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病機要旨卷之五 (2)
病機要旨卷之五 (2)
1. 病機
善治者,順其勢而利導之。上者吐,而下者瀉,表者汗,而里者行,逐去敗痰,服藥有效矣。
榮乃水穀之精液,衛為水穀之悍氣。
水入胃為飲,清者變而為血,化而為榮,入腎為精,谷入胃為食,濁者變而為氣,化而為衛,入心為神,榮衛精神,上行於肺,輸布於百脈,充實於皮毛,榮注於五臟六腑,一晝一夜,行陽行陰,從足少陰會於手太陰焉。故榮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榮衛兩虛則不仁而不用也。
土為萬物之母,水乃萬物之元,脾土不可傷損,腎水大益節養。
脾屬土,乃五臟之主,猶萬物之賴土以生也,故為母。腎屬水,乃生氣之原,若男女交接不時,施泄無度,則元氣傷,元氣一傷,則根本枯槁矣。枝葉雖茂,其能久乎?
五味宜調,調之則五神生;四氣宜理,理之則四病息。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臟,則五神旺。然五神雖因五味而生,亦緣五味而損,故宜節之。四氣者,四時之氣也。四病者,經所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四病所由作也。
中風,有中臟、中腑、經絡、血脈之分,無論乎四。
太乙移宮之日,天必應之以風雨,故八節之風,善行而數變。其中於人也,每乘於虛弱之輩。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瞽便尿阻閉,此里症也,所感者深,宜三化湯,以疏其滯。中腑者,脈浮緩,而面見五色,手足拘攣不仁。無汗者,治亦微汗,如疏風湯之類。
中經絡者,口眼喎斜。中血脈者,半身不遂。此為在中,故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尿阻膈,不可汗下,只宜復正湯、益榮湯主之。若口開眼合,撒手遺尿,鼾睡汗出如珠者,不治。
白話文:
好的醫師,會順應疾病的趨勢來引導它好轉。對於在上的病症,用嘔吐的方式排出;對於在下的病症,用瀉下的方式排出;對於在表的病症,用發汗的方式排出;對於在裡的病症,用通利腸道的方式排出。這樣就能去除體內積聚的廢物痰液,服用藥物就能有效。
「榮」是水穀精微的液體部分,「衛」是水穀精微中剛強的氣體部分。
水進入胃中成為飲,其中清澈的部分會轉化為血液,再進一步化為「榮」,進入腎臟則成為精;穀物進入胃中成為食物,其中混濁的部分會轉化為氣,再進一步化為「衛」,進入心臟則成為精神。榮、衛和精神,會向上運行至肺,再輸送到全身的經脈,充實皮膚毛髮。榮,則會注入五臟六腑。這樣,一晝一夜之間,榮衛之氣就在體內運行,經歷陽氣和陰氣的轉變,從足少陰經匯聚到手太陰經。所以,「榮」虛弱就會導致身體麻木,「衛」虛弱就會導致身體不能活動。如果榮衛都虛弱,就會既麻木又不能活動。
「土」是萬物之母,「水」是萬物之源。脾(屬土)不可損傷,腎(屬水)要特別注意節制滋養。
脾屬土,是五臟的主導,就像萬物依賴土地而生長一樣,所以說是母親。腎屬水,是生命之氣的來源。如果男女房事不節制,過度洩精,就會損傷元氣。元氣一旦損傷,根本就會枯竭。即使枝葉再茂盛,又能維持多久呢?
