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三信編》~ 中卷(感證類要) (2)

回本書目錄

中卷(感證類要) (2)

1. 感證傳變病似相同治法有別

感證即所謂傷寒症也。古人以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直感寒邪者,名之為傷寒。今統四時通行之症言之,謂之感症,但傷寒六經之症,如上法治之愈矣。顧有諱疾忌醫之病家,及昧經誤人之庸技,日久遷延,變如蝟起,猝難措手。蓋傷寒之症,有陰陽表裡之不同,人之感者,有虛實新久之各異。

而病之見也,有本症、變症、兼症之殊致。今將傷寒本症列於前,變症兼症匯於後。而一症之中,又分攻補之兩途,以便業是科者之觀覽,茲用集方治,撰成歌訣,更便學者易誦而易記耳。

陰陽

無熱惡寒病發陰,惡寒發熱是陽經,陰期六日陽期七,數定陰陽病愈辰。(仲景云: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陰陽五行和則能生物,陰陽五行乖則能殺物,是論乃統論陰陽五氣之病人,然五行,一陰陽也。故未論五氣,先論陰陽。

白話文:

所謂「感證」,就是我們常說的傷寒症。古人認為,從霜降到春分之間,直接受寒邪入侵的病症,稱為傷寒。現在我們將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的類似症狀統稱為感證,但對於傷寒六經的病症,仍然可以用古法治療。不過,有些病人諱疾忌醫,或者遇到不懂醫術的庸醫,病情日久遷延,就會像刺蝟一樣,突然變化,難以應付。

傷寒症的種類很多,有陰陽表裡之分,患者的體質也各有不同,有虛實新久之別。病症表現形式也有差異,包括本症、變症和兼症。本書將傷寒本症列於前面,變症和兼症則列於後面。每一種病症又分為攻補兩種治療方法,方便學習這門學問的人觀看。本書將藥方和治療方法匯集成歌訣,讓學習者更容易記憶和理解。

陰陽方面,無熱惡寒,病發於陰經,惡寒發熱則是陽經。陰經病程六天,陽經病程七天,以此推算,就能預知陰陽病症的痊癒時間。仲景說,病症有發熱惡寒的,發於陽經,沒有發熱只惡寒的,發於陰經。發於陽經的七天痊癒,發於陰經的六天痊癒。這是因為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陰陽五行和則能生,陰陽五行乖則能殺。這段論述是統論陰陽五氣之病,而五行,本就屬於陰陽。所以,在討論五氣之前,要先論陰陽。

首節辨陰病陽病之大綱。)

大浮數動滑陽稱,沉澀弱弦微是陰,陽症見陰終必死,陰逢陽脈可回生。(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此亦辨傷寒之脈。若他症,不可遽斷為生斷為死也。)

陰似陽兮煩躁赤,(赤是面紅。)咽疼口渴身猶熱,小清大泄(即二便)睡兼狂,浮大(脈雖浮大,按之必空)沉絲(脈或沉細無神)指甲黑。(昏黯之色。)

陽似陰兮指甲紅,昏迷便秘肢猶厥,(此謂熱厥。傳曰:熱深厥亦深。)身寒反欲去衣裳,(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辨內陰外陽,內陽外陰病之變態。)脈但來時沉滑力,陰必當溫(四逆、真武、理中之類,)陽必清,(涼膈、白虎、黃連解毒之類。)玄微奧理須當識。

白話文:

主要区分阴病和阳病的原则如下:脉象浮大、数动、滑利,称为阳;脉象沉涩、弱弦、微细,称为阴。阳病出现阴脉预示死亡,阴病出现阳脉则可活。问:脉象如何区分阴阳?答:脉象浮大、数动、滑利,称为阳;沉涩、弱弦、微细,称为阴。阴病出现阳脉者生,阳病出现阴脉者死,这也算是辨别伤寒的脉象。但对于其他疾病,不可轻易断定生死。

阴病表现似阳,病人烦躁、面红、咽疼、口渴、身体发热、小便清澈、大便泄泻、睡梦中胡言乱语,脉象浮大(按之则空)、沉细无神,指甲呈黑色(昏暗的颜色)。

阳病表现似阴,指甲呈红色,昏迷不醒、便秘、四肢厥冷(热厥,热邪深入则厥也深),身体发寒但反而想脱衣服(仲景说:病人身大热,反而想要靠近衣服,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反而不想要靠近衣服,是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此为区分内阴外阳,内阳外阴病之变化)。脉象来时沉滑有力,阴病当温(四逆、真武、理中之类方剂),阳病当清(凉膈、白虎、黄连解毒之类方剂)。这些玄妙微妙的道理务必要懂得。

(陰陽兩證,治分冰炭,寒熱誤投,斃命頃刻。)

兩感

兩感相傳合併稱,(仲景有合病、並病之論。)裡虛兼挾外邪侵,喻柯各闡長沙秘。(喻嘉言著《尚論篇》,柯韻伯著《來蘇集》二書各有精義,凡學醫者宜並參之。)妙義錢楨論益深。(景岳門人錢楨論曰:兩感者本表裡之同病,似皆以外感為言也。而實有未盡然者,正以內外俱傷便是兩感,今見有少陰先潰於內,而太陽繼之於外者,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

太陽受傷於裡,而陽明重感於表者,即勞倦竭力,飲食不調之兩感也,厥陰氣逆於臟,少陽復病於腑者,即七情不順,疲筋敗血之兩感也。人知兩感為傷寒,而不知傷寒之兩感內外俱困,病斯劇矣。但傷有重輕,醫有知不知,則死生系之。或謂兩感症之不多見者,蓋亦見之不廣,而義有未達耳。

白話文:

陰陽兩種症狀,治療方法如同冰炭,寒熱用藥錯誤,就會立刻致命。

「兩感」是指兩種病症同時存在,就像張仲景所說「合病」和「並病」。這表示身體虛弱加上外邪入侵,喻嘉言和柯韻伯的醫書都闡述了其中的奧妙。錢楨更深入地解釋了「兩感」,認為它其實是表裡同病,但並非完全由外感引起,內外俱傷才是「兩感」的根本。例如少陰先從內部潰敗,太陽繼而從外部受傷,這就是縱情肆欲造成的「兩感」。

太陽從內部受傷,陽明又從外部受寒,這是勞累過度、飲食不規律導致的「兩感」。厥陰之氣逆於臟腑,少陽又病於腑臟,則是情緒不暢、筋骨疲憊、血液衰敗造成的「兩感」。人們只知道「兩感」是傷寒的一種,卻不知道傷寒中的「兩感」會讓內外都受困,病情更加嚴重。傷寒的嚴重程度不同,醫生也各有水平,因此生死就在一線之間。有些人說「兩感」很少見,可能是他們見識不夠廣泛,或者沒有理解其真正含義。

其於治法,亦在乎知其由而救其本也,此言最切。此病誠發前人之未發,深足指迷,不可不錄。)

吐血

冬感外寒束內熱,脈來浮緊吐紅血,(此緣陽氣不得發泄所致,或兼咳嗽吐衄,實是外感,非內傷七情之紅症也。)麻黃(醋炒)湯內配參耆,(再加麥冬、五味、白芍、當歸,去杏仁同煎服。)爰謂虛人難發泄。(只為病人平素虛怯,難任麻黃之峻散,故加參、耆以助元氣、如或陰虧者,可加熟地。)

白話文:

治療這個病症,關鍵在於了解病因並從根本治療,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個病症以前沒有人發現,現在提出這個見解非常有指導意義,不可不記住。

吐血的病因是冬天受到寒氣,導致體內熱氣鬱結,脈象浮緊,吐出紅色血液。這是因為陽氣無法發散所致,可能還會伴隨咳嗽或鼻出血,屬於外感,不是內傷七情導致的紅症。

治療可以用麻黃(醋炒)湯,加入人參、黃耆,再加麥冬、五味子、白芍、當歸,去掉杏仁,一起煎服。

需要注意的是,虛弱的人難以發散寒氣。因為患者平時體虛,難以承受麻黃的峻散之性,所以要加入人參、黃耆以補益元氣。如果患者陰虛,可以加入熟地。

紅汗

熱深無汗來紅汗,(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若得汗則無衄症矣。)升麻四物丹芩散,(四物去川芎。夫升麻一味加得尤妙。蓋陽明之脈絡鼻,是經火盛,迫血妄行,從鼻出者曰衄。方書言從肺來,非也。若非升麻,則何以達陽明而清其火哉。)若還衄後病反劇,(劇者,盛也。更傷其陰,大為危候。)必須都氣芍生地。(六味湯加五味子,即是都氣飲。)

血來太多要補陽,麥冬五味(慮虛火上浮故用此)補血湯。(當加人參、甘草、炙黃耆一兩、當歸三錢、即補血湯。)胃實無傷的系熱,(診果相火上炎,自可導下,宜投滋腎丸。)桂心知柏蜜丸良。(黃柏、知母各二兩俱酒洗,焙乾為末,配桂心二錢,研勻蜜丸,名滋腎丸。

白話文:

如果熱邪深入體內,患者原本沒有汗,卻突然出現紅汗,說明病情嚴重,已經損傷了氣血。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升麻、四物、丹皮和芩草的藥方,其中四物要去掉川芎,升麻是關鍵,因為陽明經脈連通鼻子,火熱逼迫血液妄行而導致鼻出血。藥方中的升麻可以通達陽明經,清熱降火。如果鼻出血停止後,病情反而加重,說明熱邪傷陰,情況危急,必須服用都氣、芍藥和生地組成的藥方,這相當於六味湯加上五味子。如果患者出血過多,需要補陽氣,可以服用麥冬、五味子、補血湯,其中可以加入人參、甘草、炙黃芪、當歸。如果患者胃實,並沒有受到損傷,只是熱邪上炎,可以服用滋腎丸,其中包含黃柏、知母、桂心,可以滋陰降火。

的系熱邪有升無降者,用滋腎丸以淡鹽湯送下三錢,應手即止,多有得生者。凡或牙宣血湧不止,服藥無效,審系相火飛騰,亦可順導,即投此丸亦可見效。)

畜血

小腹脹滿小便利,(即仲景所謂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或有嗽水不欲咽者,然必以小便為驗。)熱入血室男女異,(男女皆有血室,但證犯各異。)女子亂經似結胸,(在女子則月信適來適斷,其形如作狂,其血必結,如結胸狀。或刺期門隨愈,穴在奶下一寸三分。)小柴湯內加歸尾。(再加生地、紅花尤妙。)

男人譫語下血狂,(然血自下,邪解為吉。頗有下後即死者,但血來必驟而多。)發黃(鬱熱所致)承氣桃仁擬,(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即仲景桃核承氣湯。)或參犀角地黃湯,(生地、丹皮、犀角、白芍、即《局方》犀角地黃湯。)邪犯心胸畜血比。(按:此邪犯心胸,不獨下症有之,亦兼有吐血者,應比照足陽明胃家血畜之例,亦主以犀角地黃湯治之。)

白話文:

如果熱邪上行不降,可以服用滋腎丸,用淡鹽湯送服三錢,效果通常立竿見影,很多患者因此而得救。如果牙齦出血不止,服用藥物无效,可能是相火上升,也可以用滋腎丸,通常也能见效。

小腹脹滿,小便自利,就像仲景所說的小便自利,病人像發狂一樣,這是血證的表現。有些人咳嗽有痰,不願意咽下去,但必須以小便情况來判斷。熱邪侵入血室,男女表現不同。女性會經期紊乱,好像結胸一样,月经不规律,表现像发狂,血瘀结块,像结胸一樣。可以針刺期門穴,一般都能治癒,這個穴位位於乳房下方一寸三分處。小柴湯中加入當歸尾,再加生地、紅花效果更佳。

男性會神志不清,下血发狂,但血從下部流出,邪氣消散就是好的預兆。有些人血流出來之後就死了,但血流出來必定突然而多。如果出現發黃,是鬱熱引起的,可以服用承氣桃仁湯,也就是仲景的桃核承氣湯。也可以服用犀角地黄湯,也就是《局方》的犀角地黄湯。邪氣侵犯心胸,血瘀停滯,情况跟足陽明胃經血瘀的情况相似,也應該用犀角地黃湯治療。

口渴

邪傳裡渴屬陽明,汗淋白虎配人參。(或加花粉、葛根、麥冬,無汗縱渴,忌與白虎。甚者大柴胡、承氣下之,此乃陽明之本病是也。

腎虛火動渴欲飲,十全大補八味症。(四君、四物即八珍湯,再加黃耆、肉桂、即十全大補湯。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即八味丸。此症亦有水虧不能配火,而火炎於上者,當從六味、左歸,以滋其陰,而火自能降矣。)

白話文:

口渴如果是因為外邪入侵導致,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如果伴隨出汗,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治療。如果沒有出汗但很口渴,就不要用白虎湯。嚴重的情況可以用柴胡和承氣湯來治療,這是陽明經的本質病症。

如果口渴是因為腎虛火旺引起,可以用十全大補湯或八味丸治療。這兩種藥方都屬於滋陰補腎的方劑,可以幫助改善腎虛火旺導致的口渴症狀。如果口渴是因為體內水分不足導致,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來滋陰補腎,讓火氣自然下降。

陰虛煩躁渴不飲,(口雖渴,不能飲水也。)冷服四逆湯須穩。(附子、乾薑、甘草、即仲景四逆湯。此等症候最易混入白虎症。倘若認錯,一或誤投,死生立判。臨診之際,當細心體察,慎毋忽略也。)

渴如食少胃宜和,(白朮、茯苓主之。)若用寒涼病不瘥。(四君補中合生脈,其效尤捷。)

內傷元氣渴因虛,守補自然病得祛。(脾胃元虛,舌雖干,須陽藥為主,佐以歸、杞、熟地、五味。不得以正陽陽明治。)

渴欲飲水頃即吐,吐後復求仍若故,此腎傷寒醫莫驚,晾冷白通豬膽助。(此是陰盛格陽,腎經傷寒之症。仲景以附子、乾薑、蔥白,名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系屬少陰經病。)

白話文:

陰虛的人容易煩躁,口渴卻不想喝水,可以用四逆湯溫服,但要小心,這種症狀很容易和白虎湯症狀混淆,如果用錯藥,後果不堪設想,臨診時一定要仔細觀察,不要馬虎。

口渴卻食慾不振,胃部不和,可以用白朮和茯苓來調理,但不要用寒涼的藥物,否則病症會更加嚴重。可以用四君湯加上生脈散,效果會很快。

內傷導致元氣虛弱,口渴是因為虛症,要慢慢滋補才能治癒。脾胃虛弱,舌頭雖然乾燥,但主要還是要使用溫陽的藥物,輔以歸、杞、熟地、五味等,不能用正陽的藥物來治療。

口渴想要喝水,喝了就吐,吐完又想喝,就像之前一樣,這是腎經受寒導致的,不要驚慌,可以用白通豬膽湯治療。這是陰盛格陽,腎經受寒的症狀,用附子、乾薑、蔥白加人尿、豬膽汁,用熱藥冷服,效果很好。女人更容易得這種病,屬於少陰經病。

中氣虛寒逼火浮,渴欲引飲燥咽喉,上焦一段因思水,中焦見水是仇讎。(此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渴欲引飲,得飲不過一,二口即厭,少刻復渴飲,亦不過若此。此蓋上焦欲得水救至,中焦則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

面紅煩躁太陰症,理中麥味兩相投。(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即仲景理中湯。此症系屬太陰經病。甚者,兼吞八味丸。)

過飲涼水病已瘳,手指足縫水旋流,腳趾還防齊脫落,(手指足縫出水,俗云:脫腳傷寒是也。)快投妙劑始無憂。(《石室秘錄》云:速投米仁三兩,茯苓二兩,桂心一錢,白朮一兩,車前五錢,名驅濕保脫湯。一連十劑,永無後患。)

白話文:

內氣虛弱,寒氣逼迫火氣上升到喉嚨與口舌間,因此感到口渴想要飲水,但每次只喝幾口水就飽了,稍後又會感到口渴,仍然只能喝少量的水。這可能表示上焦部分需要水來解救,而中焦部分卻對水產生了抗拒感。

臉色紅潤,焦慮不安,這是太陰經的病症,可以使用理中麥味兩味藥物來治療。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就是張仲景所提出的理中湯。這個病症通常是由於太陰經出了問題導致的。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考慮加用八味丸進行治療。

過度飲用涼水導致的疾病已經痊癒,手指和腳趾周圍開始出現水分,俗稱為「脫腳傷寒」。此時需要快速服用妙劑來消除擔心。根據《石室祕錄》的建議,可以迅速投下米仁三兩,茯苓二兩,桂心一錢,白朮一兩,車前草五錢,名為「驅濕保脫湯」。連服十劑,就可以永遠避免後遺症。

譫語

胃中熱甚上乘心,心為熱冒則神昏,語言謬妄二便澀,白虎宜兼承氣行。(脈來洪數有力方可。)

感證如經六七日,熱甚便堅胸滿結,發狂又且語兼譫,潤燥滋陰湯最的。(此用白虎,承氣之準的。歌曰:潤燥滋陰瓜蔞霜,二地芩知竹葉姜,麥冬甘草連膏芍,枳樸雲苓蘆汁勷。)

脈若細微或洪數,(按之無力。)神不守舍語言錯,藥用參耆歸術湯,附子理中皆可活。(敗症往往有此、誤投解毒等劑立斃,是症常見手足厥冷者。)

白話文:

譫語

1. 胃熱上攻心神昏迷

如果胃中熱氣很盛,上衝到心臟,心臟受到熱氣的影響,就會導致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大小便也變得困難。這時候可以用白虎湯加上承氣湯來治療。 (但必須要脈象洪數有力才行。)

2. 感染發熱後神志錯亂

如果感染症狀已經持續六七天,熱氣很盛、排便困難、胸悶、腹脹,還出現發狂、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用潤燥滋陰湯來治療。 (這時候可以用白虎湯和承氣湯的藥方比例來調整藥量。歌訣說:潤燥滋陰瓜蔞霜,二地芩知竹葉姜,麥冬甘草連膏芍,枳樸雲苓蘆汁勷。)

3. 脈象不正常,神志錯亂

如果脈象很細微或者很洪數(按下去沒有力量),神志不穩定、胡言亂語,可以用參耆歸術湯或者附子理中湯來治療,都有機會救活。 (這種情況常常是病症惡化,如果誤用解毒類藥物,可能會立刻致命,而且這種病症的患者經常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

汗出身和若妄言,胃中津液未和間,非陰非陽慎莫下,小柴合半建中煎。(汗後身和之詀語,乃津液未和所致,不得誤認陽明實邪,若投攻下之劑,必致難救。肉桂、白芍、甘草、飴糖,即仲景建中湯合小柴胡各半貼,和營衛,通津液。)

