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病機要旨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病機要旨卷之五 (1)

1. 病機

人稟天地,氣合陰陽,五行生剋之理不殊,造化形性之機無兩,不位不育,岐黃著《經》,為疾為病,後賢廣論,秦漢以前,有說無方,言愈繁而旨愈晦,朱張而後,立方分類,意始燦而理始明,善學者遵《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庶乎脈病,循乎理,醫藥當乎情,運氣勝復之機,准乎節令,風土南北之政,界限宜分。

氣血痰火,內因之根本,風寒暑濕,外應之病因。氣為陽、為衛,充滿一身而無形,氣有餘便是火,失其平則為病。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有原氣,有穀氣,有衛氣。原氣從兩腎而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者,是也。谷入於胃,傳於臟腑間曰穀氣,周流於一身,貫注於經絡。血脈者曰衛氣,出於中焦,統主於肺,外護皮毛,內行於里,晝夜不息,如環無端。及其七情交攻,五志間發,乖戾失常,如熱則氣泄,寒則氣收,驚則氣亂,勞則氣耗。

白話文:

人體承載天地之氣,陰陽調和,五行生剋法則始終如一,造化形體的機制也毫無差別。居無定所就無法繁衍,因此神農氏著述《神農本草經》,為疾病治療奠定了基礎。後世賢者不斷探討,在秦漢以前,醫學理論雖然存在,但缺乏明確的治療方法,言論繁雜而含義晦澀難懂。直到朱丹溪和張元素之後,才開始建立方劑分類,醫學理論也因此變得清晰明朗。善於學習的人應該遵循《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如同六經般重要,並以諸子百家思想作為輔助,才能真正了解脈象與疾病的關係,從而遵循醫理,用藥合乎病情,把握運氣恢復的機遇,配合節令變化,因地制宜,針對南北不同的風土氣候,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氣、血、痰、火是內在病因的根源,風、寒、暑、濕則是外在致病因素。氣屬陽性,是衛氣,無形無狀,遍布全身。氣過盛則化為火,氣失衡則會導致疾病。

人體依靠天地之氣而生,有原氣、穀氣和衛氣。原氣源於兩腎,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這都是原氣的所在。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各臟腑之間,稱為穀氣,它在全身循環流動,貫穿經絡。血液流動稱為衛氣,源於中焦,歸屬於肺,它保護皮毛,運行於內,晝夜不停,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當七情過度,五志失衡,就會導致氣機失常,例如過熱則氣泄,過寒則氣收,驚恐則氣亂,勞累則氣耗。

怒傷肝則氣逆,喜傷心則氣緩,悲傷肺則氣消,恐傷腎則氣陷,思傷脾則氣結,此氣之所以失其常也。然五行有相勝之理,為不藥之治,如悲可制怒,金剋木也;喜可制悲,火剋金也;恐以治喜,水剋火也;怒以治思,木剋土也。又「治氣之說」曰:不制其火,其氣不降;不豁其痰,其氣不行;火與痰湊合,則為氣中矣。氣之與人中與孤臣孽子、婦人女流之不遂意,與夫先富後貧、先貴後賤者更甚。

若《局方》辛香燥熱之劑,用以開道則可,常服久服,寧不助火添邪乎?審其虛實而勘酌之則當也。

血為陰、為榮,周流一身而有質,生化旺,則神爽,消耗竭,則難成。

白話文:

生氣會傷肝,導致氣逆上行;過度喜悅會傷心,導致氣虛緩慢;悲傷會傷肺,導致氣消沉;害怕會傷腎,導致氣下陷;思慮過度會傷脾,導致氣鬱結。這些都是氣機失常的表現。

不過,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原理,可以用來無藥治療。例如,悲傷可以剋制怒氣,因為金克木;喜悅可以剋制悲傷,因為火克金;害怕可以剋制喜悅,因為水克火;生氣可以剋制思慮,因為木克土。

「治氣之說」提到,如果不制止內心的火氣,氣機就不會下降;如果不化解痰濕,氣機就不會運行;火氣和痰濕結合,就會導致氣機受阻。氣機失調對人體的影響很大,尤其對孤獨、失意、婦女、先富後貧、先貴後賤的人來說更為嚴重。

就像《局方》中辛香燥熱的藥物,可以用來開通氣道,但如果長期服用,就會助長火氣,增加邪氣。因此,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謹慎用藥。

血液屬陰,是滋養人體的精華,它流遍全身,具有一定質地。血液生化旺盛,人就會精神爽朗;血液消耗殆盡,人就會難以恢復健康。

血者,水穀之精也,生化於脾,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灌溉於周身。故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髒得血而能液,腑得血而能氣。氣為血輔,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順則和,氣逆則妄行不息。妄行於上,則為吐衄;妄反於下,則為便紅;妄泄於腠理則為汗。

陰虛陽搏為崩中;濕蒸熱瘀為滯下;熱盛於陰發為瘡癢;濕勝於陰發為痛瘍;積熱膀胱則癃閉;尿血滲入大腑則為腸風;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於上,令人善忘;畜之於下,令人如狂:墮擊跌僕,則瘀血內凝;熱極腐化變為膿漿;火極變為紫色;氣聚結為癥瘕。症狀百出,蓋由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自倍,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動也。

白話文:

血液是食物消化後產生的能量,它在脾胃中生成,在心中統治,在肝臟中儲存,在肺部宣佈,並流遍全身。因此眼睛得到血液就能看東西,耳朵得到血液就能聽到聲音,手得到血液就能抓住物體,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握住物品,腳得到血液就能走路,器官得到血液就能分泌液體,臟器得到血液就能運作正常。氣是血液的支持,如果氣上升就會有提升的效果,下降就有降低的效果,平靜就和平,亂來就是胡言亂語。如果血液在身體上方亂跑,會導致嘔吐或鼻出血;如果在下方亂走,可能會引起便血;如果透過毛孔漏出來,可能成為汗水。陰虛陽搏(一種疾病)會造成大量出血;溼蒸汽與熱淤塞在一起會引致排便困難;熱力太強且缺乏水分會形成潰瘍;溼氣重於能量會出現疼痛性潰瘍;長期累積熱量在膀胱裡會導致小便不通暢;尿液中的血液進入到大腸會形成腸道感染;皮膚上的癬斑可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關節炎;長時間堆積在上面的人可能會健忘;長時間堆積在下面的人可能會變得像瘋子一樣。墜落、撞擊等外傷會使血液凝聚起來;熱力太高會變成膿包;火勢太大會呈現紫黑色;氣聚集在一起會形成腫瘤。各種病症都可能發生,這是由於情緒波動不定、生活作息不規律、吃太多、房事過多等原因造成的,這些原因都會讓陰火沸騰,血液跟著火一起運動。

其治蓄血之病,以行血為主,失血之病,以清熱為主,使血不瘀而得其所養,治法決於此也。

氣血津液,滋潤百脈,從脾胃運化則為液,從七情沖逆則為痰。

或腰背筋骨拘攣;或脊上如線之寒起;或渾身如刺之針芒;或中風而癱瘓,聲音皆廢;或風癇而瘛瘲,口眼俱牽,甚至形枯槁,發焦落,荏苒勞瘵,手足如棄;或吐綠水,嘔黑汁,肺癰腸癖,二便皆難;或內或外,為症百端。蓋由飲食傷胃,濕熱相傳,清濁混雜,不復周潤三焦也。

善治者,順其勢而利導之。上者吐,而下者瀉,表者汗,而里者行,逐去敗痰,服藥有效矣。

榮乃水穀之精液,衛為水穀之悍氣。

白話文:

治療瘀血的疾病,要以活血為主要方法;治療失血的疾病,要以清熱為主要方法,讓血不再瘀積,才能得到滋養,治療方法就決定於此。

氣血津液滋潤全身的血管,從脾胃運化就成為液體,從七情不順而導致逆氣就成為痰。

有的人腰背筋骨僵硬攣縮,有的人脊背上像線一樣的寒氣上升,有的人全身像針刺一樣的疼痛,有的人中風導致癱瘓,聲音都失去了,有的人風癇發作導致抽搐,口眼都歪斜,甚至形體枯瘦,頭髮乾枯脫落,身體虛弱衰竭,手腳無力如同棄物一般;有的人吐出綠色的水,嘔吐黑色的汁液,患有肺癰腸癖,大小便都困難;不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疾病的症狀各種各樣。這些都是由於飲食傷胃,濕熱相互傳遞,清濁混雜,導致三焦失去正常運作而引起的。

善於治療的人,會順應疾病的發展趨勢,幫助身體排解病氣。上焦有病就吐出,下焦有病就瀉下去,表證就用汗法,里證就用下行的方法,把壞死的痰液驅逐出去,服藥就會有效。

榮氣是水穀精華的液體,衛氣是水穀精華的熱氣。

水入胃為飲,清者變而為血,化而為榮,入腎為精,谷入胃為食,濁者變而為氣,化而為衛,入心為神,榮衛精神,上行於肺,輸布於百脈,充實於皮毛,榮注於五臟六腑,一晝一夜,行陽行陰,從足少陰會於手太陰焉。故榮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榮衛兩虛則不仁而不用也。

土為萬物之母,水乃萬物之元,脾土不可傷損,腎水大益節養。

脾屬土,乃五臟之主,猶萬物之賴土以生也,故為母。腎屬水,乃生氣之原,若男女交接不時,施泄無度,則元氣傷,元氣一傷,則根本枯槁矣。枝葉雖茂,其能久乎?

