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1.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2. 論人稟天地及脈行應天之由
甚哉!脈之難言矣。苟不求其故,縱行於斯,習於斯,只如瞽之冥行耳。人之生也,稟陰陽之靈氣,得五行之變化,故《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資始資生,無一不本之天地。
試以其肖形天地處言之,頭員肖天,足方肖地,兩目肖日月,四肢肖四時,五臟肖五行,六腑肖六氣,呼吸肖氣機,寤寐肖晝夜,血脈肖江河,毛髮肖草木,一身之中,臟五而腑六,猶之十五而支六,聲五而律六,皆陰陽自然之理也。人有十二經,十二絡,猶天時十有二月,地支十有二辰,音之十有二律。
天周二十八宿,人經絡二十八脈,氣周五十度,而乃復會於手太陰,即漏水下百刻,分晝夜,為次日之平旦也。故人一呼一吸為一息,脈行六寸。十呼十吸為十息,脈行六尺。凡二刻,約呼吸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營衛一周於身。凡四刻,約呼吸五百四十息,脈行三十二丈四尺,營衛二周於身。
凡二十刻,約呼吸二千七百息,脈行一百六十二尺,營衛十周於身。一晝一夜,約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營衛五十周於身,脈行八百零十丈焉。自子至午屬陽,脈行於陽者,計二十五度;自午至亥屬陰,脈行於陰者,計二十五度。是陰陽脈絡,如水之流,如日月之運行。陰脈營臟,陽脈營府,流溢之氣,外濡腠理,若環之無端,終而復始,此人所以成形之理。
不侔於天地如此,乃知天地萬物,一氣所分,為位為育,一氣之運行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孟子》曰: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聖人得醫之最上義者也,軒轅致中和之聖人也。命伶倫截溪谷之竹,作黃鐘律管,以候天地之節氣,而歲運緣之以不忒,使岐伯取氣口作脈法,以候人之動氣,而一身之休咎亦於指下,此《素》、《難》所以為千古不易之經也。後秦越人、晉叔和,尊《素》、《難》為經者。
至五代時,有高陽生,托叔和著《脈訣》,雜以潔古《傷寒入式歌》,繼而,褚儲趙氏,不思脈隨五臟之氣,行千經隧之間,欲以男女臟腑顛倒部位,戴同父言褚氏倒裝五臟,皆緣議論錯出之故,幸有張仲景、李東垣、朱彥修諸君子,立法分類,原病處方,以集醫學之大成,而後訛以傳訛者始正。第諸書充棟,學者望洋,安得起群公而就正刪述之。
唯期尊《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使醫道不淪於遠泥,而有以達中和位育之功者,是在今日巳。
白話文:
這實在太難了,要理解脈絡的奧祕。如果不去探究它的緣由,只是盲目地跟隨、習慣,就像是盲人在黑夜中摸索前行。人的生命,是接受了陰陽的精粹,獲得了五行的轉換,因此《易經》說:乾道形成了男性,坤道形成了女性。生命的起源和成長,無一不是來自天地。
讓我們從人體與天地相像的地方來談。頭圓像天,腳方像地,雙眼像日月,四肢像四季,五臟像五行,六腑像六氣,呼吸像氣息的機制,醒睡像日夜的交替,血液像江河,毛髮像草木,在人的身體中,臟腑共有十一個,就像十五個月和六個支一樣,聲音有五種,音律有六種,這些都是陰陽自然的道理。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二條絡脈,就像一年有十二個月份,地支也有十二個。
天空有二十八個星宿,人體的經絡也有二十八條,氣息繞行全身五十次,然後回到手太陰肺經,就像滴漏計時器下的百刻,將晝夜分為次日的黎明。因此,人的一呼一吸是一息,脈搏前進六寸。十呼十吸是十息,脈搏前進六尺。大約兩刻,呼吸約二百七十息,脈搏前進十六丈二尺,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一週。大約四刻,呼吸約五百四十息,脈搏前進三十二丈四尺,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兩周。
大約二十刻,呼吸約二千七百息,脈搏前進一百六十二尺,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十週。一晝一夜,呼吸約一萬三千五百息,營養和防禦的氣血在身體內循環五十週,脈搏前進八百零十丈。從子時到午時屬於陽,脈搏在陽部行進,計二十五度;從午時到亥時屬於陰,脈搏在陰部行進,計二十五度。這是陰陽脈絡,就像水流,就像日月運行。陰脈營養臟器,陽脈營養腑臟,過剩的氣息,滋潤皮膚,像環狀沒有盡頭,終而復始,這是人體形成的原因。