病後精神若未全,夢中譫語失聲言,(不繫詀語鄭聲,其狀如魘。)六君湯中加歸芍,(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陳皮,即六君子湯。)營衛調和方可痊。

白話文:

病人出汗後身體舒適,卻胡言亂語,是胃中津液尚未調和所致,不可誤認為陽明實邪,若服用攻下藥,必難救治。應該服用小柴胡湯與建中湯各半,以調和營衛,通暢津液。

病後精神尚未完全恢復,夢中胡言亂語,失聲說話,應服用六君子湯加入生地、白芍,以調和營衛,才能痊癒。

自利

傷寒自利不因攻,(俗言漏底,傷寒是也。)紅黑青黃(利下的顏色)熱證宗。

溏鶩為寒脈沉細,(大都瀉利,完穀不化,色不變,有如溏鶩,或吐利腥臭,小便澄徹清冷,脈或微遲,然皆無力。)身熱惡寒踡臥同。(踡臥,身彎不能直睡也。或手足逆冷,然口無燥渴。)

下如垢膩小便赤,(或澀而不利。)浮弦洪滑多為熱,(皆兼數而有力,方是熱症。)亦有熱邪穀不化,(熱邪太甚不能殺穀,其物不消化者有之。)須參脈證治無差。

臍下寒,臍下熱,(寒毒入胃者,臍下必寒。協熱利者,臍下必熱或兼驗小便。)寒用理中(寒甚加附子,或白通湯加附子)熱芩別。(黃芩、白芍、大棗、甘草,即仲景黃芩湯,熱利宜之。)

白話文:

自利

傷寒引起的自利,不應當用攻伐的方法治療。(俗話說「漏底」,就是傷寒的表現。)利下的顏色,如果是紅黑青黃,就屬於熱證。

溏鶩(稀薄的糞便像鴨蛋一樣)屬於寒證,脈象沉細。(多數是瀉利,食物不能消化,顏色不變,像溏鶩一樣,或者吐利有腥臭味,小便清澈冰冷,脈象微遲,但都無力。)病人會感到身體發熱,怕冷,蜷縮著睡。(蜷縮著睡,就是身體彎曲,無法直著睡。或者手腳冰冷,但口不乾燥也不渴。)

大便像垢膩一樣,小便發赤。(或者小便澀滯,排泄不暢。)脈象浮弦洪滑,多屬於熱證。(脈象同時兼具幾個特徵,而且有力,才是熱症。)也有可能是熱邪太過,食物不能消化。(熱邪太過,不能殺死食物,所以食物無法消化。)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仔細辨別,才能治療無誤。

臍下寒,說明寒毒入侵胃部;臍下熱,說明有熱邪在體內。(寒毒入胃,臍下一定會寒冷。伴隨熱利,臍下一定會發熱,或者也可以觀察小便情況。)寒證要用理中湯治療。(寒症嚴重,可以加附子,或者白通湯加附子)熱證要用黃芩湯治療。(黃芩、白芍、大棗、甘草,就是仲景的黃芩湯,熱利宜用此方。)

協熱注泄白頭翁,(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即仲景白頭翁湯。)以寒下結通因通。(有內熱火結,注泄不止者,須以寒藥下之結散,而利自止。正所謂通因通用也。)

胃虛內熱煩渴瀉,脈微脈弱需七味。(四君加藿香,煨葛根、煨木香、再配煨姜,即七味人參白朮散。)

若發熱,須用芩連(俱酒炒)和三白,(四君去人參加白芍,即三白湯。)若作嘔,藿香廣半(廣皮、半夏)生薑湊。

白話文:

協熱注洩白頭翁,(使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這就是《傷寒論》中的白頭翁湯。)這是一種清熱解毒、涼血止瀉的方劑。

胃虛內熱煩渴瀉,脈微脈弱需七味。(對於胃虛、內熱引起的口渴、腹瀉,脈搏微弱的情況,需要使用七味人參白朮散。)這個方劑包括四君子湯加上藿香、煨葛根、煨木香、再配上煨姜。

如果發熱,需要使用黃芩、黃連(都經過酒炒),再加上三白湯(四君子湯去掉人參加入白芍)。如果感到噁心,可以使用藿香、廣皮、半夏和生薑來治療。

腹滿腹脹與腹疼,小水不利需五苓。(茯苓、白朮、豬苓、澤瀉、肉桂、即仲景五苓散。)脹加厚朴(薑汁炒)疼芍桂,白朮木香隨症溫。(經云、麻黃,皆屬於熱,此條諸法,蓋推之以盡其變耳。若非審有是症,則不得概用溫燥之劑。)

脈浮未解小青龍,(麻黃、桂枚、白芍、甘草、半夏、乾薑、五味、細辛,即仲景小青龍湯。)散表邪兼治水工。(凡傷寒作利,脈浮表未解者,即仲景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二錢,炒令赤色,蓋散表邪以兼治水也。故知凡症皆不可執一說以概其餘。)

白話文:

肚子脹滿疼痛,排尿不順暢,可以用五苓散治療。五苓散由茯苓、白朮、豬苓、澤瀉、肉桂組成。如果肚子脹得厲害,可以加厚朴(薑汁炒),如果疼痛加重,可以加芍藥和桂枝,白朮和木香則根據症狀決定是否加入。

脈象浮而不解,可以服用小青龍湯。小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白芍、甘草、半夏、乾薑、五味子、細辛組成。它可以散發外邪,同時利水。

濕毒氣盛便膿血,地榆(歌曰:犀葛榆連共,芩梔薤白加。即地榆散。)連膠法更融。(阿膠、黃連、黃柏、山梔、即黃連阿膠湯。)

失表失下致嘔利,(太凡嘔少利多。)生薑瀉心湯可從。(人參,甘草、黃連、黃芩、半夏、乾薑、大棗,即仲景半夏瀉心湯加生薑是也。按:口渴、譫語、自利,本陽明太陰之症。緣六經只列陽病而不及陰症,又無救敗之方。今此陰陽壞症俱具,則正所謂病之變也。)

白話文:

如果濕熱毒氣過盛導致排泄物帶有膿血,可以用地榆、犀角、葛根、榆皮、黃芩、梔子、薤白組成的方劑治療,也可以用地榆、阿膠、黃連、黃柏、山梔子組成的方劑治療。

如果由於表虛內寒導致嘔吐和腹瀉,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這個方劑由人參、甘草、黃連、黃芩、半夏、乾薑、大棗組成,是仲景半夏瀉心湯加了生薑。需要注意的是,口渴、神志不清、自利等症狀屬於陽明太陰之症,六經只列陽病而不包括陰症,也沒有針對救治敗症的方劑。而這個方劑則可以治療陰陽俱虛的症狀,可以說是病情的變化。

腹不大滿藥下之,利遂不止藥難使,認明寒熱治須分,解毒溫中醫作主。(上條因失表失下以致利,此則因誤下而得利,而誤下後之利又有寒熱不同,法當分治。如此可見,辨症宜精晰也。)

太陽(或見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陽明(或胃家熱,或見潮熱。)合病來,(仲景云:合病者,必自利,葛根湯主之。即桂枝加葛根是也。)桂枝加葛利能開。(開者,自開玄府,寒散而利自止也。)自利若合太(即太陽脈症,具前)少陽,(或口苦,或見寒熱,嘔。)芍棗黃芩炙草方。(即仲景之黃芩湯。)

白話文:

腹部不感到過度飽脹時使用藥物進行排便,如果利尿現象持續無法停止,藥物可能難以奏效。必須明確分辨疾病是寒性還是熱性,針對不同的病情進行治療。這種情況顯示了對症療法的重要性。

當出現太陽症狀,如脈搏浮現、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畏寒等;或者出現陽明症狀,如胃部熱感或出現潮熱現象時,疾病可能呈現合病狀態,這意味著患者可能會自行利尿,可以使用葛根湯進行治療,也就是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

對於自行利尿的患者,如果他們同時兼有太陽和少陽的症狀,例如口苦、出現寒熱交替、嘔吐等,可以使用芍藥、棗、黃芩、炙甘草配製的方子進行治療,這基於張仲景所提出的黃芩湯理論。

少陰之症但欲眠,(凡少陰之證,必見多寐。)初起吐汗不煩言,迨後利止並複利,躁眩時冒入黃泉。(此必汗下已極而亡陽,但脈必短。或有譫語,津干液涸,陰精已竭,死又何疑。仲景云: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喻嘉言曰:下利既止,自可得生,乃頭眩,時時自冒者,復為死侯。

蓋人身陰陽相為依附者也。陰亡於下則諸陽之上聚於頭者,紛然而動,所以頭眩,時時自冒。陽脫於上而主死也。可見陽回利止者生;陰盡利止者則死矣。)

三五日後腹遂痛,便溏不止小便艱,若帶膿血桃花主,(恐陽明有開無合,陰氣下泄,故主此方固陰氣。)赤石乾薑粳米全。(此三味,即仲景桃花湯。仲景云: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喻嘉言云:腹痛小便不利,少陰熱邪也。

白話文:

少陰症狀表現為想要睡覺,一開始會吐汗但不會說話,之後拉肚子停止又再次拉肚子,同時感到焦躁頭暈,好像要昏死過去。這是因為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衰竭,脈搏一定很弱。患者可能還會出現神志不清、口乾舌燥,陰精耗盡,死亡是必然的。如果出現拉肚子停止後頭暈,並且經常感到昏昏沉沉,就會死亡。

人體的陰陽相互依賴,陰氣耗損就會導致陽氣上聚於頭部,產生頭暈昏沉的現象。陽氣脫離頭部就會導致死亡。因此,拉肚子停止後陽氣回升就能活命;拉肚子停止後陰氣耗盡就會死亡。

三到五天後,腹部疼痛,拉稀不止,小便困難,並帶有膿血,這很可能是陽明經氣開合失調,陰氣下泄造成的。可以用桃花湯來固護陰氣。

桃花湯的組成是赤石、乾薑和粳米,這三味藥就是張仲景的桃花湯。張仲景說,少陰病發病兩三天到四五天,出現腹部疼痛、小便不利、拉肚子不止、大便帶膿血的症狀,可以用桃花湯治療。喻嘉言說,腹部疼痛、小便不利,是少陰熱邪造成的。

而下利不止便膿血,則下焦滑脫矣。滑脫即不可用寒藥,故取乾薑、石脂之辛澀以散邪固脫。而加粳米之甘,以益中虛。蓋治下必先中,中氣不下墜,則滑脫無源而自止也。注家見用乾薑,謂是寒邪傷胃,欠清。蓋熱邪挾少陰之氣填塞胃中,故用乾薑之辛以散之,若混指熱邪為寒邪,寧不貽誤後人耶。

咽痛胸滿心煩苦,(少陰下利,必有見此諸證。仲景云: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喻嘉言云:下利,咽痛,胸滿,心煩、少陰熱邪充斥,上下中間無所不到,寒下之藥不可用矣。又立傷寒湯一法,以潤少陰之燥,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若以為燖傷寒外毛根薄,膚則逆劣無力,且與熬香之說不符。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停拉肚子,而且拉出膿血,就說明下焦滑脫了。下焦滑脫就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所以要用乾薑、石脂辛澀的性質來驅散邪氣固護下焦。同時還要加入粳米甘甜的味道來滋補中氣虛弱。因為治療下焦一定要先調理中焦,中氣不虛弱下墜,滑脫自然就沒有源頭而停止了。註釋家看到用乾薑,認為是寒邪傷胃,需要清熱。其實是熱邪夾雜少陰的氣填塞在胃中,所以用乾薑辛辣的性質來散熱,如果混淆熱邪為寒邪,豈不是誤導後人嗎?

咽喉疼痛、胸悶心煩苦,這是少陰下利必有的症狀。仲景說:少陰病,拉肚子,咽喉疼痛、胸悶、心煩,可以用豬膚湯治療。喻嘉言說:拉肚子,咽喉疼痛、胸悶、心煩,是少陰熱邪充斥,上下中間沒有不侵犯的地方,寒涼的藥物不能用。又立傷寒湯一種方法,用來滋潤少陰的乾燥,和使用黑驢皮的用意差不多。如果認為是燖傷寒外毛根薄,皮則逆劣無力,而且和熬香的说法也不符。

但用外皮,去其肉層之肥白為是,此藥大不可忽。陽微者用附子溫經,陰板者用豬膚潤燥,溫經潤燥中同具散邪之意。比而觀之,思過半矣。)白粉豬膚共蜜煎。(此三味,即仲景豬膚湯。)

厥陰之證初不利,忽然大下熱反劇,汗出不止近死期,腹脹身痛四逆理。(用四逆湯先救其里。)

次攻其表桂枝湯,此是前賢玄妙秘。(先里後表之法,須讀仲景全論自明。)

利後心煩按且軟,(胸膈必軟。)梔子淡豉病可轉。(此二味,即仲景梔子香豉湯。)

心下痞時醫誤攻,(痞是寒邪與無形之氣磐結。)下利不止與理中,(理中者,理中焦之氣,兼散寒邪。)反甚禹余加赤石,(禹餘糧,赤石脂二味,以飯丸服。)不應須將小便通。(金匿腎氣、五苓之類。)

白話文:

使用豬皮,去掉肉層的肥肉才是正確的,這藥非常重要,不可忽略。陽氣虛弱者可用附子溫暖經絡,陰虛燥者可用豬皮潤燥,溫經潤燥都具有散邪之意。比照推想,就已經明白了一半。白粉、豬皮與蜂蜜一起煎煮。(這三味藥就是仲景的豬膚湯。)

厥陰證初期症狀不佳,突然腹瀉,熱症加重,汗出不止,接近死亡,腹部脹滿,身體疼痛,四肢厥逆。(要用四逆湯先救治內臟。)

接著攻治表症,使用桂枝湯,這是前輩們的玄妙秘訣。(先治內臟再治表面,必須研讀仲景的全部著作才能明白。)

腹瀉後心煩,按壓腹部柔軟。(胸膈部位一定柔軟。)梔子、淡豆豉可以使病情轉變。(這兩味藥就是仲景的梔子香豉湯。)

心下痞塞時,醫生誤用攻邪之法。(痞塞是寒邪和無形之氣凝聚。)腹瀉不止,就用理中湯。(理中湯是調理中焦之氣,同時散寒邪。)病情加重,就加用禹餘糧和赤石脂。(禹餘糧、赤石脂兩味藥,做成飯丸服用。)如果效果不好,就應該讓小便通暢。(金匱腎氣、五苓散之類的藥物。)

喘滿直視譫語利,胃火焚心欲脫氣。(譫語者,心火亢極也,加以直視,則腎水垂絕,心火愈無制,故主死也。喘滿者,邪聚陽位而上爭,正不勝邪,氣從上脫,故主死也。下利者,邪聚陰位而下奪,正不勝邪,氣從下脫,故主死也。陳遠公云:喘滿,直視,譫語,下利,一齊同見者,故當主死。

若有一症未見者,猶可望生。宜投挽脫湯。)竹茹羔芍揀門冬,重配人參方克濟。(石膏五錢,人參一兩,麥冬一兩,白芍一兩,竹如三錢,名挽脫湯。此乃欲脫未脫之危症,故重用人參以救脫,石膏以平火,麥冬以定喘,芍藥止利,竹茹清心,服之自然氣不絕,而可得生也。蓋此方貧者,斷不能備,或豪貴之家,自可措辦,姑錄之。

白話文:

病人呼吸急促,胸口飽滿,眼睛直視,神志不清說胡話,且拉肚子,這是心火極度旺盛,腎水枯竭,心火無法控制,導致命不久矣。呼吸急促、胸口飽滿是邪氣聚集陽位,向上爭奪,正氣不敵邪氣,氣從上脫落,導致死亡。拉肚子是邪氣聚集陰位,向下奪取,正氣不敵邪氣,氣從下脫落,導致死亡。陳遠公說:呼吸急促、胸口飽滿、眼睛直視、神志不清說胡話、拉肚子,五症齊全,必定死亡。

如果有一症未出現,還有生機。應當服用挽脫湯,方劑包括石膏、人參、麥冬、白芍、竹茹,此為危急症狀,重用人參以救治,石膏降火,麥冬止喘,白芍止瀉,竹茹清心,服之自然能保住性命。此方貧苦人家難以配齊,富貴人家倒是可以準備,姑且記下。

結胸

結胸痞滿要分明,結是陽兮痞屬陰。

脈若浮來休誤下,(仲景云: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必死。)汗過痞脹氣虛增,津液搏塞惟疏滌,(津液搏結,陰氣內動,壅而為滿。主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厚朴生薑及夏參。

少陽證具痞不痛,(寒熱必有。)嘔熱還宜夏瀉心。(人參、甘草、半夏、黃芩、黃連、乾薑、大棗,即仲景半夏瀉心湯。)服後不和煩渴躁,(仲景云: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小水如無用五苓。(茯苓、豬苓、澤瀉、白朮、肉桂。)

白話文:

結胸

結胸、痞滿要分清楚,結屬陽,痞屬陰。

如果脈象浮大,不要輕易用下法治療。(張仲景說:結胸症,脈象浮大者不可下瀉,下瀉必死。)出汗太多,胸悶脹,是氣虛加重,津液阻塞,就需要疏通滌盪。(津液阻塞,陰氣內動,壅塞導致胸悶。主要以益胃和脾,降氣滌飲為治療方法。)可用厚朴、生薑和人參。

少陽證有痞但不痛,(寒熱必有。)嘔吐發熱,還可以用夏瀉心湯。(人參、甘草、半夏、黃芩、黃連、乾薑、大棗,即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服用後如果症狀不緩解,出現煩渴燥熱,(張仲景說:本來可以用下法治療,所以出現心下痞,用半夏瀉心湯。痞症不解,病人渴口燥,煩躁,小便不利,可以用五苓散。)小便稀少,就用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朮、肉桂。)

汗出熱來痞不解,(仲景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以大柴胡主之。)嗢嗢吐利大柴行。(喻嘉言云:外邪不解轉入於裡,心下痞硬,嘔吐,下利,攻之則礙表,不攻則里症已迫,計惟主大柴胡一湯,合表裡通解之耳。)

小結胸,按則痛,(喻嘉言曰:胸既結矣,本當下以開其結,然脈浮大,則表邪未盡,下之是令其結而又結也,所以主死。此尤一病,不堪再誤也脈來浮滑小陷胸。(黃連,瓜蔞、半夏、薑、棗,即仲景小陷胸湯。)

熱實結胸脈沉緊,按之如石大陷攻。(大黃、芒硝、甘草、即仲景大陷胸湯。)

白話文:

出汗卻仍感到發熱,胸悶不舒,(張仲景說:傷寒發熱,出汗不退,心窩脹硬,嘔吐且腹瀉,用大柴胡湯治療。)持續乾嘔腹瀉,大柴胡湯可以治療。 (喻嘉言說:外邪未解轉入體內,心窩脹硬,嘔吐,腹瀉,攻邪則阻礙表邪,不攻則裡症已迫,唯有大柴胡湯,能同時疏解表裡。)

