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凡例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1. 凡例

是編之集,由博反約,由晦而顯,使業醫者開卷了然,斯無亥豕魯魚之誤。

是編普集名家精粹,去繁就簡,易於翻閱,隨時考究,洞若觀火,以免搜索之難。

業醫務從傷寒入手,辯明十二經絡。每一經中皆有陰陽,無論在經在腑,一寒一熱,一表一裏,辨之不明,臨症必誤。

業醫務從大家入手。先講六經法律,後明藥性寒熱。若徒讀斷簡殘編,抄本小說,髫年學習,皓首模糊,以先入者為主也。

法律訂自前人,運用在乎自己。學者要有靈機,救人全憑活法。若膠柱鼓瑟,萬難奏效。

古人立方,原有君臣佐使,配合無多,效如桴鼓。或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或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必再三審慎,切勿雜湊成方。

本草所載藥品三千,常用不過三百。當於二三百中,考究五味五色,辯明寒熱溫平,更必詳究真偽,斯運用乃見如神。

藥品無論貴賤,總以有精汁,有氣味者為佳。切莫好奇,喜開別名,至藥肆不知,胡亂稱揀,誤人性命。

藥之靈應,不在貴賤;方之靈應,不在多寡。藥求真實,方求對症,若用希奇難買之藥,富者擔延時日,貧者束手待斃矣。

名家各有所長。有長於溫補,長於攻下,長於清涼,長於和解,長於扶陽,長於養陰,長於補先天,長於培後天,長於女科,長於小兒,吾盡摘其長而錄之。

醫理之說,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自長沙後,醫書疊出,各執一見,欲求全手,幾無其人。學力富者少臨症,臨症多者無學力。少臨症者,仗恃學力,妄撥前人;多臨症者,胸無實據,捕風捉影。可知紙上空談,與糊亂瞎撞,二而一者也。

是編每論一病,即載一方,或載數方,其美不勝收者,付之補遺,以便觀覽,隨載針灸穴道,以為外治之一助,至穴道必看銅人圖方知。

每一病名,標出綱領,使人知其大概,雖未究本窮源,道其巔末,亦可為學者立標準,作指南耳。

內經云:「得其要者,一言而備,不得其要,流散無窮。」一言可備者,陰陽兩字也。病之千頭萬緒,不外五臟六腑,而臟腑諸症,不外陰陽。後世妄立名色,舌有三十六,喉症七十二,疽有二十四,諸如此類,難以枚舉,況此三者亦只分陰陽而已。

古人療疾,以望聞問切為要,後世舍去三者,僅以切脈為重,浪費筆墨,從浮沉遲數外,畫蛇添足,一病分幾十脈,一脈分數十症,亂人心目,何不於望字添幾十望,聞問添數十聞問耶?總之內經以平人脈為準則,察其有餘不足,再從四大脈探討,斯得之矣。

五臟六腑平和無病,今人自尋疾病,壯年喜服參、茸、桂、附,及一切強筋壯陽之品,不知補一臟即損數臟,及至暮年,無藥可服。

精氣神為人身至寶,得之則存,失之則危,根本一失,百病叢生,兼之嗜酒玩煙,恃情縱欲,何能益壽?比之於燈,油盡燈滅;方之於魚,水涸魚困。欲求長生者,須以飯食為大良方,獨宿為延年妙品。

白話文:

凡例

這本書彙整了許多醫家的精華,力求簡潔明瞭,方便翻閱查考,讓學習者一目瞭然,避免出現錯誤理解。

本書廣泛收集名醫的精粹,去除繁瑣細節,方便閱讀,隨時查閱,如同洞悉一切,避免搜尋資料的困難。

學習醫術必須從傷寒論入手,弄清楚十二經絡的道理。每一條經絡都包含陰陽兩面,無論是經脈還是臟腑,都存在寒熱、表裡等不同情況。如果不能辨別清楚這些,臨症時必然會出錯。

