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凡例
凡例
1. 凡例
一、古之方書,得人乃傳,非人勿言,誠重之也。故扁鵲倉公輩,皆稱禁方,不輕授人。後漢張仲景夫子,傷橫夭之莫救,博採眾方,平脈辨證,著《傷寒雜病論》,公之天下,欲人見病思源,是世醫方之祖也。其方發表攻裡,固本御邪,內外證治,無乎不備。後人惑傷寒為一家書,束之高閣。
即專治傷寒者,又為《活人》、《全生》諸書所掩,未嘗好學深思,心知其故。則見為古方難用,竟營膚淺,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鳴也。茲編本欲以仲景方為首簡,恐人猶重視而畏遠之,姑以日用諸方表表耳目者為先導。諸方義明,而後入仲景之門,亦行遠登高之自爾。
一、漢建安以前,苦於無方;宋元豐以後,《局方》猥賾。蔓延今時,何有根柢,漫無指歸。惟薛立齋先生所用諸方,簡嚴純正,可為後法,是編多所採錄。而《金匱》、《千金》、《外臺》諸書,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方之佳者,咸擇而錄焉。仲景有云:學者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論,自成無己始也。明代趙以德有《金匱衍義》,於方頗有論,吳氏鶴皋著《醫方考》。近時醫林復有張景岳、趙養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張路玉、程扶生諸公,各有發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間或擇焉而未精,語焉而未詳,亦間有不愜於心者。
因與素交諸同人,往來探索古作者之意,時時析疑欣賞。得見一斑,即各與分方補論,因而附列增入,少開後學。本非啖名,實未辭續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數計,故仲景分六經而司治之,使百病咸歸六經,是扼要法也。後人不知六經為雜病辨證設,竟認為傷寒設,由是仲景辨證之權衡廢。夫不知證,便不知方矣。巢元方作《病源》,陳無擇作《三因》,為近來醫書之祖;華佗之《肘後》,孫思邈之《千金》,是後來《局方》之祖。然論雖多,方雖廣,而不得治之要,實千載迷途矣。
後此繼起者,莫不貴敘證之繁,治法之備,集方之盛,求勝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後學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無把柄。一遇盤根錯節,遍試諸方,眇無所措。豈如得仲景法,不於諸病搜索,但於六經講求,一劑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韻伯,於仲景書探討有年,所著《傷寒論翼》,多所發明。
故是編於傷寒方中,錄其論最多,亦欲學者因之略見仲景一斑耳。
一、吳氏作《醫方考》,其意未嘗不欲以立方本源,開後學之蒙也。究乃拘證論方,譬多疏注以遷就之,仍與諸家類書無別。夫所謂考者,考其制方之人,命名之義,立方之因,與方之用,因詳其藥之品味,分兩制度,何病是主治,何病可兼治,何病當增減,何病不可用,使人得見之明,守之固也。
乃爾分門分方,第知有證之可尋,徒列方以備員,亦何知有方之神奇變化,考其所用之精妙乎?是編非但論其方之因,方之用,詳其藥性,君臣法制,命名之義而已,必論其內外新久之殊,寒熱虛實之機,更引諸方而比類之,又推本方而互通之。論一病而不為一病所拘,明一方而得眾病之用,遊於方之中,超乎方之外,全以活法示人,比之《方考》,稍有一得耳。
一、僭評方論,非取文章。故所批閱,必於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質證同志。人有共目,則人有同心,非敢僭為臆說也。
一、茲選不侫本以數年心目,遍搜古今名醫經論,刪纂其要,定為《古今名醫匯粹》八卷,實為經論無方之書。茲選《方論》附在末部,因剞劂費繁,茲編先出,用質四方同志。以為可教,祈珠玉見投,以慰飢渴,即當補入正集,用慶大觀。
白話文:
凡例
一、古代醫書,只有得到真傳的人才能流傳,沒有真傳的人不能隨便談論,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扁鵲、倉公等,都稱自己的醫方為禁方,不輕易傳授他人。後漢張仲景先生,痛心於許多橫死夭亡的病人無法救治,廣泛收集各種醫方,仔細辨別脈象和病情,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公開貢獻給天下,希望人們能從病因思考,這是醫學史上醫方的始祖。他的醫方涵蓋了發表、攻裡、固本、御邪、內外證治等各種方法,應有盡有。後人卻誤以為《傷寒雜病論》只是一本專門治療傷寒的書,束之高閣。
