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原著,華岫雲編

《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14)

1. 續醫案

飛滑石,大竹葉,杏仁,厚朴,廣皮白,茯苓皮,白蔻仁

(三二)正在壯年,交四月陽氣升舉,忽然跌僕無知,頭搖肢搐,越旬又發,問病因忿怒所致。大凡病來迅速,莫如風火,鬱怒由肝膽木火生風,從此而發癇厥。若僅謂痰火,用辛香燥劑,劫痰利氣宣竅,厥陽不寧,病奚得減。

龍薈丸,每服二錢(四服)

(六二)酒濕熱氣,氣先入膽,濕著胃系,痰聚氣窒,絡血瘀痹,痛在脘,忽映少腹,氣血交病,先和少陽陽明之陽,酒客惡甜,治以苦辛寒。

土蔞皮,半夏,枳實,川連,生薑

(五五)陰虛質弱,風溫濕溫,皆邪在氣分,汗散傷液,邪入心營,神識昏昧,肢節微痙,仲景痙濕暍萃於一門。小溲不利,有三焦阻閉之危。

飛滑石,鮮菖蒲根,茯苓皮,川通草,寒水石,廣皮煎藥化服牛黃丸

(四一)暑濕皆氣窒成瘧,初起舌白嘔吐,乃太陰脾病;誤用寒涼滋柔陰藥,助其濕邪,引邪入營,舌赤不喜飲水,何從氣分開其結,逐其濕,仿古腎治瘧務在通陽。

茯苓(一兩),囫圇厚朴,草果仁,半夏,新會皮,高良薑衝入薑汁五分

上年久暖少寒,冬不藏固,花甲已外,腎真既虧,水不涵木,肝陽化風,勃然上泛,遂令眩暈。經云:下虛上實為厥,乃欲僕中之根萌也。此非外來六氣所感,由操持縈思,五志之陽劇升煩動,在裡營血脂液暗耗。診脈左尺空弦,望色浮紅光亮,欲便用力,汗泄漐漐,偶爾立起,則足跗骨痿,色脈見症,顯明彰著。閱所服諸藥,未參內典聖訓。

昔劉河間內經奧旨:凡上實下虛,耳鳴足痿,便溺竅阻等症,每以濁藥清投,名曰飲子,宗是議主治。

制熟地,肉蓯蓉,炒遠志,柏子仁,川斛,天冬,五味,淮牛膝

(山西)泄瀉二年,食物不減,胃氣未損,脾陽已弱,水濕陰濁,不易輸運。必須慎口,勿用寒滑厚味,議用暖中佐運法。

生茅朮,生於術,炒香菟絲子,茯苓

瀉血八年,腹左有形梗痛,液耗渴飲,肝風大震,腑氣開合失司,溲溺不利,未可遽投固澀。

茯苓,木瓜,炒白芍,炒烏梅,澤瀉,炙草

風濕熱爍於經脈,右肢牽掣,邪未驅盡,發為瘡疾有年,陽明脈空,遂致偏痿。

生黃耆,歸身,防風,丹皮,木防己,黃柏,銀花

背寒鼓慄而後發熱,二便頗利,並不渴飲,入暮倚枕,氣自下衝,嗆咳不已,脈空大,按之不鼓,肌消神鑠,是煩勞抑鬱傷陽。寒熱戌起醜衰,解時無汗,非外感表病顯然。溫養營分,立方參入奇脈,宗陽維為病苦寒熱之例。

川桂枝,鹿角霜,當歸,炙草,生薑,南棗

進通和營分兼走奇脈二劑,寒熱已止;而操持煩心,皆屬傷營耗氣,未免滋擾反復。經謂心營肺衛之虛,都是上損,立方不越益氣養營矣。

白話文:

續醫案

(三二)一位壯年男子,在四月陽氣上升之際,突然跌倒昏迷,頭搖肢抽,十多天后又發作。詢問病因,是因憤怒所致。凡是病症發作迅速的,大多是風火之邪。鬱怒導致肝膽木火生風,從而引起癲癇發作。如果只認為是痰火,使用辛香燥烈的藥物,雖然能祛痰利氣通竅,但厥陰之氣不寧,病情也不會減輕。

