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體用》~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論肝氣犯胄脘痛嘔吐酸水

經云肝為將軍之官,而主謀慮。又云:肝所生病,胸滿嘔逆。脾胃為倉稟之官,主納水穀之本,其川主降。良由平素謀慮過用,情志不適,鬱怒傷肝,肝木橫逆。夫肝與胃乃臟腑相對,一勝則一負。肝善升而胃少降,中焦失輸化之權,則清陽不升,濁陰上逆。脾不為胃行其津液,胃脘之陽氣交阻窒塞,不通,以致胸脅引痛,嘔吐涎沫,飲食礙下。

蓋肝從木化,其吐酸水,乃曲直作酸。土虛木實,生化之源受傷,而水穀之精微日損。此症虛則虛於胃之陰,實則實於肝之陽。肝氣上衝,擾動胃中濕濁,是以嘔惡吐酸。以嘔吐出於胃,而主病之由在肝。胃氣受侮,使肝氣愈橫而無制。胃上口為脘,司納水穀。肝木肆逆於中,遂致嘔吐妨納,胸腹痞悶,酸水上泛。

白話文:

古籍記載,肝臟是人體的將軍之官,負責思慮和謀劃。肝臟生病,會導致胸部滿悶、嘔吐。脾胃是人體的倉廩之官,負責吸收食物精華,向下輸送。由於平常思慮過度、情緒不佳、鬱怒傷肝,導致肝氣逆上。肝臟和胃部相互影響,一方强盛,另一方就會衰弱。肝氣向上,胃氣向下,中焦失去運化能力,清陽之氣不能升,濁陰之氣上逆。脾臟不能為胃部輸送津液,胃部的陽氣阻塞不通,導致胸脅疼痛、嘔吐涎沫、飲食不消化。

肝臟屬木,木性向上,所以會吐酸水。脾胃屬土,土虛木實,生化之源受損,水穀精微逐漸減少。這種病症,虛則虛在胃部的陰氣,實則實於肝臟的陽氣。肝氣上衝,攪動胃中濕濁之氣,所以會嘔惡吐酸。雖然嘔吐來自胃部,但病根在肝臟。胃氣受損,使肝氣更加橫逆無制。胃的上部是胃脘,負責吸收食物。肝氣逆上,導致嘔吐、食欲不振、胸腹脹悶、酸水泛上。

自覺氣從左脅逆上脘中作痛。所謂痛則不通,明是肝升太過,胃降不及之徵。若非亟治,恐肝木鴟張不靖,胃氣內戕。即如金匱所云: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之候。今診脈象,左寸關弦澀而急,右關微弦而細,舌苔邊紫中白。以脈參症,症屬肝氣犯胃,夫復何疑?一切酸斂膩滯之品,既礙中州,而過於溫燥等味,轉恐涸其胃液,皆在禁例。拙擬平肝鎮逆利胃通陽,一則是否如斯?附方請 政。

代赭石 橘紅 白茯苓 炒竹茹 旋覆花 括蔞 左金丸 金鈴子法半夏 炒薤白 生薑 金石斛

白話文:

患者自覺氣體從左邊肋骨逆流向上,到達心窩處,疼痛難忍。所謂痛則不通,顯然是肝氣上衝太過,胃氣下降不足的徵兆。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肝木失控,胃氣受到損害。就像《金匱要略》中所言:胃氣虛弱,早晨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這就是胃反的症狀。現在診斷脈象,左手寸關弦脈澀緊,右手關脈微弱細小,舌苔邊緣紫中帶白。根据脉象和症状,可以确定是肝氣犯胃,毫无疑问。所有酸、收敛、油腻、滞塞的食物,都会阻碍中焦脾胃功能,而过於溫燥的食物,則會過度消耗胃液,都必須禁食。我初步擬定用平肝鎮逆、利胃通陽的方法治療,不知道是否合適?請您審閱一下這個處方。

