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醫學研悅引 (1)
醫學研悅引 (1)
1. 醫學研悅引
自醫學繁興,而相望於杏林者,率嘆其浩瀚無際,余以為不然也。拘方泥書,故浩瀚無際也。或經義精奧新裁,鑿訛莫適所准,故亦浩瀚無際也。醫自聖聖相傳以來,味藥性者神農,辨俞病者軒岐,制湯液七劑者,伊尹乃傳《內經》,衍《內經》於秦越人,作《八十一難》,著《脈訣》者,晉叔和降,而漢倉公以迄,仲景、東垣、理齋、彥修諸名家翻駁搜剔,名理益著,乃知《素》、《難》猶六經、諸子。
其子史也,儒不從經史中融鑄,終非真儒;而醫不從《內》、《難》及諸名家漱芳吸潤,終為俗醫。醫之治病譬之射,然不得其機,欲發皆中彀難矣。夫射,猶藝也,善文者本六經而歸諸性命,由性命而發為文章,非真機融洽能為入理之解乎?余謂醫也亦然。千古不變者,醫之理,而變化無窮者,方知用,故臟腑經絡血脈,千古不變之理也。
必於此處探其精微,究其彀竅,乃能於受病之由,不屬影響,立方施治,變化無窮之用也,概而投之能應弦而中乎?余先君燕山以醫嗚楚,即遠而四方咸戴慕焉,其於經絡血脈殆熟《素》、《難》於胸中者,自人以病告也。
悉從望聞問切中剖其病機,而七劑之投,若鑰之啟關,故得心應手處在在聲聞間,嘗於家庭間作快意語,每欲不才盛春注一集,以引後人,然不才念殷上進,嘗以小道目之,及從暇時,察脈理之精微,究一身之蘊奧,乃知體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皆此理之充周也。向以小道目之,殆淺之乎論醫者也。
因而脈有述以發先腎之所未發,脈分類以辨症候之所必致,百病之中,唯傷寒之傳經甚顯,形症叵測,變易不常,於是從經下注症,注脈於症,脈下注方,仍於症方之內,括之以歌,俾後學便於記誦,無非廣仲景節庵之至意,以垂芳無窮也。其胤嗣一書,尤為艱於後者之要錄,一日執窗秇就正於。
江津周老師,因而談及醫道,見其了了乃出。
風逵張老師所傳《治暑全書》以示不才,曰:此書一出,可以破四時傷寒之迷矣。然暑症行而寒症不附,亦屬未備,因以治寒全書,及胤嗣全書奉。
周老師評閱:周老師曰:得是書,續之適愜所願矣,遂並以家藏珍方,合而謀之。
仁壽黃父師:黃父師於此道,尤精談脈、談症、談方,無出其右,亦並以所素驗者,並輯於篇,附之剞劂,公諸天下。要之方書,浩瀚之日,不貴博而貴約,不貴泛而貴精。是書也,即遞之窮鄉僻邑,無不捷千奏效者,皆由簡便易從也。孔子曰:益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況區區愚生乎?余第從博覽中為擇識而已。
然而,命意鑄辭,則本之古人及我,先君傳述者居多,若非悅諸心,研諸慮,施之有驗者,不敢傳也,故命之曰《醫學研悅》。
白話文:
醫學研悅引
自從醫學興盛以來,許多從事醫學的人總嘆息醫學知識浩瀚無垠,我卻不這麼認為。之所以覺得浩瀚無際,是因為拘泥於方劑和書籍;或者因為經典精奧難懂,新穎的醫案又缺乏可靠的標準,所以才覺得浩瀚無際。
醫學自古以來,神農嚐百草辨藥性,軒轅、岐伯辨別經絡和疾病,伊尹制定了七種湯劑,並傳播了《內經》。秦越人闡發《內經》,撰寫了《八十一難》和《脈訣》。晉代王叔和以降,到漢代的倉公,再到仲景、東垣、理齋、彥修等名家,不斷地研究、考證、駁斥、補充,使醫學理論日益完善。由此可知,《素問》、《難經》如同儒家的六經和諸子百家一樣,是醫學的經典著作。
儒家學者如果不從經史中汲取營養,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儒家學者;同樣,醫生如果不從《內經》、《難經》以及歷代名家的著作中學習,就只能成為庸醫。醫生的治病如同射箭,如果抓不住其中的訣竅,要想百發百中就難了。射箭是一種技藝,善於寫文章的人,基礎在六經,最終歸於性命之理,然後才能寫出好文章。醫學也是如此,必須融會貫通才能真正理解。
醫學的根本原理自古以來是不變的,而醫方和使用方法卻變化無窮。臟腑、經絡、血液循環這些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必須深入探究其精微之處,才能了解疾病的根源,準確地施治。如果只是概括地投藥,就像射箭不瞄準一樣,怎能奏效?
我的先父燕山先生以精湛的醫術聞名楚地,遠近都敬仰他。他對經絡血脈的理解,如同把《素問》、《難經》融會於胸中一般。每當有人求醫,他都仔細地通過望聞問切,探明病機,然後用藥如同開啟鑰匙般準確有效,因此聲名遠播。他曾在家中得意地談論醫術,我一直想撰寫一部醫學著作來傳授後人,但因自覺才疏學淺,一直沒有動筆。直到後來,我才有機會仔細研究脈理的精微之處,探究人體奧妙,才明白天地運行之道,以及神明的德性,都體現在醫學原理之中。我以前輕視醫學,實在是對醫學認識膚淺。
因此,我寫了關於脈象的論述,闡發了腎氣未發的脈象徵兆,並對脈象進行分類,以辨別疾病的症候。百病之中,傷寒的經絡傳變最為明顯,症狀也多變莫測,因此我從經絡入手,探討疾病的脈象,再根據脈象制定處方,並將症狀、處方編成歌訣,方便後學記憶,這也是繼承和發揚仲景先生精髓的體現。我寫的《胤嗣全書》,更是對後學的重要參考。
有一天,我在江津拜訪周老師,向他請教醫道,受益匪淺。風逵張老師傳授給我《治暑全書》,並說這本書可以解決人們對治療四時傷寒的疑惑。但是,這本書只針對暑症,沒有涉及寒症,所以我又寫了《治寒全書》和《胤嗣全書》。
周老師閱覽後,非常滿意,並將他珍藏的方劑一起整理編入。仁壽的黃老師在醫術方面造詣極深,尤其精通脈診、辨證和處方,無人能及。他也提供了許多驗證有效的方劑,一起編入本書。總而言之,醫書浩如煙海,貴在精簡,貴在精確,不在於多而貴在精。這本書即使傳播到偏遠地區,也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都因為它簡便易學。孔子說:“知道自己不足,然後才能去做”,我並非如此,更何況我這樣一個愚鈍的人呢?我只是從大量的醫書中選擇精華而已。
然而,本書的構思和文字,大多源於古人以及我父親的傳授,如果沒有經過反覆驗證,我是不敢將它傳世的。因此,我將這本書命名為《醫學研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