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寒濕泄瀉傷於何經以何藥施治試詳論之

經曰:濕多成者泄,則瀉之屬濕也明矣。然所兼有風熱寒濕之異,故症有飧泄、溏泄、驚泄、滑泄之別,又有濡泄者,脾濕自甚,即經所謂濕勝則濡瀉也。飧泄之症,完穀不化,脈弦腸鳴,乃因春傷於風所致。溏泄之症,脈數溺赤痛,一陣瀉一陣也。濡泄之症,身重腸鳴,所下多水,脈緩而腹不痛也。

滑泄之證,洞下不禁,脈微氣脫,濕兼虛也。至於驚泄之證,緣因感受寒氣內襲於脾,脾胃受寒則陽虛,陽虛則不司連化,清陽之氣不主上升而下陷,遂致便瀉,加鴨鶩之糞澄澈清,腹中綿痛,脈現遲象。治宜溫中化濕,如生米仁、廣藿梗、制川樸、赤茯苓、苓廣皮、半夏曲澤瀉、官桂、炮姜、廣木香蒼朮車前子之類,以燥濕祛寒兼升陽止痛利便止泄以治之,則諸自除矣。

泄瀉之證,所因雖殊,而寒濕為病,泄瀉者,總宜溫中化濕。胃苓湯、霍昏正氣散六和湯是其治。也有積加消導,有滯加連化,隨證施治,無不效耳。

2. 肝火沖肺當見何證何脈將何藥施治試詳述之

夫肝藏內寄有餘之相火,腎常缺不足之真陰。蓋為乙木,位居東方,應春日而為火之母也。苟七情不節,郁恐傷肝,則肝火上衝肺金受戕,清肅不行,一身之氣失其順降之機,而咳嗽咯血之證成矣。蓋肺為五藏之華蓋,又為嬌藏,畏熱畏寒。今為火擾焉,得不病?日火能剋金,為肺所畏,是以肝火沖肺,或病咳嗽,成病失血諸恙蜂起矣。

咳嗽。夫咳嗽之證亦多端矣。有因於外邪者,有因於內傷者,宥因於內外合邪者。內邪肝火沖肺,肺金被爍,以致咳嗽不安者,宜清肺平肝以為治。如沙參蘇子、燕根、川貝、杏仁橘白冬瓜子枇杷葉旋覆花、冬桑葉甘菊蛤殼之類。如嗽甚傷絡,痰中夾紅,或火升鼻衄者,佐以茅根、藕節竹茹等味。

如聲啞不揚者,益以鳳凰衣馬兜鈴之品。凡有兼證,以平木清金為主,而隨證加減可也。脈象必見弦浮。蓋弦為肝強之徵,浮乃肺病之脈耳。

咯血。夫血藏於肝,生於心,統於脾,宣布於肺,根於腎,以灌溉一身者也。今為木火所沖,肺絡傷而血外溢矣。治宜以丹參小薊炭、茜根炭、旱蓮草、川貝、蛤谷、茅根、藕節、生地、竹茹之類,以清肺平肝理絡為妥。又宜禁食辛辣炙煿菸酒諸物,而節怒尤為首要。蓋怒則動肝,為木旺之人所切忌。他至脈象必弦而扎。以弦為肝旺之脈,芤乃失血之徵耳。

3. 濕霍亂病起何因當見何症何脈將何法施治試詳論之

內經云:「陰陽易位曰霍,升降失常曰亂。」傷寒論云:「嘔吐而利,名曰霍亂者。」夏令濕盛,人感其氣,蘊蓄中焦,復吸暑穢,或停飲食,遂致濁逆於上,清陷於下,陰陽混淆,揮霍撩亂,病狀之凶,受證之速,無以過之。

其見證必上吐下瀉,腹痛胸悶,肢冷口渴,或不渴,脈或伏或沈緩,甚則轉筋入腹,而為危殆之候。

治法總宜激濁揚清,和中化濕,如米仁、厚朴蒼朮茯苓藿香半夏、山梔、晚蠶沙左金丸車前子、大豆卷、宣木瓜之類,治之為宜。蓋霍亂原系清濁不分,濕氣為病之候,故宜是方主之。

至上不得吐下不得瀉之乾霍亂,有郭氏之外治法,在茲不具論焉。

4. 治熱呃驗案

應左(初診)肝氣犯胃,胃氣失降,納食嘔呃,呃逆頻頻,脈象浮滑而大,治擬

清胃平肝

南沙參 廣皮 黑山梔 竹葉 法半夏 冬瓜子 生石膏 柿蒂刀豆子 杷枇葉 方通草 川貝 白杏仁

應在(二診)內經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盛刑金,清肅不行,遂致呃逆頻頻。前擬進竹葉石膏法,諸恙皆平,惟痰熱內蘊,氣絡不宣,胸次窒悶,脈象虛滑,治擬清肅上中

沙參 金石斛 橘白 枇杷葉 筧麥冬 川貝 冬瓜子 方通草淡竹葉 法半夏 黑山梔 刀豆子 柿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