 (3)
卷三 (3)
1. 卷三
氣不足,則小腹控陰丸引腰脊上衝心而痛。
稱藥:(牡蠣粉釵石斛)。
瀉藥:(荔枝核紫蘇細木通蔥白)。
溫藥:(小茴香鳥藥大茴香)。
涼藥:(天花粉黃芩)。
引經藥:(藁本羌活黃柏)。
膀胱足太陽之脈,(上系小腸,下聯前陰)。
邪於氣,則頭痛目似脫,項後痛不可俯仰;或脊痛腰似折;或股不可以曲膕加結,踹如裂。(膕古伯切,曲腳中也;踹而兗切,足跟也)。
邪乾血虛,則痔盛則瘧;或狂或癲(狂者,發作剛暴,詈罵不避親疏,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癲者,或笑或位,如醉如夢,言語無序,穢潔不知);或頭囟項痛;或目黃淚出;或鼻塞流血;或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欲小便而不得;胞痹,小腹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膀胱不利為癃,不杓為遺尿;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補藥:(石菖蒲龍骨續斷益智仁橘核)。
瀉藥:(管硝白澤瀉滑石車前子)。
溫藥:(茴香鳥藥)。
涼藥:(生地黃黃柏廿草稍)。
引經藥:(藁本羌活黃柏)。
腎足少陰之脈,(附脊第十四椎俞門穴之左右,典前臍神闕穴平直相對;左者直上入肺,而循喉挾舌;右者直行臍腹而上,絡於心包)。
邪在氣,則病飢不欲食(陰火上乘,雖飢不欲食也);面如黑漆(腎水枯也);或效唾則有血(真險虧損,而延及其母也);或喝喝(於介切嘶聲也)而喘(腎水不能上通於肺故也);或口乾咯血,坐立不安(陰虛陽擾,不能靜也);或目𥉂𥉂(呼光切不明也)如無所見(腎虛則瞳神昏眩,瞳神者骨之精也);或心如懸若飢狀(心臂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陰虛則內餒,故常若飢狀也)。
邪在血,則病耳嗚;或道泄口熱舌乾咽腫上氣隘干而痛(厥氣走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自利,口熱如膠);或煩心心痛引腰脊欲得嘔;或黃癉額黑;或腸僻(寒則利清穀,熱則便膿血,蓋腎開竅於二陰也);或脊痛;或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泄利下重,足下熱痛,小腹急痛,腰下冷痛;或自言腹脹滿而實不滿;或脛腫煩擾冤熱;或骨痿不能起,挾脅兩旁虛耎處清(即䏚中季脅下也);或指青黑意不樂,四肢不收,身重寢則汗出惡風;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藏精傷,則陽氣虛衰,故善恐)。
氣絕,肌肉耎郤(退也),齒長面垢,發無澤。
腎屬水,病則色黑,好呻喜咸,多唾多恐多驚;所主者骨,所藏者精與志;所惡者寒,上應於耳發,外應於腰背。
(黑而肥澤,骨髓之充也;黑而瘦削,陰火內戕也;蒼黑為下焦氣旺,雖犯客寒,亦必蘊為邪熱,絕無虛寒之候也)。
補藥:(芡實龍骨龜版瑣陽牡蠣桑螵蛸地黃虎骨杜仲山藥牛膝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
瀉藥:(澤瀉知母)。
溫藥:(附子鹿茸補骨脂肉桂沈香膃肭臍)。
涼藥:(黃柏牡丹皮知母地骨皮)。
引經藥:(獨活肉桂)。
心包絡手厥陰之脈,(男子右尺半表半裡,其表即三焦,里即命門也。女子以左尺為心包絡,與男子脈不同,惟此耳)。
邪干氣,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從濫切動也)。
白話文:
卷三
氣不足的時候,會導致小腹脹痛,感覺陰部像有東西向上拉扯,導致腰背向上衝到心臟而感到疼痛。
治療的藥物,可以選用:
- 收澀藥:牡蠣粉、釵石斛。
- 瀉藥:荔枝核、紫蘇、細木通、蔥白。
- 溫藥:小茴香、鳥藥、大茴香。
- 涼藥:天花粉、黃芩。
- 引經藥:藁本、羌活、黃柏。
膀胱經脈(足太陽經),向上連繫小腸,向下連繫到前陰(生殖器官)。
