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附刻小兒推拿卷之十 (3)
附刻小兒推拿卷之十 (3)
1. 論陰掌推拿
一掐二扇門在手背上,兩手掐揉,中指為界,小兒凡汗不來,久掐此穴,並及合骨,乃發汗之法,表臟腑之熱。
一掐二人上馬,在小指與無名指空骨筋中,大指節掐之,乃發汗補腎之法。
一掐外勞宮,左轉男為補,右轉女為補,凡小兒遍身潮熱,肚大青筋用之。
一掐一窩風,止肚疼,眼翻白,一笑一死用之。
一掐五指節,溫和血脈,凡風水驚傷,四肢常掣,面青色者用之。
一掐陽池,止頭疼。
一掐精寧穴,氣急氣吼,痰痞乾嘔,用之。
一掐威靈穴,定心,補虛,止嗽,急驚吊頸用之。
白話文:
手背上有一穴位叫「一掐二扇門」,兩手掐揉,中指為界,可以治療小兒不發汗,久掐此穴並及合骨,就能發汗,排出臟腑熱氣。
小指與無名指空骨筋中有一穴位叫「一掐二人上馬」,用大拇指節掐之,可以發汗補腎。
手掌心有一穴位叫「一掐外勞宮」,左轉為男補,右轉為女補,凡小兒全身發熱,肚子脹痛可以用之。
手掌心有一穴位叫「一掐一窩風」,可以止肚疼,眼翻白,一笑一死等症狀。
手指五個關節處有一穴位叫「一掐五指節」,可以溫和血脈,凡風水驚傷,四肢抽搐,面部發青者可以用之。
手掌背有一穴位叫「一掐陽池」,可以止頭疼。
手肘內側有一穴位叫「一掐精寧穴」,氣急氣喘,痰多乾嘔可以用之。
手腕背側有一穴位叫「一掐威靈穴」,可以定心,補虛,止咳,治療驚嚇,吊頸等症狀。
2. 論字說
一推者,醫人以右手大指面蘸湯藥於其穴處,向前推也。故大腸、心經、肺經、腎水皆曰推,板門向橫紋,橫紋向板門,亦曰推。三關六腑有(進退)推之別,三關向手膊推,六腑向手掌推。脾土有補瀉之說,直病者之指而推,取進飲食之意,亦謂之推。分陰陽者,以左右兩大指於陰陽穴處,向前兩邊分,故謂之分推也。
一運者,如掌上八卦,自乾推起,至兌上止,周環旋轉,謂之運,如運土入水,自脾土推至腎水止,運水入土,自腎水推至脾土止,有水入土,土入水之說,故謂之運也。
一拿者,醫人於病者當穴處,或掐或揉,皆謂之拿也。
凡推拿俱蘸湯藥,太濕不著,太乾傷膚,須要濕幹得宜,拿則不用水矣。
汗吐下,惟風寒急宜汗,傷乳傷食急宜吐。乳食積久則宜瀉,至於風裹乳食者則汗下,又不如吐之速也。
白話文:
醫生用右手大拇指沾取湯藥,在穴位處向前推動,這叫做推。大腸、心經、肺經、腎水經絡的推法都稱為推。板門穴向橫紋推,橫紋穴向板門推,也叫做推。三關和六腑的推法有所不同,三關向手肘推,六腑向手掌推。脾土經絡有補瀉之分,針對疾病部位的穴位推動,取進食之意,也叫做推。分陰陽則用左右兩隻大拇指分別在陰陽穴位處向前分開推動,故稱為分推。
像手掌上的八卦一樣,從乾卦推起,到兌卦停止,循環轉動,叫做運。例如,將脾土的能量運到腎水,從脾土推到腎水停止,或者將腎水的能量運到脾土,從腎水推到脾土停止,這就是水入土、土入水的意思,故稱為運。
醫生在病人患病的穴位處,或掐或揉,都叫做拿。
推拿時通常需要沾取湯藥,太濕則藥物無法附著,太乾則會傷皮膚,需掌握濕潤度。拿則不用水。
汗吐下,只有風寒症狀時才適合出汗,乳傷和食傷則適合催吐。乳食積聚久了則適合瀉下,至於風裹乳食的患者,雖然汗下和瀉下也能治療,但不如催吐效果快。
3. 汗
凡小兒寒熱鼻涕,或昏悶及一切急慢驚風等症,醫人以右手大指面蘸蔥薑湯,於鼻兩孔擦洗數十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隨用兩大指蘸湯,擦鼻兩邊數十下,由鼻梁山根印堂數十,又用中名小六指,將病者兩耳,扳轉向前,掩耳門而以兩大指更迭上推,從印堂而上,左右分抹眉額眼胞各數十下,至兩太陽揉掐之數十下,隨將全指摩擦囟門,頭腦數十,又將兩大指拿兩太陽,兩中指拿腦後兩風池穴,(從腦下頸項上,兩邊軟處,即風池穴。
