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中 (7)
卷中 (7)
1. 論濕溫身熱惡寒體重胸悶關節疼痛
難經云:傷寒有五,濕溫乃其一端也。蓋濕為重濁之邪,熱乃薰蒸之氣。凡長夏初秋,濕土主令濕鬱生熱,素體多濕,復感其時邪之氣,由口鼻吸受,布散上焦,濕熱相搏而發者,即是濕溫。所謂溫者,濕蘊久而從時令之感以化熱也。夫濕為陰邪,其氣瀰漫然。濕與溫合,太陰陽明受病,所以身熱憎寒。
濕熱鬱蒸而矇蔽於上,氣不主宣,則頭脹嘔惡。以胸中為陽明之府,關節為陽明之表,濕阻清陽,則胸中窒悶。濕蘊化熱,渴不欲飲。濕邪留連經絡,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即金匱所謂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濕鬱熱蒸氣為邪傷,所以見症如斯也。診得脈象右寸關濡數而浮,舌苔薄白微黃兼膩,以脈參症,明是濕溫時邪擾於肺胃使然耳。
白話文:
《難經》記載:傷寒有五種,濕溫只是其中一種。濕氣是沉重濁氣,熱氣是薰蒸之氣。一般在長夏初秋,濕氣主宰,導致濕氣鬱積而生熱。本身體質就容易濕氣的人,如果再感染當時的邪氣,從口鼻吸入,散佈到上焦,濕氣與熱氣交戰而發病,這就是濕溫。所謂的「溫」,指的是濕氣長時間積聚,受到季節的影響而轉化為熱氣。
濕氣屬於陰邪,其氣勢瀰漫。濕氣與熱氣結合,太陰和陽明經脈就會生病,所以身體發熱畏寒。
濕熱鬱積蒸騰,蒙蔽在上,氣機無法正常宣發,就會頭脹嘔吐。胸部是陽明經脈的府,關節是陽明經脈的表,濕氣阻礙清陽之氣,就會胸悶。濕氣積聚化熱,口渴卻不想喝水。濕邪停留在經絡,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這就是《金匱要略》中所說的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濕氣鬱積,熱氣蒸騰,邪氣傷害身體,所以出現這些症狀。
診脈發現右寸關脈濡數而浮,舌苔薄白微黃又帶點膩,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這是濕溫時邪侵擾肺胃所導致的。
治之之法,邪在上焦,法宜輕清辛平開氣,甘涼淡滲以宣肌表,不致入里變幻他端。擬方於左,請君政:
飛滑石 薄荷 黑山梔 西秦艽 連翹 青蒿子 廣藿梗 橘紅 淡豆豉 活水蘆根 川鬱金
此法輕清開宣肌表,為治濕溫之首劑也。用滑石連翹豆豉為君者,蓋滑石淡滲宣竅,外走肺胃,開毛腠之竅,下輸膀胱,以走便溺之竅,而散濕邪之專司也。速翹清上焦邪熱,為祛諸經濕熱之妙品。淡豆豉本黑豆性屬苦平,得蒸制之氣而變溫,故以苦溫發表助汗,則濕邪外著肌表得有出路矣。
白話文:
治療方法:
若邪氣在上焦,應以輕清辛平開氣之法為主,甘涼淡滲宣通肌表,避免邪氣深入內里,產生其他變化。
以下藥方請參考:
- 滑石、薄荷、黑山梔、秦艽、連翹、青蒿、廣藿梗、橘紅、淡豆豉、蘆根、鬱金。
此方以輕清開宣肌表,為治療濕溫病的首劑。
滑石、連翹、豆豉為君藥,因為:
- 滑石淡滲宣通竅道,外走肺胃,打開毛孔腠理,下行膀胱,疏通排泄管道,專門散除濕邪。
- 連翹清熱解毒,可迅速清除上焦邪熱,為祛除經絡濕熱之佳品。
- 淡豆豉本性屬苦平,經過蒸制後轉為溫性,因此以苦溫發表助汗,使停留在肌表的濕邪得以排出體外。
