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治傷寒全書研悅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治傷寒全書研悅卷之六 (2)

1. 論太陽傳經

經云:太陽膀胱傳足陽明胃者,為循經傳,所謂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也,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是也。太陽不傳陽明而傳足少陽膽者,名越經傳,是表病當汗,而未用麻黃之故也。太陰傳少陰腎水者,為表裡傳,是表病當汗,而反下所致也。太陽傳太陰脾者為脈緩,有汗宜用桂枝之劑。

下之致逆,必腹痛而四肢沉重,為誤下傳。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致於首,唯厥與督脈,上與太陽接,為循經得度傳。又有始終只在一經者,為專經。有六經傳遍,卻有復傳者,為再經。有傳過一經,不再傳者;有自入於腑不傳者;有傳入於胃不傳者;有七日不解而過經者;有二七不解而過經者;有兩感者。

白話文:

經書上說:太陽膀胱經傳到足陽明胃經,是循經傳,也就是說,第一天太陽經受病,第二天陽明經受病,第三天少陽經、第四天太陰經、第五天少陰經、第六天厥陰經受病。太陽經不傳到陽明經而傳到足少陽膽經,叫做越經傳,這是因為表病應該發汗,卻沒有用麻黃的緣故。太陰經傳到少陰腎經,是表裡傳,這是因為表病應該發汗,卻反過來用下瀉的方法造成的。太陽經傳到太陰脾經,脈象緩慢,有汗應該用桂枝的藥劑。

下瀉的方法用錯,就會導致逆傳,必然會有腹痛以及四肢沉重,這就是誤下傳。太陽經傳到厥陰肝經,是三陰不傳到頭部,只有厥陰經和督脈向上連接到太陽經,這就是循經得度傳。還有一些病症,始終只在一條經絡上,叫做專經。有些病症六經都傳遍了,卻還會再傳一遍,叫做再經。有些病症傳過一條經絡就不再傳了;有些病症傳入腑臟就不再傳了;有些病症傳入胃經就不再傳了;有些病症七天不解而傳到下一條經絡;有些病症十四天不解而傳到下一條經絡;還有一些病症是感受了兩種不同的邪氣。

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昏不知人者死。有合病,太陽與陽明病也。有並病,太陽病未解,陽明病復作也。更有誤藥致變者,症非一端,要在憑其脈與症治之可也。

白話文:

若是一天內出現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的狀況,會感到頭痛口乾,且胸悶煩躁;如果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則會有腹脹、全身發熱、食慾不振、神志不清的症狀;若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則會出現耳聾、面色蒼白、神志昏迷、無法進食、昏迷不醒,甚至死亡的狀況。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屬於合病,而太陽經病症尚未痊癒,陽明經又接著發病則屬於並病。另外,也有可能是錯誤用藥導致病情變化,症狀表現不一,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對症下藥。

2. 陽明症

陽明之症不得安眠,尺寸洪長熱如煎,鼻乾目痛解肌飲,猶如渴極飲甘泉。

足陽明胃,戊土也,此經行身之前,從面下腹抵足,主身之肌肉,為中州之主,無物不受。邪傳於胃則入里,其症身熱如煎,鼻乾目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也。胃氣逆不從其道,故不得眠。凡病在太陽而欲吐者,即傳陽明之候;或因汗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故傳屬其經。能食者曰風,不能食者曰寒,《本經》自受風寒之症也。

柴葛解肌湯

柴葛解肌甘草羌,芷芩芍藥梗棗姜,石膏加之為捶法,陽明頭痛正相當。

白話文:

陽明經的病症讓人無法安睡,身體發熱如被煎烤,鼻乾眼痛,口渴難耐,喝水就像渴極了喝甘甜泉水一樣舒暢。足陽明胃經,屬戊土,從面部往下腹部一直延伸到足部,掌管身體的肌肉,是中焦的樞紐,沒有什麼不受到它的影響。邪氣傳入胃部就深入內里,會出現身體發熱如煎、鼻乾眼痛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明經脈與鼻、目相連。胃氣逆行,不能順利運行,所以睡不著覺。凡是太陽經的病症想要嘔吐的,就是傳入陽明經的徵兆;或者因為出汗過多,損失了津液,胃中乾燥,所以也屬於陽明經的病症。能吃飯的叫做風邪,不能吃飯的叫做寒邪,這都是《本經》中所說的受風寒的病症。柴葛解肌湯,由柴胡、葛根、甘草、羌活、芷草、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生姜,以及石膏组成,是治療陽明經頭痛的有效方法。

胃初受邪,不得安臥,久則發狂,無汗惡寒,而發熱者,宜柴葛以達表。然而寒邪傷人,氣血壅滯,佐芍藥以和血,甘草以調氣。(節庵)增羌芷柴芩桔梗,陽明之要劑也。若潮熱自汗,譫語作渴,發斑便實者,是謂陽明腑病,傳入於裡,承氣湯酌而下之。若惡寒未除,則表症尚在,不可下也,切須忌之。

其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俱全,宜大承氣湯,用枳實以去痞,厚朴以除滿,芒硝以潤燥軟堅,大黃以泄實去熱,病斯去矣。邪在中焦者,則止燥實堅三症,宜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實者,恐傷上焦氤氳之元氣,故調胃之名,所由立也。

白話文:

胃部剛開始受到邪氣侵襲,就會讓人無法安穩入睡,時間久了還會發狂,沒有汗卻感到寒冷,同時發熱,這時應該用柴胡葛根來疏解表邪。但寒邪傷人,氣血容易瘀滯,所以還要加入芍藥來調和血液,甘草來調節氣機。另外,羌活、芷草、柴胡、黃芩、桔梗,這些都是針對陽明經的要藥。如果出現潮熱自汗、神志不清、口渴、皮膚上出現斑點、大便乾燥等症狀,那就是陽明腑病,邪氣已經深入內裡,就需要用承氣湯來瀉下。但如果寒邪症狀還沒消失,就說明表症還在,不能用瀉下藥,一定要謹慎。

如果三焦都受損,就會出現腹脹、乾燥、堅硬等症狀,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用枳實來消除腹脹,厚朴來解除滿悶,芒硝來潤燥軟堅,大黃來瀉去實熱,病症就會消失。如果邪氣停留在中焦,就會出現燥實堅這三種症狀,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用甘草來和中,芒硝來潤燥,大黃來瀉實。不用枳實是因為擔心會傷到上焦的元氣,所以叫它調胃承氣湯。

如止上焦受傷,則但痞實二症,宜小承氣湯,用枳實厚朴以除痞,大黃泄實,去芒硝則不傷下焦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三者同下,一劑用之,一差其變,為元氣不復,神癡不清久瀉成虛矣。(節庵)主以六一順氣湯,亦當照承氣加減,庶無前差。

六一順氣湯

六一順氣湯大黃,黃芩枳樸草柴芒,芍藥鐵鏽依捶法,結胸除甘梗遂良,蓄血桃仁入承氣,隨症加減效無量。

白話文:

如果上焦受傷,就會出現痞和實兩種症狀,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用枳實厚朴去除痞,大黃瀉實,去除芒硝可以避免傷及下焦的真陰,也就是不傷其根本。三味藥一起服用,一劑即可見效,如果效果不佳,就可能是元氣損傷,神志不清,久瀉導致虛弱。這時應該使用六一順氣湯,也要根據承氣湯的加減法來調整藥方,這樣就不會出現之前的情況。六一順氣湯的藥方是:大黃、黃芩、枳樸、草柴胡、芒硝、芍藥、鐵鏽。依據捶法,治療胸中結塊,去除甘草梗,效果很好。如果有蓄血,就加入桃仁,根據症狀加減藥量,療效無窮。

