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傷暑全書卷之二 (14)

回本書目錄

傷暑全書卷之二 (14)

1. 陶節庵

非時暴寒之輕,非比冬時氣正傷寒為重也。如冬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夏秋時,其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為熱者。因溫暑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其為寒矣。所以仲景有云:發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溫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溫病,尤加熱不惡寒。

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表,無表症明矣。治溫暑大抵不宜發汗。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其伏寒至夏,又感冒寒,變為暑病。暑病者,即熱病也。取夏火當權而言暑字。緣其溫熱二症從冬時伏寒所化,總曰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時俱是正傷寒者,非也。

此三者皆用辛涼之劑以解之。若將冬時正傷寒之藥通治之,定殺人矣。辛涼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為至穩。一方可代三方危險之藥如坦夷。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若表解其里症具者,亦以法下之無惑。又傷寒下後,過經不愈者,亦溫病也。

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隨病制宜。凡有辛苦勞役之人,有患頭疼惡寒、身熱,加之骨腿痠疼、微渴自汗,雖浮大而無力。此為勞力感寒,當用補中益氣辛溫之劑為良。經云: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若當和解者,即以小柴胡加減和之。下症見者,即以本方加大黃微利之,切勿過用猛烈,其害非細。

若初病無身熱,無頭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疼嘔吐泄瀉,脈來沉遲無力,此為直中寒症,宜溫之,而不宜汗下也。疫癘者,皆時行不正之氣。老幼傳染相同者是也。緣人不近穢氣,免傷真氣。若近穢氣,有傷真氣,故病相傳染。正如牆壁固,賊人不敢入。正氣盛,邪氣不敢侵。

正氣既虛,邪得乘機而入,與前溫暑治又不同。表症見者,人參敗毒散。半表半裡症者,小柴胡。里症俱者,大柴胡下之。無以脈診,以平為期。與其瘧痢等症,亦時疫也。照常法例治之。

按:此辨傷寒、傷暑,最為吃緊。廣度慈航,一披卷而瞭然者。當熟讀精思,方得其解;斟酌用之,方得其妙。

辨風溫

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症,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痛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按:溫病外症,四肢不收等惡症,乃溫病之極重者。輕則為溫,重則為風溫,乃病名也。朱南陽曾道及之。若謂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者,非確論也。謂不可發汗,乃調溫之訣。

白話文:

[陶節庵]

在不是寒冷季節時突然發生的輕微寒冷,和冬天真正受寒而引起的嚴重傷寒不同。像冬天受寒沒有馬上發病,而是潛伏在皮膚肌肉裡,等到春夏秋季時,潛伏的寒邪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轉變成溫熱的性質。因為溫熱的暑氣將要發作時,又突然遭受寒冷,所以春天會轉變成溫病。既然已經轉變,就不能再說它是寒症了。因此,張仲景有說:「發熱卻不感到寒冷,反而覺得口渴」,道理就在這裡,這是溫病。暑病也是這樣,和溫病相比,暑病更是發熱卻不感到寒冷。

這樣看來,病不是從外面來的,口渴是因為熱從體內向外發散,很明顯沒有表證。治療溫病和暑病,大多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如果過了病發時間才發汗,病已經不在體表了。潛伏的寒邪到了夏天,又感受風寒,就會變成暑病。所謂的暑病,其實就是熱病。用夏天火氣當令來解釋「暑」字。因為溫病和熱病都是由冬天潛伏的寒邪所轉化而來,所以總稱它們為「傷寒」。但是發病的時間既然不同,治療就不能混為一談。如果說一年四季的傷寒都是同一個性質,那就錯了。

這三種情況都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除。如果用治療冬天真正傷寒的藥物來治療這些病,一定會害死人的。辛涼羌活沖和湯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還能代替大青龍湯來治療傷寒受風,以及風寒感冒,是非常穩妥的藥方。一個藥方可以代替三個危險的藥方,就像平坦的大道一樣。這其中的奧妙,世俗的人都不了解。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裡證仍然存在的,也應該用通下的方法來治療,不要疑惑。另外,傷寒經過發汗或通下後,病情沒有好轉的,也是溫病。

既然已經發汗或通下,病情也不在體表了,要根據病情來制定治療方法。凡是辛勞工作的人,如果患有頭痛、怕冷、發熱,再加上骨腿痠痛、稍微口渴、自汗,雖然脈象浮大但沒有力量,這是因為勞累而感受寒邪,應該用補中益氣的辛溫藥物來治療。古書說:「溫能解除大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應該用和解的方法,就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如果出現需要通下的症狀,就用原方加大黃來稍微通利,千萬不要過度使用猛烈的藥物,這樣造成的傷害可不小。

如果剛發病時沒有發熱,沒有頭痛,卻馬上開始怕冷、手腳冰涼、腹痛、嘔吐、腹瀉,脈象沉遲無力,這是直接感受寒邪的症狀,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不宜發汗或通下。至於疫病,都是指時行不正的邪氣。不論老幼,只要傳染到的症狀都相同。這是因為人不接近污穢的氣體,就能避免損傷體內的真氣。如果接近污穢的氣體,傷到了真氣,就會互相傳染。就像牆壁堅固,小偷就不敢進來一樣。正氣強盛,邪氣就不敢侵犯。

正氣一旦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這和之前說的溫病、暑病的治療方法又不同了。如果出現表證,就用人參敗毒散。如果病在半表半裡,就用小柴胡湯。如果裡證明顯,就用大柴胡湯通下。診斷時不用特別去把脈,以身體恢復平和為目標。像瘧疾、痢疾等病,也是屬於時疫,按照一般的方法治療就可以了。

總結: 辨別傷寒和傷暑,是最重要的。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些知識,只要翻閱書本就能清楚明白。要熟讀並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斟酌使用,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辨別風溫

論述說:風溫病的脈象是寸關尺都是浮脈。原本就受到風邪的侵襲,又感受到熱邪,風邪和熱邪相互搏鬥,就成了風溫病。外在的症狀是四肢無力、身體發熱、自汗、頭痛、喘息、口渴、昏睡,或者身體沉重麻木。千萬不要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出現胡言亂語、煩躁、眼睛無神。病位在少陰、厥陰二經,可以用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等方劑來治療。

總結: 溫病的外在症狀,如四肢無力等嚴重症狀,是溫病中最嚴重的情況。輕微的就稱為溫病,嚴重的就稱為風溫病,這是一種疾病的名稱。朱南陽曾經提到過。如果說原本就受到風邪侵襲,又感受到熱邪,風邪和熱邪相互搏鬥,就成了風溫病,這不是正確的說法。而說不能發汗,是調治溫病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