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中卷(感證類要) (3)

回本書目錄

中卷(感證類要) (3)

1. 四明心法(附註楊云峰驗舌指南)

近世傷寒多內傷,庸醫不識妄投湯,病家又且無張主,遂致遷延變敗亡。(嘗讀《己任編》,參究高鼓峰治感證之法,皆本薛新甫、張介賓之精義,茲予抉其粹髓,撰成歌訣,以便學者易於記誦。若能潛心體認,臨證自有把握。)

口渴原非涉太陽,(一涉口渴則非太陽症矣。)禁投九味與麻黃,(口渴若見,恐胃中津液將亡。凡麻、葛、羌、防之類,易干津液,所在當禁。惟存津液為王道。(仲景《傷寒論》中最要緊關頭,在存津液三字。)

肺病白胎起刺詳,生脈散(如無人參,枸杞可代)加柴地芍,歸耆芩草是良方。(以生金滋水。)

白話文:

近來傷寒患者多半是內傷,庸醫不了解病因,胡亂開藥,病人又沒有好的醫生照料,結果病情拖延,最終導致死亡。我曾經讀過《己任編》,深入研究高鼓峰治療感冒的經驗,都是源自薛新甫、張介賓的精髓。我現在將其精華提煉出來,寫成歌訣,方便學習者記憶。如果能夠用心體會,在診治時就能得心應手。

口渴不一定是太陽病(一旦出現口渴,就不是太陽病了),不要使用九味湯和麻黃(口渴說明胃中津液快要耗盡。麻黃、葛根、羌活、防風等藥物容易耗損津液,所以要禁用。保存津液是治療的關鍵(仲景《傷寒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保存津液)。

肺病有白苔,還伴有刺痛,要用生脈散(如果沒有人參,可以用枸杞代替)加柴胡、生地、芍藥,再加入當歸、熟地、黃芩、甘草,就是有效的方子(用生金來滋養水)。

腎氣凌心黑滑胎,主方八味最堪裁。(腎乃北方玄武之色,故屬黑。且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水來救母,此時泄火,火無從泄,助子以救母,則仇未有不復者也。亢則害,承乃制,其理昭然。)

陰虧胎黑觀來燥,的屬津枯六味該。(此腎水枯乾,當急救其陰也,凡烈焰近炙則燔手,漸高則愈冷,緣冷氣乃火逼所致。熱病之舌黑,即此理也。)

黑聚舌中寒水侮,(其舌必兼滑嫩。)救須附子理中諧。(更有其舌同黑色,一屬寒水侮土者,宜用附子理中。一系腎氣凌心者,宜用人參八味。其治又不相同,何也?寒水侮土者,系陰盛於內,逼陽於外,外假熱而內真寒,格陽也,其黑色止聚於舌中。腎氣凌心者,系陰盛於下,逼陽於上,上假熱而下真寒,戴陽也,其黑色直抵於舌尖。

白話文:

腎氣上衝心臟,導致舌頭發黑滑膩,胎兒也容易流產,此時最適合使用八味丸。腎屬黑色,位於下方,承接水氣。水氣上來救助心火,但心火無處發泄,反而助長了腎氣,導致腎氣更盛。過度則會損害,抑制則能制衡,道理很清楚。

陰虛導致胎兒發黑,舌頭乾燥,說明津液枯竭,應該使用六味地黃丸。腎水枯竭,需要緊急補充陰液。烈焰靠近會燙傷手,但距離越遠就越冷,因為冷氣是火氣逼迫造成的。熱病舌頭發黑也是這個道理。

舌頭發黑而且滑膩,說明寒水侵犯脾土。需要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舌頭也是黑色,而且伴隨寒水侵犯脾土,應該用附子理中湯;如果伴隨腎氣上衝心臟,則應該用人參八味丸。治療方法不同,是因為寒水侵犯脾土,屬於陰盛於內,逼迫陽氣在外,表面熱內裡寒,陽氣被抑制,黑色只集中在舌頭內部。而腎氣上衝心臟,屬於陰盛於下,逼迫陽氣在上,表面熱內裡寒,陽氣被推擠,黑色直達舌尖。

然未有不胖且嫩者,又不論乾燥滋潤也。楊云峰云:若寒水侮土,用八味乃是緩著。)

