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論虛勞咳血形瘦便溏

經謂正氣奪則虛,又曰陰虛者陽必湊之。金匱云:「脈極虛為勞。」良由真陰久虧,水不涵木,木火上凌肺金,金受火刑,肺失治節之權,咳嗽氣逆,傷絡見紅,糾纏不已。蓋肺為嬌臟,又為五臟華蓋,而朝百脈。肺之化源內戕,清肅無權,肝火上衝,顴紅面赤,脾氣下陷,枯瘦日增,以脾乏生金之資,自上損及中下,大便驚溏,穀食少納。

陰虛陽浮,五內煩熱,盜汗不攝,火爍金傷,津液默耗,是以口舌乾燥,渴飲咽痛,聲嘶不揚,形肉羸瘦,神疲體憊,肺痿漸形,火炎於上,則咳唾痰血,脾不約束,則大使鶩溏。緣脾為生化之源,其關鍵失守,以致元虛困頓,諸症蜂起矣。診得脈象左三部虛數近弦,右寸關虛細而芤,舌光如鏡,色紅。

以脈參症,明是陰虛火熾,誠為勞損重候,難治何疑?然肺喜清潤,而涼潤之品不利於脾;脾喜香燥,而溫燥之劑不利於肺。是症潤燥難於兼施,殊屬棘手。勉擬清金保肺,扶元培土,益陰平肝,一則冀其久延而已。附方請政:

西洋參 冬蟲夏草 生地炭 陳阿膠 筧麥冬 杭白芍 壞山藥 炙冬花 白百合 川貝 官燕根 京杏仁 臞仙瓊玉膏

此法治虛勞咳血,保肺益陰,調理之善劑也。用參麥百合為君者,蓋西洋參稟西方庚辛之氣,故能養肺生津,乃同氣相求之義;麥冬強陰益精,滋補胃絡脈氣,清金保肺,為益金生水之資;白百合得土金之氣,自百脈一宗,為補中扶肺之元動。

佐冬蟲夏草、白芍、貝地為臣者,蓋其冬化為蟲,夏乃生草,得天地變化之精,上能斂耗散之肺氣,下足補枯涸之腎陰,豈非虛勞咳血必需之藥乎?白芍色白屬金,功兼和脾,能收陰氣而和血脈,保中元而止溏池,乃手足太陰調和之味。川貝性稟清肅之令,為治虛勞咳逆之功臣。

生地用炭者,生得甘寒之性,用燒炭以利營陰,乃引血歸經之使,致無外溢之患。山藥色白補中而培脾,厚腸且多滋液,為扶元之妙品。燕根出自海中,性本輕浮,得燕含之精,且受水浪飄蕩,補肺而益臟陰。阿膠系何井泉水,用驢皮以煎膠,借血肉之品,能養金水二臟。此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炙冬花得杏仁為使,治肺虛而利勞咳降氣之要品。復以瓊玉膏有安和臟陰,為勞乏咳血第一神方也。比之國家貧乏將敗,得政治之有道,則勸耕薄殮,固城自守,或可挽江河於日下,而復增氣象於將來。即人病此虛勞羸瘦,便溏諸症,得此清補調養之劑,則能漸爽其精神,以得延年之一助耳。

白話文:

【討論虛弱咳嗽出血、身體瘦弱與排便稀軟的情況】

經典醫書指出,當體內正氣衰弱時,身體就會呈現虛弱狀態,同時提到若陰氣不足,陽氣便會過度活躍。根據《金匱要略》所述:“脈象極為虛弱,是勞損的表現。”這是因為身體的真陰(陰氣)長期虧損,無法滋潤肝臟,導致肝火上升,影響到肺臟,肺臟受到火氣侵害,失去了正常的調節能力,因而產生咳嗽、呼吸困難,甚至傷及血管而出現咳血的現象,這些症狀持續纏繞著患者。肺臟是個脆弱的器官,負責統管全身血液,當肺臟的根源受損,肺臟失去清潔與整肅的能力,肝臟的火氣上衝,臉頰泛紅,面色潮紅,脾氣逐漸下降,身體日益消瘦,因為脾臟缺乏製造金屬(肺)的能量,從上至下,整個身體的機能都受到損壞,大便變得稀軟,食慾減退。

陰氣不足,陽氣飄浮,內心煩躁熱鬧,夜晚汗水不斷,火氣損傷金屬(肺),體內的水分悄悄流失,因此口腔與舌頭感到乾燥,口渴咽喉疼痛,聲音沙啞,身形瘦弱,精神疲憊,肺部功能逐漸衰弱,火氣向上燃燒,咳嗽時會吐出帶血的痰,脾臟失去控制,大便變得稀軟。由於脾臟是生命能量的來源,但其控制力下降,導致身體虛弱,各種症狀紛紛出現。診斷發現,左手的脈象虛弱快速接近弦狀,右手脈象細弱且有空虛感,舌頭表面光滑如鏡,顏色鮮紅。