五味宜調,調之則五神生;四氣宜理,理之則四病息。

白話文:

水進入胃部後轉化為飲,清潔的飲物轉化成為血液,血液再轉化為營養供應全身,進入腎臟後轉化為精液。食物進入胃部後轉化為食,混雜的食物流轉轉化成為氣,氣再轉化為衛護身體的衛氣,進入心臟後成為神靈般的能量,營養和衛氣共同維持著身體的精神活動。這些營養和衛氣上行至肺部,通過血管在全身流通,充實了皮膚和毛髮,營養供應到五臟六腑,每天進行一次陽氣和陰氣的循環,從腳部的少陰經脈流向手臂的太陰經脈。所以當營養不足時,身體會感到麻木;當衛氣不足時,身體會失去活力;當營養和衛氣都不足時,身體會同時出現麻木和乏力的情況。

大地是萬物的母親,水是萬物的起源,脾臟是不可輕易傷害的器官,腎水對身體有著很大的滋養作用。

脾臟屬土,是五臟中的主導器官,就像萬物依賴土地生長一樣,因此脾臟被稱為母親。腎臟屬水,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如果男女之間的性行為過度,導致精氣流失過多,那麼原本的生命基礎就會受到損傷,即使外觀再繁茂,其生命力又能持續多久呢?

五種味道應該適度調配,這樣五臟的神靈才能正常運作;四季的氣候變化應該妥善處理,這樣各種疾病纔不會產生。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以養五臟,則五神旺。然五神雖因五味而生,亦緣五味而損,故宜節之。四氣者,四時之氣也。四病者,經所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四病所由作也。

中風,有中臟、中腑、經絡、血脈之分,無論乎四。

太乙移宮之日,天必應之以風雨,故八節之風,善行而數變。其中於人也,每乘於虛弱之輩。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目瞽便尿阻閉,此里症也,所感者深,宜三化湯,以疏其滯。中腑者,脈浮緩,而面見五色,手足拘攣不仁。無汗者,治亦微汗,如疏風湯之類。

白話文:

食物的味道進入口中,儲存在腸胃中,滋養五臟,則五神就會旺盛。然而五神雖然因食物的味道而產生,也因食物的味道而受損,所以要節制飲食。四季的氣候,就是一年四季的氣息。所謂的四病,經書上說:春天受風寒,夏天必定腹瀉;夏天受暑熱,秋天必定瘧疾;秋天受濕氣,冬天必定咳嗽;冬天受寒冷,春天必定患溫病。這就是四病的成因。

中風,分為中臟、中腑、經絡、血脈四種,無論哪一種都與四季有關。

太乙移宮的日子,天氣必定會以風雨回應,所以八節的風,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其中對人體而言,常常趁虛而入,侵襲體虛之人。中臟者,多會造成九竅阻塞,嘴唇鬆弛失聲,鼻子堵塞耳朵失聰,眼睛失明大小便不通,這是內症,感受較深,宜用三化湯來疏通阻塞。中腑者,脈象浮緩,面色出現五種顏色,手腳拘攣麻木無知覺。沒有汗者,治療要使人微微出汗,如疏風湯等藥方。

中經絡者,口眼喎斜。中血脈者,半身不遂。此為在中,故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尿阻膈,不可汗下,只宜復正湯、益榮湯主之。若口開眼合,撒手遺尿,鼾睡汗出如珠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傷到經絡,就會出現口眼歪斜;傷到血脈,就會半身不遂。這屬於內傷,所以外觀上沒有六經的病症,內部也沒有排泄、大小便、胸膈方面的阻礙,不能用汗法治療,只能用復正湯、益榮湯來調理。如果出現口張眼閉、手腳無力、大小便失禁、鼾聲如雷、滿身汗出如珠的情況,就無藥可救了。

2. 八節之風考

立春東北風,曰條風,萬物條達而出。春分東風,曰明庶風,言生物明見者,眾也。立夏東南風,曰清明風,言生物清潔明淨也。夏至南風,曰景風,萬物若景也。立秋西南風,曰涼風,陰氣至也。秋分西風,曰閶閤風,言陽入陰出也。立冬西北風,曰不周風,言無不周偏也。冬至北風,曰廣漠風。廣,大也;漠,無虛也。

傷寒有三陰三陽,表裡虛實之異,獨盛於嚴冬。

寒者,冬時至陰殺厲之氣,感而得之者也。凡見頭項痛,腰脊強,則知病在足太陽膀胱也。膀胱為諸陽主氣,故先受之,至身熱目痛,鼻乾不眠,則知病傳足陽明胃也。胸脅痛,寒熱嘔而口苦,少陽膽症也。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太陰脾候也。煩滿囊拳,足厥陰肝症也。

白話文:

立春時節吹東北風,稱為條風,代表著萬物生長,欣欣向榮。春分時節吹東風,稱為明庶風,意指生物開始顯露,生機勃勃。立夏時節吹東南風,稱為清明風,代表著萬物乾淨明淨,生機盎然。夏至時節吹南風,稱為景風,意指萬物生長茂盛,如同鏡中映照一般。立秋時節吹西南風,稱為涼風,代表著陰氣開始滋長。秋分時節吹西風,稱為閶閤風,意指陽氣進入陰氣,開始收斂。立冬時節吹西北風,稱為不周風,代表著天地之間陰陽失衡,氣候開始寒冷。冬至時節吹北風,稱為廣漠風,意指天氣寒冷,廣闊無垠。

傷寒病症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的區分,以及表裡虛實的變化,尤其在嚴冬季節更容易發病。

寒症是因冬日時節陰氣盛極而導致的寒邪入侵,常見症狀為頭項疼痛、腰脊痠痛,代表病症位於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為諸陽經氣之主,因此最先受到寒邪的侵襲。若出現發燒、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等症狀,則代表病症已傳到足陽明胃經。胸脇疼痛、寒熱交替、嘔吐口苦,則屬於少陽膽經病症。腹脹腹瀉、脈沉而津液不能到達咽喉,屬於太陰脾經病症。煩躁不安、握拳屈腿,則屬於足厥陰肝經病症。

切不可拘於日數,但有表症,即宜汗之;有里證,方可議下;若半表半裡之間,即應和解;真知其直中陰經者溫之。四時之傷,皆與症同,獨冬時為盛耳。其有誤汗誤下,變為他症者,又在寒症中詳之。

暑病分動靜之傷。心煩口渴,脈虛身熱者,為的小滿後六十日,為三之氣,天時至此,酷熱炎蒸,不善攝養者,坐臥迎風涼之處,或扇不停於寢寐,拭以冷巾,浴以寒泉,逆其時令,以致體倦身熱,汗多脈虛,此為靜而傷於暑也,宜斂汗而補虛,清暑益氣湯主之。若行人、農夫,日中勞役而得者,大渴飲冷,大汗疏泄,此為動而傷暑,曰中熱也,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不能固執地只看天數,要根據症狀來判斷。如果出現表證,就應該發汗;如果有裡證,才能考慮瀉下;如果介於表裡之間,就應該採用和解的方法;如果確診為陰經受寒,就應該溫補。一年四季都可能受傷,但以冬天最嚴重。如果誤用發汗或瀉下藥,導致病情轉變,則需參照寒症部分的內容。

暑病可以分為動和靜兩種。心煩口渴,脈虛身熱,屬於靜而傷於暑,多發生在小滿後六十天,即三之氣時。這個時候天氣炎熱,如果生活起居不注意,在涼風處坐卧,或睡覺時不停地扇風,用冷毛巾擦拭身體,用冷泉洗澡,違背了時令,就會導致體倦身熱,汗多脈虛,應該斂汗補虛,可以用清暑益氣湯治療。而行人、農夫在烈日下勞作而引起的暑病,則屬於動而傷暑,表現為口渴飲冷、大汗淋漓,稱為中熱,可以用白虎湯治療。

其有寒藏於肌膚之間,以致邪正交爭,變而為瘧,愛食生冷,傷於脾胃,而為霍亂,為痢疾,皆暑也。又於瘧痢症中詳之。

濕病別內外之感,體重腫滿,脈細而沉者,為真感霧露之氣,則清邪於上,感水土之氣,則濁邪於下,甚至汗濕衣被。入於皮膚而為痛;入於筋骨而為攣;食生飲冷,漬而為嘔吐;滲而為泄瀉;溢而為浮腫、為發黃;鬱而為痿痹、為重濁;墜而為腳氣、為腹脹、為臍下堅、為小便難,皆濕傷於脾也。故治濕之法,以健脾燥濕,分利水道為主。

經曰:治濕不利小便者,非其治也。

感風寒,必惡風寒,而厲聲有力,鼻為不利,故人迎之脈,盛於氣口。

白話文:

如果寒氣積聚在皮膚之間,就會導致正邪交戰,引發瘧疾。愛吃生冷食物,會傷及脾胃,導致霍亂或痢疾,這些都是暑熱引起的病症。瘧疾和痢疾的詳細情况,在後面會有更详细的描述。