五味應該調和,調和就能讓五神(心、肝、脾、肺、腎所主之神)旺盛;四氣應該順理,順理就能讓四種疾病平息。
五味進入口中,會儲藏在腸胃裡,用來滋養五臟,五神就會旺盛。但是,五神雖然因為五味而生,也會因為五味而損傷,所以應該節制飲食。四氣指的是四季的氣候。四病指的是經典中所說:春天感受風邪,夏天一定會腹瀉;夏天感受暑邪,秋天一定會得瘧疾;秋天感受濕邪,冬天一定會咳嗽;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這就是這四種疾病的由來。
中風,有中臟、中腑、中經絡、中血脈的區別,但又不止於這四種。
在太乙星移動宮位的日子,天氣通常會以風雨來應和。所以八節的風,經常變化不定。而中風發生在人身上,通常都是發生在身體虛弱的人身上。中臟的症狀,多是阻滯在九竅,導致嘴唇鬆弛、失聲、鼻塞耳聾、眼睛失明、大小便不通暢。這是裡證,病邪侵入較深,應該用三化湯來疏通體內瘀滯。中腑的症狀,脈象浮緩,臉色出現五種異常顏色,手腳攣縮麻木。沒有汗的,治療時應該微微發汗,可以使用疏風湯之類的藥方。
中經絡的症狀,是口眼歪斜。中血脈的症狀,是半身不遂。這些都是病邪停留在體內,所以外在沒有六經的症狀,內在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不可以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只適合用復正湯、益榮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口開眼合、雙手鬆開、小便失禁、打鼾、汗如雨下等症狀,就無法醫治了。
2. 八節之風考
立春東北風,曰條風,萬物條達而出。春分東風,曰明庶風,言生物明見者,眾也。立夏東南風,曰清明風,言生物清潔明淨也。夏至南風,曰景風,萬物若景也。立秋西南風,曰涼風,陰氣至也。秋分西風,曰閶閤風,言陽入陰出也。立冬西北風,曰不周風,言無不周偏也。冬至北風,曰廣漠風。廣,大也;漠,無虛也。
傷寒有三陰三陽,表裡虛實之異,獨盛於嚴冬。
寒者,冬時至陰殺厲之氣,感而得之者也。凡見頭項痛,腰脊強,則知病在足太陽膀胱也。膀胱為諸陽主氣,故先受之,至身熱目痛,鼻乾不眠,則知病傳足陽明胃也。胸脅痛,寒熱嘔而口苦,少陽膽症也。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太陰脾候也。煩滿囊拳,足厥陰肝症也。
切不可拘於日數,但有表症,即宜汗之;有里證,方可議下;若半表半裡之間,即應和解;真知其直中陰經者溫之。四時之傷,皆與症同,獨冬時為盛耳。其有誤汗誤下,變為他症者,又在寒症中詳之。
暑病分動靜之傷。心煩口渴,脈虛身熱者,為的小滿後六十日,為三之氣,天時至此,酷熱炎蒸,不善攝養者,坐臥迎風涼之處,或扇不停於寢寐,拭以冷巾,浴以寒泉,逆其時令,以致體倦身熱,汗多脈虛,此為靜而傷於暑也,宜斂汗而補虛,清暑益氣湯主之。若行人、農夫,日中勞役而得者,大渴飲冷,大汗疏泄,此為動而傷暑,曰中熱也,白虎湯主之。
其有寒藏於肌膚之間,以致邪正交爭,變而為瘧,愛食生冷,傷於脾胃,而為霍亂,為痢疾,皆暑也。又於瘧痢症中詳之。
濕病別內外之感,體重腫滿,脈細而沉者,為真感霧露之氣,則清邪於上,感水土之氣,則濁邪於下,甚至汗濕衣被。入於皮膚而為痛;入於筋骨而為攣;食生飲冷,漬而為嘔吐;滲而為泄瀉;溢而為浮腫、為發黃;鬱而為痿痹、為重濁;墜而為腳氣、為腹脹、為臍下堅、為小便難,皆濕傷於脾也。故治濕之法,以健脾燥濕,分利水道為主。
經曰:治濕不利小便者,非其治也。
感風寒,必惡風寒,而厲聲有力,鼻為不利,故人迎之脈,盛於氣口。
鼻以候天,外傷六淫之邪,則鼻氣雍塞,當瀉不當補也。
傷勞役,必倦形體,而微聲少氣,口為欠和,故氣口之脈,盛於人迎。