補中益氣治黃胎,(再配芩、連。楊潛邨云:如其舌後半截滑膩而有微黃胎者,乃脾胃氣虛下陷,止須補中益氣湯足矣。)補土生金果妙才,有食去耆加厚朴,仍留白朮汗能排。(且發其汗,縱有食勿顧也。歌曰:補中益氣參歸草,耆朮升柴新會皮。即李東垣補中益氣湯也,薑、棗引。)

滿舌鋪黃似薄漆,胃陰不足氣將脫,挽回妙義在知幾,甘露飲加枸杞葉。(有一種中氣本虛,胃陰不足之輩,偶因勞倦發熱,滿舌微薄黃胎,狀如金漆光亮之色,干而不燥,口不思飲,若誤作火邪,妄投苦寒之劑,則中臟之氣無不隨藥而脫。如遇此等舌胎,急宜用甘露飲重加枸杞以救之。

白話文:

然而,沒有人不胖而嫩的,也不管乾燥滋潤。楊云峰說:如果寒水侮辱脾土,用八味湯就是緩慢的方法。

補中益氣治療黃苔,再加入黃芩、黃連。楊潛邨說:如果舌頭後半截滑膩且有微黃苔,就是脾胃氣虛下陷,只需要補中益氣湯就夠了。補土生金效果奇妙,可以加食去耆,再加入厚朴,保留白朮,汗能排出。而且要發汗,即使吃了東西也不要顧忌。歌曰:補中益氣參歸草,耆朮升柴新會皮。這就是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加薑、棗引導藥力。

滿舌鋪滿黃色像薄漆,胃陰不足氣將要脫落,挽回妙義在於及時察覺,甘露飲加上枸杞葉。有一種中氣本來就虛弱,胃陰不足的人,偶爾因為勞累發熱,滿舌微薄黃苔,像金漆光亮一樣,乾而不燥,口不思飲,如果誤認為是火邪,胡亂投用苦寒的藥物,那麼中臟的氣都會隨著藥物而脫落。如果遇到這種舌苔,要趕快用甘露飲加上枸杞來救治。

虛甚者可加人參。歌曰:二地二冬芩枳斛,枇杷葉配草茵陳。即孫真人《千金方》甘露飲。)

舌頹防卷用逍遙,(舌本強直,轉動不活而語言蹇澀者,危。傷寒厥陰條下經云:舌卷囊縮者,死,不治。歌曰:逍遙芍術歸陳草,薄荷柴芩配棗姜。即王海藏《醫壘元戒》之逍遙散也。)加用丹芩生地高。(以滋水生肝。)

舌色鮮紅生脈配,(人參、麥冬、五味,即孫思邈《千金方》之生脈散也。)更須六味火能消。(此心經病也,以滋水清火。)

白加黃色黃加黑,(舌胎如是。)此腎凌脾人不識,須治中宮益氣佳。(補中益氣為主,看燥潤參以加減。)

白話文:

對於極度虛弱的患者,可以添加人參。有句歌詞如此描述:「二地二冬芩枳斛,枇杷葉配草茵陳」,這是根據孫真人《千金方》中的甘露飲。

若舌頭僵硬,無法捲曲,則需使用逍遙散。這是指舌頭根部肌肉強硬,使舌頭轉動困難,且語言含糊不清,這是一種危險的症狀。有句歌詞如此描述:「逍遙芍術歸陳草,薄荷柴芩配棗姜」,這是王海藏《醫壘元戒》中提到的逍遙散。

對於舌頭顏色鮮紅的患者,可以使用生脈配伍(人參、麥冬、五味子,這是孫思邈《千金方》中的生脈散)。但還需要加入六味丸來消炎。

如果舌苔呈現白色和黃色相間,或者黃色和黑色相間的情況,這表示腎氣侵凌脾臟,一般人可能不易察覺。對於這種情況,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補中益氣,並視其燥潤程度進行調整。

若還灰色須分別,認明灰色用芩連。(《四明心法》云:凡舌見灰色,指甲括下無渣汁者,方是火症。乃芩連之對症。味其語意可見,陽邪燔灼,則其陰液未有不幹枯者。此等辨論,俗工焉能曉得。)

黑誤芩連命必絕,舌上現形人字紋,用心挽救空勞力。(黑乃腎水乾枯,因誤用芩、連,舌上現出人字紋者,必死。)

