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病機要旨卷之五 (4)
病機要旨卷之五 (4)
1. 八節之風考
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燥旋生,理宜疏通氣脈,法可和順陰陽,隨寒暑溫涼之時,用甘苦酸辛之劑。
火食不入,昏燥旋生,氣壅而不及行故也。善調治者,隨寒熱溫涼之宜,以五味調五臟,使氣調暢可也。
症有名同而實異,亦有病異而原同者,判在毫芒,辨雖區別,伏梁與心積有分,暑症緣動靜有辨。
伏梁者,心之積也。其形強實若梁,起臍上至心下,子和言心之郁也。漸長滿腹結塊如斗,在小腹上下左右皆有根,居腸胃之外者,名曰伏梁。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名曰腸癖。二症《內經》嚴禁大下,恐病去而害猶在後也。
暑病得之炎熱,人有盛衰苦樂不同,故動而傷暑者,頭痛如裂,燥熱身熱;靜而傷暑者,避暑納涼,而亦肢痛頭痛,惡寒作熱。經云:脈虛身熱。又曰:心煩面垢,脈來弦細芤遲,皆暑症也。若脈洪大而數,與暑症殊者,又宜辨之。
痰熱痿虛風濕氣,細看彷彿之形;食積虛煩腳氣痰,孰論依稀之候。
痰症、熱症、痿症、氣虛、風濕,卒然而病,與中風同;食積、虛煩、腳氣、痰症與傷寒類,治各不同,症亦詳辨。
咳嗽有肺胃之名;積聚別臟腑之病。
有聲無痰曰咳,肺因火爍也。有聲有痰曰嗽,脾受濕浸也。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積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聚則其發無根,上下無所留止,蓋氣附於血,血依於氣,氣行則血亦行,氣鬱則血亦郁,故無定位,雖有七癥八瘕,總由食物所中,積聚而成也。
明結胸痞病之殊,考譫語鄭聲之異。
傷寒陽症,下之早者,乃為結胸;陰症下之早者,定成痞氣,蓋下早,則邪氣於胸。但按而痛者曰結胸;滿而不痛者,痞氣耳。譫語者,胃中濕熱,上乘於心也,心犯於熱,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有獨語,有語言不休,有言亂者,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亦語是也。鄭聲者,言其聲之不正也。鄭聲多淫,正氣虛,故聲轉不正也。
九種心痛,五䲸淋病,苦便閉者,審陰結陽結,沾癃澀者,在上焦下焦。
心疼有九,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來去痛是也。唯風熱寒屬外所因,余皆屬內。更有婦人,惡血攻心,及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屬不內外因。然能食而便結尿赤,脈來洪數而口渴者曰陽結;尿清惡食,喜熱飲而脈沉遲者,曰陰結,是在臨證詳之。五淋者,氣砂血膏勞也。
蓋由膏粱濕熱之味過多,或用心太過,房勞無節,以致心腎不交,水火無制而成,名雖有五,屬熱處多,但有新久虛實之不同,在學者之臨症變通耳。癃者,小便閉澀。熱在上焦者,口渴,宜淡滲之劑;熱在下焦者,口不渴,治宜苦寒是也。
白話文:
治療熱症要用寒涼的藥,但如果用寒涼藥後,反而會食慾不振;治療寒症要用溫熱的藥,但如果用溫熱藥後,反而會出現昏沉、煩躁等症狀。這時應該要疏通氣血經脈,用調和陰陽的方法,順應寒暑溫涼的變化,選用甘、苦、酸、辛等不同藥性的藥物。
食慾不振,昏沉煩躁,這是因為氣機壅塞,無法正常運行。善於治療的人,會根據寒熱溫涼的變化,用五味(酸苦甘辛鹹)的藥來調理五臟,使氣血調暢。
