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論寒飲咳嗽遇寒氣喘頻發
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又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緣脾肺氣虛,輸化失常,以肺為五臟華蓋,下通水道,敷布精液之源,脾為散輸水津之木,而肺不通調,寒飲阻氣,脾不散精,聚濕生痰,以脾為肺之母,痰飲以脾濕為母,脾中之濕濁內蘊肺經,寒飲停蓄,據為山險,另闢窠囊,緣膻中大氣不得展布,由巨陽之氣不得吸引。
病經有年,遇寒咳嗽,氣逆痰喘頻發,發即痰隨氣升,呼吸不利,喉間如水雞之鳴馴,且不得平臥,每交寅卯之時,氣逆益甚,背膂惡寒,筋絡痠楚,胸脅引痛,咳逆倚息,即經又謂咳逆上氣厥在胸中是也。良由水飲挾寒邪內襲於肺,壅遏肺氣,氣失肅化之權,使然。耳診得脈象,右寸關弦緩而滑,以弦為飲,滑則為痰,緩則氣虛之徵,舌白而膩,以脈參症,明是脾肺氣虛,塞飲內射為患。治之之法,金匱有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利之。
」先擬宗仲景小青龍湯法,外散寒邪以溫肺氣,內蠲痰飲以理脾濕而搗窠巢。附方於左,請政。
清水炙麻黃 法半夏 淡乾姜 旋覆花 嫩桂枝 杭白芍 清炙甘草 白杏仁 北細辛 北五味 白茯苓 橘白 炒白果
此小青龍湯加味法,為散寒溫肺,消痰蠲飲,治寒水在胃,久咳肺虛之古劑也。川麻黃桂枝為君者,蓋麻黃以清炙之,輕清而浮,辛溫以散寒,其形中空,能去上焦風寒鬱遏,宣清陽以驅肺經風寒,開毛孔而通腠理。
桂枝辛甘而溫,稟天之陽氣而得土金之味,能解肌表寒邪,其症為客邪外襲,水飲內蓄,阻留脾肺,釀成痰飲,結為窠囊,以致痰喘咳逆,觸寒頻發,此陰氣太盛,陽氣不布之候也。借麻桂內通陽氣,外散陰邪,治水之動而不居,故備舉辛溫以散水耳。用細辛姜夏芍味為臣者,以細辛治寒飲上逆,溫中下氣,開胸中之滯結,破停水之凝痰。
錢製半夏辛以消胸滿之咳逆,苦以燥脾濕而和胃,故其形寒飲冷,寒濕釀痰之症,此味朱有專功也。五味收肺氣耗散之精,乾姜行陽散寒溫肺以消痰,白巧健胃而安肺,合桂枝則外解形寒,內和營衛之善品,並用酸苦以安肺,一散一斂,培其化源也。甘草散邪扶正,炙則溫脾肺而和,中有協力,安內攘外之監製。
白茯苓生於古松之下,感水土之氣而成,補脾以滲濕,通利痰水。痰水者,即寒飲之源也。蓋痰飲之源正在脾濕,濕去而痰無所生,此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旋覆花性溫味苦,祛痰水而止咳嗽,理上焦之寒飲,降肺中之逆氣。杏仁橘白為開肺豁痰,降氣平喘之佐。白果性本收斂,為定喘安肺清金之使,故往哲定喘湯中有合而用之。
如內之水飲既蠲,脾肺得輸化之權,而外之客寒頓解
白話文:
經典醫學理論指出,受寒或飲食過冷易損傷肺部功能,又說飲食進入胃中,會產生精氣,這些精氣向上運送至脾臟,脾臟再將精氣分散,向上傳遞到肺部,肺部則調節水液的循環,並將多餘的水分向下排至膀胱。然而,若脾肺兩臟氣血虛弱,身體的運化機能就會失調。肺部猶如五臟的保護傘,負責調節水分的排泄,脾臟則負責將水分分散到全身各處。當肺部無法正常調節水分,寒氣阻礙氣流,脾臟無法正常運化精氣,就會造成濕氣聚集,形成痰液。脾臟是肺臟的母臟,而痰飲的生成則源自脾臟濕氣。脾臟中的濕氣影響肺部運作,寒氣在肺部積聚,像高山一樣阻擋正常的生理機能,另外形成病竈。這可能因為心包大氣無法正常運轉,或是太陽經氣無法吸引水分所致。
