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脈理原始全書研悅卷之三 (1)

1. 論人稟天地及脈行應天之由

甚哉!脈之難言矣。苟不求其故,縱行於斯,習於斯,只如瞽之冥行耳。人之生也,稟陰陽之靈氣,得五行之變化,故《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資始資生,無一不本之天地。

試以其肖形天地處言之,頭員肖天,足方肖地,兩目肖日月,四肢肖四時,五臟肖五行,六腑肖六氣,呼吸肖氣機,寤寐肖晝夜,血脈肖江河,毛髮肖草木,一身之中,臟五而腑六,猶之十五而支六,聲五而律六,皆陰陽自然之理也。人有十二經,十二絡,猶天時十有二月,地支十有二辰,音之十有二律。

天周二十八宿,人經絡二十八脈,氣周五十度,而乃復會於手太陰,即漏水下百刻,分晝夜,為次日之平旦也。故人一呼一吸為一息,脈行六寸。十呼十吸為十息,脈行六尺。凡二刻,約呼吸二百七十息,脈行十六丈二尺,營衛一周於身。凡四刻,約呼吸五百四十息,脈行三十二丈四尺,營衛二周於身。

凡二十刻,約呼吸二千七百息,脈行一百六十二尺,營衛十周於身。一晝一夜,約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營衛五十周於身,脈行八百零十丈焉。自子至午屬陽,脈行於陽者,計二十五度;自午至亥屬陰,脈行於陰者,計二十五度。是陰陽脈絡,如水之流,如日月之運行。陰脈營臟,陽脈營府,流溢之氣,外濡腠理,若環之無端,終而復始,此人所以成形之理。

不侔於天地如此,乃知天地萬物,一氣所分,為位為育,一氣之運行也。《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孟子》曰: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聖人得醫之最上義者也,軒轅致中和之聖人也。命伶倫截溪谷之竹,作黃鐘律管,以候天地之節氣,而歲運緣之以不忒,使岐伯取氣口作脈法,以候人之動氣,而一身之休咎亦於指下,此《素》、《難》所以為千古不易之經也。後秦越人、晉叔和,尊《素》、《難》為經者。

至五代時,有高陽生,托叔和著《脈訣》,雜以潔古《傷寒入式歌》,繼而,褚儲趙氏,不思脈隨五臟之氣,行千經隧之間,欲以男女臟腑顛倒部位,戴同父言褚氏倒裝五臟,皆緣議論錯出之故,幸有張仲景、李東垣、朱彥修諸君子,立法分類,原病處方,以集醫學之大成,而後訛以傳訛者始正。第諸書充棟,學者望洋,安得起群公而就正刪述之。

唯期尊《素》、《難》如六經,以諸子為羽翼,使醫道不淪於遠泥,而有以達中和位育之功者,是在今日巳。

2. 變化考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注曰: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水猶未有渣滓也。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火則薰灼混濁矣。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木則剛柔各半,體質凝焉。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金則至剛,體質堅實。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土則廣大厚實,而成形矣。

3. 地支從變化生

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

亥子屬(水)四行皆二支

獨辰戌丑未屬(土)四支

共十二支。

4. 十二經從變化生

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屬(金),足厥陰肝、少陽膽,屬(木),足太陰脾、陽明胃,屬(土)

足太陰腎、太陽膀胱,屬(水),手少陰心、太陽小腸、手厥陰心包、少陽三焦,屬(火)。

共十二經。

5. 臟腑考

臟者藏也。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

腑者,府也。膽為清淨府,胃為水穀府,膀胱為精液府,小腸為受盛府,大腸為傳道府。

6. 三焦考

三焦者,上焦、中焦、下焦也,上焦司納,中焦司化,下焦司出,為諸氣運行之府。

7. 經絡考

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絡,兜也,如絡之兜物也。

8. 脈行考

每二刻,脈行十六丈二尺,終於足厥陰肝,復會於手太陰肺也。

歌曰:陽五陰三五。

手三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三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合二丈一尺。

足八陰六五

足三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足三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合三丈九尺。

曰手者,以其並營俞經合等穴,皆始於手;曰足者亦然。

陰蹺丈五分

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督任九尺勻。

督任二脈各長四尺五寸合九尺。

9. 論寸關尺

夫漏下百刻,為次日之平旦,脈周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肺,是肺者,臟腑之所終始,脈絡之所會歸也。古人於魚際下,定為寸口;尺澤中定為尺部。又於寸下尺前定為關者,取寸為陽,尺為陰,關者陰陽之界限也。人一身從肘腕橫紋至掌魚際,得同人尺之一尺一寸,於尺內,十分之取第十寸,為脈之尺位。

尺者,十也,老陰之數終於十,故陰得尺內一寸,退不致過肘腕之九寸,又於一寸中十分之,取第九分,為脈之寸口,陽窮於九,故陽得寸內九分,九乃老陽之數也,前不及魚際一分,此寸關尺之所由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