綜合脈象與症狀,明確顯示這是因陰氣不足、火氣旺盛所引起的嚴重勞損,治療難度高,毫無疑問。然而,肺臟偏好清涼滋潤,但這類食物對脾臟不利;脾臟偏好香氣乾燥,但這類藥物對肺臟有害。對於這種病症,同時提供滋潤與乾燥的療法十分困難,情況相當棘手。經過努力思考,我建議使用清涼滋潤肺臟、補充元氣培養脾胃、滋補陰氣平撫肝臟的方法,期望能延長患者的壽命。以下是一份藥方:

西洋參、冬蟲夏草、生地炭、陳阿膠、筍麥冬、杭白芍、淮山藥、炙冬花、白百合、川貝、官燕根、京杏仁、瓊玉膏

這個療法適合治療虛弱咳嗽出血,滋補肺臟與陰氣,是調理身體的好方法。使用西洋參、麥冬、百合作為主藥的原因是,西洋參具有西方金屬的特性,能滋養肺臟並促進津液生成,符合相同氣質相互吸引的原則;麥冬能強化陰氣,滋補胃絡脈氣,保護肺臟,有助於金屬生水的過程;白百合擁有土金之氣,能夠補充中氣,支持肺臟的功能。

輔助藥物包括冬蟲夏草、白芍、貝母,因為冬蟲夏草在冬天轉變為昆蟲,在夏天生長為草本植物,蘊含天地變化之精華,能收斂肺氣,補充腎臟的陰氣,確實是治療虛弱咳嗽出血不可或缺的藥物。白芍色澤潔白,屬於金屬類,既能調和脾臟,又能收斂陰氣,調節血液循環,保護中元,止住瀉痢,是調和手足太陰的重要成分。川貝具有清肅之性,是治療虛弱咳嗽的有效藥物。

生地使用炭化的形式,保留了甘甜與寒冷的特性,利用燒炭的方式利於營養吸收,幫助血液回歸正常軌道,避免外溢的風險。山藥色澤潔白,能滋補中氣,培養脾胃,增強腸胃功能,促進液體生成,是補充元氣的優秀選擇。燕窩根來自大海,性質輕盈,融合了燕子的精華,承受海水波動,能滋補肺臟與臟腑陰氣。阿膠是用驢皮熬製而成,藉由血肉製品滋養肺臟與腎臟。這就是所謂的精氣不足時,通過滋補來改善。

炙冬花搭配杏仁作為輔助,是治療肺虛、利於勞累咳嗽,降氣的重要組合。再配合瓊玉膏,具有安定臟腑陰氣的效果,是治療虛弱咳嗽出血的最佳配方。就像國家財政緊縮、面臨危機時,如果能得到正確的治理,鼓勵農業發展,減少稅收,鞏固城防,或許能挽回江河日下的局面,未來的景象可能會有所改觀。對於患有虛弱、消瘦、排便稀軟等症狀的人來說,如果得到這樣的清補調養藥方,就能逐漸恢復精神,延長壽命。

2. 論氣鼓胸滿腹脹青筋外露

經云飲食起居失節則陰受之入五臟為腹滿䐜脹。夫脹者皆在臟腑之外,胸腹乃臟腑之郭,脾胃為倉廩之官。平素操勞,情志怫逆鬱怒傷肝,肝氣橫逆,肝葉撐張結思傷脾,脾不輸精,脾陽困頓,肝脾兩傷,中焦失連化之權,胃中清陽之氣不司健連,水穀之濕濁生痰生飲聚而不散,痞結中焦,則中州之地久窒其四連之軸,而一身之氣失輸化之機。清陽不升,濁陰上逆,互相結聚,牢不可破。

實因脾氣之衰微,生化之源內戕肝凌及脾土,以致胸脅痞痛,痛引少腹,飲食少思,納穀迎連,腸中漉漉作鳴,大便乍靴乍易,甚且四肢倦怠,動則氣逆,艱於從事,腹脹連胸,青筋外露。蓋肝主筋,木動必剋土,故筋急而露於外也。以脾主四旁為後天之本,脾土為肝木所賊,陽不化氣,氣餒,濁陰聚結於中,將有單鼓難治之候。按脈左小弦而澀,右弦而遲。

蓋脈出雙弦,乃肝木乘脾,遲澀小兼見,為臟寒陰氣內阻之徵。舌尖邊光潤,中後兼有白膩之苔。以脈參症,正虛邪滯,治之之法,補瀉兩難偏任。惟有剛中兼柔,培土溫中,以連四旁,抑木製肝,而化濁陰為法。

