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凡例 (1)
凡例 (1)
1. 凡例
一、古之方書,得人乃傳,非人勿言,誠重之也。故扁鵲倉公輩,皆稱禁方,不輕授人。後漢張仲景夫子,傷橫夭之莫救,博採眾方,平脈辨證,著《傷寒雜病論》,公之天下,欲人見病思源,是世醫方之祖也。其方發表攻裡,固本御邪,內外證治,無乎不備。後人惑傷寒為一家書,束之高閣。
白話文:
一、古代的醫書,只能傳授給有緣的人,不能隨便告訴別人,是因為非常珍視的緣故。所以扁鵲倉公這類人,都稱自己的醫書為禁方,不輕易傳授給別人。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老先生,感嘆自己橫死無法挽回,於是廣泛採集各種藥方,整理脈絡辨證,著成了《傷寒雜病論》,並且將它公諸於天下,希望世人看到疾病能夠追根溯源,他是後世醫藥方劑的鼻祖。他的藥方既能發散治療表症,也能攻克裡症,既能鞏固人體的根本,又能抵禦邪氣,內、外症狀的治療方法應有盡有。後人不理解《傷寒論》是一門綜合性的醫書,將它束之高閣。
即專治傷寒者,又為《活人》、《全生》諸書所掩,未嘗好學深思,心知其故。則見為古方難用,竟營膚淺,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鳴也。茲編本欲以仲景方為首簡,恐人猶重視而畏遠之,姑以日用諸方表表耳目者為先導。諸方義明,而後入仲景之門,亦行遠登高之自爾。
白話文:
那些專攻醫治傷寒病症的醫生,又因為《活人書》、《全生集》等書的流行,沒有認真地悉心鑽研《傷寒雜病論》,也不懂得其中道理。他們往往認為古代的方劑很難理解和應用,於是便只注重一些膚淺的藥方,以此來誇耀自己治病的神速,就像瓦罐遇上雷聲一樣,只是表面上很響而已。這本書原本是想以仲景的方劑為第一,但恐怕人們仍然重視而畏懼遠離它,所以先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方劑來引導大家。當人們理解了這些方劑的意義,再進入仲景的醫學大門,這就像是登高遠望,自然而然就會到達。
一、漢建安以前,苦於無方;宋元豐以後,《局方》猥賾。蔓延今時,何有根柢,漫無指歸。惟薛立齋先生所用諸方,簡嚴純正,可為後法,是編多所採錄。而《金匱》、《千金》、《外臺》諸書,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方之佳者,咸擇而錄焉。仲景有云:學者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白話文:
-
漢朝建安年間以前,醫學上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到了宋朝元豐年間之後,《局方》一書出現了,這使得醫學有了很大的進步。
-
從那時候一直到現在,醫學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很難說哪個纔是最正確的,也沒有什麼可以依循的標準。
-
只有薛立齋先生所用的方法,簡潔、嚴謹、純正,可以作為後人的法規,這本書中也有很多他的方劑。
-
還有《金匱》、《千金》、《外臺》等書,以及潔古、東垣、太無、丹溪等人的方劑,選取其中好的也收錄在本書中。
-
仲景說過:學醫的人只要能鑽研我的這些著作,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了。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論,自成無己始也。明代趙以德有《金匱衍義》,於方頗有論,吳氏鶴皋著《醫方考》。近時醫林復有張景岳、趙養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張路玉、程扶生諸公,各有發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間或擇焉而未精,語焉而未詳,亦間有不愜於心者。
白話文:
自從張仲景開始,所有的古方都開始了變革,在治法上有方案,便有治法的主宰,自成無己開始,對方案又有進一步的論述。明代的趙以德發表了《金匱衍義》,對方劑有詳細的論述,吳氏鶴皋發表了《醫方考》。近代醫學界裡的張景嶽、趙養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張路玉、程扶生諸位先生,各有其發明之處。我很高興得到他們的著作,並將之整理成冊。但是其中有些文獻,或選擇不當而未能精練,或只談到一些皮毛而未能詳述,也有部分內容令我不甚滿意。
因與素交諸同人,往來探索古作者之意,時時析疑欣賞。得見一斑,即各與分方補論,因而附列增入,少開後學。本非啖名,實未辭續貂之愧云。
白話文:
我和一些素來交好的朋友,互相探討古醫書作者的意圖,時常分析疑惑,共同欣賞。取得一點領悟後,便各自提出不同的觀點,互相交換意見,因此附加上去,增補論述,以便給予後學的學子們一點啟發。我原本不是想要出名,只是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寫文章,但還是很慚愧。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數計,故仲景分六經而司治之,使百病咸歸六經,是扼要法也。後人不知六經為雜病辨證設,竟認為傷寒設,由是仲景辨證之權衡廢。夫不知證,便不知方矣。巢元方作《病源》,陳無擇作《三因》,為近來醫書之祖;華佗之《肘後》,孫思邈之《千金》,是後來《局方》之祖。然論雖多,方雖廣,而不得治之要,實千載迷途矣。