舌色無拘胎有無,總逢枯燥費思羅,(恐津液消亡,慎勿視為泛常。)無胎鏡面皆應死,一似豬腰子去膜。(一舌如鏡面者,危。一舌如去膜豬腰子者,危。一舌加火柿者,危。一舌竟無胎,胃氣絕也,不治。有一種陽虛之人,誤投寒涼致變危症,其舌伸出形如蛇舌,尖細擻擻而抖者,亦是無救之症也。)

白話文:

對於灰白色舌頭的辨識,必須要區分清楚,確定是灰白色的顏色時,才適用黃芩和黃連這兩味藥材。《四明心法》中提到,當舌頭出現灰色,並且指甲下的皮膚沒有分泌物時,這通常是因為火症造成的。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過度的熱邪會耗盡體內的陰液。

黑色的舌頭如果誤用了黃芩和黃連,那麼生命就很難輓回了。舌頭上會出現類似「人」字的紋路,這表示病情危急,預示著死亡。

舌頭的顏色與是否懷孕並無直接關係,但總的來說,當舌頭出現乾燥的情況時,都需要仔細分析。舌頭像鏡面一樣,或是舌頭像是去膜後的豬腰子,都表示情況危急。舌頭加上類似於熟柿子的紅色,也表示病情嚴重。舌頭如果完全沒有胎紋,這表示胃氣已經絕了,無法救治。還有一種是虛弱的身體,誤用了寒涼藥物導致病情轉變為危急,舌頭呈現蛇舌狀,尖細且顫抖,這種情況也是無法救活的。

荔肉砂皮糙刺形,烘糕液涸化幽磷。(一舌糙刺如砂皮而乾枯燥裂者,危。一舌如烘糕者,危。)雪花片片緣脾閉,不久將為泉下魂。(呂批《治法匯》云:舌上起白胎,如雪花片者,脾冷而閉也,不治。此胎,痢疾症中更多。以上所列,皆垂死危候也。然有不必如此而死者,即至如此,而灼見臟腑陰陽虛實,再參「鉤玄論」之三法,竭力挽回,則亦有得生者。時師既司人性命,須存壽世婆心,即於百不一活之症,當作萬有一生之想。

縱使修短有數,彭殤難齊,破格出奇終於莫救,致招從旁浮議,同道中傷,病家歸咎,而反之吾心,固無愧也。倘畏避嫌疑,而以此種危症,目視不救,再任其付諸庸劣之手,則必無生理矣,豈不痛哉。)

白話文:

荔枝的果肉表面粗糙,像砂紙一樣,烘烤後的蛋糕液乾涸,轉化成幽暗的磷光。這是指舌頭表面粗糙如砂紙,乾燥、裂縫,這是一種危險的徵兆。舌頭就像烘烤後的蛋糕,這也是一種危險的狀態。

雪花狀的片片在舌邊緣出現,這是脾氣閉塞的表現,不久將會成為地府的靈魂。根據呂批《治法匯》的解釋,舌頭上出現白色斑點,如雪花般的,是脾氣冷卻且閉塞的現象,這種情況不治。這些斑點在痢疾等疾病中常見。上述所列的各種症狀,都是垂死的危急狀態。然而並非所有垂死的病人都會如此,即使到了這個地步,只要能明確辨別臟腑的陰陽虛實,再參考「鉤玄論」中的三種方法,盡力輓救,還是有可能獲得生機的。作為醫生,如果負責人的性命,應該有造福世間的慈悲心,即使是千分之一都無法輓救的病症,也要抱著萬分之一可能存活的想法來治療。

即使壽命有定數,長壽與夭折難以一致,即便突破常規出奇制勝最終無法輓救,導致旁人議論,同行傷害,病人歸咎於我,但我心中仍無愧疚。如果為了避嫌而對這樣的危急症狀視而不救,再讓其交給庸醫,那麼必定沒有生機,這豈不是太痛苦了。

五臟病因胎各色,青黃黑白赤分晰。(經云:肝屬木應東方,其色蒼,其味酸,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屬火應南方,其色赤,其味苦,在音為徵,在聲為笑。脾屬土應中央,其色黃,其味甘,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屬金應西方,其色白,其味辛,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屬水應北方,其色黑,其味鹽,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此《素問》以五色應五臟,而合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也。業醫者,不可不知。)

斂堅蒼老實邪推,(驗舌分虛實法。楊云峰云:經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又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竊謂虛實兩字,是挈病機之領。補瀉兩字,是提治法之綱。蓋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虛一實。醫之治病,不過一補一瀉,如虛實稍有疑心,則補瀉無從下手。是參症切脈,以審虛實,固臨症第一要著也。