胸部緊縮疼痛,按壓時疼痛加劇, (喻嘉言說:胸部已結實,本應該用藥物打開結實,但脈象浮大,表示表邪未盡,此時瀉下藥會使結實加重,導致死亡。這種病症非常特殊,不可再犯錯誤。脈象浮滑而弱,屬於小陷胸湯證。(黃連、瓜蔞、半夏、薑、棗,即張仲景的小陷胸湯。)

發熱且胸部結實疼痛,脈象沉緊,按壓時如同石頭般堅硬,屬於大陷胸湯證。(大黃、芒硝、甘草,即張仲景的大陷胸湯。)

無熱結胸名水結,頭汗微微治亦同。(桂枝茯苓白朮湯主之。)

不能臥,但欲起,心下痞結嘔短氣。(此未經攻下之痞結。仲景云:脈微弱者,本有寒分也。)

濈濈汗出里未和,痰阻清陽十棗諦。(膈以上象天,清陽所聚。膈以下象地,濁陰所聚。故心下結硬,其病尚在膈上,皆由痰飲阻滯清陽之氣使然,非食物停滯也。十棗湯方,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別搗為散,以水升半,大棗肥者十枚,煎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壯者一錢,弱者五分,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錢,得快利後,糜粥調養。)

白話文:

胸部没有发热,却感到结实,称为水结,伴随微微出汗,治疗方法相同。桂枝茯苓白朮汤可以治疗这种情况。

患者无法平躺,却想起身,心下痞结,伴随呕吐和呼吸短促。这种情况是未经攻下的痞结,张仲景说:脉搏微弱者,体内原本就有寒气。

患者出汗很多,但身体内部没有调和,痰饮阻滞清阳之气,可以用十枣汤治疗。膈膜以上代表天,是清阳之气汇聚的地方;膈膜以下代表地,是浊阴之气汇聚的地方。所以心下结实,病症还在膈膜之上,都是因为痰饮阻滞清阳之气造成的,并非食物停滞。十枣汤方剂,用芫花熬制甘遂和大戟,分别捣成粉末,用水煎煮至一半,加入十枚肥大的红枣,煎取八合,去渣后加入药末。体壮者服用一钱,体弱者服用五分,清晨温服。如果服药后泻下很少,病症没有消失,第二天可以再服用,加半钱,泻下顺畅后,用稀粥调养。

身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略嘔看,心下偏旁渾是痞,名為支結桂柴參。(仲景傳解條云: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如果下早成結胸,桂枝加參合理中。(未經下者,症雖滿悶,尚為在表,非結胸也。此因下後,虛逆寒氣獨結,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者,雖痛而無煩躁等症,宜理中湯加枳實、茯苓。)

太陽結胸煩躁悶,(陳遠公云:太陽結胸證,具煩躁者,主死。言不可下,即下而亦死也。夫結胸而加煩躁,此胃氣之將絕也,胃氣將絕,津液枯涸,心無所養,故見是症,為不可治也,雖然津液之竭,非五臟之自絕,亦因結胸之故耳。是必攻其中堅,使結胸症愈而津液自生,死症可望重蘇矣。

白話文:

人體發熱,伴隨輕微怕冷,四肢關節酸痛,略微想吐,胸脘部位感覺沉重悶脹,這叫做支結,可以用桂枝、柴胡、參三味藥來治療。如果病情發展到胸部堅硬堵塞,可以用桂枝加參與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尚未服下瀉藥,雖然症狀表現為胸悶,但仍屬表證,並非結胸。這是因為服下瀉藥後,體虛導致寒氣獨自積聚,毒氣又上攻,氣毒相互搏結於胸部,雖然疼痛卻沒有煩躁等症狀,可以用理中湯加枳實、茯苓來治療。如果太陽病發展成結胸,並且伴隨煩躁、胸悶,則預後不良。

)化結之湯推妙用。(花粉五錢,神麯、麥芽、天冬、桑皮各三錢,枳殼一錢、陳皮五分,即名化結湯。水煎服一劑,結開而液生矣。此方用花粉以代瓜蔞,不致陷胸過猛。枳殼消食寬中,麥芽與桑皮同用,而化導更速,神麯、陳皮調胃,天冬生津液,佐花粉有水乳之合,故能化痞、化食,有勝於陷胸之峻也。)

凡病人,素有飲,誤下胸滿痞煩增,小便如艱譫語甚,轉側維難身重評。(凡素挾飲之人,太陰本虛,適或外邪宜從疏解。今誤下之,有傷少陽樞機。表裡俱病,脈或有力,還從表裡並治。)

白話文:

【化結之湯推妙用。】 (將化結湯的功效比作神奇的手法,強調其療效。) 【花粉五錢,神麯、麥芽、天冬、桑皮各三錢,枳殼一錢、陳皮五分,即名化結湯。水煎服一劑,結開而液生矣。】 (化結湯由花粉、神麯、麥芽、天冬、桑皮、枳殼、陳皮等藥材組成,使用方法是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一次,可使結節打開,分泌出液體。) 【此方用花粉以代瓜蔞,不致陷胸過猛。枳殼消食寬中,麥芽與桑皮同用,而化導更速,神麯、陳皮調胃,天冬生津液,佐花粉有水乳之合,故能化痞、化食,有勝於陷胸之峻也。】 (此方使用花粉替代了瓜蔞,避免了過度刺激胸腔。枳殼有助消化、舒暢中焦;麥芽和桑皮配合使用,加速了化導效果;神麯和陳皮調和胃氣;天冬則滋潤津液,與花粉結合,可以有效化解痞塊、食物堵塞,比陷胸湯的效果更加顯著。)

【凡病人,素有飲,誤下胸滿痞煩增,小便如艱譻語甚,轉側維難身重評。】 (對於原本就有飲食積滯的病人,如果誤用了下法,會導致胸部滿脹、痞塊增加、煩躁不安,小便困難,說話聲音沙啞,身體活動困難,評估病情加重。)

小柴(去黃芩)龍牡(龍骨、牡蠣)鉛丹(即飛丹主,)桂枝苓配大將軍。(即製大黃,一名將軍,即仲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脅間素痞繞臍庭,痛牽小腹入陰筋,(小腹之旁,有筋硬痛。)人靜舌胎惟白滑,臟結無陽死症形。(此陰邪結於陰也,多致不救。惟薄荷云:速投散結救臟湯、可十救二、三。方用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附子一錢,當歸五錢,肉桂五分。)

白話文:

小柴(去黃芩)龍牡(龍骨、牡蠣)鉛丹(即飛丹主,)桂枝苓配大將軍。(即製大黃,一名將軍,即仲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腹部兩側有結塊圍繞肚臍,疼痛延伸至小腹進入陰部,(小腹周圍有筋脈硬痛。)人靜時舌苔爲白色且滑潤,體內有陰邪聚集導致臟器病變,沒有陽氣的症狀表現。(這是陰邪在體內凝結的情況,通常預示著病情危重,難以治癒。只有薄荷建議迅速投用散結救髒湯,可能能救活二到三人中的一個。此方包括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附子一錢,當歸五錢,肉桂五分。)

脅間素痞繞臍庭,痛牽小腹入陰筋,(小腹之旁,有筋硬痛。)人靜舌胎惟白滑,臟結無陽死症形。(此陰邪結於陰也,多致不救。惟薄荷雲:速投散結救臟湯、可十救二、三。方用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附子一錢,當歸五錢,肉桂五分。)

腹部兩側有腫塊圍繞肚臍,疼痛牽連至小腹進入陰部,(小腹周圍有筋脈硬痛。)人靜時舌苔爲白色且滑潤,體內有陰邪聚集導致臟器病變,沒有陽氣的症狀表現。(這是陰邪在體內凝結的情況,通常預示著病情危重,難以治癒。只有薄荷建議迅速投用散結救髒湯,可能能救活二到三人中的一個。此方包括人參一兩,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附子一錢,當歸五錢,肉桂五分。)

壯若結胸食似常,(其飲食如常。)時時下利寸浮詳,(脈狀如此。)關中細小並沉緊,白滑胎形命亦亡。(或舌左邊白胎叢起,名曰雪花胎。乃脾閉之象,亦所謂臟結。以上二症治法互參。)雖與溫中邪可散,(人參、附子斷不可少。)必須胎退保無妨。(若胎不退,或退而復起,終必死也。)

頭不疼,項不強,寸脈微浮桂枝樣,(狀似太陽中風症。)痞硬心間氣上衝,咽喉不息胸寒狀。(仲景論中無痰字,此寒字作痰字解。是症乃寒邪挾痰結於上焦。)

脈如乍緊胸中滿,厥冷心煩邪結戰,高者越之古秘方,吐法無疑瓜蒂貫。(以上兩症須要互參。甜瓜蒂、赤小豆各一分,炒黃為末,即名瓜蒂散。香豉一合,生搗煎汁,調服得快吐乃止。仲景云:諸亡血虛家禁之。)

白話文:

身體壯實,飲食如常,脈象寸部浮現詳情,關部細小且有緊縮感,舌頭左邊白色胎狀隆起,類似雪花胎,這是脾氣閉塞的徵兆,也被認為是臟結的表現。這兩個症狀的治療方法可以互相參考。

即使在治療中遇到邪氣,溫暖中焦的藥物依然必不可少,如人參和附子。但必須確保白色胎狀能夠消除,這樣才能保障療效。

如果頭不疼痛,脖子不僵硬,寸脈微浮,類似桂枝湯的脈象,這是太陽中風的徵兆。腹部感到脹滿,心間有氣上衝的感覺,咽喉發出聲音,胸部有寒冷的狀態。這是寒邪混雜著痰結於上焦的症狀。

脈象忽緊忽緩,胸中感到滿悶,四肢厥冷,心中煩躁,邪氣在體內戰鬥,如果是高的部位,可以使用古人的祕方進行治療,使用吐法,如使用甜瓜蒂和赤小豆,分別一分炒熟後研磨成粉末,就是瓜蒂散。再加入香豉一合,生搗後煎煮,調製後服用,直到得到迅速的吐出效果為止。張仲景曾提到,這種方法對於失血或者虛弱的人羣是禁止使用的。

傍流

微熱神昏微渴干,便溏(大便溏泄時,至此謂旁漏,乃熱結於中,逼注大腸,非關脾也。)舌燥色豬肝,(或殷紫色。)養血滋陰合白虎,(養血滋陰乃生地、當歸之類,此症須加黃芩。)旁流得止便才安。(止後數日得正便而方愈。)

小便閉時須解熱,熱解自通莫性急,木通若並車前利,易竭陰陽無救訣。(先哲云:自利之症,如若發汗,則內外皆虛,此症亦云,利水則陰陽易竭,俱是不刊之論。)

如熱甚,失汗下,舌燥唇焦且莫呀,小便赤而大便堅,(時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矢結聚,乃旁漏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矢氣極臭者,是也。)再審脈沉或力滑。(其脈雖沉,切之必滑而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氣亢極。)人參白虎小柴胡,(再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白話文:

傍流

患者出現輕微發熱、神志昏沉、口渴但喝水不多,大便稀薄(大便稀薄時,在此稱為旁漏,是因熱氣積聚在中焦,迫使熱氣流注到大腸,與脾胃虛弱無關)。舌頭乾燥,舌苔呈現豬肝色(或深紫色)。需要用滋陰養血的藥物,並加入白虎湯的藥物(滋陰養血藥物如生地、當歸等,此症需加黃芩)。旁漏止住後,大便才能恢復正常(大便恢復正常後,還要再觀察幾天才能痊癒)。

若出現小便閉塞,需要用解熱藥物。熱氣消退後,小便自然會通暢,不要急於使用利尿藥物。如果同時使用木通和車前子利尿,容易耗損陰陽精氣,就無藥可救了。(古人說:對於自發性腹瀉的患者,如果使用發汗藥,就會導致內外虛弱。同樣道理,利水藥物也會使陰陽精氣耗損,都是不可違背的道理)。

如果患者熱度很重,同時伴隨出汗、大便稀薄、舌頭乾燥、嘴唇乾燥,而且不想喝水,小便發紅、大便乾燥(有時會有稀薄的糞水排出,這是內部有乾燥的糞便積聚,是旁漏的表現,不是寒邪導致的腹瀉。如果再觀察到患者有臭氣熏人的糞便,那就是旁漏的典型症狀)。再次診脈時,會發現脈象沉而滑。 (雖然脈象沉,但觸摸時會感覺滑而有力。患者有時會躁熱不安,不願意穿衣服,或者手舞足蹈,或者神志不清但說話有力,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现。)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和柴胡湯,再配合黃連解毒湯治療。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原方止此四味。相傳此方為太倉公火劑。而崔氏治劉護軍又云:其自制者,皆不可考。)內熱實潮還可下。(大柴胡加芒硝主之。歌曰:白芍柴黃枳半芩。)

厥逆

初熱頭疼久便秘,手揚擲足昏譫語,此為陽厥甚參微,(此乃邪熱抑伏不達,則煩躁不寧。時或昏憒,四肢厥冷,經所謂熱深厥亦深矣。)大小柴胡承氣取。(看微甚,酌下之。)

四肢厥逆脈細沉,惡寒下利此為陰,(或引衣蓋覆,不欲飲水或下利清穀。)指或微寒脈不至,(此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使然。)理中四逆望回生。(四逆加蔥莖,即名通脈四逆湯。如腹痛去蔥加白芍,嘔加生薑,咽痛去白芍加桔梗,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

白話文:

藥物包括: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這就是原始方子裡的四味藥。據傳這是太倉公的火療方。崔氏治療劉護軍時提到:如果自己配製的藥方,就無法確認其效果。對於內熱實潮的情況可以使用下藥(大柴胡加芒硝)。有一首歌詞是這樣描述的:「白芍柴黃枳半芩」。

關於「厥逆」:

  • 初期熱病頭疼,久而久之出現便祕,手腳舉動失常,精神錯亂,這是陽厥的症狀(熱邪困擾,使得體內熱能無法正常散發,造成焦慮不安,時常神智混亂,四肢發冷),應使用大柴胡和芒硝來治療。
  • 四肢逆冷,脈搏細沈,畏寒、腹瀉,這是陰厥的症狀(可能因體內寒氣過重,引發寒意,不想喝水,或是腹瀉清穀),手指有微寒感,脈搏不顯,這是因為陰陽之氣未能順暢流通所導致。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理中丸或四逆湯來調理,若加蔥莖就是通脈四逆湯。若腹痛,可以去掉蔥,加上白芍;若嘔吐,加上生薑;若咽喉疼痛,去掉白芍,加上桔梗;若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未復常,可以加入人參。

內有久寒兼少血,當歸四逆吳萸的。(當歸、通草、桂枝、甘草、白芍、細辛、生薑、大棗,即仲景當歸四逆湯,此症再加吳萸。歌曰:當歸四逆生薑棗,通草細辛芍桂甘。)

煩躁肌寒吐利兼,(手足厥逆,肌膚亦冷。)喘促脈伏吳茱益。(人參、吳茱、薑、棗,即仲景吳茱萸湯。)

寒熱厥,色不澤,忽然冒昧手無脈,邊有邊無綿可包,麻黃各半湯汗得。(症必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之際,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自有正汗也。多用綿衣裹手足,服五味子湯。氣壯者,兼服麻黃桂枝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生脈飲加杏仁、陳皮、生薑、大棗,即是五味子湯。)

白話文:

內有長期的寒氣加上血液不足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其主要成分包括當歸、通草、桂枝、甘草、白芍、細辛、生薑、大棗,若基礎方上再加入吳茱萸效果更佳。

如果出現煩躁、肌肉寒冷、嘔吐、腹瀉等症狀,應考慮使用「吳茱萸湯」,主要成分爲人參、吳茱萸、薑、大棗。

如果患者出現寒熱交錯、面色晦暗、突然昏迷、兩手無脈搏的情況,應使用「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這是一種能引發大量流汗的藥物,通常在治療後患者會感到舒適。

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可能會使用「五味子湯」,其主要成分爲五味子、杏仁、陳皮、生薑、大棗,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

病者還言不結胸,按之小腹隱疼攻,手足逆寒渾似厥,冷結膀胱法灸通。(宜關元穴灸之,穴在臍下一寸三分。)

厥逆凡如灸不回,人參不用可扶危,(此為貧者畫策。)姜附(炮薑、附子)三星(各三錢)術四兩,(白朮,東壁土拌炒焦。)一劑能蘇法永垂。(乃《石室秘錄》所傳奇治法。)

發喘

氣喘抬肩宜汗表,(肺主氣,肺氣逆而上行,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有表症者,宜汗,然心腹必濡軟。)或飲停胸用五苓。(此病人劇飲水,致停飲心下,結滿而喘者。葉天士云:五苓散去肉桂加桂枝,自開太陽之腑,亦仲景和表裡之法。)

白話文:

患者表示無結胸現象,但按壓小腹時會感到隱約的疼痛,四肢冰冷似有厥逆感,此狀與膀胱冷結相關,應採灸療法以疏通經絡,灸點位於肚臍下約1.3釐米的關元穴。

若灸療後仍未見改善,可用人參之外的其他方法來輓救生命,這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患者而言是一種策略。使用炮薑、附子各三錢,白朮四兩(需用東壁土拌炒至焦黃),一劑就能使患者蘇醒,此療法源自《石室祕錄》中的奇效治療法。

出現呼吸困難

當出現氣喘、肩膀抬起的情況,這是肺部功能異常的表現,肺氣逆反,氣息急促,呼吸頻率加快,張口呼吸,身體搖晃,這是喘息的特徵。如果有外感症狀,應採取發汗的方法,但同時需確認心腹部位是否軟弱。

對於大量飲水後導致心下積水,引起喘息的患者,可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葉天士曾建議將五苓散中的肉桂去除,並添加桂枝,以開放太陽經的通道,這也是對待內外合併症狀的一種治療法則。

喘而汗出脈促者,(邪氣內攻,故脈見促,宜利之。)葛根黃連湯草芩。(仲景之法。)

汗出而喘無大熱。杏膏麻黃薑棗平。(即仲景麻杏石膏湯之法,發之之意。蓋病與脈氣,皆未虛耳,而喘亦是微。)

勞碌感寒醫誤投,(凡勞碌之輩,裡氣定虛,復感寒邪,身必發熱。醫不審察,誤投涼藥,遂變大喘。)遂致大喘汗如油。診之脈若加浮軟,人參五味麥冬儔。(即生脈散,須重用,喘乃定。)

膈中煩熱滯不行,喘促咽乾瀉白論。(或渴者,加減瀉白散主之。歌曰:桑桔瓜蔞芩二母,橘紅甘草骨皮勷。)

白話文:

