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傷暑全書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傷暑全書卷之二 (7)

1. 劉河間

中暑之症,身熱頭痛,背寒面垢,自汗煩躁,大渴口乾,倦怠而身不痛,或時惡寒,或畏日氣,脈虛而弱。無問表裡,通宜白虎湯。並感冒發熱煩渴,五苓散、桂枝甘露飲、黃連香薷飲,或雙解散。或裡熱甚,腹滿而脈沉可下者,大承氣湯下之,或三一承氣湯尤妙。半表半裡者,小柴胡湯、涼膈、天水散。

按:劉河間論暑症甚詳,獨明於諸家,用藥頭頭中款,可謂得其解者。但暑症不分表裡,一味清內,得寒涼而解,苦酸而收,不必用下承氣湯,走馬之糞也。卻之卻之。

白話文:

【劉河間】對於中暑的症狀描述如下:患者會感到身體發熱,頭痛,背部有寒感,臉色污垢,自發性出汗,情緒煩躁,極度口渴且口乾,疲倦乏力,但不會感到全身疼痛,偶爾會感覺到寒冷,或者對日照過敏,脈搏虛弱。不論是表面還是內部的病徵,都建議使用白虎湯治療。

此外,對於感冒引起的發熱和口渴,可以考慮使用五苓散、桂枝甘露飲、黃連香薷飲,或者雙解散。如果內部熱度嚴重,腹部脹滿且脈搏沉穩,適合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排便,或者使用三一承氣湯效果更佳。對於介於表面與內部之間的病症,則建議使用小柴胡湯、涼膈散、天水散。

劉河間對於中暑的論述十分詳細,在眾多醫家中獨樹一幟,他所開出的藥方,每一個環節都恰當得宜,可說是真正理解了中暑的治療之道。然而,對於中暑的處理,不必刻意區分表面或內部,主要是清熱解毒,通過寒涼的藥物解熱,再用酸苦的藥物收斂,通常不需要使用承氣湯進行強烈排便,那樣的做法實在有些過激。對於這種過度治療的觀點,我們應該避免採納。

2. 李東垣(暑傷胃氣論)

《刺志論》云: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痿論》云: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則陽氣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能勝火,則枯骨而髓虛,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此濕熱成痿,令人骨乏無力,故治痿獨取陽明。

時當長夏,濕熱大勝,蒸蒸而熾,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氣促,肢節沉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病也。自時當長夏至此,已探入正款,不敢擺刖。

故重出其脈中得洪緩。若濕氣相搏,必加以遲。病雖互換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名曰清暑益氣湯主之。

清暑益氣湯

黃耆(汗少者減五分),蒼朮(泔浸去皮各一錢五分),升麻(一錢),人參(去蘆),白朮,橘皮,神麯(炒),澤瀉(各五分),甘草,黃柏(酒浸),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去白),葛根(各三分),五味子(九粒)

《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甘草、橘皮、當歸身,甘辛微溫,養胃氣和血脈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濕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

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原;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粗稍熱食遠服。

按:東垣意見精密,立方中和,清暑益氣湯一劑,近世多宗之。然氣血虛弱之人,用之最宜。如遇強壯者,不能取效,且助溫火。不可不斟酌也。

白話文:

《針灸理論》中提到:氣虛而身體發熱,是因為受到暑熱的影響,這是熱氣損傷了氣的緣故。《萎縮理論》指出:當有人遠行疲勞,在大熱天裡口渴,那麼體內的陽氣就會受損,熱氣會在腎臟裡停留。腎臟是主管水液的器官,如今水液無法剋制火熱,導致骨頭乾枯,髓質虛弱,腳部無法支撐身體,引發骨萎症。因此,古書中記載:骨萎症,是由於極度的熱所引起的。這是由濕熱造成的萎縮,讓人感到骨骼乏力。因此治療萎縮,主要針對陽明經進行。

正值炎熱的夏季,濕熱氣候非常旺盛,人們常感到四肢疲倦,精神不振,懶得活動,胸口悶痛,關節疼痛,或是呼吸困難,喘息不止,身體發熱,心煩意亂,腹部脹滿,小便顏色黃且量少,大便稀爛,頻繁排便,或是拉肚子,排出像米泔一樣的黃色黏稠物,或是口渴,或是不渴,胃口不佳,不想吃東西,身體出汗,體重增加,或是汗水較少,這是血液先受到影響,氣未受到影響的表現。從夏季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深入到疾病的本質,不敢忽視。

因此,再次提到診斷脈象時發現洪緩的現象。如果濕氣與身體搏鬥,脈象會變得遲緩。雖然疾病有輕微的轉變,但暑熱和濕氣的影響是一致的。應該使用清燥的藥物來治療,稱為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的成分包括黃耆、蒼朮、升麻、人參、白朮、橘皮、神麴、澤瀉、甘草、黃柏、當歸身、麥門冬、青皮、葛根、五味子等。

根據《內經》的說法:陽氣具有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襲的作用。當身體過熱,氣就會泄露。如今暑熱侵犯身體防禦系統,所以身體發熱並自發性出汗。以黃耆、人參、甘草作為主要成分,補充中氣,增強氣力。甘草、橘皮、當歸身具有甘辛微溫的特性,能滋養胃氣,調和血脈。蒼朮、白朮、澤瀉有助於排除濕氣,升麻、葛根能解熱,並且風能剋制濕氣。濕氣過盛會導致消化不良和腹脹,所以加入炒麴、青皮,有助於消化和調理氣血。

