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上卷(醫學補遺) (4)

回本書目錄

上卷(醫學補遺) (4)

1. 藥性疏辨

予又有說焉,天地一太極也,五行備焉。人生天地之間。亦具一太極,五臟備焉。五臟在人身中,亦各具一太極,亦各備一五行,故高鼓峰特立二十五方。

予更有說焉,天地人謂之三元。人身之三元,即精氣神也。《黃庭經》云:五臟之中各有神。又云:五氣運明發霄間。《內經》云:六腑注氣而不留,五臟注精而不泄。由是觀之,五臟各又具一精氣神矣。然五臟之神,皆拱於心。五臟之精,皆貯於腎,故五神虛則心不安,五精虛則腎衰憊。

惟氣有三:一曰中氣,五臟中之土氣也,盛則脾胃旺。二曰元氣,五臟中之金氣也,衰則肺臟耗。三曰生氣,五臟中之木氣也,虛則肝血枯。故凡一臟之精虛,皆使腎病。若竟腎虛,則五臟之精皆竭矣。神氣亦然,而心肝脾肺之往還,亦若是也。故心精虛者,可加杞、地於補心、清心之內。

腎神耗者,宜投志、棗於六味、八味之中。肝經元氣不足,參、耆重加於四物、八珍無害。肺家生氣消削,歸、芍用於生脈、瀉白何傷此一隅也,余可仿之。即脾胃中土氣自衰,的須朮、草。倘兼四病,亦如前法,豈不圓通而無滯哉。然度理究心,務使可分可合,知常達變,必期能縱能橫,是則存乎其人耳。

白話文:

我還有話要說,天地是一個太極整體,具備了五行。人生活在天地之間,也具備一個太極,有五臟。五臟在人體中,也各自形成一個太極,也都具備五行,所以高鼓峰特別指出有二十五個方位。

我還想說,天地人被稱為三元。人體的三元,就是精、氣、神。《黃庭經》說:五臟之中各自有神。又說:五氣運行,光明顯耀於天地之間。《內經》說:六腑注入氣而不停留,五臟注入精而不會洩漏。從這些來看,五臟各自又具備了精、氣、神。然而五臟之神,都圍繞著心而存在。五臟的精,都儲存在腎中,所以五神虛弱,心就會不安;五精虛弱,腎就會衰弱疲憊。

唯獨氣有三種:第一種是中氣,是五臟中土的氣,旺盛則脾胃功能強健。第二種是元氣,是五臟中金的氣,衰弱則肺臟虛耗。第三種是生氣,是五臟中木的氣,虛弱則肝血枯竭。所以凡是某一臟腑的精氣虛弱,都會導致腎臟疾病。如果腎虛,那麼五臟的精氣都會枯竭。神氣也是這樣,而心、肝、脾、肺之間的往來,也是如此。所以心精虛弱的人,可以在補心、清心的藥方中加入枸杞、地黃。

腎神耗損的人,適合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中加入遠志、酸棗仁。肝經元氣不足的人,在四物湯、八珍湯中多加人參、黃耆沒有害處。肺家生氣消減的人,用當歸、芍藥在生脈散、瀉白散中,也沒有什麼傷害,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的可以依此類推。如果脾胃中土氣自然衰弱,就必須用白朮、甘草。如果同時有四種病症,也可以用之前的方法,這樣豈不是圓滿而無阻礙嗎?然而,要深入理解這些道理,一定要用心研究,務必使之可以分開來看,也可以合在一起來看,懂得變通,要能夠運用自如,這就要看個人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