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福堂公選良方》~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9)
卷一·溫熱論·續醫案 (9)
1. 續醫案
徐
(二八)產後未經旬,長途驅馳以勞形神,歸值母喪,悲哀哭泣,傷及情志。述肉瞤易驚恐少寐,產傷陽分起見,肌肉悉熱如焚,乃陰不攝陽。
熟地炭,萸肉,龍骨,茯神,淮小麥,南棗肉
何
(三十)述無病時形瘦,病發時形充。古稱入水之物,無物不長。陰寒襲入右肢,肉瞤筋惕而痛,指不屈伸,法當通痹塞以逐留著。
川烏(一兩炮黑),全蠍(一兩炙焦),蜂房(五錢炙焦),自然銅(五錢煅),麝香(五分),炒熱大黑豆淋酒汁為丸,每服一錢,陳酒下。
汪
肺熱膈消,熱灼迅速如火,臟真之陰日削。先議清肺,以平氣火,法當苦降以輕,咸補以重,繼此再商滋養血液。
枯黃芩(煎湯),溶入阿膠(二錢)
孫
(三三)行走閃銼左腿肢,筋弛無力,亂藥雜投,五六年不愈,延及精血內損,不司束筋充骨矣。猶幸年壯,冀其生真續旺,藥用平補;然必絕欲戒勞,庶克臻效。
虎潛去鎖陽,加蓯蓉,精羊肉膠丸。
施
(二六)陰寒已入陰股,道路深遠,湯藥過胃,其力已薄,邪錮仍在,議用許學士法。
蠲痛丹每服一錢二分
趙
納食不充肌膚,陽傷背痛,陰囊冰冷,經營作勞,勞則氣乏,經言勞者溫之,甘溫益氣以養之。
歸耆建中湯
陳
(五五)操勞動怒,耳鳴巔脹,暈眩肢麻,內起火風,皆厥陽之化。中年以後,男子下元先虛,慮其僕中,議填鎮固攝以實下,合乎上病治下之旨。
熟地,玄武版,靈磁石,五味子,山萸肉,炒杞子,天冬,牛膝,青鹽
程
(二八)摽梅逾期,病由情志郁傷。庸醫不究病因,朝暮更方,病延日久。內經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蓋思傷心,郁傷脾,二臟有病,不司統血。笄年莫重於經水通調,今經閉半載,嘔吐清涎,腹痛泄瀉,心熱皮寒,顯是木鬱乘土。胃口漸敗,生氣曷振,病成乾血勞怯。考古通經等丸,難施於胃憊乏谷之體,姑議安胃和肝,俟秋深時再議。
人參,白芍,川楝子,生淡乾薑,川連,烏梅,粗桂枝炒焦歸身
董
(二四)風溫濕上受,痹阻氣分,上則咳嗆不得臥息,下則溺少便溏。夫肺主一身之氣化,邪壅則升降不得自如。仿經旨濕淫於內,主以淡滲,佐以苦溫為治。
飛滑石,茯苓皮,白蔻仁,竹葉,厚朴,杏仁,蘆根
陳
(四二)煩勞,氣火多升少降,喉中梗阻,痰出噫氣。凡酒肉皆助熱,痰凝氣分,上焦痹塞。
枇杷葉,栝蔞皮,降香末,杜蘇子,黑梔皮,苡仁
宋
(二四)精壯年歲,面色萎浮,氣衝逆,必心悸眩暈,問足跗易冷,間有遺泄,此皆煩勞辦事心陽過用,暗吸腎陰,下元日虛,虛風挾陽旋動不息,全是內損之病。治法取質味凝厚以填之,甘酸以緩之,重以鎮怯,補以理虛,方是培本尋源之治。
白話文:
續醫案
(二八)產後不到十天,就長途奔波勞累身心,回家又遇到母親喪事,悲痛哭泣,傷到了情志。患者自述肌肉抽搐,容易驚恐,少眠,產後傷了陽氣,肌肉都熱得像火燒一樣,這是陰氣不能攝納陽氣的表現。
處方:熟地黃炭、吳茱萸肉、龍骨、茯神、淮山藥、酸棗肉
(三十)患者自述平時就消瘦,生病時反而身體充實。古書說:「凡是能入水的東西,沒有不生長的。」陰寒之邪侵入右肢,肌肉抽搐、筋脈跳動疼痛,手指不能屈伸,應該用通經活絡、祛除阻滯的治療方法。
