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上卷(醫學補遺) (5)

回本書目錄

上卷(醫學補遺) (5)

1. 脈義心參

診脈有道,參《素》、《難》而自可得矣。古人以三部九候而審辨之曰: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中以候中。此固不易之論,或因診視不便,故易於兩手之寸口。然亦分三部九候之別,然皆本太陰之脈也。

夫臟腑之氣,互相交錯,無刻不然,惟手太陰猶能決其虛實。即人飲食入胃,其精微之氣上朝於肺經,待肺而傳諸百脈、於是諸臟腑之氣莫不相隨,水穀之精氣而歸詣於肺。但其分辨各臟腑部位,《內經》嘗備言之。

自北朝高陽生歌訣一出世,人以其易讀,誤信其偽,則《內經》脈義幾乎息矣。雖闢者代不乏人,及闡經旨,則遺漏未暢者甚多。至景岳部位解傳世,殆孟子之廓如也。參考諸家診法,惟李士材《正眼》為全。近世高鼓峰《心法》之脈義,猶當顯豁。能熟究二書,其原自得。予聞窮理盡性,始能達道,故物雖號萬而知之不難者,在能察其根源耳。

今脈義以部位定臟腑,以二十八脈別病情,以十怪脈斷人生死吉凶,皆是也。其所以然者何故?今人所見之脈何象?其變態二十有八及怪脈十種,何故而使然?昔人曰:脈乃氣血之先。今東垣以診而有力者,確然指以為神。予更有說焉,夫脈之在於人也,非氣非血亦非神也,又不可謂非神也。

昔人曰:我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氣也。《易》云: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是脈本人生不息之天機,豈可竟擬為是氣、是血、是神乎?彼李氏竟指曰神,亦不盡然矣。試言外感等症,脈大有力者居多,豈六淫之邪,輒犯於神而然哉。故察脈雖可以知神,而要亦未盡如此。即三部九候,亦不宜拘執,何也?今人臟腑,五行而已。

《陰符》云:天有五賊,見之者昌,此指五行也。又云: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此指三元也。昔人有云:天地之數,不可竟曰五,不可竟曰三,又不可曰非五、非三也。今人所恃而生者,氣也,其行氣之主,神也。而養神之道,精也。此三者,臟腑莫不賴之。故論五臟六腑者,是從五行之道也。

而予諄諄於精氣神者,豈無從哉?本三才之理耳。其義亦分三部九候,亦可取決於手太陰之寸口也。蓋神寓絳宮,應居寸位。精藏元海,尺位堪求。氣塞乎中,關脈可決。右手屬陽,可察陽神、陽氣、陽精。左手屬陰,可察陰神、陰氣、陰精。此三才之部位也。

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如太極之義也。至如舉神也、尋氣也、按精也,此又以浮中沉而定三才矣。故高鼓峰云:暴病以右關為主,蓋恐陽中陰氣消亡。久病必求左手,亦恐陰內陽神欲去故耳。即謂神之虛實也,非只一心,謂五臟之神,俱當求於二寸也。氣之存亡者,亦非只脾胃,謂五臟之氣,俱當求於二關也。此其一義,余可類推。

白話文:

診斷脈象有其方法,參考《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難經》就能理解。古人通過三部九候來判斷脈象,上部檢查上身狀況,下部檢查下身,中部檢查腹部。這是一套固定的理論,但因為實際診斷的不方便,轉而使用雙手的寸口脈。然而,即使如此,還是分為三部九候,但都是以太陰脈為基礎。

臟腑的氣血相互交織,時刻不停,只有手太陰脈能夠判斷虛實。當食物進入胃中,其精華氣質上升到肺經,等待肺部將其傳遞到全身的脈絡,這樣,所有臟腑的氣質都會跟隨。食物中的精華最終會回到肺部。但是,《內經》詳細地說明瞭如何區分各臟腑的位置。

自北朝高陽生的歌訣出現後,人們因為它容易閱讀,誤信其錯誤,導致《內經》的脈象理論幾乎被遺忘。雖然有人試圖糾正,但解釋經典的意義時,仍有很多遺漏。直到景嶽的部位解傳世,纔像孟子那樣開闊了人們的理解。參考各家診法,只有李士材的《正眼》最全面。近世高鼓峯的《心法》脈象理論,仍然清晰明確。深入研究這兩本書,就能掌握其中的原理。我聽說,窮究道理,盡力理解人性,才能達到真理,因此,即使事物繁多,瞭解它們也不困難,關鍵在於能夠洞察其根源。