白話文:
- 疾病名稱千變萬化,無法一一列舉,因此仲景將其分為六經辨證,使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歸屬於六經,這種方法扼要卻十分有效。後人卻把六經辨證誤認為只有在傷寒時才使用,導致仲景辨證的精華失傳。如果不瞭解辨證,那就不知道該如何用方。巢元方所著的《病源》,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是近世醫學著作的鼻祖;華佗的《肘後》,孫思邈的《千金》,是後世《局方》的鼻祖。然而,儘管這些著作論述很多,方劑廣泛,但卻沒有抓住治病的要領,實在是千年來的迷途。
後此繼起者,莫不貴敘證之繁,治法之備,集方之盛,求勝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後學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無把柄。一遇盤根錯節,遍試諸方,眇無所措。豈如得仲景法,不於諸病搜索,但於六經講求,一劑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韻伯,於仲景書探討有年,所著《傷寒論翼》,多所發明。
故是編於傷寒方中,錄其論最多,亦欲學者因之略見仲景一斑耳。
白話文:
此後繼承《傷寒論》的人,都崇尚症狀描述的詳細,治療方法的完備,以及方劑的豐富,想要勝過前人。不知道病名越多,後學就越昏迷;方劑越繁,用藥的人就越沒有把握。一旦遇到盤根錯節的疾病,試遍各種方劑,卻束手無策。哪能比得上學會仲景的方法,不去各個疾病中搜索,只在六經中探求,一劑藥就能手到病除。我的朋友韻伯,在《傷寒論》上鑽研多年,所著的《傷寒論翼》,有很多發明。
一、吳氏作《醫方考》,其意未嘗不欲以立方本源,開後學之蒙也。究乃拘證論方,譬多疏注以遷就之,仍與諸家類書無別。夫所謂考者,考其制方之人,命名之義,立方之因,與方之用,因詳其藥之品味,分兩制度,何病是主治,何病可兼治,何病當增減,何病不可用,使人得見之明,守之固也。
白話文:
吳氏撰寫《醫方考》,他的意圖是希望能明確正本清源,啟發學生的理解。但是,他最終還是拘泥於某種證狀來論述方劑,就像用各種疏散註釋的方法來勉強附會,仍然和別家的類書沒有區別。所謂考證,就是要考證方劑的創制人、命名的意義、立方的緣由,以及方劑的用途。同時詳細說明藥物的性質、味道、分量、配伍,用以治療哪些疾病為主、哪些疾病可兼治、哪些疾病應該增減藥物、哪些疾病不能使用,使得讀者一目瞭然,遵照執行也不會偏差。
乃爾分門分方,第知有證之可尋,徒列方以備員,亦何知有方之神奇變化,考其所用之精妙乎?是編非但論其方之因,方之用,詳其藥性,君臣法制,命名之義而已,必論其內外新久之殊,寒熱虛實之機,更引諸方而比類之,又推本方而互通之。論一病而不為一病所拘,明一方而得眾病之用,遊於方之中,超乎方之外,全以活法示人,比之《方考》,稍有一得耳。
白話文:
您只知道症狀可以尋求,只是列出方劑以備齊全,也怎麼知道方劑的神奇變化,考量其運用的精妙之處呢?這本書不僅論述了方劑的緣由、用途,詳述了藥性、君臣法制、命名的意義,還一定要論述其內外新舊的不同,寒熱虛實的機制,再引用各方劑進行類比,又推究本方而相互貫通。論述一種疾病而不被一種疾病所侷限,明白一方劑而獲得眾多疾病的用途,在方劑中遊走,超越方劑之外,完全以活法示人,與《方考》相比,略有領悟。
一、僭評方論,非取文章。故所批閱,必於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質證同志。人有共目,則人有同心,非敢僭為臆說也。
白話文:
一、批評醫方論說,不是為了挑剔文章。所以要批評的,一定要用眼睛審查,指出其中的道理,以求得到同道們的證明。人有共同的看法,就會有共同的心意,我不敢隨便說出自己的臆測。
一、茲選不侫本以數年心目,遍搜古今名醫經論,刪纂其要,定為《古今名醫匯粹》八卷,實為經論無方之書。茲選《方論》附在末部,因剞劂費繁,茲編先出,用質四方同志。以為可教,祈珠玉見投,以慰飢渴,即當補入正集,用慶大觀。
白話文:
- 我花了好幾年的心血,從古至今的名醫經典著作中,精選出不偏不倚的內容,刪掉冗餘的內容,編成《古今名醫匯粹》八卷,這是一本沒有偏方的經典著作。我將《方論》附在書的最後,由於雕刻和印刷的程序繁瑣,所以我先把這本書出版,希望能得到四面八方的同道中人的意見。如果您認為這本書有益於世人,請不吝賜教,把您的寶貴意見告訴我,以解我的飢渴。我將把您的意見補充到正式的版本中,以使此書更加完善。
- 茲選不偏不倚的資料,花了好幾年的心血,廣泛地蒐集古今名醫的經典著作,刪修其大要,編成《古今名醫匯粹》八卷,這是一本沒有偏方的經典著作。我把《方論》附在書的最後,由於雕刻和印刷的程序繁瑣,所以先把這本書出版,希望四方同志們能給我寶貴的意見。如果此書有值得教授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您的錦囊妙計,以解我的飢渴。之後我會將您的意見補入正集中,以使此書更加完善。
白話文:
這裡選取了公正無私的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廣泛收集了古今名醫的經典著作,精簡其主要內容,編纂成《古今名醫匯粹》共八卷,這是一部不含偏方的經典著作。我將《方論》附於書末,因為刻印過程複雜,所以先將這本書出版,希望各地同仁能夠提供珍貴的意見。若本書有可教之處,期盼能得到您的高見,以滿足我的求知慾。未來我會根據大家的意見,對正文進行補充,使本書更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