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3)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3)
1. 時脈歌
春肝木旺脈宜弦,夏脈洪兮心臟安;若逢秋令浮為吉,交冬沉濡腎當然;四時更宜和緩應,是為時脈無病干。叔和云:春弦夏釣秋似毛,冬時依經分節氣,是也。
白話文:
春天肝木旺盛時脈象應該偏於弦硬,夏天心臟健康則脈象應爲洪大有力;如果秋天遇到浮脈則是吉利的表現,在冬天腎臟正常的話脈象會變得較深且溼潤;四季交替之時脈象應當和平緩和,並沒有疾病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時脈”,即符合季節變化規律的正常脈象。
2. 論八脈為諸病提綱
人之病不同,不離乎表裡虛實寒熱邪正之八要;脈雖紛賾,不越乎浮沉遲數滑澀緩大之八名。表者,病不在裡也,其脈浮;里者,病不在外也,其脈沉;虛者,五虛也,脈常澀;實者,五實也,脈常滑;寒者,臟腑積冷也,脈來遲,一息三至;數者,臟腑積熱也,脈來數,一息六至;邪者,外邪所幹,脈必大;正者,外無邪干,脈必緩。
故洪弦長散,浮之屬也;伏石短牢沉之屬也;細小微敗,遲之屬也;疾促緊急,數之屬也;動搖流利,滑之類也;芤虛滯結,澀之類也;堅實鉤革,大之類也;濡弱柔和,緩之類也。八脈之中,有力為實;無力為虛。滑屬血分,其有餘為痰,凡有形者從之;澀屬氣分,其有餘為火,無形者從之。
以此提綱,而諸脈俱已領其要矣。
白話文:
人體生病的原因,不外乎表裡虛實寒熱邪正八個方面;脈象雖然變化多端,但也不過是浮沉遲數滑澀緩大八種。表證,病不在內,脈象浮;里證,病不在外,脈象沉;虛證,指的是五虛,脈象常澀;實證,指的是五實,脈象常滑;寒證,是指臟腑積累寒氣,脈象遲緩,每分鐘三至;熱證,是指臟腑積累熱氣,脈象數快,每分鐘六至;邪證,是指外邪入侵,脈象必大;正證,是指外邪未侵,脈象必緩。
因此,洪弦長散屬於浮脈;伏石短牢屬於沉脈;細小微敗屬於遲脈;疾促緊急屬於數脈;動搖流利屬於滑脈;芤虛滯結屬於澀脈;堅實鉤革屬於大脈;濡弱柔和屬於緩脈。八種脈象中,有力者為實證,無力者為虛證。滑脈屬於血分,血分有餘則為痰,凡是有形之物都隨之而來;澀脈屬於氣分,氣分有餘則為火,無形之物都隨之而來。
有了這些基本的脈象綱要,就能掌握所有脈象的要領了。
3. 下手捷訣
診脈別有三捷訣,氣口人迎兩尺澤,萬病都作一般看,大意如此要明白。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的是「診脈」的方法。其中「三捷訣」是指在診斷病情時要注意三個關鍵點:一是觀察患者的氣色和呼吸;二是檢查患者的人迎穴(位於頸部)和尺澤穴(位於手臂上)。三是對於各種疾病都要用同一種方法來看待,即不能只看到疾病的表面症狀而忽視了其根本原因。
簡而言之,這段古文的意思是說,在進行診脈的時候,需要注意患者的氣色、呼吸以及穴位的情況,並且對待所有病症都需要有一個全面的理解,不要只是單純地從表面上去判斷問題。
4. 論人迎脈
且如人迎脈一盛,風寒暑濕燥火症;浮緩無力為傷風,浮緊有力傷寒症。浮虛主暑緩主濕,燥澀兮弱火症;六邪交併為外因,欲得其由審右寸。陽見陽脈可無疑,發表散邪須審定;若見陰脈元氣虧,邪侵其主藥難應。
人迎緊盛,外感風寒也,宜表而散之;氣口大人迎一倍為內傷,宜救里而平之。
白話文:
如果人迎脈搏跳動有力,可能是風寒暑濕燥火等症狀。脈搏浮而緩,且无力,則可能是傷風;脈搏浮而緊,且有力,則可能是傷寒。脈搏浮而虛,主要是因为暑热;脉搏浮而缓,则可能是濕邪。脈搏沉而澀,則可能為燥邪;脈搏弱而无力,则可能是火邪。六種邪氣互相交織,是外感的原因,要判斷病因,需仔細觀察右寸脈。陽氣外露,陽脈明顯,病因無疑,可以服用發表散寒的藥物來驅散邪氣;若陰脈虛弱,元氣不足,邪氣入侵,則藥物難以奏效。
