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四·公選良方 (2)
卷四·公選良方 (2)
1. 圍藥
將軍鐵箍散:治諸毒瘡紅腫突起,用藥四圍箍之,不令滋蔓走注毒氣。
南星,大黃,蒼耳根,鹽霜白梅(各一兩),白芨,白蘞,防風,川烏(各五錢),草烏,雄黃(各三錢)
上為細末,先以蒼耳根霜梅搗爛拌藥,如干入醋調得勻,在瘡四圍用藥作鐵筆敷之,止留瘡高突處,如藥干,以雞毛蘸水潤之,日換二三次大妙。方內亦可再加陳小粉、五倍、白芷、蝸牛、芙蓉葉、薄荷、人中白等藥。
又方:
白芨,白蘞,南星,半夏,劉寄奴(各四兩),草烏,五倍子,石膏,大黃(各六兩),芙蓉葉(八兩)
上共為末,毒硬者,綠豆粉和醋調敷,毒軟者,以蜜調敷,留頭出氣,外以紙貼之神效。
又方:
五倍子(十兩焙黑),鳳仙花子(三兩),皂莢(三兩炙灰存性),大黃,陳小粉(炒黑),明礬(各三兩),土木鱉(炒黑),人中白(如無皮硝代之以上各一兩)
共為細末,醋調敷神效。一方:加芙蓉葉三兩。
圍藥方:無膿即消,有膿即潰。
五倍子(一兩),白芷(六錢),藤黃,百草霜(各三錢),生半夏,生南星,白芨,陳小粉,飛面(各四錢)
共為末,紅醋調敷。
一筆消:治一切癰腫。
雄黃,膽礬,硼砂,藤黃,銅綠,皮硝,草烏(各一兩),麝香(二錢)
上為細末,和蟾酥為條,如筆管大,金箔為衣,用時以醋磨濃,將新筆蘸藥塗四圍,連塗數次即愈。
神應圍藥:治氣血不和,壅遏為瘡,高腫赤痛者,又兼治痰鬱寒濕為瘡者。
用雄小活鯽魚七個,鮮山藥四兩,大蔥頭連須二十一個,共搗爛,再用千年陳石灰半斤,生南星生半夏白芨赤芍細末各一兩,和勻陰乾,再研為細末,臨用之時,蜜水調敷四圍,外用綿紙掩之。
治一切無名腫毒圍藥:
藤黃(五錢),五倍子(二兩),白蜜,蔥頭(各一兩)
用米醋調圍患處,留頂勿敷。
應手散:
金銀花,白芨,白蘞,川烏,草烏,芙蓉葉,南星,半夏,大黃,五倍子(炒黑),陳小粉(炒黑),陳石灰(用桃桑槐枝拌炒紅色為度各四兩),牙皂(二兩),乳香,沒藥,蟾酥(各五錢),丁香(四錢)
共研細末,臨用時加麝香一分,陽毒用醋調敷,陰毒燒酒調敷。如毒堅硬,加鮮山藥蔥白頭人頭上垢糖霜,搗和前藥,調敷患處,中留一孔出氣。
四蟲丹。治諸般疔瘡發背,一應惡瘡神效。
芙蓉葉,紫地丁(各一斤),千金子(十兩去油殼),桑蟲(二兩炙乾),活桑(一兩曬乾或炙乾)薑汁,蒜汁(各半斤),蔥汁(五兩)
上用陰陽水四斤,煎至半斤去渣,再用紅蛄三兩,麝香三錢,雄黃一兩研,蜈蚣一兩研,燒酒三兩,盛傾銀罐內,將鐵油盞蓋定,炭火升過,候酒盡即起。再用燒酒一斤,並後五味入藥內,熬成膏子,用瓷器收貯,臨用時將井水化開,圍患處如火之熱,其毒即時消退,可收下再治後人。
如不煎膏,將前藥曬乾,灑燒酒,再曬再灑,酒盡為度,作末收藏,臨用時篩細,以井水調圍亦妙。
立消腫毒方:名五色蟾酥墨。
雄黃,銀硃,膽礬,韶粉,藤黃,銅綠,硼砂(各一兩),麝香(一錢)
上共為末,用蟾酥為條,如筆管大,陰乾,水磨塗患處立消。
治一切陰症,毒瘡惡癤初起,白色不甚腫,附骨極痛,敷藥提出陽分:
生半夏,生山梔,生白芥子
上各等分,飛面蔥汁白蜜調,圍頂上,留一小孔,干則以蔥蜜汁潤之,一日兩換,自然紅腫高起。
治陰症疽發:
艾葉(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