這種病症已經持續多年,遇到寒冷環境就會引發咳嗽,氣短及痰喘頻繁發生。一旦發作,痰液會隨著氣流上升,呼吸困難,喉嚨會發出如青蛙鳴叫般的聲音,而且無法平躺。特別是在凌晨三點至五點之間,氣逆的現象會更嚴重,背部感覺寒冷,肌肉關節痠痛,胸脅疼痛,咳嗽時需倚靠著東西才能呼吸,這就是經典醫學中所描述的咳嗽、氣逆、上氣及胸痛等症狀。這是因為寒氣夾帶水飲入侵肺部,阻塞肺氣,導致肺部無法正常運作,從而產生這些症狀。
根據耳朵的脈象,右側手太陰肺經的脈象呈現弦緩滑的特徵,弦脈代表水飲,滑脈表示痰液,緩脈則是氣虛的表現。舌苔白而滑,結合脈象和症狀,可清楚看出這是脾肺氣虛,水飲內侵所引起的問題。治療這種情況,古籍《金匱要略》中提到,對於痰飲的疾病,應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利尿。
因此,我們可以參考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小青龍湯方,外用以溫暖肺部,去除寒邪,內用以消痰、排水、理脾濕,並根除病竈。以下是藥方:
炙麻黃、法半夏、淡乾薑、旋覆花、嫩桂枝、杭白芍、炙甘草、白杏仁、北細辛、北五味、白茯苓、橘白、炒白果。
這是小青龍湯的改良版,用於驅散寒氣、溫暖肺部、消痰排水,適用於寒水在胃部、長期咳嗽且肺虛的患者。麻黃和桂枝是主藥,其中麻黃經過炙烤後,輕盈而溫暖,能夠去除上焦的風寒,打開毛孔,促進皮膚的氣流通暢。桂枝辛甘溫熱,能夠解除肌表的寒邪,對於外邪入侵、水飲內存、阻塞脾肺的情況非常有效,會導致痰液、喘息和咳嗽等症狀,這是陰氣過剩、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的徵兆。我們可以藉助麻黃和桂枝來促進陽氣的流通,並去除陰邪,治療水液在體內的流動失調。
細辛、薑、夏、芍、五味子是輔助藥物,細辛能治療寒飲上逆,溫暖中焦,開胸散結,消除痰液。半夏能消除胸悶咳嗽,燥濕健脾,和胃止嘔。五味子能收斂肺氣,防止精氣流失,乾薑能行氣散寒,溫肺化痰。白芍能滋陰養血,和肝止痛。這些藥物與桂枝配合使用,既能解表寒,又能調和營衛,使用酸苦味道的藥物來安撫肺部,一散一斂,培養肺臟的自我調節能力。甘草能散邪扶正,經過炙烤後,能溫暖脾肺,和中協調,有助於內部穩定,外部防禦。
白茯苓生長在古老的松樹下,吸收了水土的氣息,能補脾去濕,利尿消腫。痰液和水飲都是寒飲的根源,而寒飲的根源在於脾濕。去除濕氣,痰液就無法生成,這就是所謂的治病必求其本。旋覆花性溫味苦,能消除痰液,止咳平喘,理順上焦的寒飲,降低肺部的逆氣。杏仁和橘白能開肺豁痰,降氣平喘。白果性質收斂,能定喘安肺,清熱解毒,因此在過去的定喘湯中被廣泛使用。
當體內的水飲被清除,脾肺恢復正常的輸化功能,外部的寒氣也會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