如果病人喘不過氣,而且還出汗、脈搏很快,說明邪氣入侵身體,因此脈象才會急促,應該要幫助身體排除邪氣。可以用葛根黃連湯來治療。

如果病人出汗、喘不過氣,但沒有發燒,可以用杏膏麻黃薑棗湯來治療。這個方子是參考張仲景的麻杏石膏湯,目的是引發汗液,讓身體排出病邪。因為病人雖然出汗喘不過氣,但是體質並未虛弱,喘的症狀也比較輕微。

如果病人因為勞累受寒,醫生誤用涼藥,就會導致嚴重喘不過氣,並且大量出汗。這種情況下,脈象會偏浮軟,可以用人參、五味子、麥冬等藥物來治療,也就是生脈散,而且需要加大用量,才能緩解喘不過氣的症狀。

如果病人胸悶煩躁,感覺熱氣在胸口堵著,呼吸急促,咽喉乾燥,可以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可以使用加減瀉白散。常用的藥物包括桑白皮、橘皮、瓜蔞、枳殼、黃芩、生地、熟地、橘紅、甘草、牡蠣等。

熱甚有痰脈弦數,小柴知貝與蔞仁。(凡胸滿加枳殼、桔梗、下滿加枳實、黃連。舌燥飲水而喘者加石膏。)

下後大喘邪傳裡,(則為裡氣大虛,邪氣復傳裡也。)黃連葛根湯當與。(黃連、葛根、黃芩、甘草,即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

潮熱氣短不大便,(凡陽明內實,腹滿氣短而喘者,乃傳經里症。內熱閉結,大便不通,熱氣上衝,致肺金清肅之令不得下行,因而喘急。此是胃熱攻肺,故可下之。俾其熱氣流通而喘定矣。然或有惡寒等症,則不可遽攻,恐成逆候。)大柴樸杏憑加減。(仲景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

白話文:

患者發燒很嚴重,伴有痰,脈象弦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貝母和蔞仁治療。如果胸部滿悶,可以加枳殼、桔梗;如果腹部滿脹,可以加枳實、黃連。如果舌頭乾燥,喝水卻喘不過氣,則可以加石膏。

腹瀉後出現嚴重喘息,這是因為內虛而外邪再次入侵。可以用黃連葛根湯治療,方劑中包括黃連、葛根、黃芩和甘草,相當於仲景的葛根湯加黃連、黃芩。

患者出現潮熱、氣短、便秘,這是陽明經內熱壅塞導致腹滿氣短喘息的症狀。由於內熱閉結,大便不通,熱氣上衝,影響肺部的清肅功能,才會喘不過氣。這是胃熱攻肺所致,可以服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來治療,以使熱氣流通,緩解喘息。但如果患者同時伴有惡寒等症狀,則不能急於攻下,以免造成逆轉。

下後微喘氣逆行,(則為邪氣上逆,乃邪不能傳裡,猶在表也。)桂枝湯表樸杏仁。(桂枝湯解表,樸、杏下逆氣。)

陰厥脈微無汗喘,(陰症厥逆,脈沉細而微,氣促而喘,無汗者。)四逆還加杏味平。(四逆湯加杏仁、五味子。)

虛人脈伏冷四肢,五味子湯尚可持。(生脈散加杏仁、陳皮是也。)

勞力外感脈微細,(按之或空。)身不炮熱喘兼瀉,(身亦微微而熱,大便不過帶溏。)咳痰氣促吃粥少,忽然汗出死誰替。(仲景云:傷寒脈虛,身熱而喘急,下泄,汗出者,死。)

飲食過多脾不運,喘塞痰壅鬱火甚,莫作胃寒熱藥投,二陳(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即《局方》大棗。)芩連楂樸穩。(此因飲食過多、脾胃不能運化,致生氣急而喘塞也。戴氏曰:凡喘有聲便是痰。痰壅氣盛便是喘。大抵喘之為病,胃中有鬱火,膈上有稠痰。劉河間曰:得食墜下稠痰,而喘稍止,稍久,食以入胃反助其火,痰又升上,喘反大發,俗不知此,而反以胃虛治之。有用燥熱之藥,是則以火濟火,大不然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氣往上逆,說明邪氣上逆,還沒有進入內部,仍然停留在表層,可以用桂枝湯,加一些杏仁來治療。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脈象微弱、沒有汗、呼吸急促,屬於陰症厥逆,脈象沉細,呼吸困難,沒有汗,可以用四逆湯,再加一些杏仁和五味子。

如果身體虛弱、脈象微弱、手腳冰冷,可以用五味子湯來調治。

如果勞累後感受外邪,脈象微弱,身體微微發熱、呼吸急促、大便稀溏、咳嗽痰多、呼吸困難、食慾不振,還伴有突然出汗,這種情況很危險。

如果飲食過多,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呼吸困難、痰多、胸悶,不要用治療胃寒的藥物,可以用二陳湯、黃芩、黃連、山楂、杏仁來治療。

不若用二陳湯加芩、連、山楂、厚朴等劑、先運其痰,次降其火,兼理脾氣,則喘必定。《醫林繩墨》云:此症名為食喘,前賢詳悉已明。凡診視之際,須認明的確,慎勿妄投藥餌,以戕人命。)

脈大無倫喉嗽鼾,獨參湯服自能安。(有傷寒咳嗽,喉中如鼾,其脈豁大無倫,乃空虛陰亡之象。人參必須重用,方克有濟。)

病後氣虛兼氣短,(此乃氣不接續非喘也,真危急之症。)兩許人參八味參,(六味丸加桂、附即是。)

氣從臍下尺洪盛,(氣從臍下衝上而喘,兩尺洪盛,或數,或兼見盜汗,潮熱,咳嗽,屬陰虛。)此屬陰虛當補峻。(大料左歸飲加人參,或六味合生脈,虛甚八味、右歸可用。)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痰喘,可以服用二陳湯,再加入黃芩、黃連、山楂、厚朴等藥材,先化解痰液,再降伏火氣,並調理脾胃功能,這樣喘息就會減輕。古人稱這種病症為食喘,其病因和治療方法都已明確。診斷時務必仔細辨證,切勿隨意用藥,以免危及生命。

如果患者脈搏洪大無力,喉嚨有痰聲,可以服用獨參湯,就能緩解症狀。這種咳嗽屬於傷寒引起的,喉嚨有痰聲,脈搏洪大無力,代表身體虛弱,陰氣不足。需要大量使用人參,才能有效治療。

如果患者病後體虛,氣息不足,呼吸短促,這並不是真正的喘病,而是十分危急的病症。可以用兩份人參和八味參,也就是六味丸加上桂枝、附子,來治療。

如果患者氣息從腹部下方往上衝,兩尺脈洪大有力,並且可能伴隨盜汗、潮熱、咳嗽等症狀,屬於陰虛體質。需要用大劑量左歸飲加人參,或者六味地黃丸加生脈散,如果虛弱得更嚴重,可以服用八味地黃丸或右歸丸。

無神之脈細微推,(細而兼緊、尤為可畏。)元海無根肝腎虧。(感症亦有元海無根,虧因肝腎,子午不交,以致氣短似喘者,乃氣脫症也。)子午不交因氣喘,重需熟地(速可用一、二兩)及當歸,(亦要兩許。)甘草五錢堪緩劑,(以上三味,即景岳貞元飲也。濟之緩之,堪云神劑。

如畏寒者,可加煨姜。)證名氣脫甚傾危。(婦人血海常空及亡血之人,常多此症。如新產之後,忽現喘咳氣急,多因血去過多所致。若用青、陳、樸、杏、蘇、前之類,利氣消痰,多致不救。臨診者,宜細審之。凡內外各證,或有相似而治法有大不同者,予悉採類是編,以惠後學。

白話文:

脉搏微弱无力,而且细紧,尤其危险。元气不足,肝肾亏虚,阴阳失调,导致气短似喘,这是气脱的症状。气喘严重,需要用熟地黄(可立即服用一、二两)和当归(也要两许),甘草五钱缓解症状。畏寒者,可以加煨姜。气脱严重,情况危急。妇女血虚,失血过多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产后突然出现喘咳气急,多因失血过多所致。如果使用青皮、陈皮、半夏、杏仁、苏叶、前胡等利气消痰的药物,往往难以救治。临床医生需仔细辨证。各种内、外证,可能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法却大不相同,我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册,希望能对后学有所帮助。

呃逆

感證呃聲接續聯,(呃逆一症,古無是名。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人以呃逆名之也。觀《內經》治噦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或因火遏氣衝炎。(尤有可治。)隔久復聲終不治,(虛寒之極。)灸之不止命由天。(治呃逆不止,用灸取穴法。婦人以乳頭垂下到處是穴。

男子無可垂者,以乳餅下一指為率,與乳頭相直骨間陷中是穴。男左女右,灸一處,艾炷如小麥大,著火即止。灸三壯不止者,不治。)

呃逆傷寒脈散亡,(王海藏云:傷寒呃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原因失下,致生陰消將盡,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納也,是為陽極。)瀉心(仲景瀉心止大黃、黃連。《金匱》瀉心加黃芩。)涼膈(《局方》涼膈散。歌曰:硝黃竹葉草,翹芩薄蜜和。)去硝黃。

白話文:

呃逆

呃逆這個病症,古代沒有專門的名稱。在《內經》裡稱為「噦」,因為它會連續不斷地發出「呃呃」的聲音,所以現代人就稱它為「呃逆」。觀察《內經》中治療「噦」的方法,是以草刺鼻,引發打噴嚏就能止住。

呃逆可能是因為火氣上炎,阻礙了氣機,導致氣逆上衝而引起。(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如果久治不愈,反覆發作,最終無法治癒,這就屬於虛寒之極。(虛寒之極,無法治療。)

如果呃逆不止,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婦女以乳頭垂下處為穴位,男子以乳餅下一指為準,與乳頭相直的骨間陷處為穴位。男左女右,灸一處,艾炷大小如小麥,點燃即可止住。灸三壯仍不能止住,則無法治療。

呃逆伴隨傷寒,脈象散亂,則預後不佳。(王海藏說:傷寒患者出現呃逆,脈象散亂,則會死亡。仲景的說法並非虛假。其原因主要在於失下之後,導致陰氣衰竭,火熱急迫上行,而肺陰無法納受,這就是陽氣極盛的表現。)

治療呃逆可以採用瀉心、涼膈的方法。瀉心即使用大黃、黃連等藥物瀉火,而《金匱》則在瀉心方中加入黃芩。《局方》的涼膈散,則以硝石、黃芩、竹葉、草決明、翹搖、薄荷、蜜等藥物組成。歌訣曰:「硝黃竹葉草,翹芩薄蜜和。」不過,這裡要避免使用硝石。

(脈微將盡者,便或軟,不宜下,宜服瀉心湯以養陰退陽。涼膈去硝黃亦可,此法極穩。)便硬猶宜大承氣,(此陽明燥矢,火結沖呃,脈必有力者,方可議下。)二藥神工作者良。(乃是東垣潔古之方。)

壯實庸人守勿藥,縱然去矢噦鬚髮。(有一種人,或恃身壯,或守不藥之說,或乏醫治,傷寒五、六日後,大去燥矢而呃逆者,但其噦必緩,其脈亦不甚數。

熱伏胃腸郁不宣,下竅得通上透達,(譬如爐底壅塞,火焰不光,迨一透達而炎炎上行矣,衝動肺陰而呃也。)投補寒涼俱不可,火抑還防痞脹作。(治法不宜純用寒涼,寒涼則遏抑其火,且肺胃之氣漸向衰憊,奚能禁此猛劑?亦不宜大補,大補則熱邪方盛,勢必邪正糾纏,變為痞塞脹滿之病。)

白話文:

脈搏微弱快要消失的人,排便可能很軟,不適合瀉下,應該服用瀉心湯來滋陰退熱。涼膈去硝黃也能起到效果,這方法非常穩妥。便祕的情況,即使便硬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因為這是陽明經燥熱導致的便秘,火氣郁結導致嘔逆,脈搏一定有力,才適合瀉下。這兩種藥方效果都很好,是東垣先生潔古方中的方劑。

身體強壯的人,不應該固執地不服用藥物,即使排便困難,嘔逆,也要及時治療。有些人,要么仗著身體強壯,要么堅持不服用藥物,要么缺乏醫治,傷寒發病五、六天后,排泄乾燥的糞便並且嘔逆,但這種嘔逆一定很緩慢,脈搏也不怎麼快。

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胃腸,郁結不通,導致下竅不通,熱邪上衝。就好比爐子底部堵塞,火焰不能燃燒旺盛,一旦疏通,火焰就會向上燃燒,衝擊肺陰,就會導致嘔逆。治療這種情況,既不能用寒涼藥物,也不能用大補藥物。寒涼藥物會遏制熱邪,而且肺胃之氣已經虛弱,怎麼能承受這種猛藥?也不能大補,大補會讓熱邪更加旺盛,必然導致邪氣和正氣糾纏,變成痞塞脹滿的病症。

脈虛生術參苓的,寒熱相兼柴膏葉。(脈實宜之。)

平治只消退噦煎,(歌曰:歸芍芩連俱酒炒,橘紅知母炒丹梔。此董廢翁之方也。)陰汁充肌汗瘳吉。(此症有小心過甚,初用上方一、二劑,或見身微汗,或大便略行,即改養陰滋潤之藥,其人雖愈,期年之間必憒憒如癡,此乃熱邪伏於心胃,不得透出故也。)

水氣凌心犯絡包,隨成呃逆命難逃。召號五臟齊來救,止呃湯功獨擅標。(此乃水濕侵脾,發腫致喘變呃,氣凌心包,故有是症,最為危急,速投止呃湯救之。薏苡一兩,茯神一兩,人參、白朮、蒼朮各三錢,芡實五錢,丁香五分,廣皮、半夏各一錢,吳茱三分,服二劑,諸症潛安。即《石室秘錄》之止呃湯也。)

白話文:

脈搏虛弱的人,可以用參苓白術散治療,如果寒熱交雜,則用柴胡桂枝湯。脈搏強勁的則不適合。

治療呃逆只需用退呃煎,這方子出自董廢翁,歌訣是:歸脾、芍藥、黃芩、連翹,都要用酒炒;橘紅、知母、丹皮、梔子,也需炒製。如果陰液充足,皮膚濕潤,汗液正常,則預後良好。但要注意,如果過於小心謹慎,只用一兩劑退呃煎,就出現輕微出汗或稍微排便,就改用滋陰潤燥的藥物,雖然能治癒,但一年後可能會神志恍惚,像癡呆一樣,這是因為熱邪潛伏在心胃,無法透出所致。

如果水氣上衝心臟,侵犯心包絡,就會出現呃逆,很難逃脫死亡。這時需要五臟合力救援,止呃湯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因為水濕侵犯脾臟,導致腫脹,進而引發喘息,最終出現呃逆,氣逆犯心包,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危急狀況。止呃湯的做法是:薏苡仁一兩,茯神一兩,人參、白朮、蒼朮各三錢,芡實五錢,丁香五分,廣皮、半夏各一錢,吳茱萸三分,服用兩劑,各種症狀就會減輕。這個方子出自《石室秘錄》。

吐下之後復汗極,胃中虛冷藥當熱,氣鬱如知表未清,吳茱理中憑斯訣。(大吐大下,復極發汗,胃中虛冷,陽氣拂鬱於表。醫與之水,虛寒相搏因致嘔噦者。)

久病胃虛四肢怠,遇投克伐醫庸奈,以致中虛呃逆成,六君加減憑依賴。(此症脈必虛軟,食亦減少。)

呃逆舌攣語不明,便堅咽燥及神昏,的屬少陰宜速下,大小承氣審投行。(少陰急下三條,非燥不病,然必痞、滿、燥、實、堅五者全見者,方可下。但非大實大滿,不可輕投,恐致結胸痞變。甚有因攻脫元而斃者矣,宜慎宜慎。)

如遇呃逆(俗謂呃忒)面時赤,似是陰火醫不識,兩尺洪盛或細弦,(然必兼數,按之無力。)飲如都氣丸安帖。(六味加五味子,即是都氣丸。)

白話文:

在大量吐瀉後,再次過度出汗,導致胃部虛冷,應使用溫熱藥物。如果胃氣受阻,表面病症未清除,可以使用吳茱萸和理中湯來調理。

長期疾病導致胃部虛弱,四肢疲乏無力,若遇到過度消耗的醫生治療,可能會導致胃部虛弱,產生呃逆現象,這種情況下的病人食量也會減少。

出現呃逆、舌頭僵硬、說話不清,以及大便乾硬、咽喉乾燥、意識混亂等症狀,這類情況大多屬於少陰病,應該迅速下藥治療。使用大小承氣湯進行治療時,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遇到呃逆頻繁且臉色潮紅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陰火導致的,醫生未能正確診斷。在脈象上,兩尺處脈象可能強盛或細弱,但必定有多個脈象,按下去會感到無力。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如都氣丸這樣的藥物進行治療。這類藥物主要由六味地黃丸加上五味子組成。

病人叫熱身不熱,此是無根火發越,(此呃逆者,內已伏陰,陰氣大甚。腎水擅權,肝氣不生,丙火既病,丁火又消,所以遊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於胸中,亦欲盡也。故令人發熱,大渴引飲,欲去蓋覆,病人獨覺。他人以手按之,身體肌肉、骨髓、血脈俱寒,此種火即是無根之火也。

)理中湯內配丁香,(或加刀豆、柿蒂。)溫胃歸經火自息。(惟溫其胃,其火自下。正如爐中之火,止可添炭,不宜用水澆。此症若用寒涼,隨藥而逝矣。)

氣從臍下直衝咽,此症名陰非胃間,(病不在胃,在少陰腎。)加味蒼天一劑,(真武湯加人參即是。)救得陽回呃逆痊。(真陽一回,火降即止。以上治呃之法,誠先賢之秘笈,學者慎毋忽諸。)

白話文:

病人覺得熱但實際上並未真正感到熱,這是一種無根之火的表現,火氣過旺。這種呃逆的現象表明體內藏有陰寒,陰寒之氣非常強盛。腎水主權,導致肝氣無法生成,丙火生病,丁火又消耗,因此相火遊離,寒邪逼迫而集中於胸部,想要消散。所以讓人感到發熱、口渴,想要飲水,並且不想被覆蓋。病人自己能感覺到這種狀態,而其他人觸摸時,會發現他全身肌肉、骨髓、血液都處於寒冷狀態。這種火就是無根之火。

在理中湯中加入丁香,(或者可以添加刀豆、柿蒂。)用來溫暖胃部,使火氣自行平息。(只需溫暖胃部,火氣自然向下調節。就像爐中的火,只能加炭不能用水澆滅。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可能會隨著藥效而消逝。)

呃逆從肚臍下直衝咽喉,這種情況被稱為陰而非胃間,(病不在胃而在少陰腎。)使用加味蒼天方劑,(也就是真武湯加上人參。)可以輓救陽氣回復,呃逆痊癒。(真正的陽氣回復,火氣就會下降停止。以上治療呃逆的方法,是古賢的祕籍,學習者不可輕視。)

嘔吐

傷寒邪傳漸入里,胃實不受氣壅閉,逆胸作嘔治如何,(有聲曰嘔,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乾嘔。大戟云:嘔有責為熱者,責為寒者,有停飲者,故仲景有治飲不治咳之論,《金匱》言之最詳。又有胃脘癰膿者,仲景云:不必治,膿儘自愈。按:此症多服薏苡仁粥,自可漸愈。)正治還應半表裡。(症屬半表半裡,治法一,二日內,宜宣劑以去其壅。)

上焦火森炙液干,痰涎凝胃嘔如翻,降火導痰加減用,辛散重縋活變看。(生薑、半夏、茯苓、厚朴、連翹、梔子、花粉、黃芩、竹茹、枇杷葉主之。如渴加知母,如心煩加姜炒黃連,心下痞加枳實,如口苦,胸滿,脈弦配柴胡。)

白話文:

嘔吐

傷寒的邪氣逐漸侵入內裡,胃部實熱,無法容納氣體而阻塞,導致胸部逆氣作嘔,該如何治療呢?