白話文:

五臟的疾病根源來自胎兒時期,根據顏色就能區分,青黃黑白赤各不相同。經書說:肝屬木,對應東方,顏色青,味道酸,音調為角,聲音為呼;心屬火,對應南方,顏色赤,味道苦,音調為徵,聲音為笑;脾屬土,對應中央,顏色黃,味道甘,音調為宮,聲音為歌;肺屬金,對應西方,顏色白,味道辛,音調為商,聲音為哭;腎屬水,對應北方,顏色黑,味道鹹,音調為羽,聲音為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這就是《素問》中以五色對應五臟,並結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從事醫業的人,絕對不能不知道這些。

觀察舌頭就能分辨病情是虛還是實。楊云峰說:經書上說:邪氣盛則為實,正氣不足則為虛。又說: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我認為虛實兩個字,是掌握病情的關鍵;補瀉兩個字,是治療方法的綱領。因為人患病,無外乎虛實兩種。醫生治病,也不過是補瀉兩種方法。如果對虛實稍有疑慮,補瀉就無從下手。因此,結合症狀和脈象,來判斷虛實,是臨症最重要的步驟。

乃有症似實而脈則虛,脈似實而症則虛者,如舍脈從症,既難信以為真。而舍症從脈,又惟恐其是假,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實則其形堅斂,其色蒼老。虛則其體浮胖,其色嬌嫩,而病現於舌也,其形與色亦然。故凡病屬實者,其舌必堅斂而兼蒼老。病屬虛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嬌嫩。

如此分別,則為虛為實,是真是假,雖未參症切脈,而一目先了然矣。)胖論陰陽獻燥濕。(驗舌分陰陽法。楊云峰云:虛實既分補瀉,固有定見。然虛實各有陰陽,而陰陽迭為虛實,則於虛實分陰陽,臨症者,又不可混也。而分之不得其法,則有陰盛為陽盛,陽虛為陰虛,而不能無誤者。

白話文:

有些病症看起來像是實證,但脈象卻虛弱,或是脈象很實,症狀卻虛弱。如果只看症狀而不看脈象,就難以相信這是真的;但如果只看脈象而不看症狀,又擔心是假的,該怎麼辦呢?其實,只要了解萬物的道理,就能分辨真假。實證的表現,身體會緊縮堅硬,面色蒼老;虛證的表現,身體會浮腫鬆軟,面色嬌嫩。而病症會反映在舌頭上,舌頭的形狀和顏色也會呈現出實虛的狀態。所以,實證的舌頭會緊縮堅硬,顏色偏蒼老;虛證的舌頭會浮腫鬆軟,顏色偏嬌嫩。

只要根據這些特徵,就能分辨虛實,真假,即使不看症狀和脈象,也能一目了然。

且有症本陽虛。而經訓曰:陰虛,令人錯解,貽害不淺者,如言陰虛出盜汗,陰言手太陰也,虛言肺氣虛也。又言:陰虛發夜熱。陰言足太陰也,虛言脾氣虛也。同曰陰虛而其中有手。足太陰之分。名曰陰虛,而其實脾肺氣虛之症無。如歷代醫師,從未註明其義,誤以脾肺氣虛,認為腎水不足,而用滋陰降火之劑。

朝夕重陰下逼,逼致土困金衰,便溏聲嘶,致之死地而不悟者。只此兩個陰字,拘義牽文,訛以傳訛,自古迄今,普天之下不知日殺凡幾。良堪痛也。況如此類者,經中未易枚舉,總緣陰陽混雜,虛實模糊,但憑脈症,分晰難清。詎知陰虛陽盛而火旺者,其舌必乾而燥。陽虛陰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濕。

白話文:

原文中的病症描述為「陽虛」,然而根據經典的說法,「陰虛」會讓人產生誤解並帶來深遠的後果。例如,提到「陰虛」會導致盜汗,這裡的「陰」指的是手太陰肺經,「虛」指的是肺氣虛弱。又提到「陰虛」會導致夜晚發熱,這裡的「陰」指的是足太陰脾經,「虛」指的是脾氣虛弱。同樣地,當提到「陰虛」時,其中包含了手、足太陰之分,被稱為「陰虛」,但實際上脾肺氣虛的症狀卻不存在。歷代的醫生從未詳細說明其含義,錯誤地認為脾肺氣虛是因為腎水不足,因此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