濕病根據感邪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外感和內感。體重肿胀,脉象细而沉,是真感霧露之氣,屬於清邪在上;感水土之氣,則濁邪在下,甚至汗濕衣被。濕氣入侵皮膚會引起疼痛,入侵筋骨會導致攣縮;吃生冷食物,會引起呕吐;滲入體內會导致腹瀉;溢出體表會導致浮腫和黄疸;鬱積在體內會引起痿痹和重濁;向下墜落會導致脚氣、腹脹、臍下堅硬和小便困難,這些都是湿氣傷及脾臟所致。因此,治療濕病的方法,主要以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為主。

經典著作中記載:治疗濕病如果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感受风寒,必然会怕风寒,而且声音强劲有力,鼻子不通畅,因此人迎脉会在气口部位强盛。

鼻以候天,外傷六淫之邪,則鼻氣雍塞,當瀉不當補也。

傷勞役,必倦形體,而微聲少氣,口為欠和,故氣口之脈,盛於人迎。

口以候地,內傷七情之症,則口不知味,當補不當瀉也。二者俱當,審其老壯,權其輕重,而施補瀉焉。

傷中即分,表裡當辨,外病內和謂之表,內病外和謂之裡。

外病者,惡寒頭痛、身體拘急也。內和者,口和而知味、不嘔泄、不腹痛也,此為在表。內症者,胸滿腹痛、或秘或瀉、小便黃澀,此為里症也。

當解表時莫攻裡,和汗之劑宜分;當攻裡時莫解表,下補之方可諦。

麻、葛、紫蘇,汗劑也;桂、芍、柴、草,和劑也;大小承氣下劑也;四逆理中、五苓溫補也。表病有當汗、當和者,里病有當攻、當補者,用之務當其病,不可兼也。

白話文:

鼻子是通往天地的門戶,如果受到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侵襲,就會導致鼻塞不通,此時應該瀉去病邪,而不是補益身體。

過度勞累,必然會導致身體疲倦,聲音微弱,呼吸短促,口乾舌燥,因此氣口脈絡會在人迎脈處比較明顯。

嘴巴是通往大地的門戶,如果受到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就會導致味覺失靈,此時應該補益身體,而不是瀉去病邪。

以上兩種情況,都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以及病情的輕重程度,權衡利弊,決定是補還是瀉。

病症的分類,首先要區分是表症還是裡症,外病內和稱為表症,內病外和稱為裡症。

表症的表現是怕冷、頭痛、身體僵硬。內和的表現是口乾舌燥但能嘗到味道、沒有嘔吐和腹痛。這就是表症。

裡症的表現是胸悶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顏色深黃且排尿困難。這就是裡症。

治療表症的時候不要治療裡症,解表藥物要分清寒熱;治療裡症的時候不要治療表症,攻裡藥物要分清虛實。

麻黃、葛根、紫蘇是解表發汗的藥物;桂枝、芍藥、柴胡、草藥是調和營衛的藥物;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是攻裡的瀉藥;四逆湯、理中湯、五苓散是溫補的藥物。

表症有適合發汗和調和的,裡症有適合攻裡和補益的,用藥務必對症,不可兼用。

表裡如或兩可攻,先後內外須循理。

病有表裡俱見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然必有多少之辨。如表多里少者,先從其表;里多表少者,先從其里;有因乎內而甚乎外者,先治其內,自然之理也。

身熱而常貪納被,內虛寒而邪熱浮淺,藥辛涼而取效;體寒而每欲去衣,素鬱熱而寒邪外困,飲辛涼而可痊。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故身雖熱而常貪納被也,宜五積散、藿香飲加桂以溫其內;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故身熱而每欲去衣,宜參蘇飲、麻桂各半湯以解其外。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根據表裡症狀的輕重程度來決定先治表還是先治裡,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表裡症狀,要判斷哪個症狀更嚴重。如果表症重於裡症,就應該先治表;如果裡症重於表症,就應該先治裡。如果病因是由內而外,表症比較嚴重,就應該先治裡,這是自然的法則。

有些病人雖然身體發熱,卻總是想要蓋被子,這是因為他們內虛寒,邪熱浮淺,可以用辛涼藥物治療。有些病人雖然身體寒冷,卻總是想要脫衣服,這是因為他們素來鬱熱,寒邪在外,可以用辛涼藥物治療。

身體發熱而貪納被子,是因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應該用五積散、藿香飲加桂枝來溫暖內部;身體寒冷而想要脫衣服,是因為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應該用參蘇飲、麻桂各半湯來解除外寒。

發表不遠熱,中病即休;攻裡不遠寒,更衣即止。

發表之藥,皆辛甘溫熱,用以助陽還陰,開泄腠理,汗出邪散,即止而勿服;攻裡之劑,所以盪滌邪穢,積去即病去矣。過則傷其中氣,且恐臟寒而作滯下矣。

若乃失汗失攻,必致寒熱內賊。

病在表,即宜汗之,如當汗不汗,而誤投下劑,則表邪乘虛入里,而痞滿結胸之症生矣。病在裡,即宜下之,如當下不下,而誤投表劑,則積熱燥中,斑黃瞽郁、腫脹淋秘之病生矣。

病有三實三虛,治貴因病投劑。

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稟之虛實,治病者宜因其虛實而消息之,庶免實實虛虛之患。

白話文:

治病時,表證不需久服發汗藥,一旦病症減輕,便應停止用藥;里證也不需長時間服用攻裡藥,一旦症狀改善,就應立即停止。發汗藥大多辛甘溫熱,目的是幫助陽氣回升,陰氣恢復,打開腠理,讓汗液排出,驅散邪氣。一旦邪氣散去,就應該停止服用。攻裡藥用於清除體內的邪氣和積聚,邪氣和積聚消除,病症也就消失。如果服用過度,會損害中氣,甚至可能導致臟腑寒凝,造成腹瀉。

如果失誤地過度發汗或過度攻裡,必然會導致寒熱內傷。

如果病症在表層,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而誤用攻裡藥,那麼表邪就會趁虛而入,導致胸悶、氣結、腹脹等症狀。如果病症在裡層,就應該用攻裡的方法治療;如果應該攻裡卻沒有攻裡,而誤用發汗藥,那麼體內的積熱就會加重,導致斑疹、黃疸、眼睛模糊、腫脹、小便不暢等症狀。

疾病有表實、表虛、裡實、裡虛、本虛等不同的狀態,治療時要根據病因和病證選擇適當的藥物。

人體的脈象有虛實之分,疾病也有虛實之分,先天稟賦也有虛實之分。治病時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才能避免過度治療或不足治療。

陽甚陰虛,下則生而汗則斃;陰甚陽虛,汗則生而下則傷。

陽甚陰虛,當下之症,汗之致逆,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斃。陰甚陽虛,當汗之症,下之致逆,令人腸虛洞瀉,為厥竭,為亡陽,禍在反掌矣。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謂正治。

病之微者,逆其氣而治之,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為正治也。

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是為反治。

病之甚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從則以火逐火,而燔灼消焰之勢即撲滅矣。

正治之方,切審用寒用熱;反治之道,當知從多從少。

正治,審天時地理之寒熱,以投劑也;反治,謂從順病氣之法也。從少者,如香連丸、戊己丸之類;從多者,奇偶方劑,如熱病反以二三味溫燥治之也。

白話文:

陽氣盛而陰氣虛,若服用下瀉藥則會導致虛脫,若出汗則會加速死亡。陰氣盛而陽氣虛,若出汗則會導致虛脫,若服用下瀉藥則會加重病情。

陽氣盛而陰氣虛,下瀉藥是禁忌,出汗會導致津液耗竭,讓人枯槁而死。陰氣盛而陽氣虛,出汗是禁忌,下瀉藥會導致腸虛瀉痢,進而虛脫,陽氣衰竭,禍患就在眼前。

治療疾病要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這就是正治。

疾病初期,要逆其氣而治,所以用寒攻熱,用熱攻寒,這就是正治。

疾病初期要逆治,疾病嚴重就要順治,這就是反治。

疾病嚴重就像猛烈的火焰,遇到濕氣就會更加猛烈,遇到水就會更加灼熱。順其勢用火攻火,就能撲滅火焰。

正治要謹慎選擇寒涼或溫熱的藥物;反治要明辨順應病氣的程度。

正治要根據天時地理的寒熱,選擇藥物;反治就是順應病氣的治療方法。順應病氣的程度有輕有重,輕者如香連丸、戊己丸之類,重者如熱病反以溫燥的藥物治療。

大寒甚而熱之不熱,是無火,而當補助其心。若嘔逆,生而食不得入,由心盛而生熱也,有火之病宜求。

心盛則生熱,熱攻於內,則嘔逆而食不得入,故熱之不熱,心失其主也,法當補助其心。

大熱甚而寒之不寒,是無水,而當補助其腎。若溏泄久而發止無常,由腎虛而生寒也,無水之緣可責。

腎虛則寒動於中,故寒之不寒,治當補助其腎也。

有與盛,宜泄宜抑;無與虛,宜補宜助。

水火之寄於心腎者,有盛與虛,有與無之別,從其有無虛實而補瀉之,則氣血通調,寒熱自和也。

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燥旋生,理宜疏通氣脈,法可和順陰陽,隨寒暑溫涼之時,用甘苦酸辛之劑。