潞黨參 熟附片 吳茱萸拌炒真川連 麩炒枳殼 米泔制茅朮 上安 桂心 金鈴子 白茯苓 淡乾姜 東白芍 沉香曲 新會皮

此附子理中加減,辛通苦降,法為祟土製木,治氣鼓腹脹筋露之宣劑也。用參朮姜附為君者,益黨參出自潞安之地,得中土之和,性稟甘平,以補中和脾中氣健連,則中胃不致困頓,使中焦輸化有權也。此症乃脾胃陽氣虛弱,蓋脾虛則不磨食,胃弱則不能食,此味補中調氣,以益後天之化源耳。茅朮性本苦溫,其功能除濕解鬱,疏滯寬中有徹,上徹下升,升清陽降濁陰之巨功。

用米泔制者,是強胃理脾之妙用。乾姜辛溫,益脾宵之元氣,溫中祛濕,以連四旁,轉輸之軸,行陽散寒,則中焦不致痞窒。附子治虛寒腹脹,退陰霾而益陽氣,有鼓舞元陽之動。經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濁氣者,濁陰地氣上騰也。蓋陽不化氣而陰邪竊踞,且脾陽弱則中州皆陰寒之地,用此辛熱溫中,以壯五臟陽氣,則濁陰得炎陽而自消矣。

更用桂巧連茱金鈴為臣者,蓋桂心出自安南,得南方正陽之氣,而性溫,助命門,有補火生土之功,所以治中下虛寒蒸變無權,結聚作脹,宜氣機之阻滯,以通筋脈,開鬱而利關竅,其消脹破結有殊功也。白芍收陰氣泄肝安脾,為治脾虛肝木凌土,青筋顯露,腹脅痞痛之妙質。

川連苦寒主降,佐吳茱萸辛熱主散,其治肝氣喜疏泄,有同氣相求,左金以平木,剛中兼柔相濟者也。此為濁陰不降,厥氣上逆,陰寒痞塞,陽氣不得宣布,以致胸滿腹脹如鼓,用此

白話文:

經典醫學理論指出,如果飲食和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身體的陰性部分會首先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五臟,導致腹部脹滿。這種脹滿的情況,通常發生在臟腑外部,因為胸腹是臟腑的保護層,脾胃則負責消化吸收。

長期勞累,情緒壓抑或憤怒會傷害肝臟,導致肝氣橫逆,肝臟組織膨脹,進而影響脾臟,使其無法正常運作,脾臟的陽氣變得困頓。肝脾兩臟都受損,中焦(指脾胃)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胃中的清陽之氣無法有效工作,食物的濕氣和濁氣轉化為痰和水液,在體內聚積而不散去,中焦的運化功能受阻,導致整個身體的氣血循環和代謝機制受到影響。清氣無法上升,濁氣反而向上衝,兩者互相糾纏,形成頑固的結塊。

這種情況主要由脾氣虛弱引起,肝氣凌駕脾氣,導致胸脅部位疼痛,疼痛甚至延伸到下腹部,食慾下降,腸胃消化能力減弱,腸道發出咕嚕聲,排便不順,肢體疲憊,稍微活動就氣喘,腹部脹滿連至胸部,青色的靜脈突出。這是由於肝臟主管筋絡,當肝氣過盛時,就會剋制脾氣,造成筋絡緊繃,靜脈突顯。脾臟是後天之本,主管四周的運作,但被肝臟侵犯,無法有效運化,氣血運行受阻,濁氣在體內聚積,可能發展成難以治療的疾病。

根據脈象顯示,左側脈搏細小且略帶弦狀,右側脈搏同樣呈現弦狀,但較緩慢,這表示肝氣侵犯脾臟,同時也反應出臟腑內部有寒氣阻塞。舌頭邊緣光亮且滑潤,舌中部和後部有白色的膩苔,這是典型的虛弱和邪氣滯留的表現。

治療這種情況,既需補氣,又需清熱,不能只偏向一方。應該採用剛柔並濟的方法,溫暖脾胃,以促進四周的運化,抑制肝氣,並將體內的濁氣轉化。使用的藥材包括潞黨參、熟附片、吳茱萸拌炒真川連、麩炒枳殼、米泔制茅朮、桂心、金鈴子、白茯苓、淡乾薑、東白芍、沉香曲、新會皮等。

這些藥物能溫暖脾胃,抑制肝氣,改善氣血運行,消除體內的濁氣,對治療氣鼓、腹部脹滿、靜脈突出有良好的效果。其中潞黨參能補充中氣,調節脾氣,增強消化吸收;茅朮能去除濕氣,解除鬱悶,幫助消化;乾薑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驅散寒氣;附子能溫暖脾胃,增強臟腑的陽氣,幫助消散體內的濁氣;桂心能補充火氣,溫暖脾胃,幫助消散體內的寒氣;白芍能收斂陰氣,調節肝脾;川連和吳茱萸能抑制肝氣,幫助消化;金鈴子能消除脹滿,改善氣血運行,開闢關節,有助於消除體內的結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