這種錯誤的診斷會導致整天陰寒下侵,使土(代表脾)困擾,金(代表肺)衰弱,引發大便溏薄、聲音嘶啞等症狀,最終導致死亡而不自覺。這兩個「陰」字,拘泥於文字意義,錯誤傳播,自古以來,普遍認為這種誤診殺人數量極多,讓人感到心痛。更何況,這樣的例子在經典中難以一一舉例,總歸是因為陰陽混淆不清,虛實不明確,只能依靠脈象和症狀來區分,但卻不知道「陰虛陽盛」且火氣旺盛的情況下,舌頭必定乾燥;「陽虛陰盛」且火氣衰弱的情況下,舌頭必定滑膩。

如此分別,則為陰為陽,誰實誰虛,顯然可見。更何似陰似陽之疑,以致重陰重陽之誤耶。)理勝《金鏡錄》一籌,(《金鏡錄》張三錫所注。驗舌為準法。楊云峰云:舌者,心之苗也,五臟六腑之大主,其氣通於此,其竅開於此者也。查諸臟腑圖,脾肺肝腎,無系不根於心。

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胎可驗,即凡內外雜症,無一不呈形著色於其舌。是以,驗舌一法,臨症不可不講。間嘗從《金鏡錄》三十六舌,逐一體驗,其法殊多未合,及參《已任編》。呂東莊有云:《金鏡》三十六舌,當參其意而勿泥其法,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須以意通之。予於是臨症之下,細心診視,於四診之中,驗舌更有獨得之秘。

白話文:

因此,陰陽分明,誰實誰虛,一目了然。更何況還有陰陽難辨的情況,導致誤判為重陰重陽呢?《金鏡錄》一書的理論勝過張三錫的註解。張三錫的註解中強調驗舌的重要性。楊云峰說:「舌頭是心的苗,是五臟六腑的主宰,其氣息通達舌頭,其竅穴也開於此。觀察臟腑圖,脾、肺、肝、腎,無一不根植於心。查看經絡,考究手足陰陽,無一脈不與舌頭相通。」因此,經絡臟腑的疾病,不只是傷寒發熱才能從舌頭觀察,凡內外雜症,無一不顯露在舌頭上。所以,驗舌是診病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驟。我曾依照《金鏡錄》三十六舌逐一驗證,發現許多方法並不合適,於是參閱《已任編》。呂東莊說:「《金鏡錄》三十六舌,要參透其意,不可拘泥於方法,更有三十六舌未涉及的部分,需要用心去理解。」我在臨床經驗中,仔細觀察患者舌頭,在四診中,驗舌法有獨特的秘訣。

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凡危急疑難之頃,往往病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惟有舌可驗。是以陰陽虛實,見之悉得其真,補瀉寒暄,投之輒神其應。人以為奇,有何奇哉?不過同得之理耳。

臨診者,誠潛心而有會焉,則分之而臟腑各一陰陽也,陰陽各一虛實也。理圓而法到,可以補《金鏡》之所未及,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合之而臟腑同此陰陽也。陰陽同此虛實也。理圓而法活,可以裁《金鏡》之所未合,而並不必三十六舌也。分而分之,其法不出乎五行。合而合之,其理總原於太極。

白話文:

根據舌頭來分辨病情的虛實,不能有絲毫的差錯;根據舌頭來分辨陰陽,也不能有絲毫的錯誤。在危急、複雜、難以確定的病情時,經常無法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參考,只能依靠觀察舌頭來判斷。對於女性和兒童的疾病,經常難以聽到呼吸聲或回答聲音,但只能通過舌頭來進行診斷。因此,陰陽虛實的診斷,都能夠獲得真實的結果;補充或消減、寒涼或溫熱的治療方式,都能夠迅速得到效果。人們認為這種診斷方法很神奇,但實際上,不過是掌握了相同的原理罷了。

臨牀醫生,如果能夠用心去理解,就能夠明白,每種疾病都有一個特定的陰陽屬性,以及虛實狀態。這樣就能使理論更加完整,方法更加精確,能夠補充《金鏡》中尚未涉及的部分,而且並不需要強調必須使用36種舌象來進行診斷。結合各種疾病,他們的陰陽屬性和虛實狀態都是相通的。理論完整,方法靈活,能夠裁剪《金鏡》中未能完全對應的部分,而且不一定非要用36種舌象。分門別類地進行診斷,方法不會超出五行的範疇。綜合分析,其原理始終源自於太極。