大黃、芒硝、甘草,名調胃承氣湯。蓋硝黃蕩實潤燥,得甘草以和中,則胃氣調而裡氣承順矣。大黃枳樸曰小承氣者,以痞滿燥實堅猶未全也。硝黃枳樸曰大承氣者,寒邪入里而作痞滿燥實堅者,非兼此莫除也,中有芩柴鏽,(節庵)所加,故曰六一順氣湯。若結胸之症去甘草,加甘遂以取直達之意。

若小便利,大便黑,則蓄血症也,又宜桃仁、青皮、當歸、蘇木之劑以行之,是在隨症加減,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白話文:

大黃、芒硝、甘草組成的方子叫做調胃承氣湯。芒硝和黃連能瀉下通便,潤燥化實,加上甘草調和脾胃,就能使胃氣調和,裡氣順暢。大黃和枳實組成的方子叫做小承氣湯,適合用於痞滿燥實堅硬,但症狀還不十分嚴重的情況。芒硝、黃連、枳實組成的方子叫做大承氣湯,適合用於寒邪入侵導致的痞滿燥實堅硬,必須用這三個藥材才能徹底去除。六一順氣湯是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加了黃芩、柴胡、鏽鐵,故名六一順氣湯。如果出現結胸症狀,可以去除甘草,加入甘遂,使其藥力直達病所。

如果出現小便量少,大便發黑的情況,屬於蓄血症,需要加桃仁、青皮、當歸、蘇木等藥材來行血化瘀。中醫治病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加減藥物,不可死守方劑,缺乏靈活性。

3. 少陽症

少陽之症弦脈現,寒熱耳聾目又弦,口苦咽乾胸脅痛,宜投小柴忌發汗。

足少陽膽,於五行為甲本,有垂枝之象,故脈見弦。此經行身之側,後有太陽主乎表,前有陽明主乎里,適當二經之間,邪在表則惡寒,邪在裡則發熱,邪在半表半裡故有寒熱往來之證。少陽起於目銳,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下胸中行兩脅,故目弦耳聾,胸脅作痛,《甲乙經》云:五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膽氣上逆,所以有口苦、咽乾之症。

其經支別所據,多於各經,但無出入之道,無表之可汗,無里之可下,唯半表半裡,治止和解之一法而已,故小柴胡為少陽之一藥。

白話文:

少陽病症通常伴隨著弦脈,患者會感到寒熱交替、耳聾眼花,同時伴有口苦咽乾、胸脅疼痛,此時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切忌使用發汗藥物。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用黃芩,半夏甘草棗人參。腹痛去芩加芍藥,心悸尿赤易茯苓。痰盛貝蔞青脅痛,薑汁竹茹嘔來頻。飽悶陷胸加枳桔,合病陽明芍葛根。口渴膏花並知母,熱入血室地紅歸。若有虛煩加竹梗,旋覆五味嗽增臨,齒燥加膏寒熱桂。壞症時臨鱉甲行,小便澀時因內熱,方家也用赤茯苓。

白話文: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的組成藥物為:黃芩、半夏、甘草、大棗、人參。

若患者出現腹痛,則可去黃芩加芍藥。若患者出現心悸、小便赤色,則可加入茯苓。

若患者痰多,則可用貝母、青皮治療。若患者脅肋疼痛,則可用薑汁、竹茹治療。若患者嘔吐頻繁,則可用薑汁、竹茹治療。

若患者飽悶、胸部脹滿,則可加入枳實、桔梗。若患者出現陽明經證,則可用芍藥、葛根治療。

若患者口渴、口乾舌燥,則可用生地、知母治療。若患者出現熱入血室、面色紅赤,則可用生地、黃芪治療。

若患者出現虛煩,則可加入竹茹。若患者出現咳嗽,則可用旋覆花、五味子治療。若患者牙齒乾燥,則可加入生地、桂枝治療。

若患者出現病症嚴重,則可加入鱉甲治療。若患者出現小便澀痛,則可能是內熱所致,可參考方家使用赤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