人體與天地的相似程度令人驚嘆,由此可知,天地萬物,都是由同一股氣分化而來,位置和生育,都是氣息運行的結果。《中庸》說:達到中和,天地的位置就確立了,萬物就能生長。《孟子》說:只有聖人才能實現他的形體。因為聖人掌握了醫學的最高義理,軒轅黃帝就是這樣一個中和的聖人。他命令伶倫截取溪谷中的竹子,製作了黃鐘律管,用來測量天地的節氣,使得歲運能夠準確無誤,他讓岐伯以氣口創立脈法,用來測量人的氣息,而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也能在手指下被感知,這就是《黃帝內經》和《難經》成為千古不變的經典的原因。後世的秦越人和晉叔和,都尊崇《黃帝內經》和《難經》為經典。
到了五代時期,有一個名叫高陽生的人,假託晉叔和的名字寫了《脈訣》,並夾雜了潔古的《傷寒入式歌》,之後,褚儲趙氏沒有思考脈絡跟隨五臟的氣息在千條經絡間運行的原理,就想把男女的臟腑部位顛倒,戴同父指出褚氏顛倒了五臟的部位,這都是由於討論出現錯誤導致的。幸虧有張仲景、李東垣、朱彥修等有德行的人,制定法律,分類病症,根據病因開藥方,匯聚了醫學的大成,之後的錯誤傳播才得以糾正。只是各種書籍堆滿了書架,學者們茫然無措,怎麼才能請來這些先賢來修正和刪改呢?
只希望人們能像看待六經一樣尊崇《黃帝內經》和《難經》,將其他學說視為輔助,讓醫學不會淪為遠離實際的空談,並且能夠實現中和位育的功效,這就在今天。
3. 變化考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注曰: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水猶未有渣滓也。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火則薰灼混濁矣。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木則剛柔各半,體質凝焉。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金則至剛,體質堅實。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土則廣大厚實,而成形矣。
白話文:
根據《易經》所述:天數開始於一,地數開始於二,接著天數為三,地數為四,天數再為五,地數再為六,如此類推直至天九地十。
解釋如下:第一次變化產生了水,經過六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水還未有任何雜質。第二次變化產生了火,經過七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火已帶有燻烤和熾熱的特性。第三次變化產生了木,經過八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木性質剛柔並濟,其物質狀態已趨於穩定。第四次變化產生了金,經過九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金屬性極為堅韌,其物質狀態極為堅固。第五次變化產生了土,經過十次轉換後形成,這時的土質地廣大且厚重,物質形態已完全形成。
4. 地支從變化生
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
亥子屬(水)四行皆二支
獨辰戌丑未屬(土)四支
共十二支。
白話文:
[地支與其屬性相應而生變化]
十二地支中,寅和卯對應的是「木」的屬性,巳和午對應的是「火」的屬性,申和酉對應的是「金」的屬性,亥和子對應的是「水」的屬性,每種屬性各佔兩個地支。
只有辰、戌、醜、未這四個地支對應的是「土」的屬性,
加起來總共有十二個地支。
5. 十二經從變化生
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屬(金),足厥陰肝、少陽膽,屬(木),足太陰脾、陽明胃,屬(土)
足太陰腎、太陽膀胱,屬(水),手少陰心、太陽小腸、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屬(火)。
共十二經。
白話文:
[十二經從變化生]
手部的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它們屬於「金」性;腳部的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它們屬於「木」性;腳部的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它們屬於「土」性。
腳部的太陰腎經和太陽膀胱經,它們屬於「水」性;手部的少陰心經、太陽小腸經、以及手部的厥陰心包經和少陽三焦經,它們都屬於「火」性。
以上總共是十二條經絡。
6. 臟腑考
臟者藏也。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