人迎脈搏紧而有力,表明外感風寒,宜用發散藥物治療;如果氣口脉搏比人迎脈搏大一倍,則是內傷,應該採用溫補氣血的藥物治療。
5. 論氣口脈
氣口之脈主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則傷心,脈常散;怒弦悲緊動緣驚,憂澀恐沉思脈結,病從內得屬於陰,怕添邪火來銷鑠,再加陽脈病為真。
內傷者,脈盛有力,心下飽脹,噁心惡食曰傷食。脈大而虛,倦怠,自汗,氣虛,手心熱,曰內虛。內因外因,病之則受病,從此得玄訣,又兼形色見榮枯,生死吉凶可預測。
白話文:
氣口脈象反映內在原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會影響脈象。喜悅傷心,脈象散亂;生氣則脈象弦緊,悲傷則脈象緊促,驚恐則脈象跳動,憂愁則脈象沉澀,害怕則脈象沉伏,思慮過度則脈象結滯。內因導致的疾病屬於陰性,容易引發內火,導致身體損傷,而陽脈的病症才是真正的病症。
內傷患者脈象旺盛有力,胸悶腹脹,噁心厭食,稱為傷食。脈象洪大而虛弱,倦怠乏力,自汗,氣虛,手心發熱,稱為內虛。內外因素皆可導致疾病,掌握了這些脈象的玄機,並結合患者的形色,就可以預測疾病的吉凶生死。
6. 論色與脈
五色青黃赤白黑,各人稟受不相協,陽見榮華光澤明,陰晦駁雜昏暗澀。若然色脈俱是陰,元陽消索乏火接,色見陽時邪火侵,合前陽脈從剖別。
人迎一盛六脈平,此為風寒暑濕乘,氣口一盛六脈小,不因他病緣七情。兩尺若見洪數脈,男則為虛女安宅。男人兩尺見微澀,便濁遺精小水白。女子兩尺沉緊無,腰痛帶下經衍月,肺大肝小無孕娠,肝大肺小孕在身。眼見火星腰陣痛,是為臨產兒奔生。
大凡兩手關脈上,未飲食時脈不旺,才得飲食氣便充,日日如斯本脈壯。左關脈緊緣客邪,右關脈澀食不克,左關脈澀因血少,右關脈數為脾熱,寸關尺部俱分明,免使開言作俗論。
白話文:
五色脈象淺釋
五色:青、黃、赤、白、黑,各人天生禀赋不同,因此呈现的顏色也不一致。
陽氣充足:面色光澤明亮,充滿活力。
陰氣盛行:面色晦暗模糊,黯淡無光。
色脈皆陰:面色和脉象都呈现阴气特征,意味着元阳衰弱,缺乏火力。
色见阳时:面色呈现阳气特征,但同时伴有邪火入侵,需要根据脈象判斷是否属于阳虚火旺,還是邪火侵犯。
人迎脉盛,六脉平缓:说明身体被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
气口脉盛,六脉细弱:并非由于疾病,而是七情所致。
兩尺脈洪數:男性则体虚,女性则安稳。
男人两尺脈微澀:意味着精液濁白,小便清稀。
女子兩尺脈沉紧:腰痛、带下、月经不调。
肺大肝小:无法怀孕。
肝大肺小:已怀有身孕。
眼見火星,腰陣痛:预示即将临产。
兩手關脈:
- 未进食时脉象微弱,进食后脉象强盛,每天如此,说明脉象正常。
- 左关脉紧:可能是外邪入侵。
- 右关脉涩:可能是消化不良。
- 左关脉涩:可能是血虚。
- 右关脉数:可能是脾胃热。
寸關尺部俱分明:脈象清晰明確,无需多言。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诊断和治疗需由专业医师进行。
7. 論望聞問切
望診
經云:望而知者謂之神。望者,望見五色,以知其病也。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火,腎黑水,脾土色黃。一或有病,色亦見於面矣。然肺主氣,氣虛則色白;腎屬水,水涸則面黧。青為怒氣傷肝;赤為心火炎上。痿黃者,內傷脾胃;紫濁者,外感客邪。憔悴,䵟黑必鬱抑而神傷;消瘦淡黃乃久病而體憊。
山根明亮,須知欲愈之疴,環口黎黑,是為已絕之腎,蓋有諸中,形諸外;見其表,知其里也;如色與脈應,謂之本病。如色青,而其脈浮,澀而短,為金剋木;若大而緩,為木剋土,此相勝也。若浮大而散,為木生火,若沉而滑,為水生木,此相生也。余仿此。
