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病機要旨卷之五 (3)
病機要旨卷之五 (3)
1. 八節之風考
麻、葛、紫蘇,汗劑也;桂、芍、柴、草,和劑也;大小承氣下劑也;四逆理中、五苓溫補也。表病有當汗、當和者,里病有當攻、當補者,用之務當其病,不可兼也。
表裡如或兩可攻,先後內外須循理。
病有表裡俱見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然必有多少之辨。如表多里少者,先從其表;里多表少者,先從其里;有因乎內而甚乎外者,先治其內,自然之理也。
身熱而常貪納被,內虛寒而邪熱浮淺,藥辛涼而取效;體寒而每欲去衣,素鬱熱而寒邪外困,飲辛涼而可痊。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故身雖熱而常貪納被也,宜五積散、藿香飲加桂以溫其內;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故身熱而每欲去衣,宜參蘇飲、麻桂各半湯以解其外。
發表不遠熱,中病即休;攻裡不遠寒,更衣即止。
發表之藥,皆辛甘溫熱,用以助陽還陰,開泄腠理,汗出邪散,即止而勿服;攻裡之劑,所以盪滌邪穢,積去即病去矣。過則傷其中氣,且恐臟寒而作滯下矣。
若乃失汗失攻,必致寒熱內賊。
病在表,即宜汗之,如當汗不汗,而誤投下劑,則表邪乘虛入里,而痞滿結胸之症生矣。病在裡,即宜下之,如當下不下,而誤投表劑,則積熱燥中,斑黃瞽郁、腫脹淋秘之病生矣。
病有三實三虛,治貴因病投劑。
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稟之虛實,治病者宜因其虛實而消息之,庶免實實虛虛之患。
陽甚陰虛,下則生而汗則斃;陰甚陽虛,汗則生而下則傷。
陽甚陰虛,當下之症,汗之致逆,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斃。陰甚陽虛,當汗之症,下之致逆,令人腸虛洞瀉,為厥竭,為亡陽,禍在反掌矣。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謂正治。
病之微者,逆其氣而治之,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為正治也。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是為反治。
病之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從則以火逐火,而燔灼消焰之勢即撲滅矣。
正治之方,切審用寒用熱;反治之道,當知從多從少。
正治,審天時地理之寒熱,以投劑也;反治,謂從順病氣之法也。從少者,如香連丸、戊己丸之類;從多者,奇偶方劑,如熱病反以二三味溫燥治之也。
大寒甚而熱之不熱,是無火,而當補助其心。若嘔逆,生而食不得入,由心盛而生熱也,有火之病宜求。
心盛則生熱,熱攻於內,則嘔逆而食不得入,故熱之不熱,心失其主也,法當補助其心。
大熱甚而寒之不寒,是無水,而當補助其腎。若溏泄久而發止無常,由腎虛而生寒也,無水之緣可責。
腎虛則寒動於中,故寒之不寒,治當補助其腎也。
有與盛,宜泄宜抑;無與虛,宜補宜助。
水火之寄於心腎者,有盛與虛,有與無之別,從其有無虛實而補瀉之,則氣血通調,寒熱自和也。
白話文:
麻黃、葛根、紫蘇,這些是發汗的藥;桂枝、芍藥、柴胡、甘草,這些是調和的藥;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是攻下的藥;四逆湯、理中湯、五苓散是溫補的藥。表證有應該發汗和應該調和的,裡證有應該攻下和應該溫補的,用藥必須針對病情,不可以同時並用。
表證和裡證如果都有可能需要攻下,用藥的先後順序和內外之分必須依照道理來進行。