當邪氣影響到膀胱經脈的氣時,會出現頭痛、眼睛像要脫出來一樣、後頸疼痛無法俯仰,或是脊椎痛得像要斷掉,又或是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後方僵硬,腳跟像要裂開一樣疼痛。
當邪氣與血虛結合時,會導致痔瘡嚴重,或是發瘧疾,或是出現狂躁或癲癇的症狀。
- 狂躁:發病時會變得剛烈暴躁,罵人且不分親疏,嚴重時會爬到高處唱歌、丟棄衣服、亂跑亂跳。
- 癲癇:會時笑時哭,像喝醉酒一樣、說話語無倫次、不分乾淨髒亂。 還可能出現頭頂或後腦勺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塞流鼻血、小腹一側腫脹疼痛,按壓時想小便卻排不出來,感覺膀胱被堵住。按壓小腹內部會感到疼痛,小便不順暢像被熱水燙到一樣,小便前會有清鼻涕,膀胱功能失常會導致小便不通暢或尿量少,進而導致脖子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後側、腳跟、腳都有疼痛感,連小腳指都無法活動。
治療的藥物,可以選用:
- 補藥:石菖蒲、龍骨、續斷、益智仁、橘核。
- 瀉藥:芒硝、澤瀉、滑石、車前子。
- 溫藥:茴香、鳥藥。
- 涼藥:生地黃、黃柏、甘草梢。
- 引經藥:藁本、羌活、黃柏。
腎經脈(足少陰經),附著在脊椎的第十四椎俞穴左右兩側,與肚臍(神闕穴)平行相對。左邊的脈絡向上進入肺部,沿著喉嚨連接到舌頭兩側;右邊的脈絡直接向上經過肚臍腹部,連接到心包。
當邪氣影響到腎經脈的氣時,會出現:明明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因為體內有虛火);臉色像黑漆一樣(因為腎水不足);或是吐出的口水有血絲(因為腎精虧損);或發出嘶啞喘氣的聲音(因為腎水無法向上滋養肺部);或是口乾咳血、坐立不安(因為陰虛陽盛無法靜下來);或是眼睛看不清楚(因為腎虛導致瞳孔昏花)。也可能感到心懸空一般、像飢餓一樣的感覺(因為心和手臂的氣血不流通,導致精神渙散,又因為腎陰虛導致內裡空虛,所以常常有飢餓感)。
當邪氣影響到腎經脈的血時,會出現:耳鳴、腹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氣喘、胸悶疼痛(邪氣竄動無法說話、手腳冰冷、大便稀,口熱如膠);或是心煩心痛,疼痛牽引到腰背,想要嘔吐;或是出現黃疸,額頭發黑,或是腸道功能失常(寒則腹瀉,熱則便膿血,因為腎開竅於二陰);或是脊椎疼痛、大腿內側後方疼痛無力、嗜睡、腹瀉、便秘、腳底發熱疼痛、小腹急痛、腰部以下發冷疼痛,或是自己說肚子脹滿但實際上並不是、或是小腿腫脹、煩躁不安、骨頭無力站不起來、脅肋兩側軟弱無力、手指青黑、情緒低落、四肢無力、身體沉重、睡覺時容易出汗、怕風,如果氣不足還會容易恐懼,心中不安,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因為腎藏精,腎精受損導致陽氣衰弱,所以容易恐懼)。
當腎氣衰竭時,肌肉會萎縮鬆弛,牙齒變長,臉色污穢,頭髮失去光澤。
腎屬於水,生病時臉色會發黑,喜歡呻吟、喜歡鹹味、口水多、容易恐懼和驚嚇。腎主宰骨骼,儲藏精氣和意志,厭惡寒冷,在身體上對應耳朵和頭髮,外在對應腰背。 (臉色黑而肥潤有光澤,表示骨髓充盈;臉色黑而瘦削,表示陰火在體內損耗;臉色蒼黑表示下焦氣旺,即使受到外來寒邪,也會轉變成內熱,絕非虛寒的徵兆。)
治療的藥物,可以選用:
- 補藥:芡實、龍骨、龜板、鎖陽、牡蠣、桑螵蛸、地黃、虎骨、杜仲、山藥、牛膝、枸杞子、五味子、山茱萸。
- 瀉藥:澤瀉、知母。
- 溫藥:附子、鹿茸、補骨脂、肉桂、沉香、海狗腎。
- 涼藥:黃柏、牡丹皮、知母、地骨皮。
- 引經藥:獨活、肉桂。
心包絡經脈(手厥陰經),男子的右手寸關尺的尺脈一半在表面,一半在裡面;表面的部分對應三焦,裡面的部分對應命門。女子的左手尺脈為心包絡經脈,與男子不同。
當邪氣影響到心包絡經脈的氣時,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抽筋僵硬、腋下腫脹,嚴重時會胸悶脅痛,心跳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