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病機要旨卷之五 (5)

回本書目錄

病機要旨卷之五 (5)

1. 八節之風考

疝症兮,寒熱不同;厥病兮,陰陽卻異。

疝有七,寒、水、㿗、狐、氣、血、筋也。熱在外,寒在內,則累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則囊縮,此三冬之氣也。虛實強弱不同,不越於寒濕熱之邪,故冒寒涉濕而得者,外因也。酷好酒面,內濕下著者,內因也。稟生於胎氣者,屬不內外因,總不外此三者而已。

厥病有陰有陽,陽厥時時手足溫,心煩便秘口乾論,始因便閉脈沉細,承氣柴胡皆可吞。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滑無煩秘,始緣利過脈沉伏,三建四逆症方對。

寒厥兮,秋冬多欲而得;熱厥兮,飲酒房勞所致。寒厥以涼劑清心,熱厥以溫劑補肺。

厥,逆也,陰陽之氣逆而上行也。秋冬多欲而奪其精,陽氣衰於下,陰氣獨盛,則手足厥冷,是謂寒厥,治以溫湯浸之,或以涼劑清心火而愈。醉飽行房,精虛熱入,致陰氣衰於上,而陽獨盛,則手足熱,是謂熱厥,治熱以溫劑補肺是也。

屍厥兮,形若死,而脈動如常。

屍厥者,卒冒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此為外邪所幹,名曰屍厥。形如死屍,而脈動如常也。

息積兮,氣久逆而飲食如故。

凡腹內有形,脅下氣逆,頻噦不愈者,名曰息積。是積可導引,使氣流行而愈。蓋氣不在胃,故飲食如故也。若灸之,則內熱。藥之不到,刺之則瀉其經,轉成虛敗矣。

無形而痛者,陽完而陰傷;有形不痛者,陰完而陽病。

《靈樞》云:無形而痛者,無攻其陽,陰受其傷故也。有形不痛者,無攻其陰,陽有所虧也。

陰陽俱傷,則形乍有而乍無,加以煩心,命曰陽虧而陰勝。

陰結者,便血;陽結者,肢腫。

陽主血,陰結者則下血。四肢為諸陽之末,陽結者故肢腫。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筋得熱而作搐,故屈而難伸,骨傷,則伸而不屈也。

寒氣入胃,飲食衰;熱氣內蒸,肌肉削。

寒傷胃,則飲食不運;熱攻內,則津液消爍,而肌肉瘦削也。

胃中熱,則吞酸吐酸而作痞滿;腸中熱,則時痛時瀉而如熱湯。胃中寒而腸中熱,則腹脹而瀉黃如糜;胃中熱而腸中寒,則善飢而小腹脹痛。

胃為水穀之海,猶之器然。濕熱在胃,飲食不得傳化,故吞吐酸水而為痞滿,猶穀肉在器中,濕熱鬱遏,易作酸臭也。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糟粕出焉。外寒內熱,則腹陣痛、陣瀉,而若熱湯,故腸胃和則無痛脹泄瀉之恙。經云:胃與大腸,皆屬陽明。燥火有餘則又有枯澀燥結之病矣。

三陽結兮成膈噎之疴。

三陽,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大腸熱結則大便燥,小腸熱結則血枯,膀胱熱結則津液涸,故三陽結者,前後閉澀,下即不通,則飲食不納而上逆也。

白話文:

疝氣這種病,有寒熱不同的情況;厥病則有陰陽不同的差異。

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㿗疝、狐疝、氣疝、血疝和筋疝。如果熱在體表,寒在體內,就會出現陰囊下墜,這是夏季的症狀。如果寒在體表,熱在體內,陰囊就會收縮,這是冬季的症狀。虛實強弱的狀況各不相同,但都離不開寒、濕、熱等邪氣。所以,因為冒寒受濕而得病的,是外在因素。因為嗜好飲酒、面食,導致體內濕氣下注而得病的,是內在因素。還有一些是天生從胎氣中帶來的,不屬於內外因素,但總歸不超出這三種情況。

