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輯要》~ 卷三 (2)
卷三 (2)
1. 卷三
氣有餘則身以前皆熱善飢消穀小便色黃(此陽明實熱也)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如胃中寒則脹滿(此陽明虛寒也)補藥(白朮蓮子芡實陳皮扁豆黃耆山藥半夏百合蒼朮)瀉藥(大黃枳實朴硝)
溫藥(藿香丁香木香吳茱萸草豆蔻厚朴良薑乾薑生薑肉豆蔻白豆香附益智仁胡椒)
涼藥(元明粉黃連石膏葛根連翹滑石天花粉黃芩石斛升麻山梔竹茹知母)
引經藥(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脾足太陰之脈
邪在氣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氣暖則食易消寒則不能化物故嘔嘔者有聲有物他)或胃院痛腹脹善餲(陰盛則氣滯故食敗氣逆人也餲於戒切音□)得屁則快然如衰(氣下泄則腹鬆動但覺倦怠耳)身體沈重
邪在血則病舌痛或煩心心下急痛或寒瘧症癲或大便溏泄或水閉黃癉不能臥(水氣逆滿則傷氣也)或善飢善味或陰痿足不收行善戾(曲也)強立股膝腫大指不用寒甚則厥腹響便溲難心痛引背不得息氣有餘則腹脹小便不利身盡痛
氣不足則四肢不用五藏安安百節皆縱腹大腸嗚餐泄面黃不嗜食食則不化怠惰嗜臥九竅不通身體不能動搖當臍上下左右動氣
氣絕則脈不營肌肉舌萎人中滿唇反
脾屬土病則色黃好歌喜甘流涎多思多疑所主者肌肉所藏者意智所惡者濕上應於唇口外應於四肢,(黃而肥盛胃中有痰濕也黃而枯癯胃中有火也黃而色淡胃氣虛也黃而色黯津液久耗也黃為中央土色其虛實寒熱之機當以飲食便溺消息之也)
補藥(人參白朮蒼朮甘草芡實黃耆山藥陳皮蓮子扁豆)
瀉藥(枳實青皮石膏)
溫藥(丁香藿香胡椒吳茱萸附子官桂良薑)
涼藥(石膏元明粉)
引經藥(升麻白芍)
心手少陰之脈(附脊第五稚)
邪在氣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心火炎則液耗故渴而欲飲也)或善笑善忘或眩僕煩心或善驚不寐
邪在血則病目黃或膺背肩脅滿痛或肩胛臂內後廉痛成厥或掌中熱而腕(之劣切義闕出難經)或浸淫瘡瘍或舌乾焦口苦或消渴舌破或心胸間汗
氣有餘則笑不休
氣不足則悲或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氣絕則脈不通血不流髦色不澤而黑如漆
心屬火病則色赤好言喜苦出汗多笑所主者血脈所藏者神所惡者熱上應於舌並神色外應於掌
(赤而䐃(巨阻切音窘脂聚之貌也)堅營血之充也深赤色堅素稟多火也微赤而鮮氣虛有火也赤而索澤血虛火旺也赤為火炎之色只慮津枯血竭亦無虛寒之患大抵火形之人從未有肥盛多濕者即有痰嗽亦燥氣耳)
補藥(棗仁遠志麥門冬山藥常歸天竺黃)
瀉藥(貝母元胡索木香黃連)
溫藥(丁香石菖蒲)
涼藥(竹葉牛黃硃砂連翹犀角)
引經藥(獨活細辛)
小腸手太陽之脈(下口即大腸上口也)
邪干氣則嗌痛頷腫頸測痛不可以顧肩似拔肩胛似折
邪於血則耳聾目黃或頰腫鼻衄(滴而不流)或頸頷肩胛肘臂外後廉皆痛
白話文:
[卷三]
氣有餘的狀況,身體的前半部會感到發熱,容易感到飢餓,吃下食物很快消化,小便顏色呈現黃色(這是陽明經的實熱現象)。氣不足的狀況,身體的前半部會感到寒冷、發抖,如果胃裡感到寒冷,就會腹脹(這是陽明經的虛寒現象)。
補藥包括:白朮、蓮子、芡實、陳皮、扁豆、黃耆、山藥、半夏、百合、蒼朮。 瀉藥包括:大黃、枳實、朴硝。 溫藥包括:藿香、丁香、木香、吳茱萸、草豆蔻、厚朴、良薑、乾薑、生薑、肉豆蔻、白豆蔻、香附、益智仁、胡椒。 涼藥包括:元明粉、黃連、石膏、葛根、連翹、滑石、天花粉、黃芩、石斛、升麻、山梔、竹茹、知母。 引經藥包括:升麻、白芷、葛根、石膏。
脾經足太陰脈:
邪氣影響到氣的方面,會導致舌根僵硬,吃東西容易嘔吐(脾氣溫暖則食物容易消化,寒冷則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嘔吐,嘔吐時有聲音和東西吐出來)。或者胃脘疼痛、腹脹,容易打出帶有腐敗氣味的嗝(陰氣過盛則氣機停滯,所以食物腐敗,氣逆而上,嗝的氣味像腐敗的食物)。放屁後會感到舒服,但身體會覺得疲憊(氣向下排出則腹部鬆動,但會感到倦怠)。身體感覺沉重。
邪氣影響到血的方面,會導致舌頭疼痛,或者心中煩躁不安,心下部位急迫疼痛,或者出現寒熱交替的瘧疾病症,甚至癲癇,或者大便溏泄,或者小便不通、黃疸,無法安睡(水氣上逆則會損傷氣)。或者容易感到飢餓,對食物有偏好,或者陽痿、腳無法收回、行動不便(彎曲),勉強站立會導致大腿和膝蓋腫大,腳趾無法活動,寒冷嚴重時會導致四肢冰冷,腹部有腸鳴聲,大小便困難,心痛牽引到背部,呼吸困難。氣有餘時會腹脹、小便不暢,全身疼痛。
氣不足時會四肢無力,五臟安靜無力,全身關節鬆弛,腹部增大、腸鳴、腹瀉,面色發黃、不喜歡吃東西,吃東西後難以消化,懶惰想睡覺,耳、眼、口、鼻等九竅不通暢,身體無法動彈,肚臍上下左右會出現氣的波動。
氣完全耗盡時,脈搏無法運行,肌肉萎縮,舌頭萎縮,人中部位飽滿,嘴唇外翻。
脾屬土,生病時臉色會發黃,喜歡唱歌,喜歡甜味,流口水,思慮過多,疑心重。脾主肌肉,藏的是意智,厭惡潮濕。脾在體內對應於唇口,在體外對應於四肢。(臉色黃而肥胖,是胃中有痰濕;臉色黃而乾瘦,是胃中有火;臉色黃而淡,是胃氣虛弱;臉色黃而黯淡,是津液虧耗已久。黃色屬中央土的顏色,其虛實寒熱的變化,應從飲食、大小便等方面來判斷。)
補藥包括:人參、白朮、蒼朮、甘草、芡實、黃耆、山藥、陳皮、蓮子、扁豆。 瀉藥包括:枳實、青皮、石膏。 溫藥包括:丁香、藿香、胡椒、吳茱萸、附子、官桂、良薑。 涼藥包括:石膏、元明粉。 引經藥包括:升麻、白芍。
心經手少陰脈(附著在脊椎第五節):
邪氣影響到氣的方面,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心火旺盛則津液耗損,所以口渴想喝水)。或者容易發笑、健忘,或者頭暈、跌倒、心中煩躁,或者容易驚嚇、失眠。
邪氣影響到血的方面,會導致眼睛發黃,或者胸背、肩部、脅肋部位脹滿疼痛,或者肩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甚至導致手腳冰冷,或者手掌發熱,手腕無力,或者出現浸淫瘡瘍,或者舌頭乾燥焦黑、口苦,或者出現消渴、舌頭破裂,或者心胸部位出汗。
氣有餘時會笑個不停。
氣不足時會悲傷,或者胸腹、脅肋下部牽引著腰部疼痛。
氣完全耗盡時,脈搏不通,血液不流通,頭髮失去光澤,變得像漆一樣黑。
心屬火,生病時臉色會發紅,喜歡說話,喜歡苦味,容易出汗,容易笑。心主血脈,藏的是神,厭惡燥熱。心在體內對應於舌頭,以及精神氣色,在體外對應於手掌。(臉色紅而肥胖,是營血充足;臉色深紅且結實,是天生火氣旺盛;臉色微紅且新鮮,是氣虛有火;臉色紅而乾枯,是血虛火旺。紅色屬火,只擔心津液枯竭、血液耗盡,一般沒有虛寒的病症。大體上來說,火形的人從沒有肥胖多濕的,即使有咳嗽,也多是乾燥的氣)。
補藥包括:棗仁、遠志、麥門冬、山藥、當歸、天竺黃。 瀉藥包括:貝母、元胡索、木香、黃連。 溫藥包括:丁香、石菖蒲。 涼藥包括:竹葉、牛黃、硃砂、連翹、犀角。 引經藥包括:獨活、細辛。
小腸經手太陽脈(下口連接大腸,上口):
邪氣干擾到氣的方面,會導致咽喉疼痛、下巴腫脹、頸部疼痛,無法回頭,肩膀像被拔掉一樣,肩胛骨像要斷裂一樣。
邪氣影響到血的方面,會導致耳聾、眼睛發黃,或者臉頰腫脹、鼻出血(一點一點地滴,不會流成線),或者頸部、下巴、肩胛、肘部、手臂外側後緣都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