准此以臨症,則諸病之變現,總使萬葉千枝,而一望之神明,自可搜根拔本。尚何無者生之,有者甚之。以干致邪失正,絕人長命之咎哉。)鑑明可並月林石。(楊云峰先生驗舌之論,以浮胖堅斂分虛實,乾燥滑潤認陰陽,黑白青黃辨臟腑。蓋本至中至正之理,以立至簡至易之法。

誠學者之階梯,救世之津梁也。予遵用之,頗多得力,故附錄於此。惟願同志誦記於心,幸勿諼爾。嘗覽《山海經》,西海有月林山,其石光瑩明皎,能照徹人之肺腑。以上驗舌之法。視其胎色,則知病有各臟之因由。觀其嫩老,更明邪正陰陽之互異。可謂隔垣而洞悉人之肝膽;一望無遺,猶如月林石能照徹人之五臟也。

白話文:

依此方法面對病症,無論疾病變化多麼複雜,都能一眼洞悉病因,找到根源。何必再擔心沒有病的人會生病,有病的人病情會加重呢?若因疏忽導致邪氣入侵,失去健康長壽的機會,豈不令人遺憾?

楊云峰先生的驗舌論,以舌苔的浮胖、堅斂來區分虛實,以舌苔的乾燥、滑潤來辨別陰陽,以舌苔的黑白青黃來判斷臟腑。這正是中醫最根本、最正確的道理,以最簡潔、最容易的方法建立起來的理論。

這確實是學習醫術的階梯,救治世人的橋樑。我親身應用,受益良多,因此附錄在此。只希望同道中人牢記於心,千萬不要忘記。我曾經讀過《山海經》,書中記載西海有座月林山,山上的石頭光彩瑩明,能照徹人的五臟六腑。以上驗舌的方法,如同月林石照徹人的五臟,能根據舌苔的顏色判斷疾病的臟腑根源,觀察舌苔的嫩老,更能分辨邪正陰陽的差異。可以說,隔著牆壁也能洞察人的肝膽,一眼就能看到全部,如同月林石般照徹人的五臟。

故予取以喻此,並勉世人。若如用試金石治病,莫若以月林石更效也。)

不論四時與六經,須知發熱感寒因,(其脈亦不浮緊而急。)逍遙散郁使邪達,(此乃外感寒而內發熱,以火為寒邪所郁,既為火鬱,則逍遙散自可以統治矣。)兼食小柴合六君。(合小柴則六君全矣。兼可助脾消食之妙。然此是為兼食未經表散者定論。)

發表已經八九朝,只須竟用黑逍遙,(逍遙散加熟地,即薛氏之黑逍遙也。)氣粗胎厚按胸痛,潤下滋陰法論高。(視其微甚,用逍遙散加熟地四、五錢,可用至一、二兩,此就已經發表者言。蓋發表既多,則津液乾枯,宿物燥結而不能出,故必重用熟地,使陰血下潤,則宿物自下。)

白話文:

因此我用這個例子來比喻,並勉勵世人。就像用試金石治病一樣,用月林石效果更好。

不論季節和六經,都要知道發熱感寒的原因,(脈象也不浮緊而急。)逍遙散疏通鬱氣使邪氣外達,(這是外感寒邪而內發熱,因為火被寒邪鬱結,既然是火鬱,逍遙散就可以統治它。)再配合小柴胡湯和六君子湯。(配合小柴胡湯,六君子湯就齊全了。還可以幫助脾胃消食。但是,這是針對兼食未經發表的人的結論。)

發表已經八九天了,只要繼續服用黑逍遙散,(逍遙散加上熟地,就是薛氏的黑逍遙散。)氣粗胸悶按壓胸部疼痛,潤下滋陰才是上策。(根據病情輕重,服用逍遙散加熟地四五錢,可以用到一兩甚至兩兩,這是針對已經發表的人來說的。因為發表時間長,津液枯竭,宿物燥結而不能排出,所以必須重用熟地,讓陰血下潤,宿物就會自然排出。)

攻裡若多莫再下,勢輕四子加歸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湯。是症再加當歸、白芍。)甚投附子與人參,(人參鬚要重用,再加煨姜以發其汗。)發汗回陽論亦確。(下多則亡陽,故用參、附以回其陽,陽回而汗自作矣。)