處方:龍薈丸,每次服用二錢(共服四次)。

(六二)因飲酒導致濕熱之氣,先侵入膽經,濕邪停滯胃部,痰液凝聚氣機阻塞,經絡氣血瘀滯,疼痛位於胃脘部,有時會牽扯到少腹部。這是氣血共同致病,需先調和少陽與陽明經的陽氣。患者飲酒後厭惡甜味,因此用苦辛寒涼的藥物治療。

處方:土蔞皮、半夏、枳實、川連、生薑。

(五五)體質陰虛,兼患風溫或濕溫,邪氣均在氣分,出汗損傷津液,邪氣入侵心營,神志昏迷,肢體輕微抽搐,如同傷寒論中所描述的痙濕暍症狀。小便不利,有導致三焦阻塞的危險。

處方:飛滑石、鮮菖蒲根、茯苓皮、川通草、寒水石、廣皮煎藥,並服用牛黃丸。

(四一)暑濕之邪導致氣機阻塞而引起瘧疾,初期舌苔白膩、嘔吐,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誤用寒涼滋陰的藥物,反而助長濕邪,導致邪氣入營,舌苔紅絳,不喜歡喝水。治療應從氣分入手,疏通結滯,祛除濕邪,效仿古代治療瘧疾的經驗,重點在於通陽。

處方:茯苓(一兩)、囫圇厚朴、草果仁、半夏、新會皮、高良薑,用薑汁衝服(薑汁五分)。

(蔣)患者去年冬天少寒,冬季沒有好好保養身體,年過六十,腎精虧虛,水不涵木,肝陽化風,上逆導致眩暈。經書上說,下虛上實會導致厥證,這是其病根所在。這不是外感六邪所致,而是由於操勞思慮過度,五志之氣過度亢奮,導致體內營血、脂液暗耗。診脈左尺脈虛弱,面色浮紅光亮,想用力卻使不上力,汗出很多,偶爾站立,腳踝就會無力,面色脈象與症狀都非常明顯。患者服用過的藥物,都沒有參考內經的理論。

古代劉河間先生的《內經》闡述:凡是上實下虛,出現耳鳴、腳弱、大小便不通等症狀,常常用清熱的藥物治療,稱之為「飲子」,這也是治療本病的宗旨。

處方:制熟地、肉蓯蓉、炒遠志、柏子仁、川斛、天冬、五味子、淮牛膝。

(劉)(山西)患者腹瀉兩年,飲食如常,胃氣未損,但脾陽已弱,水濕陰濁,不易運化。必須注意飲食,不要吃寒涼滑膩厚味的食物,治療應以溫中運脾為主。

處方:生白朮、生蒼朮、炒香菟絲子、茯苓。

(張)患者瀉血八年,左腹部有腫塊,並伴有疼痛,津液耗損,口渴多飲,肝風盛,腑氣開合失常,大小便不利,不能急於使用收斂止血的藥物。

處方:茯苓、木瓜、炒白芍、炒烏梅、澤瀉、炙甘草。

(許)風濕熱邪侵犯經絡,右肢牽掣疼痛,邪氣未盡清除,多年來反復發作瘡疾,陽明經脈虛弱,導致半身不遂。

處方:生黃耆、當歸、防風、丹皮、木防己、黃柏、金銀花。

(沈)患者先有背部寒冷戰慄,然後發熱,二便通利,但不口渴,傍晚倚枕而坐,氣體從下向上衝,咳嗽不止,脈象虛大,按之不充實,肌肉消瘦,精神萎靡,這是由於勞累憂鬱傷及陽氣所致。寒熱發作的時間規律與內經記載的戌時發病,醜時衰退相符,解表時不出汗,明顯不是外感表證。治療應溫養營氣,方中加入治療奇經的藥物,參考陽維脈主寒熱的病理。

處方:川桂枝、鹿角霜、當歸、炙甘草、生薑、南棗。

(又)服用溫補營氣兼顧奇經的藥物兩劑後,寒熱症狀已經停止;但由於操勞煩心,仍然傷及營氣耗損元氣,容易反復發作。經書上說心營與肺衛虛弱都是上焦受損,治療就應該益氣養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