)一齊四指著力拿搖一會,令其大哭即有汗,(當時無汗,以後自汗)又或用手擦兩肺俞穴,(背兩邊,反手骨邊軟處即肺俞穴,但擦時要帶湯擦,恐傷其皮。)又揉肉勞宮,一窩風,掐二人上馬,(此三穴載手圖中,照病推拿之,皆取汗之法也。)風寒之症,得汗即解,蓋面部氣通臟腑,推後須用手掌摩其頭面令乾,恐汗濕不散,反招風邪,汗後推脾土以收之。
白話文:
小孩若出現感冒發燒、流鼻涕,或昏沉、驚風等症狀,可以用右手大拇指沾蔥薑湯,在鼻孔裡擦拭多次,稱為「洗井灶」,目的是通暢臟腑之氣。接著用兩根手指沾蔥薑湯,擦拭鼻子兩側數十次,再從鼻樑山根一直推到印堂數十次。再用中指和小指,將病人的耳朵向前扳轉,遮住耳孔,用兩根手指交替向上推,從印堂一直推到眉額眼胞,左右各推數十次,最後在太陽穴揉捏數十次。然後用全指摩擦囟門,頭部數十次。接著用兩根手指按住太陽穴,兩根中指按住腦後風池穴(位於脖子後方兩側軟處),同時用力拿捏搖晃一會兒,讓孩子大哭出汗(如果當時沒有出汗,之後也會自行出汗)。也可以用手指沾蔥薑湯,擦拭背部兩側的肺俞穴(位於背部兩側,反手骨邊軟處),但要輕輕擦拭,以免傷到皮膚。接著揉捏勞宮穴、一窩風穴、二人上馬穴(這三個穴位都在手掌上,根據病症推拿,都是為了讓孩子出汗)。風寒症狀,出汗後就會緩解,因為臉部氣通連臟腑。推拿完畢後,要用手掌摩擦頭臉部,讓汗水蒸發,避免汗濕不散,反而招來風邪。出汗後要推拿脾土穴,以收斂汗液。
4. 吐
凡風寒乳食迷悶不爽,不思乳食,或咳嗽多痰,並一切急慢驚風,不論久暫,先用取汗,隨將左手托住後腦,令頭向前,用右手中指,插入喉間按住舌根,令其嘔噦,或有乳者,即吐乳,有食者吐食,有痰者吐痰,若初感者,一吐之後即減。
隨照症推之,但孩童有齒者,並牙關緊者,用拿牙關法,以筆管填其齒齦,然後入指,庶不著咬,又須入指從容,恐指甲傷喉,蓋小兒多風寒乳食傷,久之停積胃脘,隨感他症,試一吐之,病自愈矣。此吐法能導五臟六腑之滯,又有板門推下橫紋而吐者,終不如按舌根之捷。
若用吐藥者,風斯下矣。
白話文:
孩子若因風寒、吃奶或飲食不當而感到胸悶不適,不願意吃奶,或咳嗽痰多,以及各種急慢性驚風,不論病程長短,首先要採取發汗的方法。接著,用左手托住孩子的後腦勺,讓頭部向前傾斜,用右手的中指插入孩子的喉嚨,按住舌根,促使孩子嘔吐。如果孩子吃過奶,就會吐出奶;吃過食物,就會吐出食物;有痰就會吐出痰。如果是剛患病的,吐一次之後症狀就會減輕。
接下來,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對症治療。但是對於有牙齒的孩子,或牙關緊閉的孩子,要用拿牙關的方法,用筆管填塞孩子的牙齦,然後再插入手指,避免被咬傷。插入手指時要動作輕柔,以免指甲刮傷喉嚨。因為小兒大多是因風寒、吃奶或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時間久了,就會在胃脘積聚,進而引發其他症狀。試著讓孩子吐一吐,病自然就會好了。這種吐法可以導出五臟六腑的積滯。也有人用板門推下橫紋來催吐,但最終不如按舌根的方法快速有效。
如果使用吐藥,風寒就會消散了。
5. 瀉
凡不語小兒,惡哭不止者,肚疼也。即令一人,抱小兒置膝上,醫人將兩手摟其腹,久久揉之。又揉摩臍左右,旋轉百回,(每回三十六)隨用兩手於肚兩邊下推,兩膀胱下推。或從心推下小肚,此下瀉之法也。又有橫紋推向板門者,當與揉臍法並用之,久久自然消化。