現在的脈象理論,以部位確定臟腑,以二十八種脈象判斷病情,以十種奇怪脈象預測生死禍福,都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呢?現在看到的脈象是什麼樣子?二十八種脈象和十種奇怪脈象是怎麼產生的?古人說:脈象是氣血的先兆。現在東垣認為,如果診脈有力,就可以確定是神氣。我有另一個觀點,脈象在人體中,既不是氣,也不是血,更不是神,但也不能說不是神。

古人說:我的生命並非屬於我,而是天地間氣質的運行。《易經》說:天道運行強健,君子應當自強不息,脈象本是人體永不休止的生命機制,怎能僅僅認為它是氣、是血、是神呢?李氏竟將其指為神,也不盡然。試想外感等症狀,脈象大而有力的情況很多,難道六淫之邪會直接侵犯神氣嗎?因此,觀察脈象雖然可以瞭解神氣,但並非僅僅如此。即使是三部九候,也不應該拘泥,為什麼呢?現在的臟腑只是五行而已。

《陰符經》說:天有五賊,見之者昌,這是指五行。又說: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這是指三元。古人說:天地的數量,不能僅僅說是五,也不能僅僅說是三,也不能說不是五、不是三。現在人依靠氣質生存,掌管氣質的是神氣,而養護神氣的方法是精華。這三者,臟腑都依賴它們。因此,討論五臟六腑,是從五行的角度出發。

但我強調精氣神,並非毫無根據,這是基於三才的道理。其理論也分為三部九候,也可以通過手太陰的寸口來判斷。因為神氣住在絳宮,應當在寸部。精華藏在元海,尺部可以找到。氣質充滿中間,關脈可以判斷。右手屬陽,可以檢查陽神、陽氣、陽精。左手屬陰,可以檢查陰神、陰氣、陰精。這是三才的部位。

然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像太極的理論一樣。至於舉神、尋氣、按精,這又是以浮、中、沉來確定三才。因此,高鼓峯說:急性病以右關為主,因為擔心陽中陰氣消失。慢性病必須檢查左手,也是因為擔心陰內陽神將要離開。這就是判斷神氣虛實的原則,不僅限於心臟,而是五臟的神氣,都應當在兩寸部尋找。氣質的存在與否,也不僅限於脾胃,而是五臟的氣質,都應當在兩關部尋找。這是一個原則,其他的可以類推。

例如,散脈多浮,表示神氣將要離開。弱脈多沉,表示精華耗盡。弦脈多在中間,表示氣質無法生長。對於感冒,脈象浮動,並非神氣病變,而是因為氣質鬱結而出現在外部,自然出現在本部。嘔吐和腹瀉,脈象沉伏,因為氣質洩露而隱藏在內部,自然退回到本位。即使神氣和精華也有進退,應當參考這個原則。

通常,五精枯竭,脈象沉而快速。五氣衰弱,脈象中而弦。五神飛揚,脈象浮而散,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如果脈象浮而軟,表示神氣不足。沉而細,表示精華不足,中而虛,表示氣質不足。不同的表現,也可以參考李瀕湖的二十八脈來判斷。但必須靈活運用,不要僵化,這樣就沒有問題。

現在我建立三才貫穿五行的理論,是怕人們拘泥於古法,無法完全掌握病情,因此再次詳細解釋。現在人寸部脈象沉軟,都說是心虛,但不知道也是精華虛弱。尺部脈象浮軟,都說是腎虛,但不知道也是神氣虛弱。即使寸尺部脈象中而軟,也應當判斷為氣質衰弱,這是活法。三部神氣虛弱,治療時補充本臟,但仍需配合補心。三部精華虛弱,使用滋補陰氣,也必須結合固腎。

詳細的理論見「藥性疏辨」,這裡不再重複。然而,精華虛弱不止,氣質也會消耗。氣質虛弱不止,神氣也會消失。因此,這三者又源於同一個地方,需要考慮哪個更緊急,先治療,又不能只關注一個,而忘記另外兩個。我的論點都基於經典的理論,但各家學派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因此我進行了詳細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