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7)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7)
1. 續醫案
人參,川連,黃柏,川楝子,川椒,桂皮,烏梅,生白芍
潘
眉心痛,心中熱,腰脊酸瘦,五心皆熱,自產後半載,形消食減,乃下焦陰液大耗,而肝風挾陽震動矣。病自內損,固當補益;然閱所服方藥,雖曰養陰,半投芎柴辛散,是昧於根蒂已虛,雜用升泄,恐咳喘躁厥至矣。
生地,阿膠,生白芍,麻仁,炙草,麥冬,羚羊角磨汁
伍
崩淋已久,少腹結瘕,液涸氣墜。辛甘溫潤之補,冀得宣通;勿謂崩症,徒以澀藥。
淡蓯蓉,杞子,柏子仁,郁李仁,冬葵子,歸身
任
(奶奶)風溫乃手太陰肺病,與傷寒足經不同,輕劑恰合治上;無如辛散消克,苦寒清火,劫損胃汁,致嬌柔肺臟,一傷於邪,再傷於藥,氣鬱不行,壅塞喘咳,不飢不飽,此胃氣已逆旬日以外,當甘涼生胃津,少佐宣降,不宜重劑。
玉竹,霜桑葉,大沙參,生甘草,甜杏仁,甘蔗汁
方
脈形濡弱,形寒汗出,頻吐涎沫,三日來,寤不能寐,此胃中虛冷,陽氣困憊。法當溫中,佐以運通,宣導寒涼,斷勿輕投。
丁香皮,益智仁,半夏,茯苓,廣皮,煨姜
錢
腑陽不通,肝失疏泄,至腹痛便難,咽阻目赤。此酸苦泄熱以通陽竅,仿前賢龍薈遺意,陽和風化,腸垢始下。脈雖小安,而舌乾少寐,陽明胃汁未充,仍宣甘寒為主,以性躁肝急,脾胃易虧也。
生地,阿膠,麻仁,炒麥冬,生白芍,茯神
洪
勞心營耗,風火交熾,飲啖酒肉,濕熱內壅,絡虛脈實,肉腫如痹。當此小滿,陽氣大泄,一陰未復,致內風挾陽上巔,耳目孔竅不清,舌苔黃厚,並不大渴,雖與客熱不同,但口中酸濁吐痰,酒客不喜甘藥,議進滋腎丸。
王
風溫上腫,氣窒不飢,仍從上治。
活水蘆根,兜鈴,白蔻仁,杏仁,大豆黃卷,生苡仁,乾蟾丸五丸
李
溫濕熱蒸傷脾胃,身熱泄瀉。
黃芩,生白芍,滑石,豬苓
俞
穢濁纏染,口鼻吸受時序雨潮之濕,亦屬不正異氣。此芳香開氣,淡滲利濕,一定成法。
白蔻仁,藿香根,嫩竹葉,杏仁,大豆黃卷,厚朴,滑石
廖
脈細,自痢瀉血,汗出淋漓,昏倦如寐,舌紫絳,不嗜湯飲,兩月來,悠悠頭痛,乃久積勞傷,入夏季發泄,陽氣冒巔之徵。內傷誤認外感,頻投苦辛消導,大劫津液,少陰根底欲撤,陽從汗泄,陰從下泄,都屬陰陽樞紐失交之象,此皆見病治病,貽害不淺。讀長沙聖訓,脈細欲寐,列於少陰篇中,是攝固補法,庶可冀其散而復聚。
若東垣耆朮諸方,乃中焦脾胃之治,與下焦少陰無預也。
人參,禹糧石,赤石脂,五味子,木瓜,炙草
此仲景桃花湯法,原治少陰下痢。但考諸本草,石脂餘糧乃手足陽明固澀之品,非少陰本臟之藥。然經言腎為胃關,又謂腑絕則下痢不禁。今腎中陰陽將離,關閘無有,所以固胃關,即是攝少陰耳。
白話文:
續醫案