(有聲音的嘔吐叫做嘔,沒有聲音的嘔吐叫做吐,有聲音但沒有嘔吐物叫做乾嘔。《大戟》說:嘔吐的原因有熱、有寒、有停飲,所以仲景有「治飲不治咳」的論述,《金匱》中對此有更詳細的說明。另外,還有胃脘癰膿的情況,仲景說:不必治療,膿自然會癒合。按:這種情況多服用薏苡仁粥,自然可以逐漸痊癒。)

正確的治療應該兼顧半表半裡。(症狀屬於半表半裡的,治療方法一,在兩天之內,應該用宣泄的藥物來去除阻塞。)

上焦火氣旺盛,炙烤津液乾燥,痰涎凝滯在胃中,導致嘔吐翻滾,應該降火導痰,加減藥物使用,辛散重的藥物,觀察病情變化。(生薑、半夏、茯苓、厚朴、連翹、梔子、花粉、黃芩、竹茹、枇杷葉主治。如果口渴,可以加知母;如果心煩,可以加薑炒黃連;如果心下痞滿,可以加枳實;如果口苦、胸滿、脈弦,可以配柴胡。)

邪氣漸深痰愈結,芩連二陳苦寒折。(芩、連俱酒炒,再加厚朴、黃柏、花粉、滑石、蘆汁、竹瀝、薑汁。如不止,辛以散之,芩連二陳湯加乾薑錢許,生薑三錢。再不止,重以縋之,用金銀器煎,煎上藥,或加入金銀箔五、七葉。甚者,更加寒水石,赤石脂。)如挾虛,旋覆代赭湯須識,(仲景云: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喻嘉言云:故用代赭石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微加散飲滌邪,而痞自開矣。

白話文:

邪氣越來越重,痰結得更厲害,芩連二陳苦寒性可以化解。芩、連都用酒炒,再加厚朴、黃柏、花粉、滑石、蘆汁、竹瀝、薑汁。如果還沒好,用辛辣藥物散之,芩連二陳湯加乾薑少許,生薑三錢。如果還是不好,再用重藥來引導,用金銀器煎藥,或者加入金銀箔。嚴重的話,再加上寒水石、赤石脂。如果伴隨虛證,就要用旋覆代赭湯,仲景說: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治。喻嘉言說:因此用代赭石領人參,下行以鎮,安其逆氣,微加散飲滌邪,而痞自開矣。

又云:此亦伏飲為逆,但因胃氣虧損,故用法以養正而兼散餘邪。大意用在噫氣不除上,既心下痞硬,更加噫氣不除,則胃氣上逆,全不下行,有升無降,所謂弦絕者,其聲嘶土敗者,其聲噦也。旋覆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即仲景旋覆代赭湯。旋覆花,一名金沸草,要用綿裹煎。

)如不虛,只用旋覆沖赭石。(如用旋覆花,須用蠶綿瀝過可服,否則其毛惹肺,致咳不休。調沖赭石,止可一、二錢。凡嘔不止,以此二方定虛實用之。周揚俊曰:以上二條應入痞結類,因噫氣多,故附於此。學者自宜意會。)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道:這也屬於伏飲逆上,但由於胃氣虧損,因此用藥需以養正為主,同時兼顧散去餘邪。主要用於噫氣(打嗝)不除的症狀。如果患者心下痞硬(心窩處脹滿),且伴隨噫氣不除,則說明胃氣上逆,完全無法下行,只升不降,這種情況就如同弦斷發出的聲音,或土崩瓦解的聲音,就是所謂的“噦”聲。這時可使用旋覆花、代赭石、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也就是仲景的旋覆代赭湯。旋覆花,又名金沸草,要用棉布包裹後再煎煮。

如果患者不虛弱,只用旋覆花沖服代赭石即可。使用旋覆花時,需用蠶絲過濾後才能服用,否則其毛會刺激肺部,導致咳嗽不止。調製代赭石時,每次只需用一、二錢即可。凡是嘔吐不止的患者,都可以根據這兩種方劑來判斷虛實,並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

周揚俊說:以上兩條應屬於痞結類,由於噫氣較多,因此附在這裡。學者應自行領悟其中的意思。

嘔吐脅疼便血張,此屬風邪肝受傷。(葉天士云:凡或便血,風淫所致。)麥冬三七芎歸共,救血平肝清大腸。(麥冬一兩,三七一錢,川芎五錢,當歸一兩,此陳士鐸之救血平肝湯。)

又如腹滿齊噦嘔,小水不利命遭殃。(喻嘉言曰:不尿腹滿,胃內壅,不下行矣。若更加噦則胃氣將竭,愈上逆矣。再有何法,可以驅其邪而使之能活也。)初起嘔清宜養胃,(或兼吐飲食,此著寒傷胃也,宜人參養胃湯主之。歌曰:人參養胃湯,參苓草朴蒼,草果烏梅藿,橘紅半夏姜。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脅痛、便血等症狀,這很可能是風邪侵犯肝臟所致。葉天士說過,凡是便血,大多是風邪入侵造成的。可以用麥冬、三七、川芎、當歸等藥材來救血平肝,清熱大腸。這方子是陳士鐸的救血平肝湯。

如果出現腹滿、呃逆、嘔吐,小便不利的情況,就相當危險了。喻嘉言說,不排尿導致腹滿,是因為胃氣阻塞,無法下降。如果再加上呃逆,就說明胃氣將要耗竭,更加上逆。此時必須想辦法驅除邪氣,才能保命。早期出現嘔吐清液,就應該養胃。如果同時吐出飲食,說明是寒邪傷胃,可以用人參養胃湯治療。歌訣是:人參養胃湯,參苓草朴蒼,草果烏梅藿,橘紅半夏姜。

)微煩潮熱大柴詳。(如潮熱,內實不大便,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宜下之。仲景云:嘔家不可下。然《金匱》方有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蓋欲嘔者,其症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潰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無速與大黃也,然亦須慎。

渴後嘔宜大半夏,(先渴後嘔,宜半夏、陳皮、赤茯苓、生薑,即《金匱》大半夏湯。)嘔渴豬苓是妙方。(先嘔後渴,豬苓、澤瀉、茯苓、滑石、將四味先煎去滓,加甘膠再煎服之,即仲景豬苓湯。)

白話文:

如果感到輕微煩躁,發熱,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如果出現潮熱,內實便秘,嘔吐不止,心下急迫,悶悶不樂,輕微煩躁,就需要瀉下。張仲景說,嘔吐的人不能瀉下。但是《金匱要略》裡有“大黃甘草湯”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食積後嘔吐,因為嘔吐的症狀在上面,瀉下可以使之往下走。如果逆著它瀉下,則會導致阻塞、潰亂,反而加重病情,所以要禁忌。如果已經嘔吐,而且吐個不停,只有往上沒有往下,就要逆著它,用藥物來制止它,不要急著使用大黃,但是也要謹慎使用。

如果先渴後嘔,可以用大半夏湯治療,這個方子就是《金匱要略》裡記載的“大半夏湯”,用半夏、陳皮、赤茯苓、生薑組成。如果先嘔後渴,可以用豬苓湯治療,這個方子就是張仲景的“豬苓湯”,用豬苓、澤瀉、茯苓、滑石先煎去渣,再加入甘膠煎服。

水停心下渴協嘔,小青龍治脈浮長。(小青龍專能治水,水去而渴自止,嘔亦住矣。歌曰:桂麻芍草夏,乾薑五味辛。)

肚腹時疼屬太陰,藥用理中合二陳。(再加生薑、藿香,此症如初起,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者。)

手足寒,脈沉微,少陰四逆二陳宜。(生薑主之。此症常見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嗢嗢欲吐,復不能吐。)

乾嘔吐涎(涎少嘔多)頭痛甚,厥陰湯用吳茱萸。(吳茱、人參,生薑、大棗,即仲景吳茱萸湯,配二陳主之。此皆直中三陰,非陽經傳來者,故悉用熱藥。凡三陰嘔吐,藥宜冷服,即《內經》從治之法。曾有寒吐,用四逆湯、理中湯。薑、附到口即吐,後去乾薑、白朮,只參、附加丁香、木香,煎成加沉香立止。

白話文:

如果胸口積水,口渴還想吐,可以用小青龍湯治療,脈象浮而長。小青龍湯專治水停,水消了,口渴自然止住,嘔吐也會停止。藥方為桂枝、麻黃、芍藥、草果、乾薑、五味子,都是辛溫的藥物。

如果肚子時常疼痛,屬於太陰經,可以用理中湯加二陳湯治療。再加入生薑和藿香,如果病症剛開始,肚子脹滿想吐,吃不下東西,用這個藥方效果非常好。如果肚子偶爾疼痛,也可以用這個藥方。

如果手腳冰冷,脈象沉微,屬於少陰經,可以用四逆湯加二陳湯治療。生薑是主要的藥材。這種病症常見於飲食入口就吐,胸口悶悶想吐,但又吐不出來。

如果乾嘔吐口水(口水少而嘔吐多),頭痛很嚴重,可以用厥陰湯加吳茱萸治療。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就是仲景的吳茱萸湯,再加入二陳湯治療。這些病症都是直中三陰經,不是陽經傳來的,所以都需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凡是三陰經的嘔吐,藥物最好冷服,這是《內經》中從治的方法。曾經有人寒性嘔吐,用四逆湯和理中湯治療,但薑、附到嘴裡就吐,後來去掉乾薑、白朮,只用人參、附子,再加入丁香、木香,煎成藥後加沉香,馬上就止住了嘔吐。

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香、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

藥餌茶湯毫不受,強飲些須嘔反驟,(鬱怒之人,肝氣衝膈,多有此症,脈必帶弦。)膈氣不通醫少知,內關一灸食如舊。(內關穴在掌後大骨盡處,男左女右,艾炷如豌豆大,灸七壯。甚者倍之。灸後即能食。)

陽症新瘥嘔熱余,(別無所因,此餘熱在胃脘中也。)竹葉石膏果最奇。(人參白虎湯加生薑、半夏、竹葉,即仲景竹葉石膏湯。按:此方治嘔豁痰,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痰逆而能益其氣。楊潛村云:虛者,左歸加花粉去茯苓。歌曰:左歸飲用萸山杞,地草雲苓景岳方。)

白話文:

因為虛寒痰氣凝結,丁香和附子都溫熱,加上沉香和木香可以通氣,乾薑和白朮可以化痰。

藥餌茶湯完全無法入口,勉強喝一點就馬上嘔吐,這是因為鬱怒之人,肝氣衝膈,才會出現這種症狀,脈象一定帶有弦脈。膈氣不通,很少有醫生知道如何治療,只要在內關穴灸艾,就能恢復食慾。

這是陽症新愈後,餘熱未消導致的嘔吐,並不是其他原因。竹葉石膏湯治療效果最佳。楊潛村說:虛寒者,可以用左歸丸加花粉,去掉茯苓。歌訣說:左歸飲用茱萸、山藥、枸杞,地黃、草決明、雲苓是景岳方。

病久中虛六君子,(虛而挾熱加黃芩,挾食加厚朴,挾寒加藿香、砂仁,或補中配炮薑、半夏亦妙。)口乾燥嘔胃陰虛。(必有面色嬌紅,脈虛細數等症。)都氣飲加歸地妙,(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當歸尤效。)

脈虛身熱症難醫。(仲景謂: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而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之甚也。)

胃氣如虛熱未退,葛根加參理最宜。(再配玉竹、知母、竹茹、白朮、黃芩、半夏、蘆根、茯苓、甘草、生薑、大棗之類,臨診酌之。)

鬱冒

白話文:

病程久遠導致身體虛弱,可用六君子湯治療。如果虛弱伴隨發熱,可以加入黃芩;若伴隨食積,可以加入厚朴;若伴隨寒涼,可以加入藿香、砂仁。也可以在補中藥方的基礎上,加入炮薑、半夏來加強療效。口乾舌燥、嘔吐,屬於胃陰虛症狀,通常伴隨面色潮紅、脈搏虛細數等症狀。如果出現氣虛水飲,可以加入生地黃治療,方法是將左歸飲去掉茯苓,再加入生地、當歸。

脈搏虛弱、身體發熱,這種病症很難治療。張仲景說:「嘔吐、脈搏微弱、小便量多、身體微熱、昏厥,這些症狀很難治療,因為患者虛寒非常嚴重。」

如果胃氣虛弱,熱症未退,可以服用葛根湯加人參,是最適合的方子。此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入玉竹、知母、竹茹、白朮、黃芩、半夏、蘆根、茯苓、甘草、生薑、大棗等藥物。

鬱冒神昏幹不飲,二便如常貌醉形。(傷寒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目赤、唇焦、口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但心下無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傳至數日,形貌如醉。陶節庵所謂越經症,即此候也。)六脈細數口不語,此熱為傳手少陰。(脈不洪大,慎勿可下,宜梔子黃連黃芩湯。)

脈若浮,病在丙,(即小腸火。)還須導赤散頻進。(生地、木通、甘草稍、竹葉,即《局方》導赤散。陶氏或加芩、連。)

白話文:

患者神志不清,昏沉不醒,口渴卻不願喝水,大小便正常,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這種情況可能是傷寒病發展到五六天後,逐漸出現神志不清,不說話,或者在睡夢中自言自語,眼睛紅腫,嘴唇乾燥,口渴,不願意喝水,給他稀粥能咽下去,不給就沒有想吃的慾望。但患者沒有心下痞滿,肚子也不脹,大小便正常,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幾天,外表看起來像喝醉酒。陶節庵所說的越經症,就是指這種病症。如果患者六脈細弱,口不能說話,這表示熱邪已經傳到手少陰經。脈象不洪大,要謹慎用藥,不可輕易瀉下,應該服用梔子黃連黃芩湯。

如果脈象浮,說明病邪在丙,也就是小腸有火。這時還需要服用導赤散,頻頻服用。導赤散是由生地、木通、甘草、竹葉組成,陶氏有時會加入黃芩、黃連。

脈若沉,病在丁,(即心火。)瀉心湯服得安寧。(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婁全善《綱目》云:心氣熱則上竄,宜導赤。心熱泄小腸,如清燥湯之義。以黃連瀉心,猶揚湯止沸之義也。)

浮沉有力熱丙丁,導赤瀉心各半勻。(歌曰:芩梔知麥連犀草,滑石燈心參茯神。即陶節庵導赤各半湯。)或用犀角地黃湯,(方見畜血條。)熱解陽明經要詳。(此解陽明經血中之熱也。)

素充壯,如失下,熱極身冷脈微弱,涼膈散(方見呃逆條,)熱可宣,(有患熱病,肢體不甚熱,問揚擲手足如躁擾狀,昏憒不知人事,時發一、二語,不甚了了,非譫語也。脈微細如欲絕,其人平日素充壯者,此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然畜熱內甚,脈須疾數,以其熱極畜甚,而脈道反不利,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

白話文:

脈象若為沈脈,表示病可能在心火(即心臟)。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瀉心湯」來獲得安寧。心火與小腸火(丙火)有關,根據婁全善的《綱目》,心火過旺會導致上竄,此時應當使用導赤的方法來引導熱氣下行。心火會影響小腸,就像清燥湯的原理一樣。使用黃連來瀉心火,就像是用熱水止沸一樣。

脈象既浮又沈,且有力度,表示火熱之象主要在於丙火和丁火(分別代表心火與小腸火)。這時可以使用「導赤瀉心各半勻」的藥方。或者也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見畜血條)。對於熱解陽明經,需詳細考慮。這是指解開陽明經中的熱病。

如果一個人體質素來強壯,但突然失去正常的排便功能,這可能是熱病極度嚴重,導致身體出現寒冷,脈搏微弱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涼膈散」(見呃逆條)來宣散熱氣。如果熱氣得到疏散,那麼病情可能會有所改善。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熱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會導致脈搏加速,這時如果不適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蓋陽氣復竭而然也,不下亦死。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養陰退陽,積熱漸以宣散,則心胸再暖,兩脈漸以生矣。王損庵法,大柴胡下之,止用蒸大黃二錢,繼以解毒湯數服而平。)虛用當歸補血煎。(蜜炙黃耆一面,酒洗當歸三錢,即東垣當歸補血湯。凡傷寒似神清,而時發一、二語,昏憒者,多為虛,須主以人參或當歸補血湯,後看兼症,配相宜藥。)

諸虛乘寒則為厥,(此《內經》語。)鬱冒附子湯須設。(此仲景意,真武加人參,即附子湯。)

欲活血脈九竅通,芎姜再配天麻入。(天麻性平,活血脈,通九竅。)

白話文:

陽氣耗竭,不往下走就會死亡,所以需要用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來清熱解毒、滋陰退陽,讓積熱逐漸散去,這樣心胸就會重新溫暖,脈象也會逐漸恢復。王損庵的方法是用大柴胡湯瀉下,只用蒸大黃兩錢,之後再用解毒湯服用幾次,使病情平穩。虛弱的患者則可以用當歸補血湯補血。凡是傷寒病症看似神志清醒,但偶爾會說一兩句話,然後昏昏沉沉的,大多是虛證,需要用人參或當歸補血湯來補虛,之後再根據兼症配伍相應的藥物。

各種虛證遇寒就會導致厥證,這是《內經》中的說法。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服用附子湯來治療。這是張仲景的用意,真武湯加人參就是附子湯。

想要活血脈,使九竅通暢,可以用川芎、生薑再配上天麻。天麻性平,能活血脈,通九竅。

脈微應虛三白湯,(四君去人參加白芍,即三白湯。)芎麻添附為多力。(此症仍可用人參。)