薄荷為滑石之佐,蓋薄荷辛涼發散,同宣肌表,開腠理,而使濕溫之邪早有出路,則經絡中留運之濕熱,得其氣味之宣通而外解矣。青蒿蘆根為連翹之佐,青蒿以驅內蘊之濕熱,蘆根甘寒升清降濁,以開陽明之熱氣而解煩悶。清陽得宣,濕濁得降,則身熱畏寒之弊自燃退矣。
山梔為豆豉之佐,升清陽而降屈曲之鬱熱。陽明之腑氣既開,則身體盡重關節疼痛不利之患,藉此而除焉。藿梗芳香之品,以逐內蘊之濕邪而散外感之時熱,則頭脹嘔惡之症,得此而療矣。鬱金為開鬱清氣之使濕熱得解而清氣自宣矣。秦艽為治濕邪阻留肌表肢節痠痛,並治陽明外束濕邪之佐也。
橘紅宣化氣機,主和升降。如清陽得宣,濕邪外解,則以上諸症可藉此而除矣。
白話文:
薄荷是滑石的輔助藥材,因為薄荷性辛涼,具有發散的作用,可以和滑石一起宣通肌膚表面,打開毛孔,使濕熱之邪早有出路,這樣經絡中停留的濕熱,就可以借助薄荷的氣味宣通而外解。
青蒿和蘆根是連翹的輔助藥材,青蒿用來驅散體內蘊積的濕熱,蘆根甘寒,可以升清降濁,打開陽明經的熱氣,解煩悶。清陽之氣得宣通,濕濁之氣得下降,身體發熱畏寒的毛病就會自然消退。
山梔是豆豉的輔助藥材,可以升清陽氣,降解屈曲部位的鬱熱。陽明經的腑氣一旦打開,身體沉重、關節疼痛不利的症狀就會藉此消除。
藿梗具有芳香之性,可以驅除體內蘊積的濕邪,散發外感引起的時熱,這樣頭脹嘔惡的症狀就可以藉此治療。
鬱金可以開鬱清氣,使濕熱得以消除,清氣自然宣通。
秦艽可以治療濕邪阻留肌膚表面,導致肢節痠痛的症狀,也可以作為治療陽明經外束濕邪的輔助藥材。
橘紅可以宣通氣機,調節升降。如果清陽之氣得宣通,濕邪得以外解,那麼以上這些症狀就可以藉此消除。
2. 論秋燥寒熱氣液受傷之候
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時在秋分以後,漸至新涼。陽明燥金主氣,清氣摶束,燥乃行令。燥從天降,首傷肺金。先受暑氣內蘊,復感秋燥,風邪襲於肺胃,即病寒熱咳嗽者,所謂秋傷於燥之候也。以燥熱為燥氣之常,燥火爍金,先傷上焦氣分。差肺為輕虛之嬌臟,主一身之氣化。
肺氣為燥邪所郁,清肅失司,肺氣不宣。始起微有憎寒,寒從背起。寒已即身灼熱,汗出而熱不撒。日渴神煩,咳嗽而胸脅牽痛,咯痰不爽,乾嘔頭暈,便堅溺赤。繼則熱傷氣液。即內經云:金位之下,火氣乘之,燥從金化。燥熱婦於陽明。肺津與胃液,皆被燥邪所耗。遂致胃氣不清,肺氣不肅,所以見症如斯也。
白話文:
經書記載:夏季暑熱,汗液無法排出,秋季容易患上風瘧疾病。
時值秋分之後,天氣逐漸轉涼。陽明燥金主氣,清氣凝聚,乾燥氣候開始主宰。乾燥之氣從天而降,首當其衝傷害肺金。人體先受暑氣蘊積於內,再感受秋燥,風邪襲擊肺胃,便會出現寒熱咳嗽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秋傷於燥」之候。
乾燥炎熱是燥氣的常態,燥火灼傷肺金,先傷及上焦氣分。肺臟為輕虛的嬌嫩臟器,主宰著一身的氣化作用。
肺氣被燥邪所郁結,清肅功能失調,肺氣無法宣發。一開始可能略感畏寒,寒氣從背部升起。寒氣退去後,全身灼熱,出汗卻不能散熱。口渴心煩,咳嗽並伴隨胸脅疼痛,咯痰不爽,乾嘔頭暈,大便乾硬,小便赤色。
接下來,燥熱傷及氣液。正如《內經》所云:「金位之下,火氣乘之,燥從金化。燥熱婦於陽明。」肺津與胃液皆被燥邪所消耗。於是導致胃氣不清,肺氣不肅,因此出現上述的症狀。
診得脈象,右寸關浮數而澀。經雲:浮則為風,數則為熱,澀乃肺傷燥邪之徵也。舌苔燥白微黃,以脈參症,症屬燥邪耗傷肺津胃液之候。而治之之法,香燥耗液之品,尤在切禁。非可與張太守小柴胡湯,邪入少陽,計表裡證之比也。擬以甘寒宣解風燥,清肅肺胃,佐存津液,培養氣陰,一則冀其松機。