以水同煮半日,搗爛候溫敷上,再煮再易,十餘次,知痛者可生。
治陰症敷藥方:
山梔,苦杏仁(各二十一粒),北細辛(二錢),青殼鴨蛋清(一個),白蘿蔔(一小個),飛面(一文),蔥頭(二十個連須),蜜(一兩)
上藥研末,共搗爛,寒天隔湯燉溫敷患處,每日一換,敷三次即消。
治陽症圍藥方:
花粉,黃柏,薑黃,薄荷葉,人中白,大貝,五倍子,芙蓉葉(各三兩),白芷,南星,白芨白蘞(各一兩五錢),大黃,小粉(各五兩)
上共為末敷患處。
拔毒異法:
以極細鐵屑,將好醋煎二三沸,撈醋中鐵屑,鋪於患處,將上好活磁石一大塊,頻頻吸之,陰症用此,其毒自出也。
清涼救苦散。治一切天行時疫。頭面耳目鼻腮項頸紅腫痛。
芙蓉葉,桑葉,白芨,白蘞,車前,大黃,黃連,黃柏,白芷,雄黃,赤小豆,芒硝
上各等分研末,蜜水調敷,頻頻掃之。
白話文:
[圍藥]
將軍鐵箍散:適用於各種毒瘡紅腫突出的情況,使用本藥在四周圍繞,防止毒氣擴散。
藥材包含:天南星、大黃、蒼耳根、鹽霜白梅(各30克)、白芨、白蘞、防風、川烏(各15克)、草烏、雄黃(各9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先用蒼耳根與鹽霜白梅搗碎拌合藥粉,若太乾可加入醋調和,然後在瘡周圍敷上藥物,形如鐵箍,只留下中央突起部分。如果藥物變乾,可用雞毛沾水保持濕潤,每天更換2到3次效果佳。配方中還可以加入陳年米粉、五倍子、白芷、蝸牛、芙蓉葉、薄荷、人中白等藥物。
另一種配方:
白芨、白蘞、天南星、半夏、劉寄奴(各120克)、草烏、五倍子、石膏、大黃(各180克)、芙蓉葉(240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若毒瘡硬結,用綠豆粉和醋調和敷用;若毒瘡柔軟,則用蜂蜜調和敷用,保留中央部位讓其通氣,外層再覆蓋一層紙,效果神奇。
另一種配方:
五倍子(300克,烘烤至黑色)、鳳仙花籽(90克)、皁角(90克,烘烤至灰燼)、大黃、陳年米粉(各90克,烘烤至黑色)、明礬(90克)、土木蟞(烘烤至黑色)、人中白(如無,可用皮硝代替,以上各30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醋調和敷用,效果神奇。此配方亦可添加芙蓉葉90克。
圍藥方:無膿即消,有膿即破。
五倍子(30克)、白芷(18克)、藤黃、百草霜(各9克)、生半夏、生天南星、白芨、陳年米粉、飛面(各12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紅醋調和敷用。
一筆消:適用於所有腫脹。
雄黃、膽礬、硼砂、藤黃、銅綠、皮硝、草烏(各30克)、麝香(6克)。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和蟾酥混合成條狀,大小如筆管,用金箔包裝。使用時,以醋磨濃,用新筆沾藥塗抹四周,連續塗抹多次即可痊癒。
神應圍藥:適用於氣血不和導致的腫脹赤痛,以及由痰鬱、寒濕引起的瘡。
取七條活的小鯽魚、新鮮山藥120克、大蔥頭連須21個,一同搗碎,再加入千年陳石灰250克,生天南星、生半夏、白芨、赤芍、細末各30克,攪拌均勻後晾幹,再研磨成細粉,使用時,以蜜水調和敷用,外層覆蓋棉紙。
治無名腫毒的圍藥:
藤黃(15克)、五倍子(60克)、蜂蜜、蔥頭(各30克)。用米醋調和,圍繞患部敷用,但不要覆蓋頂部。
應手散:
金銀花、白芨、白蘞、川烏、草烏、芙蓉葉、天南星、半夏、大黃、五倍子(烘烤至黑色)、陳年米粉(烘烤至黑色)、陳年石灰(用桃樹、桑樹、槐樹的枝條拌炒至紅色為宜,各120克)、牙皁(60克)、乳香、沒藥、蟾酥(各15克)、丁香(12克)。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使用時再加入麝香3克,陽性毒瘡用醋調和敷用,陰性毒瘡用燒酒調和敷用。若毒瘡堅硬,可加入新鮮山藥、蔥白頭、人頭上的污垢、糖霜,搗碎混合藥物,調和敷用患部,中間留一小孔讓其通氣。
四蟲丹:適用於各種疔瘡、發背,以及各種惡性瘡,效果神奇。
芙蓉葉、紫地丁(各500克)、千金子(300克,去油殼)、桑蟲(60克,烘烤乾燥)、活桑(30克,曬乾或烘烤乾燥)、薑汁、蒜汁(各750克)、蔥汁(250克)。將藥材與陰陽水四公斤一起煎煮至剩半公斤,去除殘渣。再加入紅蛄90克、麝香9克、雄黃30克,研磨成粉末,加入蜈蚣30克,研磨成粉末,加入燒酒90克,倒入銀罐中,用鐵油燈蓋住,炭火加熱至酒精蒸發完畢。再加入燒酒五公斤,以及後五種藥材,熬成膏狀,用瓷器保存。使用時,以井水溶解,圍繞患部敷用,使其感到熱感,毒氣即刻消退,膏藥可回收再用。
若不煎成膏狀,可將藥材曬乾,灑上燒酒,再曬再灑,直至酒盡為止,磨成粉末保存。使用時,篩選細粉,以井水調和圍繞患部敷用,效果亦佳。
立消腫毒方:名為五色蟾酥墨。
雄黃、銀硃、膽礬、韶粉、藤黃、銅綠、硼砂(各30克)、麝香(3克)。所有藥材磨成細粉,用蟾酥混合成條狀,大小如筆管,晾乾後用水磨,塗抹患部,立刻消腫。
治陰性症狀,毒瘡、惡癤初起,顏色較淺且不太腫脹,但附著骨頭極度疼痛,使用藥物促使病情轉向陽性:
生半夏、生山梔、生白芥子。所有藥材等量,加入飛面、蔥汁、蜂蜜調和,圍繞頂部敷用,留一小孔,若藥物變乾,可用蔥蜜汁保持濕潤,每天更換兩次,自然會紅腫高起。
治陰性症狀的疽:
艾葉(500克)、硫磺、雄黃(各15克)。將藥材與水一起煮半日,搗碎待溫敷用,再煮再換,約十次,若感到疼痛表示有望康復。
治陰性症狀的敷藥:
山梔、苦杏仁(各21粒)、北細辛(6克)、青殼鴨蛋清(一個)、白蘿蔔(一小塊)、飛面(3克)、蔥頭(20個,連須)、蜂蜜(30克)。將藥材磨成粉末,共同搗碎,寒冷天氣時可隔水加熱,敷用患部,每天更換一次,敷用三次即可消腫。
治陽性症狀的圍藥:
花粉、黃柏、薑黃、薄荷葉、人中白、大貝、五倍子、芙蓉葉(各90克)、白芷、天南星、白芨、白蘞(各45克)、大黃、米粉(各150克)。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敷用患部。
拔毒異法:
使用極細鐵屑,將好醋加熱至沸騰二至三次,撈出鐵屑,鋪在患部,再使用優質活磁石一大塊,不斷吸附,對於陰性症狀,毒素自然排出。
清涼救苦散:適用於各種流行性傳染病。頭面、耳目、鼻、腮、頸部紅腫疼痛。
芙蓉葉、桑葉、白芨、白蘞、車前、大黃、黃連、黃柏、白芷、雄黃、赤小豆、芒硝。所有藥材等量磨成粉末,以蜜水調和敷用,頻繁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