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傷暑全書卷之二 (12)

回本書目錄

傷暑全書卷之二 (12)

1. 方古庵(附余暑論)

論曰:寒則傷形,熱則傷氣。何以言之?人與天地同一橐籥。夏月天之氣浮於地表,則人之氣浮於肌表。況被盛暑所傷,膚腠疏豁,氣液為汗發泄於外,是表裡之氣俱虛矣。不善攝生者,暑熱傷於外,生冷戕於中。若之何而能運化也?是以水穀停積而為濕熱,發為嘔吐,為泄瀉,甚則吐瀉俱作而揮霍悶亂也。若不即病,濕熱怫鬱於肉,他日為瘧為痢之所由矣。

今大順散非治暑熱之藥,乃治暑月飲涼過多,為病之劑也歟。

按:此論精當,但大順散不可輕用。

白話文:

論述如下:寒冷會傷害身體,酷熱會損耗元氣。為什麼這樣說呢?人與天地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相同的。在夏季,天氣的熱氣飄浮在地面之上,同樣地,人的氣血也會飄浮在肌膚表面。如果再受到酷暑的侵害,皮膚毛孔變得疏鬆,氣血和津液隨著汗水大量排出體外,這就導致了身體內外的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對於不懂得養生的人來說,外部受到暑熱的傷害,內部又被冷飲所侵襲。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還能正常運化食物呢?因此,食物停滯不消化,轉而形成濕熱,引發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讓人感到極度的昏悶混亂。即使當時不發病,濕熱鬱結在肌肉組織中,將來也會成為瘧疾或痢疾的根源。

現在,大順散並不是治療暑熱的藥物,而是用來治療在夏天飲用過多冷飲導致疾病的藥方。

考證:這個理論精確恰當,但是大順散不可以隨便使用。

2. 王節齋(附余暑論)

論曰:夏至日後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之經。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症,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痢。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按:節齋此論,氣脈症方俱備,種種精妙。暑月可錄一通於座右。古庵、節齋以世代不宜列此。因原系丹溪附余,姑附之。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討論中指出:從夏至日開始,因熱生病的就是暑熱。所謂的暑,就是相火在運作。在夏季,人們感受到這種暑熱,它會從口齒進入,進而影響到心包絡這條經脈。其脈象可能是虛弱,或是浮大而散開,又或者是弦細芤遲。這是因為熱氣傷害了正氣,導致氣力消耗,脈象也就變得虛弱。其病症表現為出汗頻繁,呼吸急促且口渴,安靜時卻多話,身體發熱且煩躁,胸口疼痛,極度口渴想喝水,頭疼並自發出汗,感到疲倦乏力且氣短,有時甚至會出現下血、黃疸和生斑的情況。更嚴重的是,火熱過盛壓制了肺金,無法平衡肝木,導致抽搐昏厥,失去知覺。

治療暑熱的方法,最好的是清心利小便。由於暑熱傷害了氣,所以補充元氣是治療的重點。另外,也有患者會出現怕冷,或是四肢冰冷,嚴重者會陷入昏迷,出現霍亂吐瀉,痰多嘔吐,腹痛瀉痢等症狀。這些並不是暑熱直接造成的傷害,而是因為暑熱引發的其他疾病。由於這些疾病是因為暑熱而來,因此也被稱為暑病。然而,它們的治療方法與直接的暑熱治療不同。

根據以上討論,節齋對暑熱的氣脈症狀及治療方式都有全面的描述,其中種種分析十分精妙。在夏季,我們可以將這些知識記住,以便隨時應用。雖然古庵和節齋認為世代不應將此列為主要治療方法,但因為這些理論本來就出自丹溪,所以我們暫時將它們附在此處。

3. 陶節庵

辨張仲景傷寒論曰: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者有何預焉?夫受病之原則同,亦可均謂之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請略陳之。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而成溫涼寒熱也。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

天道和煦,風亦溫暖。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與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腠理鬱塞,乃有惡風惡寒之症。其餘時月,則無此症也。仲景因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為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

不幸此書傳世久遠,遺帙頗多。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散亡之餘,詮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陳無己氏固之順文註釋,並無缺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者,遺禍至今而未已也。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徵也。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論》非全書,得其旨哉。

蓋傷寒之初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頭疼、脊強、惡寒之症。在他經則無此症矣。況此經乃一身綱維,為諸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差,其變有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

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則誤之甚矣。

按:麻黃桂枝湯原為冬月傷寒正藥,溫暑二病不可混施。節庵力破從來之迷。至於辨仲景書中多遺帙缺誤,歸罪於王叔和之詮次、陳無己之註釋,可謂發前人所未發。但仲景醫書專明傷寒,故詳於寒病略於溫暑,原不為溫暑設也。

治傷寒用藥大略

論曰:四時皆有傷寒,治之不可一概而論也。冬時氣寒,腠理微密,非辛甘溫不通。故以桂枝等湯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傷榮,惡寒頭疼,脈浮緊而無法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

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能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太峻,又非庸俗所可擬也,予亦有代之者。蓋冬時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必宜用辛溫散之。其非冬時,亦有惡寒頭痛之症,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溫之藥通治之,則殺人多矣。

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為至穩。嗚呼!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