白話文:

大寒症狀嚴重,但卻不感到熱,這是因為身體缺乏陽氣,應當補益心臟。如果出現嘔吐反胃、吃不下東西的情況,則是心臟功能過盛導致熱氣上涌,這屬於有火症狀,需要治療。

心臟功能過盛會產生熱氣,熱氣攻入內部就會導致嘔吐反胃、吃不下東西,因此即使感覺不到熱,也是因為心臟失調,應該補益心臟。

大熱症狀嚴重,但卻不感到冷,這是因為身體缺乏陰液,應當補益腎臟。如果出現長期腹瀉且反覆發作,這是腎虛導致寒氣入侵,屬於缺水症狀,需要治療。

腎虛會導致寒氣在體內遊走,因此即使感覺不到冷,也是因為腎臟功能不足,應該補益腎臟。

對於身體有餘和過盛的情況,需要瀉法或抑法治療;對於身體不足和虛弱的情況,需要補法或助法治療。

水火能量依附於心臟和腎臟,它們有盈虧和虛實之分。根據有無、虛實的情況進行補瀉治療,就能使氣血通暢,寒熱平衡。

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會導致熱氣被寒氣壓制,反而無法進食;用熱燥的方法治療寒症,會導致寒氣被熱氣驅散,反而會出現昏沉燥熱的情況。因此,應該疏通氣脈,使陰陽和諧,根據寒暑溫涼的季節變化,使用甘、苦、酸、辛等不同藥物治療。

火食不入,昏燥旋生,氣壅而不及行故也。善調治者,隨寒熱溫涼之宜,以五味調五臟,使氣調暢可也。

症有名同而實異,亦有病異而原同者,判在毫芒,辨雖區別,伏梁與心積有分,暑症緣動靜有辨。

伏梁者,心之積也。其形強實若梁,起臍上至心下,子和言心之郁也。漸長滿腹結塊如斗,在小腹上下左右皆有根,居腸胃之外者,名曰伏梁。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名曰腸癖。二症《內經》嚴禁大下,恐病去而害猶在後也。

暑病得之炎熱,人有盛衰苦樂不同,故動而傷暑者,頭痛如裂,燥熱身熱;靜而傷暑者,避暑納涼,而亦肢痛頭痛,惡寒作熱。經云:脈虛身熱。又曰:心煩面垢,脈來弦細芤遲,皆暑症也。若脈洪大而數,與暑症殊者,又宜辨之。

白話文:

吃太多燥熱的食物會導致昏沉、燥熱,這是因為氣機阻塞無法順暢流動。懂得調理的人,會根據寒熱溫涼的狀況,用五味調和五臟,使氣機通暢。

有些症狀雖然名稱相同,但實際情況卻不同,也有一些疾病雖然病症不同,但病因卻相同,這需要細心辨別。比如伏梁和心積,雖然都是腹部積塊,但實際上是不同的病症。暑症也要根據動靜兩種情況來辨別。

伏梁是心氣郁結所致的積塊,形狀堅硬像樑柱一樣,從臍上一直延伸到心窩,說明心氣鬱結。隨著時間推移,腹部會形成像斗一樣大的腫塊,在小腹上下左右都有根基,位於腸胃之外,這就是伏梁。還有一種病症叫做腸癖,症狀是身體、大腿都腫脹,並且環繞著肚臍疼痛,這兩種病症《內經》都嚴禁使用瀉藥,擔心病症雖然治好了,但後遺症卻還在。

暑病是因炎熱而引起的,不同的人體質不同,所以病症也會有差異。動則傷暑的人,會出現頭痛欲裂,燥熱發燒的症狀;靜則傷暑的人,即使躲避炎熱,也會出現肢體疼痛、頭痛、惡寒發熱的症狀。經書上說:「脈虛身熱」,又說:「心煩面垢,脈來弦細芤遲」,這些都是暑症的表現。如果脈象洪大而數,就不屬於暑症,也要注意區分。

痰熱痿虛風濕氣,細看彷彿之形;食積虛煩腳氣痰,孰論依稀之候。

痰症、熱症、痿症、氣虛、風濕,卒然而病,與中風同;食積、虛煩、腳氣、痰症與傷寒類,治各不同,症亦詳辨。

咳嗽有肺胃之名;積聚別臟腑之病。

有聲無痰曰咳,肺因火爍也。有聲有痰曰嗽,脾受濕浸也。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積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聚則其發無根,上下無所留止,蓋氣附於血,血依於氣,氣行則血亦行,氣鬱則血亦郁,故無定位,雖有七癥八瘕,總由食物所中,積聚而成也。

明結胸痞病之殊,考譫語鄭聲之異。

傷寒陽症,下之早者,乃為結胸;陰症下之早者,定成痞氣,蓋下早,則邪氣於胸。但按而痛者曰結胸;滿而不痛者,痞氣耳。譫語者,胃中濕熱,上乘於心也,心犯於熱,則神識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有獨語,有語言不休,有言亂者,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亦語是也。鄭聲者,言其聲之不正也。鄭聲多淫,正氣虛,故聲轉不正也。

白話文:

痰熱、痿症、氣虛、風濕,這些病症突然發作,跟中風很像;食積、虛煩、腳氣、痰症則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各不相同,需仔細辨別。

咳嗽分為肺胃之咳嗽,積聚則涉及其他臟腑。

有聲音卻沒有痰叫做咳,是肺部因火熱而引起的;有聲音也有痰叫做嗽,是脾臟受到濕氣浸潤所致。積聚是指五臟六腑積聚的病症,積聚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也局限於該部位。但氣血運行失調,則積聚會隨氣血流動,遍布全身,沒有固定的位置,即使有七癥八瘕,也是由食物積聚所致。

要清楚區分胸痞病的不同表現,也要注意譫語和鄭聲的差異。

傷寒陽症,如果早期下瀉,就會形成結胸;陰症如果早期下瀉,則會變成痞氣。這是因為下瀉過早,邪氣就會停留在胸部。按壓疼痛的叫做結胸,腹部脹滿不痛的叫做痞氣。譫語是胃中濕熱上犯心臟,心臟受熱導致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有獨自說話,有不停說話,也有語無倫次的,輕則睡夢中呢喃,嚴重則清醒時也說個不停。鄭聲是指聲音不正,因為正氣虛弱,所以聲音也變得不正。

九種心痛,五䲸淋病,苦便閉者,審陰結陽結,沾癃澀者,在上焦下焦。

心疼有九,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來去痛是也。唯風熱寒屬外所因,余皆屬內。更有婦人,惡血攻心,及卒中客忤,鬼擊屍疰,使人心痛,屬不內外因。然能食而便結尿赤,脈來洪數而口渴者曰陽結;尿清惡食,喜熱飲而脈沉遲者,曰陰結,是在臨證詳之。五淋者,氣砂血膏勞也。

蓋由膏粱濕熱之味過多,或用心太過,房勞無節,以致心腎不交,水火無制而成,名雖有五,屬熱處多,但有新久虛實之不同,在學者之臨症變通耳。癃者,小便閉澀。熱在上焦者,口渴,宜淡滲之劑;熱在下焦者,口不渴,治宜苦寒是也。

白話文:

心痛的原因有九種,分別是飲食不當、風寒暑熱、心悸、蟲積、疰病,以及來去不定之痛。其中風寒暑熱屬於外因,其他則屬於內因。另外,婦女因惡血攻心、中風、鬼擊、屍疰等,也會導致心痛,這些情況則不屬於內外因。至於辨別陰陽結,可以觀察患者是否能吃飯、便祕、小便顏色、脈象和口渴狀況。如果患者能吃飯,但便祕且小便赤紅,脈象洪數,口渴,則屬於陽結;如果患者食慾不振,小便清澈,喜歡喝熱水,脈象沉遲,則屬於陰結。

五淋是指氣淋、砂淋、血淋、膏淋和勞淋,通常是因過食膏粱厚味、濕熱過盛,或心神勞損、房事無度,導致心腎不交,水火失衡而引起。雖然有五種淋病,但大多屬於熱症,只是新舊、虛實有所不同,需根據患者情況臨證變通。

癃是指小便閉澀。如果熱在上焦,患者會口渴,宜用清淡滲濕的藥物治療;如果熱在下焦,患者不會口渴,則應使用苦寒的藥物治療。

疝症兮,寒熱不同;厥病兮,陰陽卻異。

疝有七,寒、水、㿗、狐、氣、血、筋也。熱在外,寒在內,則累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則囊縮,此三冬之氣也。虛實強弱不同,不越於寒濕熱之邪,故冒寒涉濕而得者,外因也。酷好酒面,內濕下著者,內因也。稟生於胎氣者,屬不內外因,總不外此三者而已。

厥病有陰有陽,陽厥時時手足溫,心煩便秘口乾論,始因便閉脈沉細,承氣柴胡皆可吞。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滑無煩秘,始緣利過脈沉伏,三建四逆症方對。

