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一 (2)
卷一 (2)
1.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諸不足。
白話文:
**治療虛勞症狀:**包括腹中痙攣疼痛、心悸、鼻衄、腹痛、夢中遺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喉乾燥、口渴等各種不足的症狀。
黃耆,膠飴,白芍,甘草,桂枝,生薑,大棗
上七味,水煎服。
白話文:
-
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補虛固表,用於氣虛自汗,表虛不固,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
膠飴:滋陰補虛,潤肺生津,用於肺燥咳嗽,咯痰少痰,口乾舌燥,咽痛。
-
白芍: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頭痛,眩暈。
-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氣喘,咽喉腫痛。
-
桂枝:解肌發表,溫通經脈,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怕冷。
-
生薑:散寒解表,溫中止瀉,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痛,嘔吐腹瀉,脘腹冷痛。
-
大棗: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血不足,心悸失眠。
喻氏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經》於針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鹹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用法貴立於無過之地,寧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服甘藥,微覺氣阻氣滯,更當慮甘藥太過,令人中滿,早用陳皮、砂仁以行之可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虛勞症發展到損失血液和精液,津液乾涸,就很難治療了。《內經》中記載,針法和藥物都無法治療的,用甘味藥物來調治。而《金匱要略》遵從了這個說法,使用黃耆建中湯,迅速建立中氣,使飲食增多,津液旺盛,進而充實血液和精液,使虧虛的真陰得到恢復。但只能使用穀物來作為甘味的本味,而酸、辛、鹹、苦等味道都不使用,因為除了穀物之外,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了。但是,使用的方法必須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只是嘔吐的病人不能使用建中湯的甘味,即使在服用甘味藥物時,稍微感覺到氣體阻滯、氣機不暢,就更應該考慮甘味藥物服用過量,使人中滿,這時應及早使用陳皮、砂仁來疏通氣機。
不然,甘藥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後人多用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雖無過甘之弊,然樂令方中前胡、細辛為君,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附、桂、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又在用方之善為裁酌矣。
白話文:
不然,甘藥又不可依賴,還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呢?後人多用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雖然沒有甘藥的弊病,但樂令方中的前胡、細辛是君藥,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附、桂、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以復原,還在用方的時候善於權衡。
又曰:傷寒有小建中一法,治二三日心悸而煩,以其人中氣餒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飴糖之甘,小小建立中氣以祛邪也。《金匱》有黃耆建中一法,加黃耆治虛勞裡急,自汗,表虛,肺虛,諸不足症,而建其中之衛氣也。《金匱》復有大建中一法,以其人陰氣上逆,胸中大寒,嘔不能食,而腹痛至極,用蜀椒、乾薑、人參、飴糖,大建其中之陽,以驅逐濁陰也。後人復廣其義曰:樂令建中湯,治虛勞發熱,以下並建其中之營血。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小建中湯,用來治療持續二、三天的心悸煩躁,因為這個人的中氣不足,無法排出邪氣,所以用飴糖的甘味來滋補中氣,藉此驅邪。金匱要略中有黃耆建中湯,加入黃耆來治療虛勞引起的腹瀉、自汗、表虛、肺虛以及各種虛弱證狀,同時也能增強體內的衛氣。金匱要略中還有大建中湯,用來治療陰氣上逆、胸中大寒、嘔吐不能進食、腹痛劇烈等證狀,用蜀椒、乾薑、人參、飴糖來滋補體內的陽氣,以驅除體內的陰寒之氣。後人又擴大了其治療範圍,例如樂令建中湯,用來治療虛勞發熱,降低體內的營血。
曰:十四味建中湯,治臟氣裡虛,以之兩建其脾中腎中之陽陰。仲景為祖,後人為孫,使虛羸之體,服建中之後,可汗可下,誠足恃也。至理中,則燮理之義;治中,則分治之義;補中、溫中,莫非惠先京國之義。緣傷寒外邪逼域中,法難盡用,仲景但於方首,以小之一字,示其微義,至《金匱》始盡建中之義。後人引伸觸類,曲暢建中之旨。
學者心手之間,所當會其大義也。
白話文:
十四味建中湯,用來治療臟腑氣血虛弱的疾病。它可以調補脾胃陽氣和腎陰,起到滋補強壯的作用。張仲景是制定此方劑的祖師爺,後人對此方劑進行了不斷的研發和改進,使虛弱體質的人在服用建中湯後,可以發汗、瀉下,確實是值得信賴的。理中湯,具有調和理氣的作用;治中湯,具有分治的作用;補中湯、溫中湯,都是對京國先祖的懷念之意。因為傷寒的外邪侵犯人體的區域,使用一般的方法難以奏效,張仲景只是在方劑的開頭,用一個小小的「建」字,來表明方劑的精妙之處,直到《金匱要略》才徹底地闡述了「建中」之義。後人引申觸類旁通,使「建中」之旨更加曲折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