傷寒體虛如有痰,(或四,五日後神昏不語者,即《壽世保元》所謂:昏迷傷寒是也。)參朮耆陳和竹瀝。(再加當歸,薑汁。有服至十餘日,方吐一字,月餘舌乃能轉,熱淨而後能言,此症竟有陰寒相逼所致,宜八味丸主之。)

神思似清時憒昏,或爾語次忽鼾聲,此症甚危須急治,歸脾湯並養榮斟。(凡遇此等症候,參、耆用兩許,甚者加附子。歌曰:歸脾志棗陳耆朮,參草苓圓廣木香。歌曰:養榮草芍陳歸志,地味參耆桂術苓。)

白話文:

脈搏微弱,應屬虛證,可用三白湯治療,三白湯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入白芍而成。若患者需要增強力量,可在三白湯中加入川芎、麻黃和附子。即使是虛證,也仍然可以使用人參。

傷寒患者體虛,伴有痰症,或者病程四五天後神志昏迷不語,此即《壽世保元》所說的昏迷傷寒。可用人參、白朮、黃芪、陳皮和竹瀝治療,再加入當歸和薑汁。若患者服用藥物十多天才說出一個字,一個月後才能轉動舌頭,熱症消退後才能說話,則可能是陰寒相逼導致,可用八味丸治療。

患者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或者說話時突然打鼾,此症非常危急,需緊急治療,可用歸脾湯和養榮湯治療。遇到此等症狀,人參和黃芪要加量,情況嚴重者還需加附子。歸脾湯的藥方為:歸脾、酸棗仁、陳皮、黃芪、白朮、人參、茯苓、甘草、木香。養榮湯的藥方為:生地黃、白芍、陳皮、當歸、酸棗仁、人參、黃芪、桂枝、白朮、茯苓。

煩躁

水虧火旺金必傷,火入於肺則成煩,火入於腎則成躁,脈參虛實用溫涼。(王海藏云:煩出於肺,躁出於腎,此火歸肺腎也。臨診細審,慎勿忽略,寒熱誤投,斃命立見。)

肺腎聯,煩躁兼。(成無己曰:煩躁者,先煩漸至躁也。躁煩者,先躁而迤邐復煩也,從煩至躁為熱,先躁後煩謂怫,怫然更作躁悶,此為陰盛格陽。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飲不得入口是也。此氣欲脫而爭,譬如燈將滅而復明是矣。按:內熱曰煩,謂心中郁煩,為有根之火。

但煩不躁及先煩而後躁者,皆可治。外熱曰躁,謂身體手足動擾,欲裸衣入井,為無根之火,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治。)

白話文:

【煩躁】

水元素不足,火勢旺盛,金元素必然受損。火進入肺部會引起煩躁,火進入腎部則會產生焦躁。治療時要根據脈象判斷,使用溫和或清涼的藥物。王海藏認為,煩躁源自肺部,焦躁源自腎部,這是火氣歸屬肺和腎的表現。在臨牀診療時,必須仔細審查,切勿忽視,避免錯誤地使用寒熱藥物,否則會立即危及生命。

肺和腎兩者相連,煩躁並存。成無己指出,煩躁是先有煩惱,逐漸轉為焦躁;焦躁是先有焦躁,接著又轉為煩惱,從煩到焦是熱症,先焦後煩是怫症,即怫然不悅,進一步感到焦慮與悶亂,這是陰盛格陽的表現。雖然極度焦躁想要躺入泥水中,但口渴難耐卻無法飲水,這就像是氣息將盡卻又強撐著一樣。按照理論,內在熱症稱為煩,指的是心中積熱,是有根本的火氣。

若只是煩躁不焦躁、或是先煩後焦躁,都可以治療。外在熱症稱為焦躁,指的是身體四肢躁動不安,想赤身裸體跳入井中,這是無根本的火氣。若只是焦躁不煩躁、或者先焦後煩,都無法治療。

獨煩不躁熱因先,(有表症不得汗,內外皆熱,躁亂不寧,取汗則定。有裡實熱鬱,大便不通,心神不寧,脈數實有力,下之則定。有火客心胞,上焦不清,以黃連,梔子等涼解,投之妙。)惟躁無煩寒是的,(或顴帶遊紅,症似戴陽,其脈按之不鼓,躁亂欲狂,欲坐臥泥水中,口中和乃虛陽上攻也。即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冷服附子理中湯,躁擾即定。

)起不安兮睡不貼,(謂之煩,此一症與上之似戴陽症大不相同。)藥須竹葉石膏湯,(如不禁石膏,可用濟生方去石膏加茯苓,小麥,即人參竹葉湯。)心熱清心蓮子益。(心中蘊熱而煩。歌曰:清心蓮子飲,參耆赤茯苓,地骨車前共,麥冬甘草芩。)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感到煩躁不安,但沒有發燒,可能是因為表症未解,無法發汗,導致內外皆熱,躁亂不安,只要能發汗就能安定下來。也可能是因為裡實熱鬱,大便不通,心神不寧,脈象數而有力,瀉下就能安定下來。若火邪犯心包,上焦不清,可以用黃連、梔子等清熱解毒藥物治療。

但如果只是躁動不安,沒有煩躁,可能是因為陽氣虛弱,面色發紅,脈象虛弱,躁動不安,想要坐臥在泥水中,這表示虛陽上衝。也可能是陰氣盛而陽氣衰,陰極而發躁,可以用附子理中湯治療,躁動不安就會安定下來。

如果一個人睡覺不安穩,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就是煩躁。這種煩躁和之前提到的虛陽上衝的症狀完全不同。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如果不能用石膏,可以用濟生方去石膏加茯苓、小麥,也就是人參竹葉湯。如果心火旺盛,可以用蓮子清心,因為蓮子能清心火、益心脾。古人有歌訣:「清心蓮子飲,參耆赤茯苓,地骨車前共,麥冬甘草芩。」

血液耗散猛獨參,(血液耗散,心神不安者,猛進獨參湯。)匱乏當歸補血增。(如因力艱不能服參,濃煎當歸補血湯代之。)

下後心煩如腹滿,坐眠不安梔樸純。(煩謂虛煩,腹雖滿按之亦不堅,宜梔子、厚朴、枳實,此三味即仲景梔子厚朴湯。)

下吐汗後劇不眠,(或吐、或下、或汗之後,適變此症,皆因誤治所致,非謂三症齊見始變。)心中懊憹反倒顛,(似煩非煩之象。)梔子香豉為上策,(此二味即仲景梔子豉湯。若氣少者加甘草,若嘔者加生薑。)舊便如溏法另遷。(大便如溏者,此方禁服,宜改用滲濕之劑。)

白話文:

血液大量流失時可以服用大量的人參來穩定心神;如果因為經濟困難無法服用人參,可以用當歸補血湯代替。

在使用通便藥物治療後出現心煩和腹部脅痛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虛弱而引起的,應該使用梔子、厚朴和枳實這三個成分組合而成的仲景配方——梔子厚朴湯。

在使用催吐、瀉下或者發汗等方法治療後仍然失眠嚴重,並且有煩躁不安的情況,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錯誤的治療方式所導致的,而不是由疾病本身引起。對於這樣的症狀,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梔子和豆鼓這個配方,也就是仲景的另一個配方——梔子豉湯。如果患者感到疲倦無力,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甘草;如果有嘔吐現象,則應添加生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的排泄物呈現稀水狀態,那麼這個配方就不適合了,應該選擇其他能夠利尿除溼的方法進行治療。

凡下後,復發汗,夜靜無眠煩在旦。(此症煩在晝,夜不煩。)

嘔渴全消表症無,脈沉(更兼微)身冷姜附辨。(仲景誤治條下論云: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沈堯封云:經有虛則相併之說,晝日煩躁者,我身之微陽,感天之陽,欲外出而與之並也。夜乃天之陰,我身微陽不敢外出,故反安靜耳。

煩而兼嘔是少陽證,煩而兼渴是白虎證,故辨之。無表證,即在脈沉微,無大熱上見。)

脈虛微,悸不眠,(脈或虛大,或微細,亦有止煩不悸。)生脈散配柏子煎。(柏子仁要去油,再加茯神,當歸。如有火加涼藥一、二味,元參、山梔、竹如、花粉之類。)

白話文:

瀉藥後又出汗,夜裡安穩,白天煩躁,這是因為白天體內的陽氣想要外散,與天陽相合,而夜裡陰氣主導,陽氣無法外散,所以反而安穩。如果同時伴有嘔吐或口渴,則分別屬於少陽證或白虎證,要根據症狀辨證論治。如果脈象虛弱,心悸失眠,可以服用生脈散配合柏子煎,並根據情況加入清熱藥物。

有飲(痰水凝滯)溫膽(二陳加竹茹、枳實,即是《集驗》溫膽湯。)無(無痰飲也。)遠志,(歌曰:遠志參耆歸棗斛,茯神冬草及生薑,即名遠志飲子。若煩甚。加竹茹、知母。)下劑俱宜酌要先。

悸忡

太陽中風已汗攻,仍熱頭眩心悸忡。(腎陽虛致。)瞤動振振欲擗地,(擗者,闢也,避也。汗出過多,衛氣解散,其人似乎全無外廓,如魚失水則躍,故振振然。四顧彷徨無可置身,思欲闢地,而避處其內也。)芍術苓姜附子同。(即真武湯。)

白話文:

如果有痰水凝滯,可以用溫膽湯治療,沒有痰飲就不用。遠志可以用遠志飲子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竹茹、知母。用藥時都要根據病情酌量。

心悸忡忡,可能是太陽中風之後出汗過多,仍然發熱頭昏心悸。這可能是腎陽虛造成的。患者會出現眼皮跳動、四肢顫抖,想要逃離地面,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衛氣散失,就像魚離開了水,四處躲避。可以用真武湯治療。

發汗過多心下悸,叉手自冒耳無聾,(此膻中陽虛。)陽氣虛胸常欲按,(上焦心肺主。)桂枝甘草理當從。(桂枝和營衛,重加甘草不令走泄陰氣。)

汗過心虛氣不生,腎間發動作奔豚,上蒸凌心臍下悸,大棗惟和桂草苓。(茯苓、肉桂、炙草,即張子和桂苓丸子。奔豚用棗守中,使下焦之邪不得上攻。按:此症藥宜用甘瀾水煎。作甘瀾水法,以水置盆,揚之數百遍,水上有珠子,數千粒即成。)

悸若脈逢代結來,(脈動而中止,自還者曰結,不能自還曰代。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動悸真氣內虛也。按:傷寒脈結代與雜病不同,投以炙甘草湯,補氣血而復脈。)湯宜炙草主堪裁,(一名復脈湯。喻嘉言曰:此仲景傷寒門中之聖方也。)桂枝薑棗麻仁地,(即生地。

白話文:

發汗過度後,心會感到顫抖,雙手交叉覆蓋耳朵,無法聽到聲音,這是羶中處陽氣虛弱的表現。陽氣在上焦的心肺部位不足,常有想要按壓胸部的感覺。治療應使用桂枝甘草湯。

過度流汗導致心氣不足,腎間發生的疾病造成奔豚症狀,這種情況會向上沖擊到心臟,引起心下悸動。使用大棗來調和桂枝和甘草,並加上茯苓。

如果心悸的情況出現脈搏忽快忽慢或停頓的情況,這可能是血液和氣息都虛弱,不能持續供應,導致心中動搖,是真氣內虛的現象。對於傷寒脈結代的情況,可以使用炙甘草湯來補充氣血並恢復脈搏。

治療時,炙甘草湯是最適合的選擇。另外,也可以使用桂枝、薑、棗和麻仁、生地的組合。

)參脈阿膠清酒偕。(古吳葉天士常治邪少虛多之症,擬以育陰息陽之法。用此方加減投之多應。喻氏稱為聖方,果信其言。)

四肢厥逆心下悸,(症見厥逆,但少,故主治在心悸。)治水宜先苓草技,不爾水漬入胃中,必定頻頻變作利,(茯苓、桂枝、甘草、生薑,即仲景茯苓甘草湯。太陽症,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動不自安也。以水停心下,無所不入。若漬腸胃必作自利,故經云:先治其水,後治其厥,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病之淺者乎。)

吐下逆滿氣衝胸,脈因沉緊眩頭攻,(此仲景論誤下,茯苓甘草湯證之變局,不但客氣動膈而脈亦沉緊,則水氣已陷入中州矣。)動搖振振乃汗誤,(表裡受傷。)甘草雲苓術桂崇。(即《金匱》苓桂朮甘湯。此症乃挾痰飲,阻其胸中之陽,水精不能上布,故目眩,當從小便去之,以除中州之水濕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古代中醫常用藥方如下:

  1. 參脈阿膠清酒偕:這是葉天士常用的方子,適用於邪氣較輕而虛弱的情況,主要目的是調節陰陽,滋養陰液。

  2. 四肢厥逆心下悸:如果出現四肢冰冷和心悸的情況,治療時應先考慮利水,使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茯苓甘草湯),否則水氣會滲入胃部,導致頻繁的腹瀉。

  3. 吐下逆滿氣衝胸,脈因沈緊眩頭攻:這段描述了服藥錯誤導致的症狀,如腹部脹滿、胸中氣衝、脈搏沈緊、頭暈等,這是因為過度下藥導致的變化,應使用茯苓甘草湯進行調整。

  4. 雙搖振振乃汗誤:這是對於表裡兩種疾病同時受影響的描述,應使用甘草、茯苓、白術和桂枝(苓桂朮甘湯)來調節體內的痰飲,幫助通暢胸中的陽氣,並通過尿液排出體內的水濕。

振慄

氣血俱虛振戰慄,(振者,責其虛寒,虛則不至於爭,故振聳耳。戰者,為正與邪爭,爭則鼓慄而戰矣。戰雖重於振,而慄重於戰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皆邪正之相爭也。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為之振,振而不能主持也。)調榮養衛方無別。(歌曰:養榮草芍歸陳志,地味參耆桂術苓。薑、棗引。虛寒甚者,加附子更效,即人參養榮湯。)

若遇身搖不得眠,十味溫膽憑斯啜。(此心虛膽怯,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驚惕不眠等症。歌曰:枳實夏苓陳味草,棗仁熟地誌人參。即《三因》十味溫膽湯,姜,棗引。)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振慄」常見於氣血俱虛的情況下,表現出的不穩定狀態。當人體氣血不足時,會導致筋骨得不到充分的養護,因而產生振顫的現象。振顫是因人體虛弱,無法抵抗寒冷或邪氣而導致的身體不自主的顫抖。戰慄則是正氣與邪氣之間的激烈對抗,表現出的顫抖和戰慄。戰慄比振顫更為嚴重,表示正氣與邪氣正在激烈交鋒。在這種情況下,人體的氣血都處於虛弱狀態,無法有效滋養筋骨,導致振顫且缺乏控制力。

對於氣血俱虛的情況,治療原則是調理人體的氣血,使二者達到平衡,從而滋養筋骨。常用的方藥包括養榮草、芍藥、歸陳、地味、人參、耆、桂、術、苓等,這些藥物能滋補氣血,調和人體機能。如果需要強烈的溫補效果,可以加入附子,這種藥物具有強大的溫補作用,能有效改善嚴重的虛寒症狀。這種組合的方劑稱為「人參養榮湯」。

另外,當遇到身搖不得安眠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心虛膽怯、氣機鬱滯導致的膽汁過多,形成氣與膽汁的對抗,進而引起驚恐和失眠等症狀。針對這種情況,治療方案包括使用枳實、夏苓、陳皮、茯苓、棗仁、熟地、人參等藥物,通過調理心神、疏肝解鬱來減輕膽汁過多引起的不安。這種方劑通常被稱為「十味溫膽湯」,其中姜、棗作為引導藥物,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惕瞤

如傷寒,未經汗,筋惕肉瞤潮熱犯,手按臍旁硬甚疼,只消加減大柴散。(二便皆澀。歌曰:柴芩蔞粉玄明實,地麥丹皮草首烏,薑、棗引。即加減大柴胡散。)

屢經發表汗太過,惕瞤人參養榮附。(是症皆因攻表,發汗太過,邪熱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所致。或不因此,由稟素血少,邪熱傳於血脈之中,火性動惕故也。)

汗後虛煩瞤不眠,加味溫膽湯須輔。(歌曰:芎歸芍地芩連草,柴夏茹姜橘棗參,即加味溫膽湯。)

撮空

循衣摸床謂撮空,總云宜補不宜攻。(多是大虛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不問傷寒雜症,以大劑補之,多有得生者。)脈辨弦生澀者死,(《傷寒論》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此乃以脈之弦澀,辨胃氣之存亡。然脈弦則迢迢而長,知胃氣尚在也,故可以大承氣下之而愈,然亦危極矣,必脈實症實者,方可行之,下後即當隨症大補。)存亡胃氣要宣通。

白話文:

惕瞤

如傷寒,未經汗,筋惕肉瞤潮熱犯,手按臍旁硬甚疼,只消加減大柴散。(二便皆澀。歌曰:柴芩蔞粉玄明實,地麥丹皮草首烏,薑、棗引。即加減大柴胡散。)

如果得了傷寒,還沒出汗,肌肉抽搐跳動,發熱,按壓腹部兩側很硬很痛,只要加減大柴散就能治好。(大小便都困難。歌訣:柴胡、黃芩、枳實、玄明粉、生地、麥冬、丹皮、首烏,加生薑、大棗引經。也就是加減大柴胡散。)

屢經發表汗太過,惕瞤人參養榮附。(是症皆因攻表,發汗太過,邪熱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所致。或不因此,由稟素血少,邪熱傳於血脈之中,火性動惕故也。)

如果已經多次用發汗藥物,出汗太多,出現抽搐,就要用人參補益氣血。(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邪熱未清,氣血虛弱,肌肉得不到滋養而引起的。也可能不是因為過度發汗,而是天生血氣不足,邪熱侵入血脈,導致火氣旺盛而抽搐。)

汗後虛煩瞤不眠,加味溫膽湯須輔。(歌曰:芎歸芍地芩連草,柴夏茹姜橘棗參,即加味溫膽湯。)

如果出汗之後,感到心煩意亂,抽搐,睡不著覺,就要用加味溫膽湯來輔助。(歌訣: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芩、連翹、柴胡、夏枯草、生薑、橘皮、大棗、人參,也就是加味溫膽湯。)

撮空

循衣摸床謂撮空,總云宜補不宜攻。(多是大虛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不問傷寒雜症,以大劑補之,多有得生者。)

病人沿著衣服摸床,叫做撮空,這種情況一般都屬於身體虛弱,精神耗散,無法自主控制。無論是傷寒還是其他雜症,只要用大劑量的補藥,大多都能救活。

脈辨弦生澀者死,(《傷寒論》曰: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此乃以脈之弦澀,辨胃氣之存亡。然脈弦則迢迢而長,知胃氣尚在也,故可以大承氣下之而愈,然亦危極矣,必脈實症實者,方可行之,下後即當隨症大補。)存亡胃氣要宣通。