寒厥兮,秋冬多欲而得;熱厥兮,飲酒房勞所致。寒厥以涼劑清心,熱厥以溫劑補肺。

白話文:

疝氣的症狀,寒熱表現不同;厥病的症狀,陰陽表現也各異。

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蟲疝、狐疝、氣疝、血疝和筋疝。熱邪在外,寒邪在內,就會導致疝氣下垂,這是夏季的氣候特徵。寒邪在外,熱邪在內,就會導致疝氣縮回,這是冬季的氣候特徵。疝氣的虛實強弱不同,但最終都離不開寒濕熱三種邪氣。因此,受寒涉濕而導致疝氣,是外在原因。酷愛喝酒,內濕下垂,則是內在原因。至於先天胎氣不足所致的疝氣,則不屬於內外因,總歸也逃不出這三種原因。

厥病分為陰厥和陽厥,陽厥時常手足溫熱,心煩便秘口乾舌燥,起因是便秘導致脈沉細,可以服用承氣湯或柴胡湯。陰厥則表現為身體冰冷,熱氣無法回升,大小便通暢無便秘,起因是瀉痢過度導致脈沉伏,可以用三建湯或四逆湯治療。

寒厥多發生在秋冬季節,通常是因為過於寒冷所致;熱厥則多發生在飲酒勞累之後。寒厥可以用涼性藥物清心火,熱厥則可以用溫性藥物補肺氣。

厥,逆也,陰陽之氣逆而上行也。秋冬多欲而奪其精,陽氣衰於下,陰氣獨盛,則手足厥冷,是謂寒厥,治以溫湯浸之,或以涼劑清心火而愈。醉飽行房,精虛熱入,致陰氣衰於上,而陽獨盛,則手足熱,是謂熱厥,治熱以溫劑補肺是也。

屍厥兮,形若死,而脈動如常。

屍厥者,卒冒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此為外邪所幹,名曰屍厥。形如死屍,而脈動如常也。

息積兮,氣久逆而飲食如故。

凡腹內有形,脅下氣逆,頻噦不愈者,名曰息積。是積可導引,使氣流行而愈。蓋氣不在胃,故飲食如故也。若灸之,則內熱。藥之不到,刺之則瀉其經,轉成虛敗矣。

白話文:

「厥」指的是陰陽之氣逆流而上。在秋冬季節,人們如果過度放縱,消耗掉自己的精氣,那麼陽氣就會在身體的下部變得衰弱,而陰氣則會獨自旺盛。這時,就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寒厥」。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溫和的湯水來治療,或者使用涼性的藥物來清心火,這樣就可以恢復健康。

如果在酒醉飽餐後進行房事,導致體內精氣虛損,熱毒進入體內,使得陰氣在上部變得衰弱,而陽氣獨自旺盛,這時手腳就會變得熱熱的,我們稱之為「熱厥」。對於這種情況,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滋補肺部。

「屍厥」指的是人看起來就像死亡一樣,但是脈搏跳動卻如常。這是指突然遭受不正之氣的侵襲,導致手腳突然變冷,肌膚起雞皮疙瘩,臉色青黑。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所引起的,我們稱之為「屍厥」,看起來就像死去的人,但脈搏卻如常。

「息積」指的是長期的氣流逆向,而飲食照舊。如果腹部有異常物質,脹滿不適,且頻頻嘔吐,這被稱為「息積」。這個情況可以通過導引,讓氣流通暢來得到改善。因為氣並未在胃中,所以飲食仍然正常。但如果使用艾灸,則會內部發熱。藥物無法到達的地方,針刺則會洩掉經絡,最終導致虛弱的狀態。

無形而痛者,陽完而陰傷;有形不痛者,陰完而陽病。

《靈樞》云:無形而痛者,無攻其陽,陰受其傷故也。有形不痛者,無攻其陰,陽有所虧也。

陰陽俱傷,則形乍有而乍無,加以煩心,命曰陽虧而陰勝。

陰結者,便血;陽結者,肢腫。

陽主血,陰結者則下血。四肢為諸陽之末,陽結者故肢腫。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

筋得熱而作搐,故屈而難伸,骨傷,則伸而不屈也。

寒氣入胃,飲食衰;熱氣內蒸,肌肉削。

寒傷胃,則飲食不運;熱攻內,則津液消爍,而肌肉瘦削也。

胃中熱,則吞酸吐酸而作痞滿;腸中熱,則時痛時瀉而如熱湯。胃中寒而腸中熱,則腹脹而瀉黃如糜;胃中熱而腸中寒,則善飢而小腹脹痛。

白話文:

如果感覺到疼痛但看不見病灶,表示陽氣衰竭而陰氣受損;如果病灶看得見但沒有疼痛感,表示陰氣衰竭而陽氣生病。

《靈樞》說:看不見病灶就感到疼痛,是因為沒有攻擊陽氣,而是陰氣受到了損傷。看得見病灶卻沒有疼痛感,是因為沒有攻擊陰氣,而是陽氣有所虧損。

如果陰陽都受損,病狀就會時有時無,還會感到心煩,這叫做陽氣虧損而陰氣過盛。

陰氣凝結就會導致便血,陽氣凝結就會導致肢體腫脹。

陽氣主導血液,陰氣凝結就會導致血液從下身流出。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末端,陽氣凝結就會導致肢體腫脹。

手能彎曲卻不能伸直,說明病症在筋;手能伸直卻不能彎曲,說明病症在骨。

筋受到熱氣就會痙攣,所以會彎曲卻難以伸直;骨頭受傷,就會伸直卻不能彎曲。

寒氣進入胃部,就會導致飲食不消化;熱氣蒸騰,就會導致肌肉消瘦。

寒氣損傷胃部,就會導致飲食不能正常運作;熱氣攻入內部,就會導致津液消耗,肌肉變得瘦削。

胃中熱氣,就會感到吞酸吐酸,並且出現腹脹;腸中熱氣,就會時而疼痛時而腹瀉,排泄物像熱湯一樣。胃中寒氣而腸中熱氣,就會腹脹並且排泄黃色稀便;胃中熱氣而腸中寒氣,就會經常感到飢餓,並且小腹脹痛。

胃為水穀之海,猶之器然。濕熱在胃,飲食不得傳化,故吞吐酸水而為痞滿,猶穀肉在器中,濕熱鬱遏,易作酸臭也。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糟粕出焉。外寒內熱,則腹陣痛、陣瀉,而若熱湯,故腸胃和則無痛脹泄瀉之恙。經云:胃與大腸,皆屬陽明。燥火有餘則又有枯澀燥結之病矣。

三陽結兮成膈噎之疴。

三陽,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大腸熱結則大便燥,小腸熱結則血枯,膀胱熱結則津液涸,故三陽結者,前後閉澀,下即不通,則飲食不納而上逆也。

三陰結兮,為水腫之症。

三陰,謂足太陰脾、手太陰肺、足少陰腎也。脾虛不能制水,金衰不能生水,而肝木失其所養,則脹滿之症生,在滋化源以培根本。世俗利水之劑,皆如棋之用劫法也。

白話文:

胃就像一個容器,是容納食物和水分的地方。如果胃里有濕熱,食物就無法正常消化,所以會吐酸水,肚子也脹滿,就像食物在容器里,因為濕熱而腐爛發酸一樣。大腸負責輸送和消化食物殘渣,將廢物排出體外。如果外感寒邪,內有熱邪,就會肚子陣陣疼痛、腹瀉,而且排泄物像熱水一樣。經書上說,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經,如果陽明經燥熱過盛,就會出現便秘、口乾舌燥等症狀。

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都出現熱結,就會導致咽喉阻塞,飲食難下。

三陽經熱結會導致大腸熱結便秘、小腸熱結血枯、膀胱熱結津液枯竭。所以三陽經熱結,會造成前後不通,飲食無法進入,反而向上逆流。

三陰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都出現熱結,就會導致水腫。

脾虛無法控制水分,肺氣虛弱無法滋生水分,而肝木也因缺乏滋養而失調,就會出現腹脹等症狀,需要從根本上滋養和調理。世俗的利水藥物,就像下棋一樣,只會暫時解決問題,無法根治。

疸腫泄痢,多在地卑水濕之處。

東南地卑水濕,故濕熱鬱蒸,而尿黃、目黃、面腫、足腫之症常多。

渴閉癰瘍,常苦風高土燥之鄉。

西北風高土燥,燥則陰陽失其偏勝,而渴閉癰瘍之症不少也。

吐利腥穢,腸胃之寒熱有辨,屈伸不便,經絡之冷滯可知。

脾胃熱則吐利酸臭,寒則吐利腥穢,而四肢之屈伸作痛,則寒邪之滯於經絡也。

耳鳴、耳聾、由水虛火實;目昧、目腫,乃熱鬱氣閉。

耳鳴者,耳中如蟬之鳴也。聾則不聰而無所聞,火實則熱鬱於上,水虛則腎虧於下,清上實下,而真陰固邪熱散,即得治法矣。目昧,不明也。腫則赤眵膜脹也,血脈為邪熱所壅,不利於竅,則腫而昧,則水涸木衰而火熾也。

白話文:

濕氣重的低洼地區容易出現黃疸、水腫、腹瀉等症狀。

東南地區地勢低洼,濕氣重,容易導致濕熱鬱積,因此常出現尿液發黃、眼睛發黃、臉部和腳部腫脹等症狀。

乾燥缺水的風高土燥地區容易出現口渴、便秘、癰疽等症狀。

西北地區風高土燥,乾燥的環境容易導致陰陽失衡,因此常出現口渴、便秘、癰疽等症狀。

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需要根據腸胃的寒熱情況辨證;四肢屈伸不便,則是經絡受寒氣阻滯的表現。

脾胃熱則嘔吐腹瀉時會伴有酸臭味,脾胃寒則嘔吐腹瀉時會伴有腥穢味;而四肢屈伸疼痛,則是寒邪阻滯經絡所致。

耳鳴、耳聾可能是腎水不足、心火過旺造成的;眼睛模糊、眼腫則是熱氣鬱結、氣血不通的表現。

耳鳴是指耳朵裡像蟬鳴一樣的聲音。耳聾則是聽力下降,無法聽見聲音。火實則熱氣上炎,水虛則腎氣不足,上實下虛,因此需要清熱降火、補益腎水來治療。眼睛模糊是指視力下降,看不清楚。眼腫則是眼睛發紅、有分泌物,眼瞼腫脹。血脈被邪熱阻滯,不利於氣血流通,就會導致眼睛腫脹和視力模糊。這可能是由於水液不足,導致木氣衰弱,火氣旺盛所致。

吐血、衄血,乃肺胃之虧損,赤濁白濁,實坎離之未濟。

肺屬金,上應乎鼻;胃屬土,上應乎口。口鼻者,氣之門戶也。肺胃損傷,則血熱妄行,不吐血則衄血也。心屬火,象離;腎屬水,象火。赤濁者,心虛而熱也;白濁者,腎虛而有寒也。但可平調,不可峻治。

舌之於味,苦熱鹹寒,虛則淡,燥澀食酸。

口舌者,一身吐納之都門,臟腑榮養之要道也,故熱則口苦,寒則口咸,虛則口淡,燥則口澀,宿食則口酸。臟氣偏勝,味應於口也。

目之於色,黃赤者熱,白為寒,青黑者痛。

病色之見於面者,黃赤為熱,白為寒;又曰:為脫血、為食積。而青黑則屬痛也。

白話文:

吐血、流鼻血,都是肺和胃功能衰弱的表現,血色偏紅或偏白,代表著水火失衡,尚未達到平衡狀態。

肺屬於金,與鼻子相通;胃屬於土,與嘴巴相通。嘴巴和鼻子是身體呼吸的門戶。肺胃損傷,就會導致血熱妄行,如果不吐血就會流鼻血。心屬火,像離卦;腎屬水,像坎卦。血色偏紅,代表心臟虛弱,有熱症;血色偏白,代表腎臟虛弱,有寒症。治療時應該平和調節,不可急功近利。

舌頭對味道的感受,苦味代表熱,鹹味代表寒,甜味代表虛,澀味代表燥,酸味代表積食。

嘴巴和舌頭是身體呼吸吐納的門戶,也是五臟六腑吸收營養的重要通道。因此,嘴巴苦味代表身體有熱症,嘴巴鹹味代表身體有寒症,嘴巴淡味代表身體虛弱,嘴巴澀味代表身體乾燥,嘴巴酸味代表身體有積食。臟腑功能偏盛,就會在嘴巴中表現出相應的味道。

眼睛對顏色的感受,黃色或紅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青色或黑色代表疼痛。

疾病的顏色表現於面部,黃色或紅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也有人說,白色代表失血或積食。而青色或黑色則代表疼痛。

體熱如炙者,久則肉削,身寒如冷者,病名骨痹。人有身熱如火炙者,乃陰虛陽盛,久當肉削。人有身寒如水者,陽不能回,衣不能溫,乃太陽氣衰,久則髓不生筋,而肢節拘攣也。

膽移熱於腦,是曰鼻淵;膀胱移熱於小腸,用稱口糜。

鼻淵者,鼻流濁涕,如淵泉也,宜辛夷丸。口瘡糜爛,膀胱之熱,移於小腸而然。

厥心痛者,客寒犯胃。手足和者,溫散之。

厥心痛者,胃脘當心而痛也。手足和則寒猶客而未甚,草豆蔻丸發散之即已,若心則不受病也。真心痛者,手足寒至節即死。

白話文:

身體發熱像被火烤一樣,時間久了就會消瘦;身體冰冷像浸在水裡一樣,疾病叫做骨痹。人體如果熱得像火烤,是因為陰虛陽盛,時間久了就會消瘦。人體如果冷得像浸在水裡,陽氣無法回升,穿再多衣服也無法溫暖,這是太陽氣衰弱,時間久了就會導致骨髓無法生長筋脈,四肢關節就會變得僵硬。

膽囊的熱氣傳到腦部,叫做鼻淵;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叫做口糜。

鼻淵的症狀是鼻涕濁黃,像泉水一樣流不停,可以用辛夷丸治療。口糜的症狀是口腔潰爛,這是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造成的。

心臟突然劇烈疼痛,是因為寒邪侵犯胃部。四肢冰冷,但還不至於很嚴重,可以用草豆蔻丸驅散寒邪,如果只是四肢冰冷,心臟沒有受影響,就不會生病。如果心臟真的疼痛,四肢冰冷到關節,就會死亡。

真頭痛者,入連於腦,爪甲黑者,莫醫已。

顛頂苦痛,寒氣客於巨陽經也,藥用藁本而可愈。真頭痛者,旦占夕死,醫奈之何?

足膝屈弱曰腳氣,腫痛者,濕多熱甚。

腳氣由濕熱注於其經,先痛後腫者,氣傷血也,重用川芎,以散血中之氣。先腫後痛者,血傷氣也,重用犀角,以利氣中之血,而去熱燥濕,尤不可無。

腰痛不已曰腎虛。脞閃者,氣滯血凝。

腎虛腰痛,轉側不能,痛引項脅,而俯仰皆滯,補腎湯、青娥丸主之。脞閃而痛,則氣滯血凝,行氣行血自已。

白話文:

頭真的痛到不行,表示病氣已經侵入腦部,指甲都變黑了,那就沒救了。

頭頂劇烈疼痛,是寒氣侵犯陽經,用藁本就能治癒。頭真的痛到不行,早上痛晚上就可能死,醫生也無能為力。

腳踝和膝蓋無力,叫做腳氣,腫痛的話,就是濕氣重熱氣盛。

腳氣是由濕熱侵入經脈引起的,先痛後腫是氣虛傷血,要用川芎來散開血裡的氣。先腫後痛是血虛傷氣,要用犀角來疏通血裡的氣,去除熱氣和濕氣,尤其不能沒有犀角。

腰痛不止叫做腎虛。閃腰是氣滯血凝。

腎虛導致腰痛,翻身困難,疼痛蔓延到脖子和肋骨,彎腰抬頭都很難,補腎湯、青娥丸可以治療。閃腰疼痛,就是氣滯血凝,疏通氣血就能自己好。

手麻有濕痰死血,手木緣風濕氣虛。

濕痰死血,阻滯隧道,而氣不流通故麻。風濕氣虛,而氣不充於手故也。

淋瀝而欲通不通,氣虛者,清心蓮子。

淋瀝者,小便滴瀝而澀痛也。有砂、膏、血、肉、石五種,大抵總屬於熱。若氣虛而脅熱者,宜清心蓮子飲。

便血有先糞後糞。陰結者,平胃地榆。

便血,大便出血也。雖有先糞後糞,總由七情六淫,酒色炙煿,致傷腸胃也。但覺氣陷,以補中益氣湯加減。陰結,用平胃地榆湯主之。

白話文:

手麻與手木的中醫解釋:

手麻 的原因可能是「濕痰死血」:濕痰和死血阻礙了經絡,導致氣血流通不暢,所以手麻。

手木 的原因可能是「風濕氣虛」:風濕入侵,氣血不足,導致手部氣血不充盈,因此手木。

淋瀝的治療:

淋瀝 指的是小便滴滴答答,排尿困難且伴隨疼痛。淋瀝的症狀可能由砂、膏、血、肉、石五種因素引起,一般來說,都屬於熱證。

如果患者氣虛且脅肋有熱,可以用「清心蓮子飲」來治療。

便血的治療:

便血 指的是大便帶血,可能是先排便後出血,也可能是在排便過程中出血。

便血的原因 通常是由七情六慾、過度飲酒、辛辣飲食等導致腸胃受損所致。

如果患者感覺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

如果患者是陰結導致的便血,可以用「平胃地榆湯」來治療。

遺尿者,虛寒;癃閉者,熱壅。

尿者,心腎二經之所傳送也。心腎氣虛,陽氣衰冷,故膀胱不約而遺,癃則不通,熱壅於胞也。

溲便不利謂之關,飲食不下謂之格,陰陽有所偏乘,脈息緣而覆溢。

關格者,欲升不升,欲降不降,膈中填塞不通也。關則不得大小便,格則不得下食,經云: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現九分而浮。九,陽數;浮,陽脈,是其常也。過於常與不及乎常,皆病脈也。若陽不營於陰,陰遂上出,而溢於魚際,以格拒之,此陰乘陽位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現一寸而沉。