白話文:
凡是不愛說話的小孩,經常哭鬧不止,這是肚子疼的表現。可以讓一個人抱著孩子坐在膝蓋上,醫生用雙手環抱孩子的腹部,持續揉按。再揉按肚臍左右兩側,旋轉一百次(每次三十六圈)。接著用雙手分別從孩子的腹部兩側向下推,推至膀胱部位。也可以從胸口部位向下推至小腹部,這是瀉下的方法。另外,還可以使用橫紋手法推向板門(手掌的虎口部位),配合揉按肚臍的方法,持續進行,孩子肚子裡的積食自然就會消散。
6. 手上推拿法
凡推俱有次序,先用面上取汗,次或用嘔,然後分陰陽,推三關,及六腑,如飲食先脾土,泄瀉先大腸,傷風先肺經,次及八卦橫紋橫門,天河之類,其應用手法開後,但男先左手,女先右手。
天門入虎口
大指食指中間軟肉處為虎口,醫人用左大指,壓屈病兒大指,從命關推起,至虎口止,又將大指鑽掐虎口,又或從大指尖推入虎口,總謂之天門入虎口。
(此法能清脾消脹,生血順氣,人弱黃瘦血氣不和用)
黃蜂入洞
醫用兩大指屈於病耳,名板耳掩耳門,此法開關清熱而能通氣。(又云)從總心經上起,遂步而行,跳至曲池窩,一掐若蜂之入洞也。能化寒取熱兩手並行。
白話文:
推拿按摩有其順序,首先用面部取汗,其次可以用催吐的方法,然後根據陰陽分屬,推三關,以及六腑,例如飲食不消化先要推脾土,腹瀉先要推大腸,感冒先要推肺經,接下來再推八卦橫紋、橫門、天河等。手法運用時,男性先推左手,女性先推右手。
「天門入虎口」
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軟肉部位叫做虎口,醫生用左手的拇指,壓住病兒的大拇指,從命關推起,一直推到虎口,然後用大拇指鑽掐虎口,或者從大拇指尖推入虎口,總之都稱為「天門入虎口」。
(這個方法可以清脾消脹,生血順氣,適用於體弱、面色發黃、消瘦、氣血不和的人)
「黃蜂入洞」
醫生用雙手的大拇指屈曲,按住病人的耳朵,叫做板耳掩耳門,這個方法可以開關清熱,又能通氣。也有人說,從總心經上起,一步一步地推下去,跳到曲池窩,用力一掐,就像黃蜂鑽入洞穴一樣。這個方法可以化寒取熱,兩手同時進行。
推運天河水
用右手拿住左手總經,將左手大指,往上推之,取天河水過入洪池。(治心經之火)
赤鳳搖頭
醫用右手大指食指拿病兒大指,頭搖擺之,向胸內擺為補,向外擺為泄,(又云)醫將一手拿病兒曲池,將一手拿病兒總心經搖擺之,為搖抖肘,亦向胸為補,向外為泄,此法治驚。
打馬過天河
中指午位,午屬馬,醫人開食中二指,彈病兒中指甲十餘下,隨拿上天河位,搖按數次,隨用食中二指,從天河上密密一路,打至手彎而止,此法生涼退熱。
水裡撈明月
醫人從內勞宮,用食指旋轉,如擂物狀,(男左女右)口吹涼氣,以去熱,如欲溫,口呵暖氣,推上天河。孩小者,以指面密密行數次,若熱甚,以水置病兒手中,此法退熱,呵暖氣亦能發汗。
白話文:
將左手大拇指向上推,引導天河水流入洪池,用於治療心經火熱。
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病兒的大拇指,頭部搖擺,向胸內擺補,向外擺泄。也可以用一手抓住病兒曲池穴,另一手抓住病兒總心經,搖擺肘部,同樣向胸為補,向外為泄,此法用於治療驚嚇。
用中指彈擊病兒中指甲十餘下,然後拿住天河穴,搖按數次,再用食中二指從天河穴一路打至手彎,此法可以降溫退熱。
用食指在勞宮穴旋轉,如擂物般,口吹涼氣,以去熱,若欲溫暖,則口呵暖氣,再推上天河穴。孩童則用指面在勞宮穴密密行數次,若熱甚,可將水置於病兒手中,此法退熱,呵暖氣也能發汗。