學習醫術必須從大家、名家的著作入手。先學習六經辨證的規律,然後了解藥物的寒熱屬性。如果只讀一些殘缺不全的書籍或野史小說,即使從小學習,到老也還是含糊不清,只能依賴早年學到的知識。

醫療的規律是由前人總結的,但運用則在於自己。學習者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救人全憑臨場經驗。如果死板教條,就難以取得好的效果。

古人組方,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藥物配合得當,效果就像桴鼓齊鳴一樣迅速。有時方劑中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或者從陰中求陽,從陽中求陰,必須反覆慎重考慮,絕對不能隨意拼湊。

本草綱目記載的藥物有三千多種,常用的不過三百種。應該在這三百種藥物中,仔細研究它們的五味五色,辨明寒熱溫平的屬性,更要詳細考究藥物的真偽,這樣才能靈活運用。

藥物無論貴賤,總以藥汁精純,氣味濃郁者為佳。絕對不要好高騖遠,喜歡用一些奇特的藥名,以至於到藥店也買不到,胡亂抓藥,反而誤人性命。

藥物的療效不在於貴賤;方劑的療效不在於多寡。用藥要真實有效,組方要對症下藥。如果使用稀奇難得的藥物,富人尚且耽誤時間,窮人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名家各有專長,有人擅長溫補,有人擅長攻下,有人擅長清熱,有人擅長和解,有人擅長扶陽,有人擅長養陰,有人擅長補先天,有人擅長培後天,有人擅長婦科,有人擅長兒科,我盡可能收集他們的長處並記錄下來。

醫理的講解,水平高的人能看到更深奧的道理,水平低的人只能看到淺顯的內容。自從張仲景之後,醫書大量湧現,各執一詞,想要全面掌握醫術的人幾乎沒有。學識淵博的人臨床經驗少,臨床經驗豐富的人學識又不足。學識淵博的人往往憑藉學識,妄加評論前人的觀點;臨床經驗豐富的人,卻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只能憑空猜測。可見紙上談兵和胡亂嘗試,其實是一樣的。

本書每講解一種疾病,就附帶一個或幾個處方,其中比較好的,就放在補遺部分,方便查閱。同時也記載針灸穴位,作為外治方法的輔助。穴位的準確位置,必須參考銅人圖才能知道。

每一種疾病名稱,都標明綱領,讓人了解大概,即使沒有徹底研究其本源,也能了解其主要的症狀,這也可以為學習者建立標準,作為指導。

《內經》說:「掌握了要領,一句話就能說明白,沒有掌握要領,就會說個沒完沒了。」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是陰陽二字。疾病的千頭萬緒,不外乎五臟六腑,而臟腑的各種病症,都不脫離陰陽的範疇。後世人妄立名稱,舌病有三十六種,喉症有七十二種,疽有二十四種,諸如此類,多得不勝枚舉,但這些也只不過是陰陽的區分而已。

古人診治疾病,以望聞問切為要,後世人卻放棄了望聞問三者,只重視切脈,浪費篇幅,僅從脈象的浮沉遲數等方面來論述,畫蛇添足,一種疾病分幾十種脈象,一種脈象又分幾十種病症,混亂人心,為什麼不在望診上增加幾十種望診方法,在聞診和問診上增加幾十種方法呢?總之,《內經》以正常人的脈象為標準,觀察其脈象的盈虧,再從四大脈進行探討,這樣就能診斷出疾病了。

五臟六腑平和就不會生病,現代人卻自己找病,壯年人喜歡服用人參、鹿茸、桂枝、附子以及一切壯筋骨、壯陽的藥物,不知道補益一個臟器就會損傷其他的臟器,等到老年時,就沒有藥物可以服用了。

精氣神是人體最寶貴的物質,有了它們就能生存,失去了它們就會危及生命,根本一旦受損,百病叢生,再加上嗜酒抽煙,放縱情慾,怎麼能夠長壽呢?這就好比燈油用盡燈就滅了;魚離開了水就會死了。想要長壽,就必須把飲食作為重要的養生方法,獨自睡覺是延年益壽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