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補中益氣湯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白話文:

用於治療陰虛內熱所致的頭痛、口渴、發熱、盜汗、不耐受風寒、脈搏洪大、心煩意亂、四肢睏倦、懶於說話、無精打採,稍微一活動就氣促喘息。

黃耆人參,云術,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

白話文:

  • 黃耆:具有補氣、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安神的功效。

  • 雲術:具有健脾、益氣、補虛、止瀉的功效。

  • 炙甘草:具有補氣、益氣、緩急、止痛的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升麻:具有升陽、解表、透疹、止痛的功效。

  •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功效。

上八味,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柯韻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風,薑、桂、芍藥驅風而瀉木,故名曰建中。寒水內凌於中氣,用參、朮、甘草補土以制水,佐乾薑而生土以禦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勞倦,形氣衰少,陰虛而生內熱者,表症頗同外感,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盛,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制補中益氣之法。

白話文:

柯韻伯說:張仲景有建中湯和理中湯二種治法。風木內侵犯中氣,用甘草、飴糖、棗子培補脾土以抵禦風邪,用生薑、桂枝、芍藥驅趕風邪並瀉除肝木,所以命名為建中湯。寒水內侵犯中氣,用黨參、白朮、甘草補益脾土以制約水邪,輔以乾薑溫補脾陽以抵禦寒邪,所以命名為理中湯。至於勞倦過度,形氣衰弱,陰虛而產生內熱的人,表證與外感相似,只有東垣知道這是因為勞倦傷脾,脾氣虛弱,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應當使用益氣補中的方法。

謂風寒外傷其形為有餘,脾胃內傷其氣為不足,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大忌苦寒之藥,選用甘溫之品,升其陽以行春生之令。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護皮毛而開腠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外感風寒,主要症狀為陽氣有餘;脾胃虛弱,主要症狀為陽氣不足。依照《內經》中「勞則溫之,損則益之」的原則,最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應選用甘溫的藥物,以提升陽氣,以符合春天生發的規律。凡是脾胃虛弱,肺氣就會先衰竭,因此選用黃耆來保護皮毛而疏通腠理,防止自汗;元氣不足,懶於說話,氣喘,以人參來補益;炙甘草的甘味可以瀉心火而消除煩躁,補脾胃而生發陽氣。這三味藥都是治療煩熱的聖藥。

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

白話文:

佐白朮以健脾:白朮能健脾益氣,用於脾虛氣弱、食少便溏等情況。

當歸以和血:當歸能補血活血,用於血虛血瘀、月經不調等情況。

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陳皮能理氣化痰,用於氣滯痰凝、胸悶氣短等情況。也可以用來緩解其他甘藥的滯膩之性。

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升麻、柴胡能升提脾胃之氣,用於脾胃氣虛、下陷等情況。可以使胃氣上升,恢復正常的位置,從而恢復運化食物、生血養氣的功能。

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補益中氣的藥物,如果加入發散的藥物,則中氣可以自然安寧。

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益氣的藥物,如果加入清氣的藥物,則氣益加倍。

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這些藥物的搭配,相輔相成,充分體現了用藥配伍的妙用。

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東垣治脾胃方,俱是益氣。去當歸、白朮,加蒼朮木香,便是調中;加麥冬、五味輩,便是清暑。

白話文:

  • 此方用來補益脾胃,使脾胃的運化功能健全,氣血運行正常。

  • 也可用於補益心肺,如果肺氣不足,就用此方來增強肺氣;如果心氣不足,就用此方來調和營衛。

  • 也可用於補益肝木,如果肝氣鬱滯,就用此方來疏通肝氣。

  • 但此方不宜用於腎虛的人,因為腎陰虛的人不宜升補,腎陽虛的人更不宜升補。

  • 東垣先生治療脾胃的方劑,都是以益氣為主的。

  • 去掉當歸和白朮,加入蒼朮和木香,就是調中益氣湯;加入麥冬和五味子等藥物,就是清暑益氣湯。

此正是醫不執方,亦正是醫必有方。

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益後天中之先天,後人未發。)凡脾胃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

白話文:

趙養葵說:後天的脾土,必須得到先天的精氣滋養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先天的精氣因勞累而下陷到腎和肝臟,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所以用升麻、柴胡來幫助參鬚、黃耆,是為了補足後天的精氣中所含的先天精氣。(補足後天的精氣中所含的先天精氣,這是後人沒有發現的。)脾胃喜歡甘味而討厭苦味,喜歡滋補而討厭攻伐,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喜歡通順而討厭滯留,喜歡升發而討厭沉降,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這個方子符合這些原則。

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門火衰,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拔其本也。(此韻伯所謂獨不宜於腎也。)

白話文:

陸麗京說:這是指清陽下陷的情況,而不是說下虛而清陽不升的情況。如果人的兩尺脈虛弱,可能是腎水虧虛,也可能是命門火衰,如果再用升提的方法,就像大樹將要搖晃而拔掉它的根一樣。(這就應了韻伯所說的獨不宜於腎。)

周慎齋曰:下體痿弱,虛弱者不可用補中,必當以八味丸治之。凡內傷作瀉,藏附子於白朮中,令其守中以止泄也;表熱,藏附子於黃耆中,欲其走表以助陽也。

白話文:

周慎齋說:下體痿弱,身體虛弱的人不能用補中來治療,一定要用八味丸來治療。凡是內傷導致腹瀉,把附子藏在白朮中,讓它守住中焦以止瀉;表熱,把附子藏在黃耆中,想讓它走行表層以增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