只專門研究傷寒的人,又因為《活人》、《全生》等書的出現而被掩蓋,從未認真學習思考,因此明白其中原因。所以認為古方難用,最終只追求膚淺的、快速有效的療法,結果只是徒有虛名。本書原本想先介紹仲景的醫方,但恐怕人們仍然會重視而卻步,所以先從一些日常使用的醫方開始,以吸引讀者注意。等醫方大義講明白後,再深入學習仲景的醫學,這就好比先走平路再登高,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
一、漢朝建安年間以前,因為缺少醫方而備受煎熬;宋朝元豐年間以後,《局方》等醫書內容繁雜冗長。一直延續到現在,醫學缺乏根基,毫無方向可循。只有薛立齋先生所使用的醫方,簡潔嚴謹、純正可靠,可以作為後世的典範,本書多有採錄。此外,《金匱要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書,以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等醫家優秀的醫方,也都有選擇地收錄在本書中。仲景曾說過:學習者如果能夠研究我所收集的醫方,就能領悟醫學的精髓。
一、醫方有了,就有了治病的依據,這始於張仲景;醫方有了,更有論述,這始於成無己。明朝趙以德有《金匱衍義》,對醫方頗有論述;吳氏鶴皋著有《醫方考》。近代醫學界又有張景岳、趙養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張路玉、程扶生等諸位名醫,各有獨到的見解,我欣喜地將這些收集起來。然而,其中有些選擇不夠精當,論述不夠詳盡,也有一些地方與我的見解不符。
因此,我與平素交往的同道們,相互探討古代醫家的思想,時常分析疑難問題,互相欣賞。略有所得,就各自撰寫醫方和論述,並附列在本書中,稍稍為後學開拓一些道路。本書的編撰並非為了沽名釣譽,實則難免愧對前賢的成就。
一、疾病名稱繁多,無法一一列舉,所以仲景將疾病分為六經來診治,使各種疾病都歸屬於六經,這是掌握要領的方法。後人卻不明白六經是為了辨證各種疾病而設的,反而認為是專為傷寒而設的,因此,仲景辨證的權衡方法就被廢棄了。不懂得辨證,就無法用藥。巢元方撰寫了《諸病源候論》,陳無擇撰寫了《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近代醫學的先驅;華佗的《肘後備急方》,孫思邈的《千金方》,是後來《局方》的基礎。然而,雖然論述很多,醫方也很多,卻沒有掌握治病的關鍵,實乃千百年來的迷途。
此後出現的醫家,大多都重視論述的繁雜、治療方法的完備、收集醫方的數量,力求勝過前人。卻不明白,疾病名稱越多,後學者就越混亂;醫方越多,使用者就越沒有章法。一旦遇到病情複雜的疾病,遍試各種醫方,卻束手無策。怎麼能夠比得上掌握仲景的方法,不用去搜尋各種疾病,只專心研究六經,一劑藥就能輕鬆治癒呢?我的友人韻伯,多年來鑽研仲景的醫書,所著《傷寒論翼》,多有獨到的見解。
所以,本書在傷寒醫方中,收錄了大量的論述,也是希望學習者由此略微了解仲景醫學的精髓。
一、吳氏撰寫《醫方考》,其目的並不是不想確立醫方的淵源,為後學者解開迷霧。但是,他卻拘泥於證候和醫方,大多是繁瑣的注釋和遷就,與其他類似的醫書沒有區別。所謂的考證,應該考證制定醫方的人,命名醫方的含義,制定醫方的原因,以及醫方的用途,詳細說明藥物的種類和劑量,以及各個醫方的主治病症、可以兼治的病症、需要增減藥物的病症、以及不能使用的病症,使人們能夠清晰地認識和掌握醫方。
然而,他只是按照門類和醫方分類,只知道尋找證候,只是列出醫方而已,卻不知道醫方神奇的變化,以及所用藥物的精妙之處。本書不僅論述醫方的原因和用途,詳細說明藥物的藥性、君臣佐使的配伍方法、以及命名的意義,還必須論述內外、新久、寒熱、虛實的不同,以及疾病的機理,再引用其他醫方加以比較,以及推論本方和其他醫方的聯繫。論述一種疾病而不被一種疾病所局限,闡述一個醫方而能獲得治療多種疾病的用途,遊刃於醫方之中,超越醫方之外,完全用活法來教導人們,比起《醫方考》,略有進步。
一、評論醫方和論述,不在於追求文章的華麗,所以,我的批註,一定會指出關鍵所在,說明其原因,以求得同道的認同。眾人意見一致,則眾人才能同心同德,我不敢妄自揣測。
一、本書精選了數年來的心血,廣泛收集古今名醫的經論,刪減其精華,編纂成《古今名醫匯粹》八卷,實際上是一部集經論和醫方於一身的著作。本書的醫方論述附在最後,由於雕刻印刷耗費巨大,所以本書先出版,用於徵求四方同道的意見。如果大家認為本書有可取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以解我的燃眉之急,我會將其補充到正集中,以慶賀本書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