白話文:
望診
古書記載:「望而知者謂之神。」意思是說,通過觀察病人的外觀就能夠了解病情的醫生,才是真正的神醫。
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五色,以判斷病症。肝臟屬木,其色青;肺臟屬金,其色白;心臟屬火,其色赤;腎臟屬水,其色黑;脾臟屬土,其色黃。當某個臟器出現問題時,其對應的顏色就會反映在患者的面色上。
例如,肺主氣,氣虛則面色發白;腎屬水,水涸則面部黧黑。青色代表怒氣傷肝,紅色代表心火炎上。面色發黃,稱為痿黃,說明內傷脾胃;面色紫濁,則表示外感客邪。
面色憔悴、黧黑,說明患者鬱抑而神傷;消瘦淡黃,則代表久病而體虛。
山根明亮,表示病情有望好轉;環口黎黑,則代表腎氣已衰竭。
中醫認為,內在的病變會表現在外部,通過觀察病人的外觀,就能夠了解其內部的病因。
如果病人的面色與脈象相符,則稱為本病。比如,面色青,脈象浮、澀、短,則為金剋木;面色青,脈象大而緩,則為木剋土,這些都是相勝的關係。如果脈象浮大而散,則為木生火;脈象沉而滑,則為水生木,這些都是相生的關係。
其他的望診方法,也以此類推。
又云: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則振棹,骨將憊矣。此可望而知者,故謂之神。
聞診
經云:聞而知者謂之聖。聞者,聞其五音,以知其病也。五臟有五聲,以合於五音,肝呼應角,心言應徵,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呻應羽是也。故聲診為次,診時呻吟者,痛也。言遲者,風痰蹇澀也;言而微,終復言,或停半響乃言,為氣弱不相接,謂奪其氣也。衣被不斂,語言罵詈,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風狂症也。
白話文:
古人曾說:頭部是靈魂的居所,如果頭部傾斜,目光深邃,那麼靈魂就可能開始流失。背部是胸腔的後方,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那麼胸腔的功能可能已經受到損傷。腰部是腎的後方,如果無法自由轉動,那麼腎功能可能已經疲憊。膝蓋是筋肉的後方,如果無法正常彎曲和伸直,走路時身體會前傾,那麼筋肉可能已經疲憊。骨頭是骨髓的後方,如果無法長時間站立,走路時會搖晃,那麼骨頭可能已經疲憊。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觀察就能判斷的狀態,所以我們稱之為「神」。
聽診
古人曾說:能透過聽診得知病情的人,被認為是聖人。所謂聽診,就是聽取患者發出的聲音,以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五臟對應著五種聲音,這與五音相應。肝的聲音與角音相應,心的聲音與徵音相應,脾的聲音與宮音相應,肺的聲音與商音相應,腎的聲音與羽音相應。因此,聲音診斷排在第二位。當聽到呻吟聲時,表示疼痛;說話緩慢,可能是因風痰阻滯;說話聲音微弱,且間歇性地重複說話,或者停頓半晌纔再說話,這是因為氣息不足,不能連貫,這是在指氣息的流失。衣衫不整,口出粗言,不分親疏遠近,這是在顯示神智混亂,可能是風狂症狀的表現。
言出懶怯,先輕後重,內傷元氣也。出言壯厲,先重後輕,外感邪盛也;攢眉呻吟,苦頭痛也。叫喊撫心,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腮,唇齒痛也。呻吟不能行起,腰腳痛也。診時吁氣,知為鬱結。坐而氣促,痰火喘哮。診時獨語,言談不知首尾,思慮傷神,形羸聲啞,咽中有肺花瘡,暴啞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雖病而聲音響亮者,吉。聲嘶色敗,不治。
問診
