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傷暑全書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傷暑全書卷之二 (10)

1. 孫思邈

《傷寒例》論曰:易稱天地變化,各正性命。然則變化之跡無方,性命之功難測。故有炎涼寒燠、風雨晦冥,水旱妖災、蟲蝗怪異、四時八節,種種施化不同。七十二候,日月運行各別。終其晷度,方得成年,是謂歲功畢矣。天地尚且如此,然在人安可無事?故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

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即天地變化之一氣也。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故聖人雖有補天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撙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

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治,皆曰日滿自差。以此致枉者,天下太半。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湯食兢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命。斯為誤矣。

按:真人此論從天人合基虛發脈,義理源頭上起瀾,而議論蒼古,渾渾灝灝,真與南華並傳。雖論寒哉,而溫與暑之秘皆兼之矣。敬錄置之座右,以為玄宗之一助。醫道特其餘耳。

白話文:

【孫思邈】《傷寒例》中的論述如下:易經中提到天地的變化,各自確立生命的存在。然而,這些變化的軌跡沒有固定模式,生命的功效也難以預測。因此,會有四季更替的炎熱、寒冷、風雨、陰晴,以及水災、旱災、妖異災害、蟲害等各種災難,一年四季的節氣,種種的自然現象各有不同的展現。七十二候,日月運行的規律各不相同。只有當這些自然現象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才能完成一年的週期,這就是所謂的一年四季的功績完成了。天地間的自然現象尚且如此,那麼作為人類,怎麼可能無事發生呢?因此,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生命中會遭遇各種際遇,時刻充滿著順境與逆境。

好運、厄運、後悔、吝嗇、痛苦、快樂、安全、危險,喜悅、憤怒、愛恨、生存、死亡、憂慮、恐懼,這些都牽動著人們的心,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考量。為了生存,人們每天想出各種策略,這就是一天的生活。所以,天空不會有一年不經歷寒冷和酷暑,人也不會有一天不經歷憂愁和喜悅。因此,有時候會出現由天氣引起的瘟疫疾病,這是天地變化的一種現象。這是自然界必經的法則,無法避免。因此,即使聖人擁有補天的崇高品德,也無法改變這種現象。雖然無法避免,但可以用智慧來防範它,其次,有賢明的人,懂得養生,能夠適應環境,也能夠保持健康。

天地之間存在著這樣的疾病,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天地所孕育的物質來防範它。知道如何治療,疾病就不會侵襲。然而,這種疾病在民間常被誤解為橫病,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治療,往往認為病情會自行好轉。因為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人白白受苦,佔了大半的天下。一旦感到身體不適,就應該立即接受治療,直到病情完全恢復。同時,飲食也要特別注意,以減輕病情,自然而然地康復。絕對不能讓病情自行發展,肆意侵害人體,坐等病情惡化。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根據:真人在此的論述,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出發,從義理的根源開始,議論古老而深邃,渾厚而浩瀚,真可與莊子的南華經相提並論。雖然論述的是寒冷,但也涵蓋了溫暖和酷暑的奧祕。謹慎地抄錄下來,放在身邊,作為理解道教的一種幫助。醫學知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