冬月傷寒起畏寒,(此乃感受天時客令之風寒,非隆冬主氣之嚴寒,如果冒犯肅殺之寒威,仍遵仲景之法,辨明寒傷營,風傷衛,酌以麻黃、桂枝等湯,分別治之。)主方卻用前胡湯,歌曰:前胡蘇草陳皮桔,半芷還須加棗姜,即潔古老人之前胡湯。)不愈小柴加枳桔,(如不應手,換小柴胡湯再配枳殼、桔梗。

白話文:

治療內裡病症,如果藥物劑量過多,就不要再往下瀉了。如果病情較輕,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白芍;如果症狀嚴重,就需要加入當歸和白芍。如果病情非常嚴重,需要加入附子與人參,人參鬚要多用,再加煨姜來發汗。發汗回陽的理論確實有效,因為瀉下過度會損耗陽氣,所以要用人參和附子回陽,陽氣回升,汗水自然就會流出來。

冬天月份患上傷寒,起初感到畏寒,這是因為感受了冬天的寒冷,並不是嚴寒的隆冬季節。如果冒犯了肃杀的寒气,仍然要遵循仲景的理论,辨明寒邪侵犯营气,风邪侵犯卫气,分别用麻黄、桂枝等汤剂治疗。然而,主要处方却用前胡汤,歌诀是:前胡苏草陈皮桔,半夏还须加枣姜,这就是洁古老人之前胡汤。如果效果不佳,就用小柴胡汤加枳壳和桔梗。

)繼續逍遙無不安。(初感者,以上法治之,無不愈也。)

熱覺脅疼與耳聾,口乾舌黑燥生風,(火燥生風,屬邪不清。)疏肝益腎如無應,(六味飲加柴胡、白芍,即高鼓峰之疏肝益腎湯。)柴芍歸脾立建功。(已燥不宜再燥,須去木香,並用米泔泡蒸白朮為妙。歌曰:當歸志棗香耆朮,參草苓圓薑棗同。即《濟生方》之歸脾湯也。)

熱甚忽然手足腫,更兼頭面塊瘰聳,風淫末疾燥生疼,此為風淫末疾也。熱甚而痛,手足亦有腫者,竟有瘰塊如頤者。)滋腎生肝涼忌用。(此症忌用涼藥,上方可加熟地一兩主之。歌曰:地術柴胡山五味,瀉萸歸草配丹苓。此《已任編》之滋腎生肝飲,即趙養葵《醫貫》中之滋水清肝飲也。)

白話文:

)繼續逍遙無不安。(初次感到病狀的人,根據這些治療法則進行治療,通常都能痊癒。)

如果出現熱感、脹痛和耳鳴,口乾、舌頭黑色且有燥熱風氣(這是因為火熱燥熱引發風氣),單純疏肝益腎的方法可能無法有效(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和白芍,即是高鼓峯的疏肝益腎湯),柴胡和白芍能幫助疏解肝氣,補充腎精。

使用柴胡、白芍和歸脾湯來補血健脾(已經有燥熱的情況下,不應該再使用燥熱的藥物,可以選擇去掉木香,並使用米泔浸泡蒸煮白朮的方法。歌詞提到的藥方是當歸、白志、黃耆、白朮、黨參、甘草、茯苓、薑和棗,這就是《濟生方》中的歸脾湯)。

如果突然間出現手腳浮腫,並伴有頭面部的塊狀物和疼痛(這是由於風邪侵襲末梢導致的),同時伴有嚴重的熱痛,手腳也有浮腫,甚至出現像頦部大小的結塊。

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滋潤腎臟並生髮肝氣,避免使用涼性藥物(對於這樣的症狀,可以使用上方藥方加入一兩熟地作為主要治療藥物。歌詞提到的藥方是熟地、白朮、柴胡、山茱萸、黃芪、甘草、茯苓,這是《已任編》中的滋腎生肝飲,也是趙養葵《醫貫》中提到的滋水清肝飲)。

請注意,這只是根據古籍描述的理論性治療方法,實際應用時應由專業醫生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

痞滿實堅燥矢硬,(凡大便硬者,除合仲景痞滿燥實堅全見者,方議下。)雖宜承氣須三省,(還要六脈沉實有力者,才可議下。歌曰:大承氣內硝黃草,枳實還須樸棗姜。即仲景之大承氣湯也。大黃、厚朴、枳實,此三味即小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此三味即調胃承氣湯。