腎臟不喜乾燥,需要食用辛辣的食物來滋潤它。黃柏具有苦辛寒的性質,通過甘味來清熱,補充水分,滋養腎臟。五味子、麥門冬具有酸甘微寒的性質,可以對抗暑熱對肺金的傷害,作為輔助成分。

將所有藥材切碎,作為一劑藥物,加入兩杯水,煮沸後剩下一杯,去掉粗渣,趁熱服用,飯後服用。

據說:東垣的見解精細周密,製方平衡,清暑益氣湯被現代人廣泛使用。然而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來說,這種藥物最合適。但是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助長體內的熱氣。所以在使用時必須謹慎考慮。

3. 朱丹溪

《中暑論》曰: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辯。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畜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肉分也。

當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如氣虛者,加人參。此為傷暑。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湯、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盛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辯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按:暑病原有輕重,分傷冒中三款是已。但凡感暑而病者,皆從冒火而得,總謂之傷暑。其感火多而勢重者,乃為中暑。以內外諸雜症分屬五臟猶為近理。至以五臟分屬冒傷中三者則誤矣。其內外諸雜症,即有輕重,均從臟腑而發,若以分屬之三症,豈不泥且左矣。名家亦有此誤,又何以破後人之謎也?

辨動得靜得

丹溪曰:若暑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涼臺冷館,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陰症也。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心煩,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厚朴、紫蘇、乾葛、藿香、羌活、蒼朮之類。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冰水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乾薑、縮砂、神麯之類。此皆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按:靜得動得分中暑、傷暑,此論出自張潔古,後皆因之。夫盛暑之時,炎火若炙,無之非是。故古人聞避暑而未聞避寒。深堂廣廈正以避暑,安得入而中之?且房室陰涼,正可護衛陽氣,又安得而遏傷之乎?即膏梁深處,必不能無冒暑。應接其傷暑者,亦於動中得之耳。老子曰:人能常清靜,天地盡皆歸一。

靜即可祛暑,從何而中也?至於冰水瓜果等寒物,多食自傷脾胃,亦生雜症,謂瀉痢諸症。內有此物積聚則可,謂專以此致暑病則不可。若執口得寒物、身犯寒氣,同冬時寒病治之則謬以千里矣。

白話文:

【朱丹溪】《中暑論》說:暑氣就是夏天那炎熱的天氣,是酷熱的氣息影響到人的身體。暑氣對人的影響有三種:冒暑、傷暑、中暑,這三種有輕重之分和虛實之辨。有些人會腹痛並出現水瀉,這是因為胃和大腸受到了暑氣的影響。如果感到噁心,那可能是胃口有痰飲。這兩種情況都是冒暑。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治療,因為黃連可以退去暑熱,香薷可以消除體內蓄積的水分。如果身體發熱,頭痛,情緒焦躁不安,或者感覺身體像被針刺一樣,這是熱氣傷到了肌肉組織。

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解毒湯、白虎湯加上柴胡,如果氣血虛弱,可以加上人參。這就是所謂的傷暑。如果出現咳嗽,發燒,盜汗不止,脈搏快速,熱氣在肺部,可以使用清肺湯、柴胡湯、天水散等藥物。及早治療效果好,拖延的話可能就無法挽回了,因為旺盛的火氣已經侵襲到肺部金屬。這就是中暑。治療疾病,一定要清楚辨別,千萬不要混同治療。春秋兩季也可能發生中暑,切記不要固守成見,根據病情開方纔是上策。

對於暑病,原本就有輕重之分,分為冒暑、傷暑、中暑三種。但凡因為暑氣而生病的人,都是因為受到火氣的影響,都可以稱為傷暑。其中,受到火氣影響較多且病情嚴重的人,就是中暑。將各種症狀分別歸屬於五臟比較合理。但是,如果將五臟分別歸屬於冒暑、傷暑、中暑三種情況,那就是錯誤的。各種症狀即使有輕重之分,都是從臟腑發出的,如果硬要歸屬於冒暑、傷暑、中暑三種症狀,豈不是太過僵化?

朱丹溪說:在暑熱的時節,健康的人,為了避暑而躲在深堂大廈、涼臺冷館,或是用大扇風車吹涼,這樣得到的病,是靜態得到的陰性病症。病人會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肢節疼痛,心煩,皮膚發熱,不出汗。這是因為陰寒阻礙了全身的陽氣,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來解表散寒,例如厚朴、紫蘇、乾葛、藿香、羌活、蒼朮等。

如果外面受到寒氣,裡面又吃了冰水、生冷瓜果等食物,可以在前面提到的藥物基礎上,加上乾薑、縮砂、神麯等。這些都不是直接治療暑熱,而是治療因為暑熱導致的病。這種理論出自張潔古,後來的人都沿用了他的觀點。在酷暑的時節,四處都是炎熱,所以古人只聽說過避暑,沒有聽說過避寒。住在深堂廣廈,本來就是為了避暑,怎麼可能進入室內就中暑呢?而且室內陰涼,正好可以保護陽氣,又怎麼可能傷害到陽氣呢?即使是在豪宅深處,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暑氣。那些受到暑氣影響的人,也是在活動中得到的。老子說: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清靜,就能達到天地合一的境界。

在靜態下就可以驅除暑氣,怎麼可能會中暑呢?至於冰水、瓜果等寒性食物,吃多了自然會傷害脾胃,也會產生各種症狀,比如說瀉痢等。如果體內有這些寒性食物的積聚,是可以的。但如果認為這些食物專門會導致暑病,那就不可能了。如果堅持認為口裡吃了寒性食物,身體受到寒氣侵襲,就像冬天的寒病一樣治療,那就錯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