潘氏:病人眉心疼痛,心中煩熱,腰脊酸痛消瘦,五心皆熱,生產後半年,形體消瘦,飲食減少,這是下焦陰液大量耗損,肝風挾陽氣震動所致。病因是內在損傷,固然應該補益;但是所服用的藥方,雖然說是養陰,卻一半使用了芎藭、柴胡等辛溫散寒之藥,這是沒有認識到根本是陰虛,反而雜用升散之藥,恐怕會導致咳嗽、喘息、煩躁、厥冷等症狀。
伍氏:崩漏久病,小腹有結塊,陰液枯竭,氣虛下墜。應該用辛甘溫潤的藥物來補益,希望能使氣血通暢;不要因為是崩漏症,就只用收澀的藥物。
任氏:(奶奶)風溫是手太陰肺經的病症,與傷寒足經不同,輕劑恰好適合治療上焦;但是辛散消風、苦寒清火的藥物,損傷了胃液,導致嬌嫩的肺臟,一次受邪氣侵襲,又一次受藥物傷害,氣機鬱滯不通,導致喘咳,食慾不振,這是胃氣逆亂已經好幾天了,應該用甘涼的藥物滋養胃津,少量佐以宣降的藥物,不宜用重劑。
方氏:脈象濡弱,形寒多汗,經常嘔吐涎沫,三天以來,夜不能寐,這是胃中虛寒,陽氣不足。治療方法應該是溫中,輔以運氣通絡,宣導寒邪,絕對不要輕易使用寒涼藥物。
錢氏:腑陽不通,肝氣失於疏泄,導致腹痛便難,咽喉阻塞,眼睛紅腫。應該用酸苦泄熱的藥物來通利陽氣,效仿前賢龍薈的治療方法,使陽氣和暢,腸垢才能排出。雖然脈象平和,但是舌乾少寐,陽明胃液未充盈,仍然以甘寒藥物為主,因為肝氣急躁,脾胃容易受損。
洪氏:勞心耗傷營血,風火熾盛,飲酒食肉,濕熱內壅,經絡虛弱,脈象有力,身體腫脹如同痺證。此時正值小滿節氣,陽氣外泄,陰氣尚未恢復,導致內風挾陽氣上衝頭頂,耳目孔竅不清,舌苔黃厚,並不十分口渴,雖然與外感熱邪不同,但是口中酸臭,嘔吐痰涎,患者不喜歡服用甘味藥物,建議服用滋腎丸。
王氏:風溫導致腫脹,氣機阻塞,食慾不振,仍然從上焦治療。
李氏:溫濕熱邪侵犯脾胃,身熱泄瀉。
俞氏:穢濁之邪纏繞,口鼻吸入了時令雨潮的濕邪,也屬於不正之氣。治療方法是用芳香開氣、淡滲利濕的藥物,這是肯定有效的治療方法。
廖氏:脈象細弱,患痢疾並出血,汗出淋漓,昏倦欲睡,舌頭紫絳,不愛喝水,兩個月來,經常頭痛,這是久病勞傷,到夏季發作,陽氣上衝頭頂的徵兆。內傷被誤認為外感,頻繁使用苦辛的藥物消導,大量耗傷津液,少陰之氣將要衰竭,陽氣從汗液排出,陰液從大便排出,都屬於陰陽樞紐失調的表現,這是只看到病症而治療病症,貽害不淺。讀到長沙聖訓中,脈象細弱欲寐,列於少陰篇中,應該採用收斂固補的方法,才能使散亂之氣重新凝聚。
東垣的耆舊諸方,是治療中焦脾胃的藥方,與下焦少陰無關。
參芪湯(人參、禹餘糧石、赤石脂、五味子、木瓜、炙甘草)是仲景桃花湯的方劑,原是用於治療少陰下痢的。但是參考本草書籍,石脂禹餘糧是手足陽明經收澀的藥物,不是少陰本經的藥物。但是經書上說腎為胃之關,又說腑氣不通則下痢不止。現在腎臟陰陽將要分離,關口失守,所以固護胃關,也就是收斂少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