處方:川烏(炮製至黑色,一兩)、全蠍(炙焦,一兩)、蜂房(炙焦,五錢)、自然銅(煅燒,五錢)、麝香(五分),炒熱的大黑豆淋上酒汁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一錢,用陳酒送服。
(肺熱膈消)肺熱導致隔膜消瘦,熱邪灼傷的速度像火一樣快,臟腑的陰氣一天天減少。先考慮清瀉肺熱,平息氣火,治療方法應該用苦味藥物瀉下以減輕病情,鹹味藥物補益以加重治療效果,之後再考慮滋養血液。
處方:黃芩(煎湯),加入阿膠(二錢)
(三三)走路時閃挫了左腿,筋脈鬆弛無力,亂服藥物多年未愈,延誤治療導致精血內損,不能夠束縛筋脈充實骨骼。幸好患者年紀尚輕,希望能夠生髮真氣、恢復元氣,用平和補益的藥物治療;但是必須節慾戒勞,才能夠收到療效。
處方:虎潛(去皮)、鎖陽、肉蓯蓉、精羊肉製成膠丸。
(二六)陰寒之邪已經侵入陰部,病情發展已久,湯藥服用後藥力已弱,邪氣仍然停留在體內,考慮採用許學士的方法治療。
處方:蠲痛丹,每次服用一錢二分。
(陽傷背痛)患者飲食不能滋養肌膚,陽氣受損導致背痛,陰囊冰冷,由於操勞過度,勞累時則氣力不足,經書上說:「勞累的人應該溫補」,所以用甘溫益氣的藥物來滋養。
處方:桂枝加附子湯(歸耆建中湯)
(五五)操勞過度,動怒之後,出現耳鳴、頭脹、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體內產生了火風,都是厥陰之氣化成的。中年以後,男子下元先虛,擔心病情加重,考慮用溫補、固攝、實下元的藥物治療,符合上病下治的原則。
處方:熟地黃、玄武石、磁石、五味子、山茱萸肉、炒杞子、天冬、牛膝、青鹽
(二八)女子月經推遲,病因是情志鬱結受傷。庸醫不探究病因,每天都更改藥方,導致病情延誤日久。內經說:「二陽之病,發於心脾。」大概是思慮傷心,鬱結傷脾,心脾兩臟有病,不能夠統攝血液。女子青春期最重要的是經水通調,現在經閉半年,嘔吐清水,腹痛泄瀉,心熱皮膚寒冷,明顯是肝氣鬱結乘侮脾土。胃口越來越差,生機衰弱,病情發展成血虛勞倦。參考古方通經等丸藥,難以應用於胃氣虛弱、飲食不佳的患者,先考慮安胃和肝,等到秋季再考慮其他治療方法。
處方:人參、白芍、川楝子、生薑(淡)、川連、烏梅、桂枝(炒焦)
(二四)風寒濕邪從上而下侵犯身體,痹阻氣機,上則咳嗽氣喘,不能臥睡,下則小便少、大便溏瀉。肺主一身之氣的運化,邪氣壅塞則升降失常。參考經書的記載,濕邪在內,應該用淡滲利濕的藥物為主,輔以苦溫藥物來治療。
處方:滑石、茯苓皮、白蔻仁、竹葉、厚朴、杏仁、蘆根
(四二)煩勞過度,氣火多升少降,喉中梗阻,痰多並伴有噫氣。凡是酒肉都助長熱邪,痰液凝滯在氣分,上焦痹阻。
處方:枇杷葉、栝樓皮、降香末、杜仲子、梔子皮(黑)、薏苡仁
(二四)正值壯年,面色萎黃浮腫,氣逆衝上,必然心悸頭暈,足跟容易冰冷,間或遺精,這些都是由於煩勞辦事,心陽過度耗損,暗中損傷腎陰,下元日漸虛弱,虛風挾陽,旋轉不止,全是內損的疾病。治療方法應該選擇質地凝厚、味道濃重的藥物來填補,用甘酸藥物來緩解,用重劑來鎮壓虛怯,用補益的藥物來調理虛弱,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