口以候地,內傷七情之症,則口不知味,當補不當瀉也。二者俱當,審其老壯,權其輕重,而施補瀉焉。
傷中即分,表裡當辨,外病內和謂之表,內病外和謂之裡。
外病者,惡寒頭痛、身體拘急也。內和者,口和而知味、不嘔泄、不腹痛也,此為在表。內症者,胸滿腹痛、或秘或瀉、小便黃澀,此為里症也。
當解表時莫攻裡,和汗之劑宜分;當攻裡時莫解表,下補之方可諦。
白話文:
八節之風考
立春時節吹東北風,稱為條風,萬物因此舒展生長。春分時節吹東風,稱為明庶風,意指萬物生長清晰可見。立夏時節吹東南風,稱為清明風,意指萬物乾淨清爽。夏至時節吹南風,稱為景風,萬物生長茂盛如同景物映照。立秋時節吹西南風,稱為涼風,陰氣開始滋長。秋分時節吹西風,稱為閶闔風,意指陽氣內斂,陰氣外顯。立冬時節吹西北風,稱為不周風,意指風力遍及各地,沒有偏向。冬至時節吹北風,稱為廣漠風,廣大而無空隙。
傷寒病症分為三陰三陽,又有表裡虛實的不同,尤其在嚴冬最為盛行。
寒症,是冬天至陰寒冷之氣侵襲人體所致。凡是出現頭項疼痛,腰脊痠痛,就知道病在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是諸陽之氣的總匯,所以最先受到侵襲。若出現發熱、眼痛、鼻乾、失眠等症狀,則知病情已傳至足陽明胃經;胸脅疼痛,寒熱交替,嘔吐且口苦,則是少陽膽經受邪;腹部脹滿,腹瀉,脈象沉而津液不能到達咽喉,則是太陰脾經受邪;煩躁,腹部脹滿,拳拳握緊,則是足厥陰肝經受邪。
治療時不可拘泥於時間長短,如有表證,就應該發汗;如有裡證,才能考慮攻下;如果兼有表裡兩證,就應該調和解表;若確實是陰經受邪,就應該溫經散寒。四季都會遭受風寒侵襲,但冬季最為嚴重。如果錯誤地發汗或攻下,導致病情變化,則需參考寒症篇章。
暑病則分為動態和靜態受暑。心煩口渴,脈象虛弱,身體發熱,這是小滿後六十日,三伏天之時,天氣酷熱,如果保養不當,坐臥在迎風納涼處,或睡覺時不停地扇扇子,用冷毛巾擦拭身體,或用冷水沐浴,違逆時令,就會導致身體疲倦、發熱、多汗、脈象虛弱,這是靜態受暑,應該斂汗補虛,宜用清暑益氣湯。如果是行走之人或農夫,白天勞作而中暑,則會大渴,大量出汗,這是動態受暑,稱為中熱,宜用白虎湯。
有些寒邪潛伏於肌膚之間,導致邪正交爭,轉化為瘧疾;喜食生冷食物,損傷脾胃,則會導致霍亂或痢疾,這些都屬於暑邪的範疇,詳見瘧疾和痢疾篇章。
濕病則分內外感邪。身體沉重腫脹,脈象細而沉,這是真正感受了霧露之氣,邪氣在上;如果感受了水土之氣,則邪氣在下,甚至汗濕衣被。濕邪入於皮膚則疼痛;入於筋骨則攣縮;飲食生冷,則嘔吐;濕邪滲洩則腹瀉;濕邪溢於體表則浮腫、黃疸;濕邪鬱滯則痿痹、身體沉重;濕邪下墜則腳氣、腹脹、臍下堅硬、小便不利,這些都是濕邪傷及脾臟所致。所以治療濕邪的方法,主要是健脾燥濕,利水通淋。
經書上說:治療濕邪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感受風寒,必定惡風怕冷,聲音高亢有力,鼻塞不通,所以人迎脈大於氣口脈。
鼻子可以反映天之氣,外感六淫邪氣,則鼻塞不通,應該瀉而不應該補。
因勞累而病,必定倦怠疲乏,聲音低微氣短,口味不佳,所以氣口脈大於人迎脈。
嘴巴可以反映地之氣,內傷七情,則口不知味,應該補而不應該瀉。兩種情況都存在時,要根據年齡體質,權衡輕重緩急,決定使用補法還是瀉法。
中病,要區分表裡,表裡應該辨別清楚。外病內和稱為表證,內病外和稱為裡證。
外病,表現為惡寒頭痛、身體拘緊。內和,表現為口味正常、不嘔吐腹瀉、不腹痛,這是表證。內證,表現為胸滿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黃赤澀痛,這是裡證。
治療表證時不要攻裡,發汗的藥物應該分劑服用;治療裡證時不要解表,攻下補益的藥物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