2. 暑瘧與寒瘧所因不同見證亦異治法當何區別試詳論之

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又云:夏傷於暑,秋必痠瘧。可知夏日不知衛生,或貪涼以取快,或冷浴以適體,致陰暑伏於榮分,不得汗解,至秋復感涼風,暑風合邪,則痠瘧於是成矣。夫痠者皆也,總瘧之稱也。瘧者,虐也,凌虐之義也。故有暑瘧、風瘧、寒瘧、濕瘧、溫瘧、瘴瘧、癉瘧、牝瘧、痰瘧、食瘧、疫瘧、鬼瘧、虛瘧、勞瘧,及久瘧不愈而成瘧母,邪舍三陰而為三日瘧之區別。治之者,須辨其所因而施以對症之藥,庶可藥到病除,不致妄投貽害他。

茲就暑瘧、寒瘧二症,別其症狀而詳其治法焉。

暑瘧:因夏感暑邪藏於榮分,至秋加新涼外束,與衛氣並居。夫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一日一夜周於身,故邪因之一日一作也。其症壯熱煩渴,不惡寒,渴欲引飲,脈弦而數。宜以連翹、竹葉、山梔、丹皮、西瓜翠衣,清其內伏之暑熱;淡豉、蔥白,散其在表之涼邪;兼用青篙以降暑,瘧則熱除表解,瘧自止矣。

白話文:

古籍记载,夏季出汗不畅,秋季容易患上风寒疟疾。夏天不注意卫生,贪凉受寒,或冷水洗澡,导致寒邪入侵,滞留在体内,无法通过汗液排出,到了秋季再遇到凉风,寒热交织,便会引发痠疟。痠指的是各种疟疾,瘧指的是虐待,凌虐之意,因此有暑瘧、風瘧、寒瘧、濕瘧、溫瘧、瘴瘧、癉瘧、牝瘧、痰瘧、食瘧、疫瘧、鬼瘧、虛瘧、勞瘧,以及久病不愈而成的瘧母,邪气侵入三阴经,导致三日疟等不同类型。治疗疟疾需要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避免误治。

这里着重讲解暑瘧和寒瘧两种情况。暑瘧是由夏季暑热侵入体内,到秋季再受凉风侵袭,寒热交织,导致的一种疟疾。其症状表现为发热烦渴,不畏寒,口渴想喝水,脉象弦数。治疗上应以连翘、竹叶、山栀、丹皮、西瓜翠衣清热解暑,淡豉、葱白散寒解表,并用青篙以降暑,如此便可消除暑热,缓解症状,疟疾自然会消失。

寒瘧:寒瘧者,由陰寒伏於肌腠,復感風邪而發也。經云: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故證見寒長熱短,頭痛微汗或無汗,脈象弦緊有力。宜以古方柴胡桂薑湯加減。蓋外邪之襲人也,必先傷太陽之表。寒瘧有風在表,更宜用辛散之品,故治寒瘧以柴胡桂薑湯為主也。

瘧病多端,古法以宗金匱柴胡桂薑湯治寒瘧,後賢竹葉石膏湯治暑瘧,桂枝白虎治溫瘧,銀胡清骨飲治勞瘧,青蒿鱉煎治虛瘧,兼治癉瘧。蓋癉瘧古無治法,以飲食消息之後,腎增擬五汁飲為治牝瘧之用。特蠣散瘧母之用鱉中煎丸,治瘧之法於是備矣。至於瘴瘧用達原飲、霍香正氣散,食瘧之用保和丸、半貝丸等方,皆有效也。

蓋六氣為病,皆有類瘧之變。學者宜細心體察,活法在人,治瘧之法思過半矣。

白話文:

寒瘧:

寒瘧,是由於陰寒之氣潛伏在肌膚腠理,再受到風邪的侵襲而發病的。經書上說:「寒屬陰氣,風屬陽氣。」先受寒邪,後受風邪,因此先出現寒症,後出現熱症。這種病症會隨著時間週期性發作,故稱為寒瘧。

患者表現為寒邪時間長,熱邪時間短,頭疼,微微出汗或無汗,脈象弦緊有力。應以古方柴胡桂薑湯加減治療。因為外邪侵襲人體,必定先傷及太陽經的表層。寒瘧有風邪在表,更應使用辛散之品,所以治療寒瘧以柴胡桂薑湯為主。

