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1)

1.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2. 論人稟天地及脈行應天之由

甚哉!脈之難言矣。苟不求其故,縱行於斯,習於斯,只如瞽之冥行耳。人之生也,稟陰陽之靈氣,得五行之變化,故《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資始資生,無一不本之天地。

試以其肖形天地處言之,頭員肖天,足方肖地,兩目肖日月,四肢肖四時,五臟肖五行,六腑肖六氣,呼吸肖氣機,寤寐肖晝夜,血脈肖江河,毛髮肖草木,一身之中,臟五而腑六,猶之十五而支六,聲五而律六,皆陰陽自然之理也。人有十二經,十二絡,猶天時十有二月,地支十有二辰,音之十有二律。

天周二十八宿,人經絡二十八脈,氣周五十度,而乃復會於手太陰,即漏水下百刻,分晝夜,為次日之平旦也。故人一呼一吸為一息,脈行六寸。十呼十吸為十息,脈行六尺。凡二刻,約呼吸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營衛一周於身。凡四刻,約呼吸五百四十息,脈行三十二丈四尺,營衛二周於身。

凡二十刻,約呼吸二千七百息,脈行一百六十二尺,營衛十周於身。一晝一夜,約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營衛五十周於身,脈行八百零十丈焉。自子至午屬陽,脈行於陽者,計二十五度;自午至亥屬陰,脈行於陰者,計二十五度。是陰陽脈絡,如水之流,如日月之運行。陰脈營臟,陽脈營府,流溢之氣,外濡腠理,若環之無端,終而復始,此人所以成形之理。

不侔於天地如此,乃知天地萬物,一氣所分,為位為育,一氣之運行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孟子》曰: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聖人得醫之最上義者也,軒轅致中和之聖人也。命伶倫截溪谷之竹,作黃鐘律管,以候天地之節氣,而歲運緣之以不忒,使岐伯取氣口作脈法,以候人之動氣,而一身之休咎亦於指下,此《素》、《難》所以為千古不易之經也。後秦越人、晉叔和,尊《素》、《難》為經者。

至五代時,有高陽生,托叔和著《脈訣》,雜以潔古《傷寒入式歌》,繼而,褚儲趙氏,不思脈隨五臟之氣,行千經隧之間,欲以男女臟腑顛倒部位,戴同父言褚氏倒裝五臟,皆緣議論錯出之故,幸有張仲景、李東垣、朱彥修諸君子,立法分類,原病處方,以集醫學之大成,而後訛以傳訛者始正。第諸書充棟,學者望洋,安得起群公而就正刪述之。

唯期尊《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使醫道不淪於遠泥,而有以達中和位育之功者,是在今日巳。

白話文:

這實在太難了,要理解脈絡的奧祕。如果不去探究它的緣由,只是盲目地跟隨、習慣,就像是盲人在黑夜中摸索前行。人的生命,是接受了陰陽的精粹,獲得了五行的轉換,因此《易經》說:乾道形成了男性,坤道形成了女性。生命的起源和成長,無一不是來自天地。

讓我們從人體與天地相像的地方來談。頭圓像天,腳方像地,雙眼像日月,四肢像四季,五臟像五行,六腑像六氣,呼吸像氣息的機制,醒睡像日夜的交替,血液像江河,毛髮像草木,在人的身體中,臟腑共有十一個,就像十五個月和六個支一樣,聲音有五種,音律有六種,這些都是陰陽自然的道理。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二條絡脈,就像一年有十二個月份,地支也有十二個。

天空有二十八個星宿,人體的經絡也有二十八條,氣息繞行全身五十次,然後回到手太陰肺經,就像滴漏計時器下的百刻,將晝夜分為次日的黎明。因此,人的一呼一吸是一息,脈搏前進六寸。十呼十吸是十息,脈搏前進六尺。大約兩刻,呼吸約二百七十息,脈搏前進十六丈二尺,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一週。大約四刻,呼吸約五百四十息,脈搏前進三十二丈四尺,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兩周。

大約二十刻,呼吸約二千七百息,脈搏前進一百六十二尺,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十週。一晝一夜,呼吸約一萬三千五百息,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五十週,脈搏前進八百零十丈。從子時到午時屬於陽,脈搏在陽部行進,計二十五度;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脈搏在陰部行進,計二十五度。這是陰陽脈絡,就像水流,就像日月運行。陰脈營養臟器,陽脈營養腑臟,過剩的氣息,滋潤皮膚,像環狀沒有盡頭,終而復始,這是人體形成的原因。

人體與天地的相似程度令人驚嘆,由此可知,天地萬物,都是由同一股氣分化而來,位置和生育,都是氣息運行的結果。《中庸》說:達到中和,天地的位置就確立了,萬物就能生長。《孟子》說:只有聖人才能實現他的形體。因為聖人掌握了醫學的最高義理,軒轅黃帝就是這樣一個中和的聖人。他命令伶倫截取溪谷中的竹子,製作了黃鐘律管,用來測量天地的節氣,使得歲運能夠準確無誤,他讓岐伯以氣口創立脈法,用來測量人的氣息,而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也能在手指下被感知,這就是《黃帝內經》和《難經》成為千古不變的經典的原因。後世的秦越人和晉叔和,都尊崇《黃帝內經》和《難經》為經典。

到了五代時期,有一個名叫高陽生的人,假託晉叔和的名字寫了《脈訣》,並夾雜了潔古的《傷寒入式歌》,之後,褚儲趙氏沒有思考脈絡跟隨五臟的氣息在千條經絡間運行的原理,就想把男女的臟腑部位顛倒,戴同父指出褚氏顛倒了五臟的部位,這都是由於討論出現錯誤導致的。幸虧有張仲景、李東垣、朱彥修等有德行的人,制定法律,分類病症,根據病因開藥方,匯聚了醫學的大成,之後的錯誤傳播才得以糾正。只是各種書籍堆滿了書架,學者們茫然無措,怎麼才能請來這些先賢來修正和刪改呢?

只希望人們能像看待六經一樣尊崇《黃帝內經》和《難經》,將其他學說視為輔助,讓醫學不會淪為遠離實際的空談,並且能夠實現中和位育的功效,這就在今天。

3. 變化考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注曰: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水猶未有渣滓也。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火則薰灼混濁矣。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木則剛柔各半,體質凝焉。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金則至剛,體質堅實。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土則廣大厚實,而成形矣。

白話文:

根據《易經》所述:天數開始於一,地數開始於二,接著天數為三,地數為四,天數再為五,地數再為六,如此類推直至天九地十。

解釋如下:第一次變化產生了水,經過六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水還未有任何雜質。第二次變化產生了火,經過七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火已帶有燻烤和熾熱的特性。第三次變化產生了木,經過八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木性質剛柔並濟,其物質狀態已趨於穩定。第四次變化產生了金,經過九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金屬性極為堅韌,其物質狀態極為堅固。第五次變化產生了土,經過十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土質地廣大且厚重,物質形態已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