寸十,陰數;沉,陰脈,過與不及乎本位,皆病。若陰至下陷而覆於尺以格拒之,此陽乘陰位之脈也,故曰:覆溢不病而死者也。

白話文:

遺尿是因為身體虛寒,而排尿困難則是因為熱氣阻塞。

尿液是心臟和腎臟經絡運送的,如果心腎氣虛,陽氣衰弱寒冷,膀胱就會不受控制地遺尿,而排尿不暢則是因為熱氣阻塞在膀胱。

大小便不順暢叫做關,吃不下東西叫做格,陰陽失衡,脈象就會出現異常。

關格是指身體內部氣血運行不暢,上下不通。關則導致大小便不通,格則導致吃不下東西。經書上說:關的脈象,是陽氣活動的表現,脈象應該浮在九分位置。九是陽氣的數目,浮是陽脈的特性,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陽氣過盛或不足,都是病態的脈象。如果陽氣不能滋養陰氣,陰氣就會向上溢出,在魚際穴出現,而格就是阻擋它,這是陰氣佔據陽氣位置的脈象。關的後面的脈象,是陰氣活動的表現,脈象應該沉在寸關尺三寸位置。

一寸是陰氣的數目,沉是陰脈的特性,如果陰氣過盛或不足,都是病態的脈象。如果陰氣下降過度,沉陷在尺脈位置,而格就是阻擋它,這是陽氣佔據陰氣位置的脈象,所以說:覆溢不治而亡。

瘧始於暑傷,風邪客於營衛,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

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必作瘧,瘧者,凌瘧乎,精神之名也。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又云:發於夏至後處暑前者,近而暴也,受病淺;發於霜降後,遠而痎也,受病深。然有寒熱不同,氣血各異。但熱不寒,痹瘧也,清肌解表可以愈之。寒多熱少,邪勝氣虛也,名曰寒瘧,惡血主之。

熱多寒少,暑瘧也,大小柴胡清脾飲之後,方可截藥。然發於下午陰分者,屬臟病,截之不應,必須血藥,引入陽分,方可截之,庶無害於元氣也。

痢因乎濕熱,瘀積於腸胃,干於氣則白,干於血則赤。

白話文:

瘧疾的發病原因是暑氣傷害身體,風寒侵入營衛,如果侵入陽氣則會發熱,侵入陰氣則會發寒。

經書中記載:夏天出汗少的人,秋天容易得瘧疾。瘧疾是精神受傷的疾病,症狀輕微的每天發作,症狀嚴重的隔天發作。又說:在夏至後處暑前發作的瘧疾,症狀較輕,病程短;在霜降後發作的瘧疾,症狀較重,病程長。雖然發病時間不同,但寒熱症狀和氣血狀況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只有發熱沒有發寒,是屬於痺瘧,可以清熱解表治療。如果寒多熱少,是邪氣過盛、氣虛的表現,叫做寒瘧,可以用補血藥治療。

如果熱多寒少,是屬於暑瘧,需要先用大小柴胡湯清解脾胃,才能用藥截斷病情。但是如果在下午陰氣盛的時候發作,屬於臟腑病變,直接截斷病情可能會無效,必須使用活血藥,將藥力引導到陽氣所在的部位,才能有效治療,避免損害元氣。

痢疾是濕熱積聚在腸胃所致,如果影響到氣血,則會導致大便發白;如果影響到血液,則會導致大便發紅。

痢由感受風寒暑濕之氣,傷於脾胃,瘀積於臟腑,而腸中所積之滯下,故古以滯下為名。有赤有白,有赤白雜下,有如豆汁魚腦,塵腐屋漏水,其色不一,不可單用淡滲之劑,獨利小便,亦不可湊用兜澀及巴霜毒藥下之。仲景云:表協風寒者汗之,身有熱者疏之,在裡者下之,內寒者溫之,虛者補之,在上者湧之,小水不通者分導之,是在因證而用活法,不可拘於一定也。

諸痿生於肺熱葉焦,喉痹皆緣陰陽內結。

痿因內臟不足,治法必資陰陽,蓋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無擇主,以補虛清熱,不易之論也。

喉痹者,喉中氣脈不通也。手少陰心,君火也;手少陽三焦,相火也。二經之脈並絡於喉間,故熱則氣結,甚則腫脹不通而死。

白話文:

痢疾是由於感受風寒暑濕之氣,傷了脾胃,導致瘀積在臟腑,而腸中積存的穢物排出,所以古人稱之為「滯下」。痢疾的顏色有紅色、白色、紅白雜色,有的像豆汁、魚腦、塵土、腐爛物、屋漏水,顏色不一,不能單用淡滲的藥物,只利小便,也不能亂用兜澀及巴霜毒藥來下瀉。張仲景說:「表證伴隨風寒者,要出汗;身體有熱者,要疏散;病在內者,要瀉下;內寒者,要溫暖;虛弱者,要補益;病在上者,要向上引導;小便不通者,要分導通利。」這就是根據病因和症狀來用藥的方法,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模式。

各種痿症都是因為肺熱葉焦而引起的,喉痹則都是因為陰陽內結而導致。

痿症是因為內臟不足而引起的,治療方法必須依靠陰陽,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負責滋潤筋脈,束縛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所以治療痿症,必須根據主症來補虛清熱,這是不可變的原則。

喉痹是指喉嚨氣脈不通暢。手少陰心經是君火,手少陽三焦經是相火,兩經的經脈都交匯於喉嚨,所以發熱就會導致氣血凝結,嚴重時就會腫脹不通暢而危及生命。

肺病面白而不澤,因知六脫所致。

六脫者,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也。臟病身熱而可驗,當水五按須知。

五臟身熱,其狀各異。肺熱則咳嗽而作寒熱,瀉白湯、涼膈散可用。心熱者,熱在血脈,甚於日中,心煩而噦,掌中發熱,黃連瀉心湯,導赤散可愈。脾熱,熱在肌肉,遇夜更甚,嗜臥而怠惰,四肢不收,動而無力,瀉黃散症也。肝熱,脈弦便難,胸脅滿悶,多怒多驚,筋痿不能收持,寅卯時更甚,宜瀉青丸,柴胡飲之屬。腎熱,脈來沉數,熱蒸而骨中如蝕,地黃丸、滋腎丸宜求。

白話文:

肺部生病的人,臉色蒼白沒有光澤,就知道是六脫造成的。

六脫指的是: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內臟生病導致發燒,可以通過觀察身體狀況來判斷。判斷時要根據五臟對應的身體部位,以及其表現來確定。

五臟發燒,各自有不同的症狀。肺熱會導致咳嗽,並伴隨寒熱交替,可以用瀉白湯、涼膈散治療。心熱的熱在血脈,尤其是在白天中午的時候更明顯,病人會感到心煩意亂,並且容易反胃,手掌心發熱,可以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治療。脾熱的熱在肌肉,尤其是在晚上更嚴重,病人會嗜睡懶惰,四肢無力,行動困難,這就是瀉黃散的症狀。肝熱的脈象弦數,排便困難,胸脅部感到滿悶,容易生氣和驚恐,筋骨無力,無法控制,尤其是在寅卯時(凌晨1-3點)更嚴重,可以用瀉青丸、柴胡飲等藥物治療。腎熱的脈象沉數,患者會感到熱氣蒸騰,骨頭好像被腐蝕一樣,可以用地黃丸、滋腎丸治療。

五按者,按五臟之脈息也。

治五郁六郁,審六淫五惡。

郁者,滯而不通之義也。經云:木鬱達之。達者,謂令其調達也。如肝性急,怒氣逆,胸滿脅脹而火炎者,治以苦寒辛散不愈,以升發之劑達之。又如久風入中,而為飧瀉,或不因風入,而清氣在下,以致飧泄,則以清揚之劑達之,謂木得舒暢,而條達也。火鬱發之,發者汗之也。

如腠理外閉,邪熱拂鬱,則解表取汗以發之。又如龍火內郁,非苦寒之劑可收,汗之以窮其勢,如東垣升陽散火湯是也。金鬱泄之。泄者,滲泄而利小便也。金受火爍,而滲道閉,滋以利之。又如肺氣膹滿,宜利肺之劑,以疏通之,亦泄也。土鬱奪之,謂攻下使無壅滯,如邪熱入胃,宜鹹寒以攻之,如中滿腹脹,濕熱內甚,不能頓除者,則劫奪其勢而衰之也。水鬱折之,伐而挫之,制其沖逆也。

白話文:

五按者,按五臟之脈息也。

五按,是指透過按壓來探察五臟的脈息。

治五郁六郁,審六淫五惡。

治療五臟郁滯和六種外邪所引起的郁滯,要仔細辨別六淫和五惡。

郁者,滯而不通之義也。經云:木鬱達之。達者,謂令其調達也。如肝性急,怒氣逆,胸滿脅脹而火炎者,治以苦寒辛散不愈,以升發之劑達之。又如久風入中,而為飧瀉,或不因風入,而清氣在下,以致飧泄,則以清揚之劑達之,謂木得舒暢,而條達也。

