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原著,華岫雲編

《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8)

1. 續醫案

(奶奶)疝瘕痛在少腹左旁,病傷厥陰絡脈,宗仲景法。

當歸(三錢),生精雄羊肉切片漂去血水,生薑(一錢),炒黑小茴香(一錢)

目黃脘悶,汗多嘔吐,濕勝,症屬脾瘧。

厚朴,炒半夏,草果,藿香根,白蔻仁

頭旋目暗心悸,不渴不飢,勉強進食,二便自通,不致脹阻,病經臥床一月。東垣云:久病不知飢飽,不見皮枯毛瘁,乃痰飲為患。當陽氣上升時令,恐延痰厥。

炒焦熟半夏,枳實,高粱米,茯苓,薑汁

戊申三月廿一日起恙,至四月初一日診脈虛促,舌微腫,心悸,神恍惚,遂肌麻痹遺泄,晝夜臥不成寐,腰以下痿軟,不勝坐立。此屬陰液素虧,值春夏之交,陽氣發泄,陰乏戀陽,加以步趨嗔怒。都令五志中陽大動,誠如內經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令人煎厥薄厥之謂。

蓋張指陽氣之弛張,精絕謂真陰之內奪,木失水涵,肝風大動,皆為厥之因也。法宜味厚固陰,甘緩和陽,內風熄,可冀悸定安寐。倘執方書不寐投以溫膽湯,或畏虛亂補,是不明陰陽臟腑之先後矣。

人參(一錢半),茯神(三錢),真阿膠(二錢),麥冬(一錢),生牡蠣(三錢),龍骨(三錢),生白芍(二錢),細甘草(炙黑一錢)

己酉歲正月初九日診,夢寐欲遺,丸方:

人參(二兩),熟地(四兩),河車膠(一具),五味(一兩半),覆盆子(一兩半),菟絲子(一兩半),茯神(二兩),湖蓮肉(二兩),遠志(一兩),山藥粉和丸

病小愈,即食腥滯黏膩之物,胃陽尚弱,穢濁痞結,中焦不運,陽氣不行,大便七八日不更衣,舌自涎湧,鼻覺氣穢,清濁混亂。所服之藥半系辛寒,不究陽傷,致纏綿逾月。先用來復丹,每服一百粒,薑湯送下。

日前議味淡輕揚,少佐微辛,正合經言肺欲辛之旨;然發表之,辛則升;開泄之,辛則降。夫肺主一身之氣,清空之體義不受濁。前云穢瘴上入,肺位最高,受戕最先,因失治而漫延中下。內經色診謂從上病者治其上,斯源清流潔矣。

水蘆根,白通草,山茵陳,生苡仁,浙茯苓,桑皮,研入白蔻仁末,臥時服威喜丸二錢

濕阻經絡為痛,初在虛里穴,漸延肋背附骨,日來背部發現濕症,微微紅色,此濕邪由氣及於血分。丸藥攻滯,僅走腸中,未能引經宣通。所用氣分肺藥,咳喘濁痰已緩。今經絡久痛,當以三因痹症參看。

制蒺藜,通草,木防己,炒焦半夏,生苡仁,浙茯苓,炒熟石膏

大雨潮濕,下痢都是陰寒。服黃連陽傷䐜脹。繼雖用溫,又是守中。今二便不爽,脹必兼痛。腑為陽,陽宜通,通則濁陰不聚,痛脹自減。

大針砂丸每服一錢二分

白話文:

[續醫案]

薛:奶奶左下腹部疝氣疼痛,病症傷及厥陰經絡,遵照仲景醫案治療。用藥:當歸三錢,生羊肉切片漂去血水,生薑一錢,炒黑小茴香一錢。

徐:眼睛發黃,胃脘悶脹,汗多嘔吐,濕邪過盛,症狀屬於脾瘧。用藥:厚朴,炒半夏,草果,藿香根,白蔻仁。

袁:頭暈目眩,心悸,不渴不飢,勉強進食,大小便正常,無脹滿阻塞,臥床一月。根據東垣理論:久病不知飢飽,不見形體消瘦,乃是痰飲作祟。因值陽氣上升的季節,擔心延誤病情導致痰厥。用藥:炒焦熟半夏,枳實,高粱米,茯苓,薑汁。

華:三月廿一日起病,至四月初一日診脈,脈象虛弱而促,舌頭略腫,心悸,精神恍惚,肌肉麻痺,大小便失禁,日夜難眠,腰以下痿軟無力,無法久坐。此屬體質陰液不足,值春夏之交,陽氣外泄,陰液不足以制約陽氣,加上奔走憤怒,導致五臟之陽氣過度亢奮,正如《內經》所說“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令人煎厥薄厥”。蓋“張”指陽氣的亢奮,“精絕”指真陰的內耗,肝木失水之涵養,肝風大動,皆為厥證之因。治療宜用味厚之藥物滋陰固本,甘緩之藥物溫和陽氣,平息內風,可望心悸平息,安然入睡。如果依據方書治療失眠而使用溫膽湯,或因畏懼虛弱而濫用補藥,則是不懂陰陽臟腑先後順序。用藥:人參一錢半,茯神三錢,阿膠二錢,麥冬一錢,生牡蠣三錢,龍骨三錢,生白芍二錢,炙黑甘草一錢。

又:己酉年正月初九日診,夢中遺精,丸藥處方:人參二兩,熟地四兩,河車子膠一具,五味子一兩半,覆盆子一兩半,菟絲子一兩半,茯神二兩,蓮子肉二兩,遠志一兩,山藥粉和丸。

周:病情稍有好轉,就吃腥膩黏滯的食物,胃陽氣尚弱,穢濁之氣阻塞,中焦運化失常,陽氣不行,大便秘結七八日,舌苔自生涎液,鼻聞異味,清濁混亂。之前服用的藥物多屬辛寒,未考慮到陽氣受損,導致病情纏綿一個多月。先服用來復丹,每次一百粒,用薑湯送服。

汪:先前建議飲食清淡,少用辛味藥物,符合《內經》“肺欲辛”的原則;但辛味藥物發表則升,開泄則降。肺主一身之氣,其性清肅,不容濁邪。之前所說穢濁之邪由上而入,肺位最高,最先受損,因治療失當而蔓延到中下焦。內經色診說:“從上病者治其上”,此乃清流潔源之道。用藥:蘆根,白通草,茵陳,生薏苡仁,茯苓,桑皮,研入白蔻仁末,睡前服用威喜丸二錢。

又: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疼痛,初起於虛里穴,逐漸蔓延到肋背部,貼近骨頭,近日背部出現濕證,微微發紅,此濕邪已由氣分傳入血分。之前的丸藥攻除積滯,僅限於腸道,未能引導經絡宣通。所用的肺經藥物,咳嗽喘促、濁痰已有所緩解。現在經絡疼痛日久,應參照三因學說中的痹症治療。用藥:制蒺藜,通草,木防己,炒焦半夏,生薏苡仁,浙茯苓,炒熟石膏。

陳:大雨潮濕,下痢皆屬陰寒。服用黃連傷及陽氣,反而腹脹。雖然接著使用溫熱藥物,但仍是守在中焦。現在大小便不暢,脹滿必伴隨疼痛。腑屬陽,陽氣宜通暢,通暢則濁陰之邪不會積聚,疼痛脹滿自然減輕。用藥:大針砂丸,每次一錢二分。

金:(未列出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