診脈時如果脈象弦而澀,病人就會死亡。(《傷寒論》中說:病人沿著衣服摸床,不安定,輕微喘息,直視前方,脈象弦者可以活,澀者就會死。這是根據脈象的弦澀來判斷胃氣的存亡。如果脈象弦,則脈搏跳動有力,說明胃氣尚存,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治療,雖然危險,但也能救活。但是一定要是脈象實,病情重的病人才能用大承氣湯,瀉下之後要根據病情立即補益。)

總而言之,病人出現撮空症狀,一定要注意補益胃氣,讓氣血流通。

(務要慎思明辨。)

斑疹

咳嘔心煩身痛束,耳聾足冷(或有肚腹痛者)發斑推,(斑者,有觸目之色而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總之,以鮮紅起發者為吉色,紫成片者為重色,黑者為凶色,青者謂之藍斑,不治。痧者,疹之通稱。有頭粒如粟象癮者,即疹之屬。腫而易癢,須知出要周勻,沒要徐緩。

不外乎手太陰足陽明之患,故繆仲淳專以肺胃論治為精也。予著有「時疹療元」一論,列於「補遺」條內,學者並宜參究。)升麻葛根治法主,(乃解陽明風熱之毒,如斑疹已露勿服,恐重虛其表也。初發斑疹時,或大便熱泄一、二次,不可止之,惟熱解自能止也。若脈弱食少,大便溏者,可加生白朮。

白話文:

斑疹

(務必謹慎思考,明辨是非。)

斑疹的症狀:

咳嗽、嘔吐、心煩意亂、身體疼痛、四肢拘束、耳聾、腳冷(或伴隨肚子疼痛),並且出現斑疹。

(斑疹指的是肉眼可見的顏色,但摸起來卻沒有實體,就像綢緞上的紋路或蚊子叮咬的痕跡。總而言之,鮮紅色斑疹為吉利,紫色成片斑疹為嚴重,黑色斑疹為凶險,青色斑疹稱為藍斑,無法治癒。痧是疹的通稱。有像小米粒一樣的疹子,稱為癮疹,也屬於疹的一種。疹子會腫脹且容易發癢,要注意長疹子要均勻,消退要緩慢。)

斑疹的病因:

斑疹主要源於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病變,因此繆仲淳專注於肺胃論治,十分精妙。我撰寫了《時疹療元》一論,收錄在《補遺》部分,學者都應該參考研究。

斑疹的治療:

升麻、葛根是治療斑疹的主要藥物,(它們可以解表散風,清熱解毒,但如果斑疹已經顯露出來就不要服用,以免過度傷及表氣。斑疹剛出現時,可能會伴隨大便熱瀉一到兩次,不要強行止瀉,等熱退自然會止瀉。如果脈象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稀,可以加生白朮。)

歌曰:升麻葛根白芍草,此是仲陽錢氏方。)弱熱參芩並可隨。(虛弱之脈,如或有熱,可加人參、黃芩。若血熱者,犀角、地黃俱可入酒炒芩、連,桔梗、連翹、元參、薄荷、花粉、蘆根之類。)

舌胎黃燥須白虎,(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脈伏心煩斑欲露,(謂之欲斑,煩止神靜,肌膚中無隱隱之狀,始為斑盡也。)已出脈洪反口乾,竹葉石膏丹地助。(脈如洪而無力,兼體虛煩渴,加人參、麥冬、知母、令汗出自愈。)

若嘔自宜大半夏,(陳皮、半夏、茯苓、生薑。)但要更衣承氣量。(凡解大便,謂之更衣,若脈見洪數有力,心下硬痛者方可。)

白話文:

歌詞說:「升麻、葛根與白芍藥,這是錢仲陽的方子。」對於微弱的熱病,參和黃芩可以隨便使用。若脈象虛弱且伴有熱,可以加入人參、黃芩。對於血熱的情況,犀角和地黃都可與酒炒黃芩、連翹、玄參、薄荷、花粉、蘆根等一起使用。

如果舌頭上長有黃燥的苔,則需要用白虎湯(主要成分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當脈搏沈而心煩,且出現斑點即將顯現時,這稱為「欲斑」,若煩躁停止,精神平靜,肌膚中沒有隱隱的症狀,則表示斑點已經消失。如果斑點已經出現,且脈搏洪大,口乾,則可以用竹葉、石膏、丹參和地黃來輔助治療。

若出現噁心的情況,適合使用大半夏湯(主要成分為陳皮、半夏、茯苓、生薑)。若想要通便,則需要根據脈象的洪數有力和心下硬痛來決定是否使用此法。

赤斑煩痛心胸熱,大青功擅善扶匡。(大青味苦,大寒之物,配解毒湯,加栝蔞根主之,能退赤斑。)

斑起心窩毒勢深,(此處更多。)起斑湯內用元參,升麻荊芥黃連共,花粉當歸草茯神。(陳士鐸云:斑起心窩,色必深紫,大為危候,非用大法,終成死症。速投元參三兩,升麻、荊芥、黃連各三錢,花粉五錢,當歸一兩,甘草一錢,茯神三錢,名起斑救死湯,一劑瘥,二劑愈矣。)

倦怠懶言惟自汗,補中益氣湯毋慢。(此症因內傷氣不足,虛火遊行於外,亦身痛、心煩、作熱、發斑,第脈虛大為驗。若作有餘治立危。速進此湯,熟睡熱退而愈。歌曰:補中益氣陳耆朮,參草升柴歸棗姜。即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也。)

白話文:

紅色斑點帶來的疼痛和心胸熱感,大青這種藥物因其苦味和大寒性質,常被用來治療這種病症,並搭配解毒湯,再加入栝蔞根,這樣可以消除紅斑。

斑點在心窩出現,表明體內的毒素深入,需要使用更複雜的藥方。此處詳情未列,但可以確定的是,元參、升麻、荊芥、黃連、花粉、當歸、甘草、茯神這些藥物組合在一起可以治療這種病症。

如果出現疲憊、說話少、自行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內的氣量不足,虛火在外流動,也可能引起全身疼痛、心煩意亂、發熱、出斑。這時脈搏會顯示為虛大,如果不當作是病情輕微來處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應立即服用補中益氣湯,這會讓人進入熟睡狀態,熱度消退,病症痊癒。補中益氣湯由陳耆朮、黨參、炙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棗和姜組成,這是李東垣所提出的補中益氣湯。

內傷斑疹胃元虛,遍身遊火外行綻,(其斑色亦淡紅而嬌嫩,或有不紅而色白。)補降溫和大建中,此屬陰斑須細盼。(胃氣虛極,一身之火遊行於外,宜補以降之。吳鶴皋云:此是汗吐下後之症,中氣虛乏則餘邪無所歸附,隱隱然見於肌表,其色淡紅而不甚顯為辨也。參、耆所以和中,夏、草所以調中,此皆健脾藥也。

復有歸、芍之活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有桂、附之溫中,則失位之火,引而歸原。以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位之師各就其列也。是症也,以桂、附、參、耆而治斑疹,法之變者也。醫而未通於權,則不足以語此。歌曰:參耆桂附草,白芍夏當歸。即大建中湯。)

白話文:

內傷導致斑疹,是胃氣虛弱,熱氣外溢的表现,身上出現淡紅色的斑點,甚至可能呈現白色,要以溫補脾胃,降火清熱的藥物治療。這種情況屬於陰斑,需要仔细观察。參、耆可以和胃,夏、草可以調脾,都是健脾的藥物。歸、芍活血化瘀,能使外溢的斑點散開而不停滯;桂、附溫中散寒,能將失位的熱氣引導回原位,使失去秩序的氣血重新歸位。因此,用桂、附、參、耆治療斑疹,是一種灵活变通的方法。不懂得权衡运用藥物,就无法理解这种治疗方法。歌诀说:“參耆桂附草,白芍夏當歸”,正是大建中湯的组成。

內藏伏陰脈必虛,炮姜理中先可啖。(內有伏陰,或誤服涼藥,逼其虛陽浮散於外而為陰斑,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過於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

發黃

熱多黃似橘皮明,(如蜜橘之皮,黃而亮。)脈數宜涼身不疼,(一身不痛,解熱為主。)小便不利腹微滿,茵陳蒿湯直入兵。(茵陳、梔子、大黃,即仲景茵陳蒿湯)

薰黃色黯脈沉緩,滲濕為先身痛憑。(一身盡痛,滲濕為主。)

初起有力脈不微,便堅能食利為宜,(茵陳蒿湯主之。)茵陳五苓濕熱解,(以茵陳煎湯,調五苓散服之。)稍久形虛固胃脾。(異功散加當歸、白芍、大棗。六君子湯去半夏,即五味異功散。)

白話文:

內臟潛藏著陰寒之氣,脈象一定虛弱,需要先用炮姜理中湯溫補陽氣,才能進食。如果身體發黃,像是橘子皮一樣的明黃色,脈象數而有力,但身體不痛,應該以清涼解熱為主,小便不利,肚子微脹,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如果黃色暗淡,脈象沉緩,全身疼痛,就需要以利濕滲濕為主。如果發黃初期,身體有力,脈象不虛弱,小便通暢,能吃東西,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如果時間久了,身體虛弱,需要健脾胃,可以用異功散加當歸、白芍、大棗,或者用六君子湯去掉半夏,也就是五味異功散。

發汗不徹熱停黃,期年不愈色蒼蒼,(其症身面皆黃多熱,但飲食亦不減。)茵陳梔子各三分,(二錢五分為一分。)獨配秦艽是妙方。(再加升麻各四錢,共為末,每次三錢,水煎服,以知為度。蓋秦艽退黃極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無濕熱者恐傷燥,宜慎之。

)《外臺秘要》統治三十六黃方,用雞子一枚,連殼燒炭研細,以醋一合和之溫服,鼻中蟲出即愈,重者不過三服。然方亦奇,雖未試,姑錄存考。)

水濕傷脾寒現外,脈沉身冷是陰黃,四苓散配茵姜附,五苓散去肉桂,即四苓散。是症再配茵陳,乾薑、附子也。)冷傷寒中理中湯。(佐以茵陳,脈必虛弱。)

白話文:

發汗失當,熱邪未能徹底清除,導致黃疸持續存在一年以上,面色蒼白,症狀表現為身體及臉部均呈現黃色,但飲食需求並未減少。治療方法是使用茵陳、梔子各三分(換算為二錢五分為一分),與秦艽一同組成妙方。再加入升麻各四錢,並將所有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以達到病情有所改善為止。秦艽具有極佳的退黃功能,因為它能消退陽明經的濕熱邪氣。但要注意,若無濕熱的情況,可能會傷害到體內的燥氣,因此在使用時應謹慎。

《外臺祕要》中記載了三十六種黃疸的治療方,其中有一個方子使用一個雞蛋,連同蛋殼一起燒成炭,研磨細粉,加入一合醋混合後溫服,如果鼻孔中有蟲子出現,那麼病症即可痊癒;對於情況較嚴重的患者,最多隻需服用三次。此方子雖然奇特,但未經實驗驗證,只是暫時記錄備考。

水濕影響脾臟,導致體表出現寒意,脈搏沈緩,體溫偏低,這是陰黃的特徵。治療方式可以使用四苓散配合茵薑和附子。對於因寒邪所引起的病症,可以使用理中湯進行治療,並加入茵薑作為輔助藥物,若脈搏表現為虛弱,則表明此法適用。

太陽太陰遇司天,下之太過陰黃變,(王海藏云:傷寒症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為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侮土,一則土氣不足,水來侵之。)治法如左茵陳主,對病加增醫佔先。(以下諸症,茵陳為主,所加不拘。)

小水不利煩躁渴,二苓(茯苓、豬苓)滑石桂歸煎。(韓祗和名茵陳茯苓湯。)

喘嘔不渴惟煩躁,苓夏生薑陳術添。(韓氏名茵陳陳皮湯。)

四肢偏冷腰如汗,炙草乾姜附子痊。(韓氏名茵陳四逆湯。)

白話文:

太陽、太陰兩氣主事時,若過度瀉下,可能會轉變為陰黃。治療方法以茵陳蒿為主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其他藥物。若出現小便不利、煩躁口渴,可用茯苓、豬苓、滑石、桂枝煎服。若出現喘嘔、煩躁,但無口渴,可用茯苓、夏枯草、生薑、陳皮、白朮加服。若出現四肢冰冷、腰部如同出汗,可用炙甘草、乾薑、附子治療。

冷汗旋旋時不止,制附乾薑必要兼。(韓氏名茵陳姜附湯。)

姜附不已脈尚遲,木通歸芍吳茱施,(韓氏名茵陳吳茱湯。)宗顏刊定千年秘,(趙秀才,字宗顏。以上治法出自彼定。)依法次第效誠如。(次第用藥者,先投茵陳茯苓湯,次茵陳陳皮湯,又次茵陳附子也。有下早,病黃,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至茵陳四逆,大效。)

面目皆黃及遍身,(驟然所發,遲治必死。)初不醫之久必傾,(傾者,頹敗之謂。)苓苡(茯苓、薏苡)車前各三兩,桂(桂心三錢)茵(茵陳三錢)相佐達權衡。

連連四劑潛消退,減半依方法論深,白朮(一兩土炒)加添仍繼服,(減半加朮,再服四劑。)濕熱宣除體漸亨。(此法系《石室秘錄》大治救命之方也。)

白話文:

冷汗如旋轉不停歇,制附乾薑必得同時使用。(這是韓氏名為茵陳姜附湯的方子。)

如果姜附之類的藥物未能止住脈搏遲緩,則需加上木通、歸芍與吳茱萸來治療,(這是韓氏名為茵陳吳茱湯的方子。)宗顏刊定千年來的祕訣,(趙秀才,字宗顏。這些治療方法來自他確定的版本。)按照步驟依次使用藥物,效果誠實如一。(依次使用的藥物順序是:先用茵陳茯苓湯,接著是茵陳陳皮湯,最後是茵陳附子。如果有早期排便,黃疸現象,寸脈微弱尺脈虛弱,身體寒冷的情況,依照順序使用到茵陳四逆湯,效果顯著。)

臉部和身體都呈黃色,(突然出現這種情況,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生命危險。)最初不進行治療,時間久了必然危急,(「危急」指情況嚴重,瀕臨崩潰。)茯苓、薏苡、車前草各取三兩,肉桂(桂心三錢)、茵陳(茵陳三錢)互相輔助,平衡藥力。

連續服用四劑後,潛藏的病態逐漸消退,減半藥量依舊遵循治療原則深入研究,白朮(一兩土炒)增加並繼續服用,(減半加入白朮,再服用四劑。)濕熱氣得到排除,身體逐漸恢復。(這個方法是《石室祕錄》中廣泛使用的救急妙方。)

疸症多緣起內傷,汗瀉猶防精氣亡,陳(陳皮五分)術(白朮一兩)茵(茵陳二錢)苓(茯苓一兩)梔(梔子二錢)薏(即米仁一兩)等,守服旬天病即康。(此是內傷挾感成黃,連服十劑,去梔子再服五劑。乃陳遠公之法,用之頗效。)

產婦身黃濕熱壅,醫家遇此法難窮,白朮(一兩)車前(五錢)荊芥(一錢)佐,茵陳(五分)薏苡(二兩)茯苓(五錢)同。(症雖濕熱起,本於虛。陳遠公云:補虛治黃,未為不可,醫人不究其因,束手聽其死亡。予遵用之多效。)

小便自利急膀胱,(腎氣不納,小水急下。)御女多勞額黑量。(名女勞疸,如寸口無脈,形如薰黑,鼻出油汗而冷者,皆不治。)

白話文:

黃疸症多半源自內傷,治療時需小心汗液和排泄物的過度流失,以免造成精氣的喪失。藥方包含陳皮、白朮、茵陳、茯苓、梔子、薏苡等,每日服用,通常10天後病症即可痊癒。若為內傷加外感導致黃疸,連續服用10劑藥物後,再去除梔子繼續服用5劑,這是陳遠公的療法,效果顯著。

對於產後出現黃疸且伴隨濕熱阻滯的婦女,醫學界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常感到困難。藥方包括白朮、車前草、荊芥、茵陳、薏苡、茯苓等,這些藥物可以一起使用。即使症狀看似由濕熱引起,實際上多與體質虛弱有關。陳遠公曾提到,補充虛弱以治黃疸並非不可行,但若醫生未能深入理解病因,則會束手無策,任由病情發展。遵循這套方法的人多有良好效果。

如果尿頻且膀胱緊張,這可能是腎氣不足,導致小便過於急促。過度房事導致的額頭發黑、體力下降的情況,也被稱為「女勞疸」。具體來說,如果患者寸口脈搏微弱,身體呈薰黑狀,且鼻孔流油汗且發冷,這樣的病情通常無法治療。

酒疸雙眸綠影形,心痛時常酸水噴,葛花枳椇茵陳主,(枳椇子,一名雞距子,一名萬字果,又名金鉤梨。經霜,赤而味甘,其葉入酒,酒化為水。門外植此樹者,屋內釀酒多不佳。)肝鬱相逢合左金。(黃連六兩,薑汁炒吳茱萸一兩,水泡三次焙乾,共研細末,以粥糊為丸,即東垣左金丸,又名茱連丸。按:肝居於左,肺居於右,方名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於左而平肝也。

邪熱在胃不相傳,(邪入在胃,仲景所謂邪並陽明,萬物歸土之義,無復他傳也。)挾食薰蒸黃髮纏,症名谷疸宜清熱,莫使留連起變端。(此症乃挾外濕與胃中食飲之濕交併,鬱蒸不達以致發黃,即丹溪所謂如造麴然。何惠川《文堂集驗方》有云:傷寒五、六日,周身發黃,以麻油半盞,水半盞,入雞子清一枚,服之即退,按:此方用麻油以潤腸,使大便易於下行。雞蛋清功專利濕,其效尤捷。

白話文:

酒疸的症狀是雙眼呈現綠色,心中經常感到疼痛,並且有酸水不斷噴出。主要治療藥物有葛花、枳椇和茵陳。其中,枳椇子,也被稱為雞距子或者萬字果,又名金鉤梨,經過霜打後,呈現紅色且味道甜美,它的葉子可以入酒,使得酒轉化為水。如果門外種植了這種樹,則屋內所釀的酒品質往往不佳。對於肝氣鬱結的情況,可以使用左金丸來治療。左金丸由黃連六兩和薑汁炒製的吳茱萸一兩組成,先用水泡三次再烘乾,最後研磨成細末,用粥糊做成丸子。

如果邪熱只停留在胃部,沒有傳到其他地方,通常伴有消化不良或食物引起的發黃症狀,這被稱為谷疸。這種情況應該清熱,避免病情持續發展,以免引發其他問題。此病通常是因為外濕和胃中食物的濕氣交雜,積聚不散,導致發黃。這與丹溪提出的類似於醡造麴的情況相似。何惠川的《文堂集驗方》中提到,對於傷寒五、六天後出現全身發黃的情況,可以使用半盞麻油和半盞水,加入一個雞蛋清,服用後可以退黃。這個方子使用麻油潤腸,幫助大便順利排出;雞蛋清則專門有利於除濕,效果非常迅速。

