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傷暑全書卷之二 (13)

回本書目錄

傷暑全書卷之二 (13)

1. 陶節庵

二月四月。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則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是知時行寒疾與溫熱二病,所論陽氣盛衰時月則同。至於論暴寒之寒,與伏寒已變之寒,自是相違。名不正則言不順矣。仲景又云: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要在辨其病源,寒熱溫三者之殊,則用藥之冷熱判然矣。

按:南陽發「變」字大有慧心,至於伏寒之誤,南翁亦灼然知其然,而不敢明攻其非,恐起襲聞者議耳。乃亦為非時寒疾,以破其惑。始自東垣設寒疫一款。皆可羽翼《內經》,啟蒙萬世也。

溫病辨

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如太陽症,頭疼惡寒,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

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惡寒而反渴者,溫病也。明其熱自內達外,無表症明矣。

按:傷寒傳經,由腑入臟,由陽入陰。溫病不傳經,止中一二經,或乘某經火,或乘某經虛,被春時寒氣所中,自內發外,而作寒熱等症。或中腑則腑病,或中臟則臟病。不論日期始終,惟此一二經。《內經》言:惟經所動,隨經而取。自是明明斷案。節庵分經良是,而以過太陽經不傳別經定為溫病。此辨別寒溫之口訣所當佩服者。

辨惡寒

論曰:惡寒否乎?曰:傷寒自冬月風寒而成,外則有嚴寒惡風之症。既名為溫,則無此症矣。曰:然則子之言,何所據乎?曰:據乎經耳。經曰: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不惡寒,則病非因外來,渴則明其自內達表。

按:冬月傷寒,由於外感而惡寒是矣。曰:溫症不惡寒非也。蓋溫症緣陽氣發暢,為春時風寒所迫,雖系內熱,亦由外感。故亦有惡寒等症,豈獨溫即暑病,亦有此症。蓋暑屬外火傷於臟腑,內外炎炎,故熱極戰慄,而成惡寒。醫不知,遂為傷寒,不可不詳辨也。

辨溫暑涼寒諸症

論曰:傷暑與傷寒俱有熱,若誤作傷寒治之,則不可。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渴加石膏、知母,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夫傷寒二字,蓋冬時天氣嚴寒,以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人觸犯之,即時病者為傷寒。乃有惡寒頭疼、發熱之症。故用麻黃、桂枝發散表中寒邪,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症?如或頭疼惡寒表症皆除,而反見譫語怕熱、燥渴、大便閉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熱愈,有何怪症?其餘春夏秋三時,雖有惡寒身熱、頭疼,亦微,即為感冒。

白話文:

二月和四月,這時候陽氣還很弱,容易被寒邪所傷,如果生病發熱,病情會比較輕微。五月和六月,陽氣已經旺盛,如果被寒邪所傷,生病發熱則會比較嚴重。七月和八月,陽氣開始衰弱,如果被寒邪所傷,生病發熱也會比較輕微。由此可知,時行的寒病和溫熱病,它們所論述的陽氣盛衰和月份是一致的。但是,對於突然發生的寒邪和潛伏體內已經變化的寒邪,它們的性質是不同的。如果名稱不正確,那麼說的就不合道理了。張仲景也說過,這種疾病和溫病、暑病很相似,只是治療方法不同而已。

關鍵是要辨別疾病的根源,區分寒、熱、溫這三種疾病的不同,這樣用藥的寒涼或溫熱才能夠明確。

註解:南陽(張仲景)提出「變」這個字,很有見解。至於潛伏寒邪的錯誤,南陽先生也清楚地知道,只是不敢直接批評,怕引起別人的議論。所以他才用非時令的寒病來破除這種迷惑。最早是李東垣設立了寒疫這一項,這些都能夠輔助《內經》,啟發後世。

溫病辨

《黃帝內經》說:溫病的脈象,在各個經絡中運行,難以確定在哪一條經絡出現異常。應該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判斷。

例如太陽經的病症,有頭痛、怕冷的症狀,經過發汗或瀉下的治療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反而診斷出寸脈和尺脈都是浮脈,這就是太陽經的溫病。

這種病是過了時令才發病的,不在表證。而且已經經過發汗或瀉下治療,也不屬於表證。《黃帝內經》說:不怕冷反而口渴的,就是溫病。這說明熱是從體內向外發散的,沒有表證的表現。

註解:傷寒病傳變經絡,是由腑傳入臟,由陽經傳入陰經。溫病不傳變經絡,只停留在一個或兩個經絡,有時是侵犯某個經絡的火,有時是侵犯某個經絡的虛弱部位,被春天的寒氣所傷,從體內向外發病,表現出寒熱等症狀。有時侵犯腑就出現腑的病症,有時侵犯臟就出現臟的病症。不論發病時間的先後,只是停留在這一兩個經絡。《黃帝內經》說:病邪只在經絡運行,根據所在的經絡來判斷。這就是明確的診斷依據。陶節庵分經絡的說法很好,但是他以病邪經過太陽經而不傳變到其他經絡就判斷為溫病,這種辨別寒溫病的口訣值得學習。

辨惡寒

有人問:溫病會怕冷嗎?回答說:傷寒病是從冬天感受風寒引起的,所以會有嚴重的怕冷症狀。既然是溫病,就不會有這種症狀了。問:那麼你的說法有什麼依據呢?回答說:依據的是經典。《黃帝內經》說:太陽經病,發熱不怕冷反而口渴的,就是溫病。不怕冷,說明疾病不是從外界來的。口渴,說明是從體內向外發散的。

註解:冬天的傷寒病,是因為感受外邪而怕冷。有人說:溫病不會怕冷,這是不對的。溫病是因為陽氣發散暢達,受到春天風寒的侵襲,雖然是內熱,也是因為感受外邪。所以也會有怕冷的症狀。不僅溫病如此,暑病也會有這種症狀。暑邪屬於外來的火熱之邪,傷及臟腑,內外都是熱的,所以熱到極點就會戰慄,形成怕冷的現象。醫生不了解,就當作傷寒來治療,這需要仔細辨別。

辨溫暑涼寒諸症

有人問:中暑和傷寒都有發熱的症狀,如果誤當成傷寒來治療就糟糕了。回答說:寒邪傷形體,熱邪傷氣。傷寒病會怕冷,脈象是浮緊的,中暑則不怕冷,脈象是虛弱的,這就是它們的不同。經典說:脈象盛大,身體發冷,是傷寒病。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中暑,治療應該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就加石膏、知母,或用人參白虎湯。如果持續陰雨,濕氣盛行,就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而又受到重傷,就用清暑益氣湯治療。

所謂「傷寒」這兩個字,指的是冬天天氣寒冷,水結冰,地凍裂,形成一種具有殺傷力的氣。人如果觸犯到這種氣,立即就會生病,這就是傷寒。會有怕冷、頭痛、發熱等症狀。所以用麻黃、桂枝來發散表面的寒邪,自然會退熱、身體涼爽,不會有什麼變症。如果頭痛怕冷的表症都消除了,反而出現胡言亂語、怕熱、口渴、大便不通的症狀,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大便通暢了,熱也就消退了,不會有什麼奇怪的症狀。至於春夏秋三季,雖然也有怕冷、身熱、頭痛的症狀,但都比較輕微,只是一些感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