甜水梨汁、北沙參、冰糖水炒石膏、肥知母、川旦、霜桑葉、金石斛、青蒿子、白杏仁、竹葉、枇杷葉、粉丹皮、白通草
白話文:
診斷脈象,右寸關脈浮而數,且感覺澀。醫書記載:脈浮則為風邪,數則為熱邪,澀則為肺部受傷,燥邪侵入的徵兆。舌苔乾燥呈白色微黃,根據脈象與症狀判斷,患者屬於燥邪耗傷肺津胃液的狀態。
治療方法上,需避免辛燥耗液的藥物,不可使用張太守所使用的小柴胡湯,因為邪氣已入少陽,需根據表裡證狀的比例來治療。擬使用甘寒之品宣解風燥,清肅肺胃,佐以滋養津液,培養氣陰,希望藉此鬆解病機。
藥方:甜水梨汁、北沙參、冰糖水炒石膏、肥知母、川旦、霜桑葉、金石斛、青蒿子、白杏仁、竹葉、枇杷葉、粉丹皮、白通草。
此清燥肅肺解熱養液法,為治秋燥寒熱傷津存陰之潤劑也。其用淡竹葉清胃潤燥,撒熱存陰。石膏本清陽明燥金之邪熱,加冰糖水炒者,有保肺生津,不妨胃氣之功。北沙參養氣陰以肅肺金而泄熱。熱泄則清肅行令而氣機流暢矣。金石斛功力宛加胃腑,敷布臟陰,輸化津液,攝耗傷之氣液。
桑葉治寒熱理咳嗽,宣肺絡以驅燥邪而清解鬱熱。枇杷葉清肺熱解暑邪,潤肺陰而滋氣液。則口乾乾嘔諸逆衝上之恙自除。知母清胃熱以解燥渴,為治虛煩內熱,火盛鑠金之妙品。青蒿丹皮以治營衛氣分伏留之暑邪。二味入營則已寒,出衛則泄熱。川貝杏仁乃肅肺潤燥,化痰已嗽,宣氣之清味。
白話文:
這個清熱解燥、滋養肺陰的方法,是治療秋燥引起的寒熱、津液損傷、陰虛的潤燥良藥。其中,淡竹葉能清胃潤燥,瀉熱存陰;石膏本就清熱解毒,加上冰糖水炒製,更有保肺生津、不傷胃氣的功效。北沙參滋養肺陰,清肅肺金,從而瀉熱。熱邪消退,則清氣肅降,氣機運行順暢。金石斛藥效更強,能滋養胃腑,敷布臟陰,輸化津液,攝取損耗的氣液。
桑葉能治療寒熱,理順咳嗽,宣通肺絡,驅除燥邪,清解鬱熱。枇杷葉能清肺熱解暑邪,潤肺陰滋生氣液。這樣,口乾、乾嘔、逆氣上衝等症狀就會自然消除。知母清胃熱,解燥渴,是治療虛煩內熱、火氣旺盛傷陰的良藥。青蒿、丹皮則能治療營衛氣分中殘留的暑邪。二味藥進入營氣則清熱,進入衛氣則瀉熱。川貝、杏仁能肅肺潤燥,化痰止咳,宣通氣機,是清熱化痰的良藥。
通草色白而氣寒,味淡而體輕,通調肺胃之水道,引熱下降而利小便。蓋水出高源,水精四布,清肅行令,溺道赤澀之證自清。甜梨汁者,梨成於秋,花實色白,其汁自然得西方之陰氣獨存,有天生甘露飲之稱。治賊風暗襲,為救肺潤燥之使。則氣分宣通而便溺堅澀之患焉得不痊乎。
如寒熱得撒,風燥既解而津液得養,則上來諸症自然妄靜矣。此方不第為秋燥新涼引動伏熱內發所宜服,即如冬溫燥熱釀痰咳嗽之症,亦可與此法互相為次第,淺深去取而酌用耳。
白話文:
通草與甜梨汁的功效:
通草,顏色白,性寒,味淡,質輕,能暢通肺胃的水道,引導熱氣下降,利尿。這是因為水從高處流出,水精遍佈全身,清肅運行,使小便通道赤澀的症狀自然消退。
甜梨汁,梨子成熟於秋季,花果顏色白,汁液自然蘊含西方的陰氣,被稱為天生的甘露飲。能治療賊風暗襲,有助於滋潤肺部,消除燥熱。如此,氣分通暢,便溺阻塞的毛病自然痊癒。
寒熱得到疏解,風燥消除,津液得到滋養,之前各種症狀自然平息。這個方子不僅適合秋燥初涼,引發伏熱內發時服用,即使是冬日溫燥熱,釀成痰咳的症狀,也可依據病情輕重,酌情使用,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