有的病同時出現表證和裡證,想要處理表證,裡證就會干擾;想要攻下裡證,表證就會干擾,但是必須分辨哪個較嚴重。如果表證較多而裡證較少,就先處理表證;裡證較多而表證較少,就先處理裡證;有的疾病是由於內部的問題而使外在症狀更嚴重,就先治療內部,這是自然的道理。
身體發熱卻常常想蓋被子,這是體內虛寒而邪熱浮在表面,用辛涼的藥來治療就能見效;身體發冷卻常常想脫衣服,這是本身有鬱積的熱氣而寒邪困在體外,用辛涼的藥來治療就能痊癒。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所以身體雖然發熱卻常常想蓋被子,應該用五積散或藿香正氣飲加桂枝來溫暖體內;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所以身體發熱卻常常想脫衣服,應該用參蘇飲或麻桂各半湯來解除體表寒邪。
發散表邪的藥,不應該過於使用造成過熱,只要病症減輕就應該停止;攻下裡證的藥,不應該過於使用造成過寒,只要排便順暢就應該停止。
發汗的藥,大多是辛甘溫熱的,用來幫助陽氣恢復、開泄毛孔、使汗出而驅散邪氣,一旦病癒就應該停止服用;攻下的藥,是用來清除體內邪穢積滯,積滯去除疾病自然就好了。過度使用會損傷中氣,而且可能導致臟腑虛寒而出現滯泄等症狀。
如果錯失發汗或攻下的機會,必定會導致寒熱在體內互相侵擾。
病在體表,就應該發汗治療,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反而誤用攻下的藥,表邪就會趁虛進入體內,而產生痞滿結胸等症狀。病在體內,就應該攻下治療,如果應該攻下卻沒有攻下,反而誤用發散的藥,積熱就會在體內燥結,而產生斑黃、神志不清、腫脹、小便不通等症狀。
疾病有三種實證和三種虛證,治療的關鍵在於根據病情用藥。
有脈象的虛實、病情的虛實、體質的虛實,治療疾病的人應該根據這些虛實情況來斟酌用藥,才能避免虛實混淆而造成錯誤。
陽氣過盛而陰液虛少,應該攻下的病症,如果用發汗治療就會導致逆症,使人喪失津液而枯竭死亡;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少,應該發汗的病症,如果用攻下治療就會導致逆症,使人腸虛洞瀉,出現厥脫、陽氣喪失的危險。
寒證用熱藥治療,熱證用寒藥治療,這叫做正治。
輕微的病症,要逆轉它的氣勢來治療,所以用寒藥治療熱證,用熱藥治療寒證,這是正治的方法。
嚴重的病症,就像火勢一樣,遇到潮濕就會蔓延,遇到水就會爆燃,順應它的氣勢,用火來驅逐火,就能撲滅火勢。
正治的方法,要仔細考慮用寒藥還是熱藥;反治的方法,要了解是順從多數還是少數的病症。
正治,要根據天時地理的寒熱來用藥;反治,是指順應疾病氣勢的方法。順從少數的病症,就像香連丸、戊己丸這類的藥;順從多數的病症,像是奇偶方劑,如熱病反而用二三味溫燥的藥來治療。
大寒症狀非常嚴重,用熱藥治療卻沒有效果,表示體內沒有火氣,而應該輔助心臟的功能。如果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是由於心火旺盛導致熱邪上逆,有火的病症應該尋求解決之道。
心火旺盛就會產生熱,熱邪向上攻,就會導致嘔吐、食慾不振,所以用熱藥治療卻沒有效果,是心臟失去主導功能,應該要輔助心臟的功能。
大熱症狀非常嚴重,用寒藥治療卻沒有效果,表示體內沒有水分,而應該輔助腎臟的功能。如果出現長期腹瀉,發作時間不固定,是由於腎虛導致體內產生寒氣,沒有水分滋潤就會如此。
腎虛則寒氣在體內發動,所以用寒藥治療卻沒有效果,應該要輔助腎臟的功能。
如果心腎的水火有餘,就應該洩掉或抑制;如果心腎的水火不足,就應該補益或幫助。
水火寄居在心腎,有盛與虛、有餘與不足的區別,根據其有無虛實來補瀉,就能使氣血暢通,寒熱自然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