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病機要旨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病機要旨卷之五 (1)

1. 病機要旨卷之五

2. 病機

人稟天地,氣合陰陽,五行生剋之理不殊,造化形性之機無兩,不位不育,岐黃著《經》,為疾為病,後賢廣論,秦漢以前,有說無方,言愈繁而旨愈晦,朱張而後,立方分類,意始燦而理始明,善學者遵《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庶乎脈病,循乎理,醫藥當乎情,運氣勝復之機,准乎節令,風土南北之政,界限宜分。

氣血痰火,內因之根本,風寒暑濕,外應之病因。氣為陽、為衛,充滿一身而無形,氣有餘便是火,失其平則為病。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有原氣,有穀氣,有衛氣。原氣從兩腎而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者,是也。谷入於胃,傳於臟腑間曰穀氣,周流於一身,貫注於經絡。血脈者曰衛氣,出於中焦,統主於肺,外護皮毛,內行於里,晝夜不息,如環無端。及其七情交攻,五志間發,乖戾失常,如熱則氣泄,寒則氣收,驚則氣亂,勞則氣耗。

怒傷肝則氣逆,喜傷心則氣緩,悲傷肺則氣消,恐傷腎則氣陷,思傷脾則氣結,此氣之所以失其常也。然五行有相勝之理,為不藥之治,如悲可制怒,金剋木也;喜可制悲,火剋金也;恐以治喜,水剋火也;怒以治思,木剋土也。又「治氣之說」曰:不制其火,其氣不降;不豁其痰,其氣不行;火與痰湊合,則為氣中矣。氣之與人中與孤臣孽子、婦人女流之不遂意,與夫先富後貧、先貴後賤者更甚。

若《局方》辛香燥熱之劑,用以開道則可,常服久服,寧不助火添邪乎?審其虛實而勘酌之則當也。

血為陰、為榮,周流一身而有質,生化旺,則神爽,消耗竭,則難成。

血者,水穀之精也,生化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灌溉於周身。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氣為血輔,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順則和,氣逆則妄行不息。妄行於上,則為吐衄;妄反於下,則為便紅;妄泄於腠理則為汗。

陰虛陽搏為崩中;濕蒸熱瘀為滯下;熱盛於陰發為瘡癢;濕勝於陰發為痛瘍;積熱膀胱則癃閉;尿血滲入大腑則為腸風;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於上,令人善忘;畜之於下,令人如狂:墮擊跌僕,則瘀血內凝;熱極腐化變為膿漿;火極變為紫色;氣聚結為癥瘕。症狀百出,蓋由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自倍,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動也。

其治蓄血之病,以行血為主,失血之病,以清熱為主,使血不瘀而得其所養,治法決於此也。

氣血津液,滋潤百脈,從脾胃運化則為液,從七情沖逆則為痰。

或腰背筋骨拘攣;或脊上如線之寒起;或渾身如刺之針芒;或中風而癱瘓,聲音皆廢;或風癇而瘛瘲,口眼俱牽,甚至形枯槁,發焦落,荏苒勞瘵,手足如棄;或吐綠水,嘔黑汁,肺癰腸癖,二便皆難;或內或外,為症百端。蓋由飲食傷胃,濕熱相傳,清濁混雜,不復周潤三焦也。

白話文:

病機

人體稟受天地之氣,陰陽調和,五行生剋的道理恆久不變,造化人體形貌和性情的機制也絲毫不差,位置正確才能孕育生命,岐伯、黃帝所著的經典醫書便是如此闡述。關於疾病的產生和治療,後世醫家做了廣泛的論述。秦漢以前,雖然已有相關論述,但缺乏系統的治療方法,言辭繁多卻含義模糊。直到朱丹溪、張景岳之後,醫家才開始建立方劑分類系統,醫理才變得清晰明瞭。善於學習的醫者,遵循《素問》、《難經》等經典,如同掌握了六經辨證的綱領,並以諸子百家的思想為輔助,就能夠根據脈象和病症,循理施治,用藥合情合理,並根據節氣、南北地域的風土人情差異,調整治療方案。