腑者,府也。膽為清淨府,胃為水穀府,膀胱為精液府,小腸為受盛府,大腸為傳道府。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臟」就是儲藏的意思。心臟儲藏著人的精神,肝臟儲藏著魂魄,脾臟儲藏著意志,肺臟儲藏著魄力,腎臟則儲藏著精氣。
而「腑」就像是一個府庫。膽囊是身體的清淨庫房,胃部是消化水和食物的庫房,膀胱是儲存精液的庫房,小腸是接收和暫存食物的庫房,大腸則負責食物殘渣的傳遞和排泄的庫房。
7. 三焦考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也,上焦司納,中焦司化,下焦司出,為諸氣運行之府。
白話文:
這段文字在現代白話文中的意思就是:「三焦,指的是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負責接收食物,中焦負責消化轉化,而下焦則負責排泄廢物,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體氣血運行的空間。」
8. 經絡考
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絡,兜也,如絡之兜物也。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直線行走的路徑稱為經脈,而旁邊分散行走的則稱為絡脈。絡的意思就像兜一樣,就像是用網兜住物品那樣,四通八達,無所不至。」
9. 脈行考
每二刻,脈行十六丈二尺,終於足厥陰肝,復會於手太陰肺也。
歌曰:陽五陰三五。
手三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三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合二丈一尺。
足八陰六五
足三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三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合三丈九尺。
曰手者,以其並營俞經合等穴,皆始於手;曰足者亦然。
陰蹺丈五分
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督任九尺勻。
督任二脈各長四尺五寸合九尺。
白話文:
每過兩刻鐘,脈搏會行走十六丈二尺的距離,最後到達腳部的厥陰肝經,然後再次回到手部的太陰肺經。
有詩說:陽脈五,陰脈三,合起來共是五。
手部的三條陽脈,從手到頭,總長為五尺五寸六分,換算約為三丈;手部的三條陰脈,從手到胸部,總長為三尺五寸,換算約為二丈一尺。
足部的陰陽脈絡,比例上來說是八比六。
足部的三條陽脈,從腳到頭,總長為八尺,乘以六後,換算約為四丈八尺;足部的三條陰脈,從腳到胸部,總長為六尺五寸,換算約為三丈九尺。
所稱的手脈,是指所有營俞、經絡和穴位,都起始於手部;同樣的,足脈也是這個意思。
陰蹺脈的長度為一丈五尺。
兩腳的蹺脈,從腳到眼睛,總長為七尺五寸,換算約為一丈五尺。
督脈和任脈的長度都是四尺五寸,加起來共為九尺。
10. 論寸關尺
夫漏下百刻,為次日之平旦,脈周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肺,是肺者,臟腑之所終始,脈絡之所會歸也。古人於魚際下,定為寸口;尺澤中定為尺部。又於寸下尺前定為關者,取寸為陽,尺為陰,關者陰陽之界限也。人一身從肘腕橫紋至掌魚際,得同人尺之一尺一寸,於尺內,十分之取第十寸,為脈之尺位。
尺者,十也,老陰之數終於十,故陰得尺內一寸,退不致過肘腕之九寸,又於一寸中十分之,取第九分,為脈之寸口,陽窮於九,故陽得寸內九分,九乃老陽之數也,前不及魚際一分,此寸關尺之所由分也。
白話文:
在一天中的二百刻(約等於現在的一整天)裡,脈搏會在次日的黎明時分,再次循環回到手太陰肺經,這表示肺臟是臟腑運作的起點和終點,也是全身脈絡匯聚的地方。古人將手腕靠近拇指的區域,定義為「寸口」;而在手肘附近的「尺澤穴」定義為「尺部」。此外,在寸口下方,尺部前方的位置定義為「關部」,這是因為寸部象徵著陽,尺部象徵著陰,而關部就是陰陽交界的地方。
人體從手肘到手腕,再到手掌魚際的距離,大約是一尺一寸,相對於古代的尺單位。在這一尺的範圍內,最後的一寸被定義為「尺位」,即脈搏的尺部位置。
「尺」的本意就是「十」,在陰陽學說中,老陰的數值最終會達到十,所以陰脈在尺部內佔有一寸,不會超出手腕九寸之外。在一寸中再分成十分,取其中的九分,定義為「寸口」,即脈搏的寸部位置。這是因為陽氣的極限在九,所以陽脈在寸部內佔有九分,九正是老陽的數值。寸口前緣不至於到達魚際穴,這就是寸、關、尺三部脈位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