飛經走氣
醫人將大指到孩總位立住,去將食中名三指,彼此遞向前去,從內關行至手彎,及肩井而止,如此數次,能開關通竅,舒氣運經。
按弦搓摩
用兩手按合左手兩傍,往上而行。(又云)搓病兒關上關中關下,輕輕慢慢而搖。
雙龍擺尾
大小指伸,中三指屈,按病兒中名二指,搖食小二指,是名擺尾。(又云)將小兒兩耳提上耳尖發熱,扯下耳珠取涼,凡氣吼發熱,提之數次,即見和平。
二龍戲珠
將大指二指擦病兒兩鼻邊,能治二便閉結,鼻塞,運氣化痰,亦治眼吊,將二指掐兩耳,若眼向左須右重,眼向右須左重,眼向上則下重,眼向下則上重。
白話文:
飛經走氣
醫生將食指放在孩童的總位(指穴位)上,固定不動,再用食指和中指,互相交替向前移動,從內關穴位沿著手臂內側,經手肘到肩井穴,反覆操作數次。這樣可以開通關竅,舒通氣血,使經絡運行順暢。
按弦搓摩
用雙手分別按住病童左手兩側,向上移動。(還有一種說法是)用雙手搓揉病童關上關中關下(指穴位),動作要輕柔緩慢,慢慢搖動。
雙龍擺尾
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屈起,拇指和小指伸直,按住病童的中指和無名指,然後搖動食指和小指,這就是擺尾的動作。(還有一種說法是)將嬰兒兩耳向上提起,直到耳尖發熱,再向下拉扯耳垂使之降溫。凡是氣喘發熱的嬰兒,反覆提拉耳部數次,就會見效。
二龍戲珠
用食指和中指擦拭病童的鼻翼兩側,可以治療二便不通、鼻塞,以及運氣化痰。也可以治療眼斜,方法是將食指和中指分別掐住病童的雙耳,如果眼睛向左斜,則右耳用力;如果眼睛向右斜,則左耳用力;如果眼睛向上斜,則下耳用力;如果眼睛向下斜,則上耳用力。
雙鳳展翅
醫將右手食指,拿病兒大指,屈壓內勞宮,大指拿外勞宮,又將大指跪頂外一窩風,並食中二指,拿住內一窩風,右手搖動(此法能溫能熱)。
猿猴摘果
醫人以手牽病人兩手,時伸時縮,如猿猴之摘果然,或尋至螺螄穴摘之,或從六腑至曲池,乃上清下補之法。
身中十二拿法(穴載類),周身圖拿即揉掐
一拿兩太陽穴,屬陽明經能醒
二拿耳後穴,屬腎經能去風
三拿肩井穴,屬胃經能出汗
四拿奶傍穴,屬胃經能止吐
五拿曲池穴,屬腎經能止痛
白話文:
雙鳳展翅
醫生用右手食指,抓住病童的大拇指,屈壓內勞宮穴,大拇指則抓住外勞宮穴。接著,醫生用大拇指頂住外一窩風穴,同時用食指和中指,按住內一窩風穴。最後,醫生用右手搖動這些穴位(這個手法可以溫暖和熱敷患處)。
猿猴摘果
醫生以手牽引病人的雙手,時而伸展,時而收縮,如同猿猴摘果般的動作。醫生可能會尋找螺螄穴,並按揉此穴,或者從六腑穴一路按揉到曲池穴,這屬於上清下補的治療手法。
身中十二拿法(穴載類),周身圖拿即揉掐
以下列舉十二種全身拿法,皆為揉掐手法:
一拿:兩太陽穴,屬於陽明經,能醒神。
二拿:耳後穴,屬於腎經,能去風寒。
三拿:肩井穴,屬於胃經,能促進出汗。
四拿:奶傍穴,屬於胃經,能止嘔吐。
五拿:曲池穴,屬於腎經,能止痛。
六拿肚角穴,屬太陽能止瀉
七拿百蟲穴,屬四肢能止驚
八拿皮罷穴,屬肝經能清神
九拿合骨穴(即總位),通十二經能開關
十拿魚肚穴,屬小腸經能止瀉省人事
十一拿膀胱穴,能利小便
十二拿三陽文穴,能通血脈
白話文:
六拿肚角穴,位於太陽經,能止瀉。
七拿百蟲穴,位於四肢經,能止驚。
八拿皮罷穴,位於肝經,能清神。
九拿合骨穴,也就是總位,通十二經,能開關。
十拿魚肚穴,位於小腸經,能止瀉省人事。
十一拿膀胱穴,能利小便。
十二拿三陽文穴,能通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