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傷暑全書卷之二 (2)
傷暑全書卷之二 (2)
1. 治暑主方
二香散
治暑濕相搏,霍亂轉筋,煩渴悶亂。
藿香(一兩),半夏(薑製),陳皮,桔梗,白朮(土炒),大腹皮(黑豆水捶洗七次),白茯苓,川厚朴(薑汁炒),紫蘇,白芷(各一兩),甘草(二兩五錢),黃連(去須,二兩),香薷(一斤),白扁豆(炒,八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一鍾,食後溫服。
九味羌活湯
治發熱惡寒,無汗,或自汗,頭痛,項強,或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並宜服之。此藥不犯三陽禁忌,為四時發汗之通劑也。溫症如神。暑亦可解。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甘草,川芎,生地,黃芩,細辛(各一錢,細辛用五分亦可)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一片,煎至一鍾,溫服。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志聲重。如心經蘊熱,口舌乾燥者,加黃芩。溫暑通用,皆臻神妙。
柴胡(去苗),甘草(炙),桔梗,人參(去蘆),羌活(去苗),芎藭,茯苓(去皮),枳殼(去穰麩炒),前胡(去苗洗),獨活(去蘆,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薄荷少許,同煎七分,去滓溫服。
以上正氣驅邪之劑。但暑不可汗,微發解之。敗毒散尤為調和之宗也。
白話文:
二香散
用來治療因為暑濕互相影響,導致霍亂、腿部抽筋、心煩口渴、胸悶混亂等症狀。
藥材包含:藿香(約37.5克)、薑製半夏、陳皮、桔梗、炒白朮、用黑豆水洗過七次的大腹皮、白茯苓、薑汁炒過的厚朴、紫蘇、白芷(各約37.5克)、甘草(約93.75克)、去除鬚根的黃連(約75克)、香薷(約600克)、炒白扁豆(約300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約37.5克,加入兩碗水,三片生薑和兩段蔥白,煎至一碗,飯後溫服。
九味羌活湯
用來治療發燒怕冷、沒有汗或有自汗、頭痛、脖子僵硬等症狀,無論是感冒初期出現怕冷脈象,還是傷寒出現怕風脈象,都可以服用。此藥不違反太陽、陽明、少陽等經脈的禁忌,是四季都可以使用的發汗藥,對溫病效果很好,也能夠解暑。
藥材包含:羌活、防風、蒼朮(各約5.6克)、甘草、川芎、生地、黃芩、細辛(各約3.75克,細辛也可以用1.875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作為一劑,加入兩碗水和一片生薑,煎至一碗,溫服。
人參敗毒散
用來治療因為傷寒引起的頭痛、高燒怕冷,以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音沙啞等症狀。如果心經有熱、口乾舌燥,可以加入黃芩。無論是溫病還是暑病都可以使用,效果都很好。
藥材包含:去除莖苗的柴胡、炙甘草、桔梗、去除蘆頭的人參、去除莖苗的羌活、川芎、去除外皮的茯苓、去除內膜麩皮炒過的枳殼、去除莖苗洗淨的前胡、去除蘆頭的獨活(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約11.25克,加入一碗水,三片生薑和少許薄荷,一起煎至七分,去除藥渣溫服。
以上這些藥方都是用來扶正祛邪的藥劑。但因為暑病不宜大量發汗,所以要微微地發汗來解暑。其中敗毒散尤其適用於調和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