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原著,華岫雲編

《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9)

1. 續醫案

(娘娘)少腹酸郁不和,據述因寒濕而起。緣產後精采不復,衝任已空,蹺維不攝,經言陽維為病苦寒熱矣。若云瘧邪,焉有三五日休息而至。蓋脈絡空乏,須填補孔隙,區區滋清之補,與產後奇脈之病迥殊,故不獲效。

人參,紫石英,炒歸身,鹿角霜,炒杞子,茯苓,接服斑龍丸加參。

口鼻觸入臭穢濁氣,蒙閉心胞,遂心胸痛嘔瘀血,且欲昏閉,即方書中惡之症。蘇合香丸,能闢穢惡之邪。若誤認陰症,擅投桂附,則抱薪救火矣。

蘇合香丸二丸

(小姐)時時驚恐,不食不便,狀如神附,頭面肌浮,舌強唇腫,寤不能寐,夜多妄言,經少紫黑。此五志煎厥,風陽上逆,仿俞氏治楊季登女例,用龍薈丸三錢。

厥陰頭痛,舌乾消渴,心下煩痛,無寐多躁,少腹脹滿,小溲滴瀝,時時痙搐,最怕厥竭。

阿膠,鮮生地,雞子黃,小黑穭豆皮,煎半盞送滋腎丸二錢。

幼稚哮喘,由外來風寒,必從肺治,因過食甘膩,必兼理胃,久發不已,病氣蔓延,不獨在肺胃間矣。故因勞致發,遇冷而發,乃衛陽已虛,煩動火升面赤,皆腎陰內怯,雖非色欲之損,然因病致虛也。須知病是有餘,體屬不足,不可徒用攻痰逐氣,取快一時。當未發之時,病機潛伏,只宜培土以運痰,土旺則肺氣充,壯水納氣以益腎,子氣充長,母氣自強,此為子母相生之治,守之日久,發作自緩。況宿病無急攻之法,或寓攻於補,或攻補互施。

然寒暄飲食調攝,於此症尤當加慎。

早上服補納腎氣方:

薑汁製熟地,生白芍,懷山藥,丹皮,雲苓,紫衣胡桃肉,咸秋石,澤瀉,蜜丸桐子大

午後服健中運濕方:

人參,熟半夏,新會皮,茯苓,枳實,地慄粉,金石斛,湯法丸

濕鬱熱蒸,必陽氣鼓運,濕邪乃解,是寒戰後身痛已緩,蓋濕從戰而氣舒,戰後陽氣通和,為身熱汗出耳。但脈濡神倦,餘邪未盡,正氣已虛,有轉瘧之象。用大半夏湯,通補陽明。

人參,半夏,茯苓,薑汁

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桃仁,半夏,韭汁,枳實

老年伏氣溫邪,五十日不解,脘痞不飢,心中脅內獨熱,藥下咽則嘔,痰多呃逆,舌焦微渴,四末微冷。此胃傷已極,久乏穀氣,致津液不復,氣機鬱悶。用藥須忌苦燥辛溫妨胃。先議芳香輕清,兼以穀氣開醒上中。

香梗露,香櫞露,玫瑰露,銀花露,米漿

瘕聚攻觸中脘,心痛映背,嘔吐涎沫。凡久病病必在絡,絡空必成脹滿。已經旦食苟安,暮食痛嘔,其胃中清陽久失旋運之司,飲食尚助嘔脹,焉能承受湯藥,病退無期,頗為棘手。閱古方書,於久病有形,通劑是議。先擬通陽,改投小丸。

白話文:

續醫案

娘娘腹部酸脹不適,據說是因為寒濕引起的。由於產後元氣未復,衝任二脈虛弱,經絡失調,正如經書所言,陽維脈受損會導致寒熱交替。如果說是瘧疾,怎麼會隔三差五才發作呢?這是因為經絡空虛,需要補充,單純滋陰的補法,與產後特殊的脈象迥然不同,所以沒有效果。 因此使用了人參、紫石英、炒制過的歸尾、鹿角霜、炒制過的枸杞子、茯苓,並在斑龍丸的基礎上加人參服用。