有些疾病名稱相同,但實際病因不同;有些疾病症狀不同,但病根相同。區別就在細微之處,即使外表看起來有差別,「伏梁」和「心積」有所不同,「暑症」也因為活動與靜止而有差異。
所謂「伏梁」,是心臟的積聚。它的形狀堅硬而像橫樑,從肚臍以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子和認為這是心氣鬱結造成的。這種積聚逐漸增長,充滿腹部,形成像斗一樣的結塊,在小腹上下左右都有根,長在腸胃之外的,就叫做「伏梁」。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大腿都腫脹,繞著肚臍疼痛,叫做「腸癖」。《內經》嚴禁對這兩種病症使用強烈的瀉下藥,因為害怕病症雖然暫時解除,但會留下後患。
暑病是因炎熱天氣所引起,每個人的體質和感受不同。如果活動時受到暑熱侵襲,會出現頭痛如裂、煩躁、身體發熱等症狀;如果靜止時受到暑熱侵襲,即使避暑納涼,也會出現肢體疼痛、頭痛、怕冷發熱等症狀。《內經》說:「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又說:「心煩、面色污垢、脈象弦細芤遲」,這些都是暑症的表現。如果脈象洪大而數,與暑症不同,就要仔細分辨。
痰症、熱症、痿症、氣虛、風濕等病症,要仔細觀察其相似之處;食積、虛煩、腳氣、痰症等病症,也要仔細分辨其細微的差異。
痰症、熱症、痿症、氣虛、風濕等疾病突然發生,和中風相似;食積、虛煩、腳氣、痰症等疾病與傷寒相似,治療方法各不相同,要詳細分辨。
咳嗽有肺和胃兩種病因;積聚也有不同臟腑的病變。
有聲音而沒有痰叫做「咳」,是肺臟因為火熱引起的;有聲音又有痰叫做「嗽」,是脾臟受到濕氣侵襲引起的。「積」是指五臟的積聚,「聚」是指六腑的聚結。「積」有固定的位置,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聚」則發病無常,上下沒有固定的位置,因為氣血相互依存,氣行則血行,氣鬱則血瘀,所以沒有固定位置。雖然有七癥、八瘕等不同的名稱,但總體來說都是因為食物積滯所造成的。
要明白結胸和痞病的不同,要區分譫語和鄭聲的差異。
傷寒陽症,如果太早使用瀉下藥,容易形成結胸;傷寒陰症,如果太早使用瀉下藥,容易形成痞氣。這是因為太早使用瀉下藥,會使邪氣鬱積在胸部。按壓胸部會疼痛的叫做結胸;胸部脹滿但不疼痛的叫做痞氣。「譫語」是因為胃中有濕熱,上擾心神,導致神志不清,產生幻覺而胡言亂語。有自言自語的,有說個不停的,有胡亂說話的,輕微的會在睡夢中喃喃自語,嚴重的則是醒著也說話。「鄭聲」是指說話的聲音不正,多半是因為正氣虛弱,所以聲音才會不正。
有九種心痛,五種淋病,便秘的人,要仔細辨別陰結還是陽結;小便不利的人,要區分病在於上焦還是下焦。
心痛有九種,分別是因飲食、風、寒、熱、悸動、蟲、疰病以及來去疼痛引起的。其中風寒熱屬於外因,其他的都屬於內因。還有婦女因惡血攻心,以及突然受到驚嚇、鬼擊、屍疰等造成的,這些都屬於內外因以外的情況。如果能吃東西,但大便乾結、小便赤黃、脈象洪數而口渴的,叫做陽結;如果小便清長、不想吃東西、喜歡熱飲而脈象沉遲的,叫做陰結,要根據臨床表現仔細判斷。五淋指的是氣淋、砂淋、血淋、膏淋、勞淋。
這些病多是因為吃了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或是過度用心、房事不節制,導致心腎不交,水火失調所造成的。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名稱,但多數屬於熱症,只是病程有新舊、虛實的不同,需要醫者根據臨床表現靈活變通。癃是指小便閉塞不通。熱在上焦的人,會口渴,可以用淡滲的藥物來治療;熱在下焦的人,不會口渴,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