桃核、大黃、桂枝、芒硝、甘草,此五味即桃仁承氣湯。)粗工誤治耗真陰,養氣補陰下最穩。(楊潛邨云:陰枯便燥則補陰,自可濡潤矣。而必兼養氣者,以推送無力也。須安慰病人,勿急於攻下,守至數日,自可奏效也。奏效雖遲,而實穩當。的是仲景功臣。)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脹滿、堅硬乾燥,大便又很硬,除了符合仲景所描述的痞滿燥實堅的症狀之外,才能考慮服用瀉下藥。即使要使用承氣湯,也要謹慎考慮,如果六脈沉實有力,才能使用。大承氣湯由硝石、黃芩、枳實、大棗、乾薑組成,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朴、枳實組成,調胃承氣湯由大黃、芒硝、甘草組成,桃仁承氣湯由桃核、大黃、桂枝、芒硝、甘草組成。粗心的大夫誤用瀉下藥,會損耗人體的真陰,最好的方法是養氣補陰,這樣才能穩妥有效。如果病人陰液枯竭導致大便乾燥,就要補陰滋潤。同時還要兼顧養氣,才能讓藥物有效地推動排出。要耐心安慰病人,不要急於攻下,只要耐心等待幾天,自然就會奏效。雖然效果可能慢一些,但這樣才是穩妥的做法,這也正是仲景醫術高超的地方。

不便不餐不必驚,(有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一便,則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時醫所見,或者如是。予獨曰:不然。必須先養胃以助正,助正以去邪,如養未到,則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縱然養正去邪亨,(所謂中氣足而積滯能通,陰血潤而其便自下。)能食不便毋庸慮,理謂推陳在致新。

(或有一種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陳致新,倉廩盈溢,自能通利,不便毋庸憂慮也。)

予撰斯歌非泛文,理宗《素》《難》貫天人,勉醫勤讀時溫故,悟徹玄微道自尊。(予一生應酬,濟世養生,得力處全藉此篇,學者慎毋忽焉。吳石公云:職操原同良相功,調合燮理答蒼穹,六經五臟殊天壤,八要三才究始終。貧富不分惟重命,死生雖數必推衷,賢愚何藉彰鄉曲,自有人稱草上風。

白話文:

身體不適時,不必強求進食,若因身體不適而無法進食,粗重勞作可以幫助排泄,排除邪氣,淨化腸胃,自然會想吃飯。雖然醫家常有這樣的見解,但我認為不然。必須先滋養脾胃,以增強正氣,用正氣驅除邪氣,若滋養還不到位,邪氣不會立刻消失,不吃飯也沒關係。即使正氣充足,邪氣消除,能吃卻不能排便,也不需要擔心,因為這代表新陳代謝正在進行,舊的代謝物會被排出,新的物質會被吸收。有些人雖然不能排便,但卻能吃飯,這是因為新陳代謝正常,就像倉庫充滿糧食,自然能通暢無阻,排便問題不必擔心。我寫這首歌,並非空泛的文字,而是以《素問》、《難經》為基礎,貫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勉勵醫者勤奮讀書,時常温故知新,悟透其中的玄妙,才能尊貴自重。我一生行醫救世,養生保健,都受益於此,學者們切勿輕視。吳石公說:醫者的職責與良相的功績相等,都是調和天地之氣,回應蒼穹的恩澤,六經五臟與天地相差甚遠,八要三才貫徹始終。不論貧富,都應重視生命,雖然生死有命,但也要盡力醫治,賢愚無分,自然會有人稱頌你的功績,就像草上的風一樣。

李治菴云:病者求醫似望仙,醫人切莫故遲延,不徒舉室愴惶甚,床簣呻吟最可憐。觀吳、李二公之詩句,具見仁心仁術,足為後學規模,宜佩於紳帶,庶夙夜不忘。)

白話文:

病人尋找醫生就像在盼望神仙一樣,醫生千萬不要故意拖延時間。不僅全家人都會感到悲傷和恐慌,而患者在牀上痛苦地呻吟更是令人同情。從吳、李兩位先生的詩句可以看出他們具有慈悲的心腸和高超的技術,足以成為後來學習者的榜樣。應該把這些教誨繫在腰間,以便日夜都不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