病人因接觸污濁之氣,導致心胸堵塞,出現心胸疼痛、嘔吐瘀血,並且昏昏欲睡,這是中毒的症狀。蘇合香丸可以驅除污濁之邪。如果誤認為是陰虛,而使用桂枝和附子,就如同抱著柴火救火一樣徒勞無功。因此使用了蘇合香丸兩丸。

小姐時常驚恐,不愛吃東西,行動不便,像被鬼神附身一樣,面部肌肉浮腫,舌頭僵硬,嘴唇腫脹,睡不著覺,晚上胡言亂語,月經量少顏色紫黑。這是由於五臟積鬱導致的厥陰症,風陽上逆,仿照俞氏治療楊季登女兒的案例,使用了龍薈丸三錢。

病人頭痛,舌頭乾燥,口渴,心下煩悶疼痛,失眠多躁,腹部脹滿,小便困難,時常抽搐,最怕氣血衰竭。因此使用了阿膠、鮮生地、雞蛋黃、黑豆皮,煎成半碗藥湯送服滋腎丸二錢。

小孩哮喘,是由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必須從肺部治療,又因為飲食過於甘甜油膩,也必須調理脾胃。哮喘久治不愈,病邪蔓延,不只在肺和胃之間了。所以勞累後發作,遇冷就發作,這是衛陽虛弱,煩躁導致火氣上升,面部發紅,都是腎陰不足的表現,雖然不是因為房事過度,但也是因為疾病導致虛弱。要知道,疾病是有餘的,身體是不足的,不能只用攻邪的方法,追求一時的快感。在疾病沒有發作的時候,病機潛伏,只宜補益脾土以運化痰濕,脾土旺盛則肺氣充盈,滋養腎陰以益腎,腎氣充足則元氣自然強盛,這是母子相生的治療方法,長期堅持,發作就會緩解。何况久病沒有速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寓攻於補,也可以攻補兼施。

寒暖飲食的調攝,對於此病尤為重要。早上服用補益腎氣的藥方:薑汁製熟地、生白芍、懷山藥、丹皮、雲苓、紫衣胡桃肉、牡蠣、澤瀉,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下午服用健脾運濕的藥方:人參、熟半夏、陳皮、茯苓、枳實、地栗粉、石斛,湯劑服用。

病人濕熱鬱滯,必須依靠陽氣的運轉才能化解濕邪,寒戰後身體疼痛已經緩解,這是因為濕邪隨著寒戰而舒展,寒戰後陽氣通暢,所以身體發熱出汗。但是脈象濡弱,精神倦怠,餘邪未盡,正氣虛弱,有轉為瘧疾的跡象。因此使用了大半夏湯,溫補陽明。藥物包括:人參、半夏、茯苓、薑汁。

病人早晨吃東西晚上嘔吐,大便不暢,病在中焦以下,起初是因為勞損,胃痛,痰瘀阻滯。因此使用了桃仁、半夏、韭菜汁、枳實。

老年人伏邪(暑邪)五十天未愈,脘腹痞滿不飢,心胸脅肋單獨發熱,服藥後就嘔吐,痰多呃逆,舌苔焦燥略渴,四肢微冷。這是胃氣受損嚴重,長期缺乏穀氣,導致津液不足,氣機鬱滯。用藥必須避免苦燥辛溫傷胃。先考慮芳香清淡的藥物,並且用穀氣來醒脾開胃。因此使用了香梗露、香櫞露、玫瑰露、銀花露、米漿。

病人腹部腫塊壓迫中脘穴,心痛並放射到後背,嘔吐涎沫。久病必在經絡,經絡空虛就會導致脹滿。已經是早上吃東西還可以,晚上吃東西就嘔吐,胃中清陽之氣長期不能正常運轉,飲食反而加重嘔吐脹滿,怎麼能承受湯藥呢?病癒無期,相當棘手。查閱古方,對於久病有形之症,常用通利之劑。先考慮通利陽氣,改用小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