氣血痰火是疾病內在的根本原因,風寒暑濕則是疾病外在的誘因。氣屬陽,又稱衛氣,充滿全身卻無形無狀,氣盛則化為火,氣失平衡則致病。

人體依靠天地之氣而生,擁有原氣、穀氣和衛氣。原氣源於腎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女子以腎氣繫於胞胎)。食物進入胃中,經過消化吸收,輸布於臟腑之間的稱作穀氣,周流全身,貫注於經絡。血液在脈管中運行則稱衛氣,起源於中焦(脾胃),受肺所統轄,外護皮膚毛髮,內行於臟腑,晝夜不停,循環往復。如果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刺激,五臟功能失調,就會導致氣機紊亂,例如,發熱則氣洩,寒冷則氣收,受驚則氣亂,勞累則氣耗。

怒傷肝則氣逆,喜傷心則氣緩,悲傷肺則氣消,恐傷腎則氣陷,思傷脾則氣結,這些都是氣機失常的表現。然而,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起到不藥而癒的作用,例如,悲可制怒(金剋木),喜可制悲(火剋金),恐可制喜(水剋火),怒可制思(木剋土)。此外,「治氣之說」認為:不制其火,則氣不降;不豁其痰,則氣不行;痰火交結,則氣機壅塞。氣機的失調,對於孤獨無助之人、婦女以及先富後貧、先貴後賤者影響更大。

像《局方》中辛香燥熱的藥物,可以用於疏通經絡,但若長期服用,豈不是助長火邪?因此,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來調整用藥。

血屬陰,又稱榮氣,周流全身,具有物質形態,血液生化旺盛,則精神爽朗;血液消耗殆盡,則身體虛弱。

血液是水穀精華的產物,由脾胃生化,由心臟統攝,貯藏於肝臟,佈散於肺臟,濡養全身。所以,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耳朵依靠血液才能聽聲,手依靠血液才能抓握,腳依靠血液才能行走,臟腑依靠血液才能滋潤,腑臟依靠血液才能運氣。氣是血液的輔助,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順則血和,氣逆則血液運行失常。血液運行失常,向上則為吐血衄血,向下則為便血,向外則為汗出。

陰虛陽亢則導致崩漏(月經異常),濕熱瘀阻則導致下痢(腹瀉),陰部熱盛則導致瘡瘍瘙癢,陰部濕盛則導致疼痛潰瘍,膀胱積熱則導致小便不通,尿血滲入大腸則導致腸風(便血),皮膚過敏則導致風寒痹痛,瘀血停滯於上則導致健忘,瘀血停滯於下則導致狂躁,跌打損傷則導致瘀血內凝,熱邪極盛則導致腐爛化膿,火邪極盛則導致皮膚紫黑,氣機阻滯則導致癥瘕(腹部腫塊)。各種各樣的症狀,都是由於喜怒不節、起居失常、飲食過度、房事過度,導致陰虛火旺,血液隨之而動。

治療瘀血證,以活血化瘀為主;治療失血證,以清熱涼血為主,使血液不瘀滯,並得到充分的滋養,這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氣血津液濡養全身經絡,由脾胃運化而成的精微物質稱作津液,由於七情沖逆而產生的病理產物則稱為痰。

有些病人會出現腰背筋骨拘攣、脊柱寒邪上行如線、渾身如針刺般疼痛、中風癱瘓、聲音嘶啞、癲癇發作、口眼歪斜,甚至形體消瘦、頭髮脫落,身體衰弱,手腳麻木無力;有些病人會出現嘔吐綠水黑汁、肺癰、腸癖,大小便困難等症狀。內外百病,不外乎飲食傷胃,濕熱互結,清濁混雜,三焦氣化失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