厥病有陰厥和陽厥之分。陽厥發作時,手腳是溫熱的,會心煩、便秘、口乾。一開始是因為便秘導致脈象沉細,可以用承氣湯或柴胡湯治療。陰厥發作時,身體冰冷,不容易回溫,大小便會通暢滑瀉,不會心煩便秘。一開始是因為腹瀉過度導致脈象沉伏,可以用三建湯或四逆湯等方劑治療。

寒厥,通常是因為秋冬季節性慾過度而導致。熱厥,則通常是因為飲酒過量或性生活過度所致。寒厥需要用涼性的藥物來清心火,熱厥則需要用溫性的藥物來補肺氣。

厥,指的是氣機逆亂,陰陽之氣向上逆行。秋冬季節性慾過度會耗損精氣,導致陽氣衰弱於下,陰氣獨盛,就會手腳冰冷,這就是寒厥。可以用溫水浸泡或用涼性藥物清心火來治療。醉酒飽食後進行性行為,會導致精氣虛弱,熱邪入侵,導致陰氣衰弱於上,陽氣獨盛,就會手腳發熱,這就是熱厥。可以用溫性藥物來補肺氣來治療。

屍厥,外觀看起來像死了一樣,但脈搏仍然正常跳動。

屍厥是因為突然受到不正之氣的侵襲,導致手腳突然冰冷,皮膚起雞皮疙瘩,頭臉發青發黑。這是外邪侵犯所致,稱為屍厥。外形像死屍,但脈搏仍然正常跳動。

息積,指的是體內氣機長期逆亂,但飲食仍然正常。

凡是腹內有腫塊,脅下氣機逆亂,頻繁打嗝不止的,就稱為息積。這種情況可以透過導引,讓氣機順暢來治癒。因為氣不在胃部,所以飲食才會正常。如果用艾灸,反而會使體內生熱;如果藥物無法到達,用針刺反而會耗損經氣,轉為虛弱。

沒有形狀卻感到疼痛,是陽氣強盛而陰氣受損;有形狀卻不感到疼痛,是陰氣強盛而陽氣虛弱。

《靈樞經》說:沒有形狀卻感到疼痛的,不要去攻擊陽氣,這是因為陰氣受到了損傷。有形狀卻不感到疼痛的,不要去攻擊陰氣,這是因為陽氣有所虧損。

陰陽兩虛,身體忽有腫塊又忽無,加上心煩,這種情況叫做陽氣虧虛而陰氣過盛。

陰氣鬱結,會導致便血;陽氣鬱結,會導致四肢腫脹。

陽氣主導血的運行,陰氣鬱結就會導致下血。四肢是陽氣的末端,陽氣鬱結就會導致四肢腫脹。

手掌彎曲而無法伸直,病在筋;手掌伸直而無法彎曲,病在骨。

筋受熱會抽搐,所以會彎曲而難以伸直。骨頭受傷,則會伸直而無法彎曲。

寒氣侵入胃部,會導致食慾衰退;熱氣在體內蒸騰,會導致肌肉消瘦。

寒氣損傷胃部,會導致消化不良;熱氣攻擊體內,會導致津液耗損,肌肉消瘦。

胃裡有熱,會出現吞酸、吐酸、胃脹滿等症狀;腸道有熱,會出現時痛時瀉,排泄物像熱水一樣。如果胃裡寒冷而腸道有熱,會腹脹而且拉出像粥一樣的黃色糞便;如果胃裡有熱而腸道寒冷,則容易飢餓,而且小腹脹痛。

胃是水穀之海,像一個容器一樣。濕熱在胃裡,食物無法消化,所以會出現吞吐酸水和胃脹滿的症狀,就像食物在容器中,濕熱鬱積,容易產生酸臭味一樣。大腸是傳輸糟粕的器官。如果體外寒冷體內有熱,就會出現腹部陣痛、陣瀉,而且排泄物像熱水。腸胃協調,就不會有腹痛、腹脹、腹瀉的毛病。經文說: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經。燥熱過盛,就會出現乾燥澀滯等病症。

三陽經氣鬱結,會導致食道阻塞的疾病。

三陽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大腸熱結會導致大便乾燥,小腸熱結會導致血液枯竭,膀胱熱結會導致津液乾涸。所以三陽經氣鬱結,會出現前後排泄不暢,上部飲食無法進入,就會出現食道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