經云:問而知者謂之工。凡有請先問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婢妾或童僕,次問得病之由,及飲食若何?二便若何?日間若何?夜寐若何?膈間脹悶痛否?曾服藥否?問病不答,必耳聾。即詢是素聾否?或汗下過傷,以致虛聾?問而懶言點頭,中氣虛也。心腹痛,問新舉舊發。
白話文:
"問診" 部分則是描述了問診的基本步驟,包括瞭解病人的身份、病情發生的原因、飲食情況、排泄情況、白天和夜晚的活動狀況、胸部是否感到脹滿或疼痛、是否有服用過藥物等。如果病人回答遲緩,可能會是因為中氣虛弱。對於心腹疼痛的病人,應該詢問他們疼痛是新發的還是過去就有的。
臨病先審形志之苦樂,問所欲何味,所嗜何物,或縱酒,或齋素。喜酸則知肝虛;喜甘則知脾弱;喜辛則知肺氣不足;喜酸則知腎水虧傷;喜苦則知心無血輔矣。
切診
經云:切而知者謂之巧。切者,切脈也。脈與色宜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細而衰;若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肝也,金剋木也。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若沉濡而滑,是水之剋火也。色黃,其脈宜緩大,若弦急,是木剋土也。色白,其脈宜浮澀而短。若逢洪大,火之剋金也。色黑,其脈沉濡而滑。若緩大,是土之剋水也。
經云:脈貴相生。相生者,如土之生金,金之生水,水之生木,木之生火也。
白話文:
在診治病症時,首先要審視病人的形態和情緒,瞭解他們喜歡的飲食口味和嗜好的物質,有人可能喜歡喝酒,有人可能偏好素食。如果一個人喜歡酸味,這可能表明他們的肝臟虛弱;如果喜歡甜味,則可能表明脾臟功能減弱;如果喜歡辛辣的食物,這可能表示肺部氣息不足;如果喜歡酸味,可能表示腎水不足;如果喜歡苦味,可能表明心臟缺乏血液補充。
診脈
古籍提到,通過脈象來判斷病情被稱為「巧」。這裡的「切脈」是指通過按壓脈搏來觀察健康狀況。脈象和麪色應該相互印證。例如,如果面色呈現青色,脈象應該是弦細而衰弱;如果脈象浮澀且短小,這可能是因為肺氣過盛影響了肝臟,也就是金克木。如果面色紅潤,脈象應該是浮大且散漫;如果脈象沈濡且滑動,這可能是水克火的情況。如果面色黃黃,脈象應該是緩大;如果脈象弦急,這可能是木克土的現象。如果面色蒼白,脈象應該是浮澀且短小;如果脈象洪大,這可能是火克金。如果面色黑沈,脈象沈濡且滑動;如果脈象緩大,這可能是土克水的現象。
古籍還提到,脈象之間應相互滋養,如同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自然循環一樣。
又云:脈宜相時。相時者,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也。
又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胃之脈緩大,言六。
脈俱宜帶緩大也,是為易治。
夫望聞問切,已備神聖工巧之妙,余猶以為未也。增論治二法,以覘調治者之苦心,又於論治之外,增調攝禁忌二法,俾病者知所遵守,庶藥與症合,而奏效易矣。
白話文:
此外,也有人說脈象應該隨著季節變化。所謂相時,就是指春天像弦、夏天像鉤、秋天像毛髮、冬天像石頭。
同樣的,一年四季都以胃氣為本,如果胃部的脈象緩慢有力,說明身體狀態良好。
脈象整體都呈現緩慢有力的狀態,就容易治療。
觀察、聆聽、詢問、把脈,已經包含了醫術的精髓,但我不認為這就夠了。我還想增加論治二法,展現治療者的用心,並在論治之外,再加強調攝禁忌兩項,讓患者知道應該如何遵守,這樣才能使藥物與病情相合,更快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