瘧病多端:

瘧病種類繁多,古法以宗金匱的柴胡桂薑湯治療寒瘧;後世醫家以竹葉石膏湯治療暑瘧,以桂枝白虎湯治療溫瘧,以銀胡清骨飲治療勞瘧,以青蒿鱉煎治療虛瘧,同時兼治癉瘧。因為癉瘧古時沒有專門治療方法,只能用飲食調理,腎臟虛弱者擬用五汁飲治療牝瘧。

另外,特蠣散瘧母之用鱉中煎丸,使治療瘧疾的方法更加完善。至於瘴瘧,可用達原飲、霍香正氣散治療;食瘧,可用保和丸、半貝丸等方治療,都具有療效。

3. 暑濕熱痢傷於何經應何見症將何法施治試詳論之

暑濕乃天地夏秋司令之常氣,人受其浸淫之氣,抑或起居不慎,飲食失節,感觸其邪,害人藏府而致熱痢之症。蓋痢症多端,約舉之而風寒濕熱皆能致痢,分其病名,各有噤口、休息、五色之別。風痢者似腸風下血而有痛墜,即經所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是也。」寒痢者下稀水而清腥,腹中痛甚。

熱痢者如魚腦而稠黏,窘迫而痛。濕痢者色如豆汁,胸悶腹疼。噤口痢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傷食成痢者,糟粕膿血雜下也。休息痢者下痢不休也。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溷而下也。此皆發於秋,非伏氣為病也。

至於暑濕熱痢症,即通常時見之痢也,因夏傷暑濕之邪,復恣食生冷瓜果、沉寒諸物,阻其胸中之陽氣,於是腹中滯痛、裡急後重,或赤或白,黏膩不爽,所傷在腸胃者,治法宜以消暑化濕為妥。苟夏令不發,至秋而痢,則暑伏既久,所受之濕亦化為熱,宜以白頭翁湯為主治,更佐化熱清暑之品,如黃芩、竹茹、青蒿、丹皮、扁豆花之類,治之為常要之。瘧因貪涼取決,不避風寒所致;痢由不節飲食,多飲生冷而成。

苟夏日能慎此二者,則瘧痢自無由生耳。

白話文:

夏天和秋天,暑濕之氣是自然界常見的氣候,人體若長時間暴露在暑濕之中,或是生活起居不當,飲食不節制,容易受到暑濕之邪侵襲,損害臟腑,導致熱痢。痢疾的類型很多,大致可分為風寒濕熱四種,各有不同的症狀。風痢像腸風下血,伴隨疼痛和下墜感,就像古書中所說的「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腸澼是也。」寒痢則排出稀薄的清水,伴隨腥臭味,腹痛劇烈。熱痢排泄物像魚腦,稠黏而伴隨疼痛和憋悶感。濕痢排泄物像豆汁,胸悶腹痛。噤口痢則是下痢而不願進食,甚至嘔吐不能進食。傷食成痢則排泄物混雜著糟粕、膿血。休息痢是指持續不斷地腹瀉。五色痢則是排泄物混雜著五種顏色的膿血。這些痢疾通常發生在秋季,並不是夏季伏氣引起的疾病。

至於暑濕熱痢,指的是常見的痢疾。由於夏天受暑濕之邪侵襲,又過度食用生冷瓜果、寒涼食物,阻礙胸中陽氣,導致腹中脹痛、裡急後重,排泄物可能是紅色或白色,黏膩不爽。這種病症主要損害腸胃,治療方法應以消暑化濕為主。如果夏季沒有發病,等到秋季才發作,說明暑濕之邪已經積蓄很久,暑濕之邪轉化為熱邪,宜以白頭翁湯為主治,再配合化熱清暑的藥物,例如黃芩、竹茹、青蒿、丹皮、扁豆花等,這是治療此病的常規方法。瘧疾是貪涼受寒導致的,痢疾則是由於飲食不節,過度食用生冷食物引起的。

只要在夏天注意這兩點,就能避免瘧疾和痢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