郁滯,指的是氣血流通不暢的狀態。經書上說:木郁則需達之。達,是指讓它舒展通暢。比如肝性急躁,怒氣上衝,胸悶脅肋脹痛,伴有火熱症狀,治療就要用苦寒辛散之藥,效果不好就用升發之劑讓它通暢。又比如久風入體,導致消化不良腹瀉,或者不是因風入體,而是清氣下陷導致腹瀉,就要用清揚之劑讓它舒展,讓氣血流通,就像樹木得到舒展,枝葉才會舒暢一樣。

火鬱發之,發者汗之也。

火郁則需發之,發指的是讓它發散,也就是出汗。

如腠理外閉,邪熱拂鬱,則解表取汗以發之。又如龍火內郁,非苦寒之劑可收,汗之以窮其勢,如東垣升陽散火湯是也。

比如皮膚腠理閉塞,外邪熱氣郁結,就要用解表發汗的方法讓它發散。又比如心火內郁,單靠苦寒之藥難以收斂,就要用發汗的方法將其耗散,就像東垣的升陽散火湯一樣。

金鬱泄之。泄者,滲泄而利小便也。金受火爍,而滲道閉,滋以利之。又如肺氣膹滿,宜利肺之劑,以疏通之,亦泄也。

金郁則需泄之,泄指的是滲泄,也就是利尿。比如金氣受火灼,導致滲道阻塞,就要滋潤它,讓它利尿通暢。又比如肺氣鬱滿,就要用利肺之劑疏通它,這也是泄的方法。

土鬱奪之,謂攻下使無壅滯,如邪熱入胃,宜鹹寒以攻之,如中滿腹脹,濕熱內甚,不能頓除者,則劫奪其勢而衰之也。

土郁則需奪之,指的是攻下,讓它不致阻塞。比如邪熱侵入胃部,就要用鹹寒之藥攻之。又比如腹脹滿,濕熱內盛,不能一次消除,就要劫奪其勢,使之衰弱。

水鬱折之,伐而挫之,制其沖逆也。

水郁則需折之,指的是用藥物伐之,挫之,制止它沖逆上犯。

总结: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中针对五臟六腑郁滯的治疗方法,即五按、五郁六郁,并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郁滞类型的治疗方法,分别为达、发、泄、夺、折。

此外,文中也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即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水之所不勝者唯土,土衰受侮,治宜實脾,或勢旺而不能制,則宜泄水之藥,如開鬼門,潔淨府之法,正以挫折其氾濫之勢。

丹溪廣論六郁,曰:氣鬱,胸脅痛而脈沉;濕鬱,關節痛而陰寒發;熱鬱,胸煩悶而小便赤;痰鬱者,動則喘急而脈滑;血鬱者,能食便紅而肢痿;食鬱則噎酸惡食而腹飽也。六淫者,陽淫熱疾,陰淫寒疾,風淫末疾,(末,四肢也,寒則筋攣、骨痛,熱則痿緩不收。)雨淫腹疾,濡泄,濕氣也;晦淫惑疾,晦邪所淫,精神營惑也;明淫心疾,狂邪重盛,譫妄多言也。五惡者,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也。

明四海,識強弱,辨五官,知逆從。

白話文:

水克制不了土,若土虛弱受到侵犯,就要滋補脾胃。如果水勢強盛,無法被土制約,就需要用利水藥物來排泄水氣,例如開鬼門、潔淨府的方法,都是為了阻擋水氣泛濫。

丹溪先生在《丹溪心法》中論述六郁,分別是:氣郁,胸脅疼痛,脈沉;濕郁,關節疼痛,陰寒發作;熱郁,胸悶煩躁,小便赤;痰郁,活動時喘急,脈滑;血郁,能吃但大便帶血,肢體萎軟;食郁,則噎住、泛酸、厭食,肚子卻飽脹。六淫是指:陽淫引起熱病,陰淫引起寒病,風淫引起末疾(末指四肢,寒則筋攣骨痛,熱則萎軟無力);雨淫引起腹疾、泄瀉,濕氣所致;晦淫引起惑疾,晦邪入侵,精神恍惚;明淫引起心疾,狂邪盛行,胡言亂語。五惡是指: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

要明辨天地四海,識別強弱,辨別五官功能,知曉逆順之道。

四海者,腦為髓海,胃為水穀之海,膻中為氣海,肝為血海。得強則無病,失強則生病。五官者,鼻乃肺之官,目乃肝之官,口乃脾之官,舌乃心之官,耳乃腎之官,即從逆可知其病也。

辨腸覃兮,清氣聚而濁氣結,久如孕結,按則堅而推則移。

大腸以傳道為職,肺之腑也,肺主氣,氣溫則泄,氣寒則凝,寒容於大腸,故衛氣不營,若有所繫,而結瘕在腸,久而不已,是名腸覃。覃,延也,故必氣散則清,氣聚則濁,延之之久,小漸益大,至鼓其腹,則如孕懷於身,按之堅而推之可動者是也。

破傷風,休作小看,有和解表裡之分。內虛而熱,郁者可畏。牙齒痛亦為大患,有脾腎虛盛之別,裡實而濕者何妨?

白話文:

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腦海是精華的海洋,胃是食物的海洋,胸腔是氣的海洋,肝臟是血液的海洋。這些器官強健,人就健康,虛弱就會生病。五官分別對應五臟六腑,鼻子是肺的門戶,眼睛是肝的門戶,嘴巴是脾的門戶,舌頭是心的門戶,耳朵是腎的門戶,觀察它們的狀態就能知道身體哪裡出了問題。

腸覃是一種疾病,會導致體內清氣聚集,濁氣凝結,久而久之就像懷孕一樣,按壓會感到堅硬,推動還能移動。

大腸負責傳輸排泄,是肺的腑臟,肺主氣,氣溫則順暢排出,氣寒則凝結。寒氣積聚在大腸,就會阻礙衛氣運行,就像被什麼東西束縛住一樣,導致腸道結塊,時間久了就不會消散,這就是腸覃。覃字有延續的意思,所以寒氣散開就會清氣,凝結就會濁氣,時間久了就越來越大,肚子鼓起來就像懷孕了一樣,按壓堅硬,推動能移動。

破傷風不可小覷,有表裡兩種症狀。內虛而熱,鬱結者最為可怕。牙齒疼痛也是大問題,有脾腎虛盛的區別,裡實而濕者不必擔心。

破傷風者,卒暴傷損,風襲之症也。傳播經絡,能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張,口禁不開,河間分表裡作汗下,半表半裡作和解,法但不可使邪氣入臟則生矣。齒者骨之餘,腎主之,雖縱欲而陰虛,嗜味以為補,而手足陽明之火勝於內,故作牙痛,以辛香燥劑從治,固能快於一時,而終不若抽薪固精之妙也。

刀斧刀傷,打撲墮跌,皮不破而瘀血停積,攻利為先肌肉破而亡血過多,止疼兼補。

有形之物所傷,筋骨血肉受病,察其輕重以調平之。攻補兩□盡之矣。

更思陽施陰化而成妊,三月嘔而不食,由精化生百日傷味也。九月喑而不言,由氣不營,生後即痊焉。

白話文:

破傷風是突然受到外傷,被風邪侵襲所引起的疾病。風邪會沿著經絡傳播,導致寒熱交替出現,身體僵硬,嘴巴張不開。治療上,根據病情的深淺,可以用發汗、瀉下、和解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防止邪氣侵入臟腑。牙痛是骨頭的餘氣受損,由腎臟主宰,縱慾導致陰虛,或嗜食辛辣以補身體,都會導致手足陽明經的火氣內盛,進而引起牙痛。雖然辛香燥熱的藥物可以暫時止痛,但不如從根本上調理腎氣,滋陰固精更有效。

刀斧刀傷、打撲跌倒,如果皮肉未破而瘀血停積,就應該以攻利的方法為主;如果肌肉破裂,失血過多,就應該以止痛兼補的方法治療。

無論是外傷導致筋骨血肉受損,都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以調和阴阳的方式治療,攻補兩方面都要兼顧。

此外,懷孕初期,因為陽氣施養陰氣而形成胎兒,所以會出現嘔吐不食的症状,這是因為精氣化生胎兒的緣故。懷孕九個月時,因氣血不足,可能會出現失聲,但生產後就會自然恢復。

精氣血內結,穢腐攻胃,五味居然不入,乃百日傷味也。妊至九月,氣不營養,知不能言,口喑,不須治之,待兒生後,復如常也。

乃知血為身之本,氣為體之充,氣滯痿厥者,當行導引,氣血凝滯者,宜用熨蒸,此病機之要略,在學者之推尋,姑撮言以攄一得,庶彷彿以鏡病情。

白話文:

當體內精氣血凝結在一起,污濁之物侵襲胃部,導致五味都難以入口,這是長久以來飲食失調造成的結果。懷孕到九月時,氣血無法正常滋養,導致無法說話,嘴巴閉塞,不用特意治療,等到孩子出生後,就會恢復正常。

由此可知,血是身體的根本,氣是身體的充盈之物。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無力的人,應當進行導引運動;氣血凝滯的人,應該用溫熱療法。這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需要學習者用心探究,我僅僅是簡單概述,希望能像一面鏡子一樣,讓大家對疾病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