按:辨寒溫暑藥甚明,沖和一湯尤為溫涼二症穿楊之劑,百發百中者也。

傷寒變溫熱病

論曰:《活人書》發於溫病曰:陽熱未盛,為寒所制,豈有伏寒既已變而為溫,尚可言寒能制其陽熱邪?又於熱病曰:陽熱已盛,寒不能制,亦不當復言其為寒也。蓋是春夏陽熱已變其伏寒,即非有寒能制其陽熱耳。外有寒邪能折陽氣者,乃是時行寒疫。仲景所謂春分已後、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為時行寒疫是也。

白話文:

陶節庵

張仲景的《傷寒論》說:「傷寒」是冬季感受寒邪而發病的。桂枝湯、麻黃湯是當時治療傷寒的方劑,那與其他季節的溫病、暑病有什麼關係呢?其實,致病的根本原因相同,都可以稱為「傷寒」。但發病的季節不同,治療方法就不能混淆。讓我稍微說明一下。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的正常氣候,是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風也隨著四季的氣候變化而溫暖、涼爽、寒冷。氣候嚴寒時,風也凜冽;天氣溫暖時,風也溫暖。冬天是坎水當令的季節,天地閉藏,水結冰,地凍硬,風和寒邪相結合,形成致病的寒邪之氣。人如果感受了這種寒邪,肌膚腠理閉塞,就會出現惡風惡寒的症狀。其他季節則沒有這種症狀。

仲景知道傷寒是由冬季的寒邪之氣引起的,與其他疾病不同,不能輕易拖延。所以,他在《傷寒論》中詳細論述傷寒,而對其他雜病則略述。如果能從名稱理解其本質,就能把握治療的關鍵了。

不幸的是,《傷寒論》流傳至今,遺失了不少篇章。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收集了散失的部分,整理編排後流傳下來,他的功勞很大。可惜的是,他用自己的觀點混淆了經文,難免有牽強附會的地方。陳無己的註釋雖然順著原文解釋,卻沒有指出錯誤的地方,導致將冬季傷寒的方劑普遍應用於溫病的治療,遺害至今。溫病、暑病應該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現在卻都失傳了。宋朝的景濂學士曾感嘆《傷寒論》並非完整的著作,真是說到了點子上。

初患傷寒的人,寒邪必定先侵犯人體的表層,表層是指足太陽膀胱經。這條經脈沿著身體後面,從頭貫穿到脊柱,所以會有頭痛、項強、惡寒等症狀。其他經脈則沒有這些症狀。而且,這條經脈是人體的綱維,是諸陽之氣的統帥,如同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治療稍有差錯,其變化難以預料。所以,應該用桂枝湯、麻黃湯等方劑來疏散表層的寒邪。《內經》說:「辛甘發散為陽」,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用這些方劑治療春溫夏熱的疾病,那就錯得厲害了。

麻黃湯、桂枝湯原本是治療冬月傷寒的正藥,溫病、暑病不能混用。我力圖破除長久以來的錯誤觀念。至於《傷寒論》中有很多遺漏和錯誤,我認為責任在於王叔和的整理和陳無己的註釋,這是我對前人研究的補充。但是,仲景的醫書專門論述傷寒,所以詳述寒病而略述溫病暑病,本來就不是為治療溫病暑病而寫的。

治傷寒用藥大略

四季都有傷寒,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冬天寒冷,肌膚腠理閉塞,不服用辛甘溫熱的藥物則寒邪不能排出。所以,用桂枝湯等方劑治療。風寒常常相伴而生,寒邪傷及營氣,出現惡寒頭痛,脈浮緊而不能出汗,就用麻黃湯疏通腠理,散發邪氣,出汗後就能痊癒。風邪傷及衛氣,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就用桂枝湯充實腠理,散發邪氣,汗止後就能痊癒。

《內經》說:「辛甘發散為陽」,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營衛都受損傷,就不是這兩種湯劑所能治療的,需要用大青龍湯。但是大青龍湯藥性峻烈,不是一般人所能使用的,我也有一些替代方劑。冬天是正傷寒季節,天氣寒冷,風寒猛烈,感受寒邪的人,必須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寒邪。在非冬季,如果也出現惡寒頭痛的症狀,都應該用辛涼的藥物疏通表裡,調和則可痊癒。如果用冬天用的桂枝等辛溫藥物治療,就會造成很多死亡案例。

辛涼的藥物是什麼呢?羌活沖和湯就是,而且還能代替大青龍湯,非常安全。哎!一個方劑可以代替三種危險藥物。

辨別寒、溫、暑三種疾病的藥物非常明確,羌活沖和湯尤其能治療溫病和涼病,百試百靈。

傷寒變溫熱病

《活人書》中關於溫病的論述說:陽熱之邪尚未盛極,被寒邪所抑制,怎麼還能說伏在體內的寒邪已經轉變成溫邪,寒邪還能抑制陽熱之邪呢?又說到熱病:陽熱之邪已經盛極,寒邪不能抑制,也不應該再說它是寒邪了。其實,這是因為春夏的陽熱之邪已經轉變了體內潛伏的寒邪,而不是說還有寒邪能抑制陽熱之邪。外來的寒邪能損傷陽氣,這是時行寒疫。仲景所謂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天有暴寒,這就是時行寒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