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89)
(89)
1. 論溫法
且溫之與補,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虛而且寒,則兼用之。若寒而不虛,即專以溫藥主之。丹溪云:客寒暴痛,兼有積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遂用人參。蓋溫即是補,予遵其法,先用薑桂溫之,審其果虛,然後以參朮補之,是以屢用屢驗,無有差忒。此溫之貴量其症也。
若論其時,盛夏之月,溫劑宜輕;時值隆冬,溫劑宜重。然亦有時當盛暑,而得虛寒極重之症,曾用參附煎膏而治癒者。此捨(捨,釋也。從手,舍聲。——《說文》)時從症法也。譬如霜降以後,禁用白虎湯。然亦有陽明症,蒸熱自汗,譫語煩燥,口渴喜飲冷者,雖當雨雪飄搖之際,亦曾用白虎治之而痊安,但不宜太過耳。此溫之貴量其時,而清劑可類推已。
邇時醫者,群尚溫補,痛戒寒涼,且曰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又曰,陽為君子,苟有過,人必知之,誠以知之,而即為補救,尤可言也。不思藥以療病,及轉療藥,則病必增劇,而成危險之候。又況桂枝下嚥,陽盛則殆;承氣入胃,陰盛以敗。安危之機,禍如反掌,每多救援弗及之處。仁者鑒此,顧不痛歟。
吾願醫者,精思審處,晰理不差於毫釐,用藥悉歸於中正,俾偏陰偏陽之藥,無往不底於中和,斯為善治。噫可不勉哉?
白話文:
溫法與補法,有時可以同時使用,有時則不必。如果是身體虛弱又感到寒冷,就應該同時使用溫補的方法。如果只是感到寒冷而身體不虛弱,就應該專門使用溫熱的藥物。朱丹溪說過:「因為外來的寒邪導致的突然疼痛,同時又伴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可以使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但不可以馬上使用人參。」這是因為溫熱藥物本身就具有補益的作用。我遵循他的方法,先用生薑、桂枝等藥物溫熱身體,仔細判斷是否真的虛弱,然後再使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所以這樣做往往都能奏效,沒有什麼差錯。這就是溫熱藥物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的道理。
如果從時節來說,在盛夏時節,溫熱藥物的劑量應該輕一些;到了寒冬時節,溫熱藥物的劑量應該重一些。但也有例外,比如在盛暑時節,出現了極度虛寒的病症,曾經用人參附子煎膏治癒的案例。這就是不拘泥於時節,而要根據病情來用藥的方法。例如霜降之後,一般不使用白虎湯。但是也有陽明病,表現為發熱、自汗、胡言亂語、煩躁、口渴、喜歡喝冷水,即使在寒風飄雪的時候,也曾經使用白虎湯治癒的案例,只是不宜過量使用而已。這說明溫熱藥物的運用要考慮時節,清涼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按照這個道理來推論。
現在的醫生,大多崇尚溫補,極力避免使用寒涼藥物,甚至說陽氣是君子,陰氣是小人。又說陽氣是君子,如果有過失,人們一定會知道,如果真的知道了,並且能馬上補救,這還說得過去。但是卻沒有考慮到藥物是用來治療疾病的,如果疾病因此轉為其他病症,那麼病情一定會加重,甚至會危及生命。更何況桂枝這種藥物服用後,如果陽氣過盛就會有危險;承氣湯這種藥物服用後,如果陰氣過盛就會導致敗壞。病情發展的安危,就像翻手掌一樣容易,常常會出現來不及搶救的情況。有仁心的醫生看到這種情況,難道不應該感到痛心嗎?
我希望醫生們能仔細思考,仔細判斷病情,要清晰地了解其中的道理,用藥要準確無誤,讓偏陰偏陽的藥物都能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哎!難道不應該努力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