如用茵陳蒿湯,恐其太峻,不若用此二味,更為穩當,故採錄之。)

瘀血發黃微沉結,(脈必如此。)腹滿如狂小便澈,(仲景主以桃核承氣湯。)等證宜參畜血條,(此症已詳畜血條下,言之已悉。)瘀熱脈浮滑數別。(瘀熱之脈,浮滑緊數,治宜解熱為主。)

咳嗽

傷寒咳嗽以為輕,(俗云重傷風也。柯韻伯曰:傷風之重者,亦屬傷寒,仍分六經治之,蓋風寒暑濕,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雖外邪欲入臟腑,必先從其合而嗽也。故醫之善者,凡病必先治其合也。)喉中習習癢淫淫。(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之,使氣逆而不散。

白話文:

如果用茵陳蒿湯,可能太猛烈,不如用這兩種藥物,更穩妥,所以才收錄它。瘀血導致發黃、微沉積,脈象必然如此。腹部脹滿得像發狂一樣,小便清澈,仲景主張用桃核承氣湯。這些症狀適合參考畜血條,這些病症在畜血條中已經詳細說明,不用多說。瘀熱脈象浮滑數,浮滑緊數是瘀熱的脈象,治療應該以解熱為主。

咳嗽

傷寒引起的咳嗽,看起來很輕微,俗話說這是重傷風。柯韻伯說:重傷風也屬於傷寒,仍然按照六經來治療,因為風寒暑濕,先從皮毛開始,而進入皮毛的,就是肺的合。外邪要進入臟腑,必然先從合開始,才會咳嗽。所以善於醫治的醫生,遇到疾病都會先治療其合。喉嚨裡癢癢的,像風吹過一樣。肺主氣,遇到寒冷的飲食就會受傷,導致氣逆而不散。

衝擊咽膈,令喉中淫淫,如癢習習,如梗而咳也。或醫人云:咳則有聲無痰,嗽則有聲有痰。)

初起脈浮頭痛急,(脈或帶緊,拘急。惡寒發熱,無汗。)余月芎蘇(歌曰:芎蘇前葛和薑棗,杏桔桑皮枳夏陳。即元成之芎蘇飲也。按:《準繩》方無杏、桑、前胡、加柴胡、茯苓、甘草,或加羌活亦可。)冬十神。(歌曰:麻陳昇芷芎蘇葛,香附草姜赤芍蔥。即古傳十神湯也。

白話文:

喉嚨感到衝擊、發癢,好像有東西卡住一樣,忍不住咳嗽。有些醫生認為,咳嗽有聲音但沒有痰,而咳漱則是有聲音也有痰。

初期症狀是脈象浮、頭痛、發熱、惡寒,沒有汗。可以服用芎蘇飲,或十神湯。

二方輕重得宜,凡非時之氣,可隨症加減用。)胃熱薰蒸合白虎,(虛者加人參。若脈浮自汗,頭眩眼脹,鼻塞清涕者,傷風候也,亦以芎蘇,十神二方分治。)脈弦口苦少陽循,(必兼寒熱,小柴胡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煩滿蔞仁痞枳實,(以上湯主之加減。

)嘔利無眠渴豬苓。(如下利,嘔,渴,心煩不得眠而咳嗽者,豬苓湯治之。即五苓散去白朮,肉桂,加滑石、阿膠是也。吳鶴皋云:五苓瀉濕勝,故用桂、朮、豬、苓。瀉熱勝、故用滑石。第恐諸藥過燥,故又加阿膠以存津液。)

小青龍治表寒合,(仲景所謂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渴者是也。歌曰:小青龍內麻黃桂,草味乾薑芍夏辛。)停飲裹寒真武呷,(《內經》五飲雖異,而仲景治法惟專主溫通,學者宜考。)去芍加姜辛味子,(真武去白芍加生薑、細辛、五味。仲景謂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咳者。

白話文:

在使用藥方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季節來調整藥量。胃部熱氣上昇時,可以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需加入人參以補充元氣。如果脈象浮現、自汗、頭暈、眼脹、鼻塞且流清涕,這表明是風寒感冒,可以使用芎蘇、十神二方進行分治。如果脈象緊繃、口苦,則可能是少陽病,需要考慮是否伴有寒熱,若是,則需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但要去除人參、薑、棗,並加入乾薑、五味。如果出現胸腹脹滿、腸胃不適的情況,可以使用蔞仁、枳實進行調理,這些藥物的使用需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如果出現嘔吐、口渴、失眠、咳嗽的情況,則需使用豬苓湯進行治療,這是五苓散去掉白朮、肉桂,並加入滑石、阿膠的版本。吳鶴皋指出,使用五苓湯可以去除濕氣,因此會使用桂、朮、豬、苓來去除濕氣;同時,為了去除熱氣,會使用滑石。但為了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會加入阿膠來保存津液。小青龍湯主要用於治療表層寒冷引起的疾病,例如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且口渴的情況。真武湯則用於治療寒飲包覆的狀況,但需要注意去除白芍,並加入生薑、細辛、五味。如果四肢沈重、疼痛,小便正常、大便自利且咳嗽,則需使用真武湯進行治療。

)脈細沉遲陰咳確。(四逆湯加五味,常見是症有手足逆冷,上過乎肘,下過乎膝。)

四肢厥逆腹泄疼,(冷不過肘,下重而咳。仲景所謂此亦少陰,陽邪入里。)枳實柴姜味草芍,(枳實、甘草、柴胡,芍藥,即仲景之四逆散也。因有咳者,故加姜。味。)

汗不透,餘熱嗽,養血清涼六味彀。(餘熱在胃,咳嗽不止者,先以涼血養血投之。不效者,繼以六味飲必應,蓋熱氣逼傷胃陰故也。)

若以參耆病愈余,適逢乾咳莫為虛,(此乃餘邪,為胃氣鼓動欲出也,若認作真虛症,再投歸脾、生脈等劑則重斂,其火漸傷陰分而成弱者,有之矣。俗諺云:傷風不醒變成勞,即此之謂也。)只宜開導宜清潤,(宜養血涼血,順其勢而導之,不可泥為補劑,得力之後,寒涼傷中,畏而勿用也。)自古明醫法不拘。(先哲治療,臨證處方,在在因宜。)

白話文:

脈象細小深沈,咳嗽確切,常見症狀包括四肢逆冷,手足冷至肘部以上或膝部以下。

四肢冰涼且腹痛拉肚子,如果冷感未到肘部,往下加重並伴有咳嗽,這是根據張仲景理論,屬於少陰病,表明陽邪進入內裡。

使用枳實、柴胡、甘草、姜和芍藥,這組合是張仲景的四逆散,對於咳嗽的患者會加入姜和味增香料。

如果出汗不充分,餘熱導致咳嗽不斷,可以使用六味飲來滋養血液和清涼身體。

如果病情通過參和耆進行治療後仍然有餘餘症狀,特別是出現乾咳,不要誤認為這是虛症,這可能是由於胃氣欲出但未能完全排出所造成的。

對於這種情況,應當採用開導和清潤的方法,注重養血和涼血,順應身體的自然趨勢進行調理,避免過度補益導致寒涼傷害中焦。

古來明醫的治療方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對,臨牀處方往往需要因人而異。

陽明宜汗汗無來(此乃太陽轉屬之症,表邪未罷。)漸次痰多咳嗽乖(此時取汗益不可得,只投清潤之劑。)骨皮花粉雙冬母,(天冬,麥冬、知母,貝母。寒熱未止者,小柴胡為主,加入上藥。)久久痰清熱退哉。(久久則痰清咳止,經絡熱邪即從此解,雖終不得汗,亦有漸愈之理。)

挾痰

挾痰身熱如中滿,鼻塞頭疼及噁心,(或痰飲積凝脈見弦濡而滑,症帶頭暈。)若見陽明(如口渴,潮熱,有汗)調白虎,(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否則參蘇飲必寧。(歇曰:參蘇飲內芎苓葛,草夏陳前枳木香。其人參、木香,須斟酌進退用之。嘗遇此症,見有頭暈、噁心者,予用二陳湯加浮海石、白芥子、制南星、亦多應手。)

白話文:

陽明病症應該要出汗,但卻沒有出汗,這是因為太陽病轉移到陽明,表面的邪氣尚未消失。之後,痰液逐漸增多,咳嗽也變得厲害,此時再想讓病人出汗已經沒有效果了,只能使用清潤的藥物。需要用到天冬、麥冬、知母、貝母等藥材,如果寒熱症狀還沒有完全消除,則以小柴胡湯為主,再加入上述藥材。慢慢地,痰液就會變少,熱症也會退去,即使一直無法出汗,也會逐漸康復。

如果患者伴隨著痰多、身體發熱、感覺胸口滿悶、鼻塞、頭疼、噁心等症狀,可能是痰飲積聚,脈象弦濡而滑,症狀可能還會伴隨頭暈。如果出現陽明病症,比如口渴、潮熱、有汗,則可用白虎湯治療。否則,可以使用參蘇飲治療。參蘇飲中含有芎、苓、葛、草、夏、陳、前、枳、木香等藥材,其中人參和木香的用量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調整。如果患者有頭暈、噁心等症狀,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入浮海石、白芥子、制南星等藥材治療,效果通常不錯。

下頦振振動搖看,病人不覺有涎痰,心虛神憊兼食少,藥宜固本六君銜。(俗云:痰症傷寒,即此候也,宜六君子湯主之。是症加酸棗仁,大補心氣。)

挾暑

脈虛身熱為傷暑,惡熱頭疼自汗增,胸滿心煩渴氣促,便溏尿赤倦精神。(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倦便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盛,故身重、身痛。暑傷氣,元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東垣益氣兼清暑,耆術參歸草葛升,蒼朮青陳曲柏瀉,麥冬大棗味姜停。(人參、黃耆、白朮、蒼朮、神麯、陳皮、甘草、麥冬、五味、當歸、黃柏、澤瀉、青皮、升麻、葛根、大棗、生薑,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也。)

白話文:

下巴不停地顫抖,病人自己卻感覺不到有痰,心氣虛弱,精神疲憊,食慾不振,應該服用補益本源的六君子湯。俗話說,痰症傷寒,就是這種情況,應該以六君子湯為主治。如果這種症狀還伴隨著失眠,可以加入酸棗仁,大補心氣。

夏天容易中暑,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怕熱頭疼,出汗多,胸悶心煩,口渴氣促,大便稀溏,小便赤黃,精神倦怠。暑熱蒸人,脾土受傷,所以肢體疲倦,大便稀溏。暑熱傷肺,所以氣促心煩,口渴,小便赤黃。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胸悶,所以胸悶食慾不振。暑氣先入心,汗液是心臟的津液,所以出汗多。濕氣重,所以身體沉重、疼痛。暑氣傷氣,元氣損耗,所以脈象虛弱。

東垣的清暑益氣湯可以同時補氣和清暑,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白朮、蒼朮、神麴、陳皮、甘草、麥冬、五味子、當歸、黃柏、澤瀉、青皮、升麻、葛根、大棗、生薑。

暍熱躁煩汗惡寒,(仲景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此是熱病證。據《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者火之氣也,故熱乃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感烈日之氣而病。)面紅紫脹眼珠黃,(白珠變黃色,脈微洪。微者輕浮之象,洪者挾熱之徵。

按:程郊倩《後條辨》云:暍病脈不浮,不思仲景論暍,即《難經》之熱病也。《難經》云: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此等緊要處,豈可模糊讀過。)衛陽虛渴背微冷,(仲景云,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沈堯封云:背為陽,背微惡寒者,陽虛症也。

白話文:

患者感到口渴、煩躁、發汗、惡寒,臉色發紅發紫、眼睛發黃,脈象微洪。此外,背部略微感到寒冷,體力虛弱,仍然口渴。

但陽有不同,真水真火,是腎中之陰陽也,氣血是營衛中之陰陽也。此條口燥渴,心煩,暍熱內熾,仍是白虎症。惟暍熱傷其衛氣,致背微惡寒,與腎陽全無關涉,故止用人參補衛氣,不用附子補腎陽.至若少陰病,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則衛陽腎陽並傷,則人參與附子並用。問同一背寒,何以分別傷衛、傷腎?曰:條內本自明白,傷腎陽者,口中和。

傷衛陽者,曰燥渴。)白虎加參服遽安。

濕溫

肢重頭疼或妄言,(此濕熱並至之病。)脛寒腹滿汗黏黏,病在太陰不可汗,(古人濕家忌汗。)白虎人參蒼朮痊。(有一種頭痛妄言,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名曰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不可發汗,宜白虎湯加蒼朮主之。

白話文:

陽氣分為真水真火,是腎臟的陰陽;氣血則是營氣和衛氣的陰陽。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口渴發熱,仍然是白虎湯症。只是熱氣傷了衛氣,導致背部微微發寒,與腎陽無關,所以只用人參補衛氣,不用附子補腎陽。如果少陰病,口不幹,背部發寒,則是衛陽和腎陽都受傷,就要同時用人參和附子。有人問,同樣是背部發寒,為什麼要區分是傷衛氣還是傷腎陽?答案就在文中,傷腎陽的人,口不幹;傷衛陽的人,口乾舌燥。白虎湯加人參服用後很快就會好轉。

濕溫病症狀包括肢體沉重,頭疼,甚至胡言亂語,這是濕熱同時侵襲造成的。小腿發涼,肚子脹滿,汗黏黏的,病症在太陰,不能發汗,因為古人認為濕病忌汗。白虎湯加人參和蒼朮可以治療。有一種頭痛胡言亂語,兩腿冰冷,胸腹脹滿,汗多,常因濕氣入侵而中暑,稱為濕溫。脈象陽氣浮弱,陰氣沉緊,病在太陰,不能發汗,宜用白虎湯加蒼朮治療。

《保命集》云: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蒼朮白虎湯主之,或先用人參白虎湯數劑。)

溫病濕侵體似縛,(仲景云: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痹者,即《難經》之濕溫症也。《素問》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乃上之氣也。故濕為五氣之一。濕溫乃傷寒有五之一。溫者,亦火之氣也,夫火特五氣之一,乃分而為二者,以陰陽之各異耳。

暍熱之火,陽火也。得之烈日,故三時不病,惟夏日太亢乃病,溫病之火,陰火也。得之鬱熱,四時皆有,不獨夏也。《素問》分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腳伸仰臥腿難縮,(或時筋抽似搐,此乃濕熱流絡所致。)欲翻身轉痛難禁,利濕除溫梔柏握。(梔子、柏皮、甘草,即仲景梔子柏皮湯。

白話文:

《保命集》記載:立夏後到立秋處暑之間,如果罹患傷寒,患者身體常感微涼,自汗,四肢沉重,此即所謂濕溫,蒼朮白虎湯可治之,也可先用人參白虎湯數劑。

濕溫病症,濕邪侵襲身體,猶如被束縛一般。(仲景說: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者,此即濕痹之徵兆。患者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應以利小便為主。濕痹,即《難經》所述的濕溫症。《素問》指出:在天為濕,在地為土,濕乃上之氣也。故濕為五氣之一。濕溫乃傷寒的五種表現之一。溫,亦為火之氣也,火為五氣之一,分為陰陽兩種,因陰陽特性不同而有所區別。

炎熱之火為陽火,得之於烈日,故三季不生病,唯夏日過於炎熱則生病,溫病之火為陰火,得之於鬱熱,四時皆有,不獨夏日而已。《素問》將夏至日之前的溫病稱為病溫,夏至日之後的溫病稱為病暑。)患者伸直雙腿仰臥,難以縮腿。(或時筋脈抽搐,此乃濕熱流注經絡所致。)想翻身卻疼痛難忍,應以利濕除溫的梔柏湯來治療。(梔子、柏皮、甘草,即仲景梔子柏皮湯。

或挾外寒內濕壅,麻黃赤豆連翹逐。(麻黃、連翹、赤小豆、生梓白皮、杏仁、甘草、大棗、生薑,即仲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沈堯封云:程扶生以麻連小豆湯,為濕熱主方,不思麻連小豆湯,發汗之方也。梔柏湯利小便之方也。若以麻連湯為主方,不惟梔柏湯無著落,即條內但當利小便句,亦無著落,梔柏湯只有濕熱而無風寒者宜之。若外兼風寒,又屬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外寒內濕壅塞,可以用麻黃、赤豆、連翹來治療,這也就是仲景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方劑。沈堯封認為程扶生把麻黃連翹小豆湯當作濕熱的主方是不對的,因為麻黃連翹小豆湯是發汗的方劑,而梔柏湯才是利小便的方劑。如果以麻黃連翹湯為主方,不僅梔柏湯就沒有用武之地,連文中「但當利小便」這句話也無從說起,因為梔柏湯只適用於濕熱而無風寒的患者。如果外兼風寒,那就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素問》在天為燥,在地為金,燥亦五氣之一。夫燥未有不從火熯而成。故凡病或挾火者,已經類列各條。其現證有口燥渴,或大便燥結等,燥字此燥症已寓其中矣。故燥症無專類之條,學者自可意會,莫謂編者遺漏,而復疑燥不病人耶。)

風溫

冬不藏精春病溫,腎關氣泄外寒侵,陰邪入臟深難愈,表散須參溫法行。(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蓋冬月以精動則關開氣泄,寒風深入骨髓。而腎主閉藏,無門可出。至春月地氣上升,肝木用事,肝主疏泄。木主風,外風相召,於是吸引腎邪勃勃內動而病發矣,必全具少陰之症。

喻嘉言闡發奧義,而以溫法並汗法。一藥同用,體長沙不宣之秘。用麻黃、細辛、附子救之,即仲景傷寒中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白話文:

《素問》中提到,天对应燥,地对应金,燥是五气之一。燥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火的燃烧。因此,凡是带火性的疾病,都已在其他章节中列出。燥症的表现包括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等等,"燥"字本身就包含了这些症状。所以,燥症并没有专门的章节,学习者可以自行领会,不要认为编者遗漏了,或者怀疑燥症不属于疾病。

风温

冬天不储藏精气,春天就会得温病。肾脏的关口气泄,外寒入侵,阴邪进入脏腑难以治愈,治疗时必须参用温法。经书说:冬天不储藏精气,春天必定得温病。这是因为冬月精气外泄,关口打开,寒风深入骨髓。而肾脏主闭藏,没有可以排出的门户。到了春天,地气上升,肝木当令,肝主疏泄。木主风,外风相召,于是吸引肾脏的邪气勃勃地从内部发动而发病,必然会具备少阴证的症状。

喻嘉言解释了其中的奥妙,并且使用温法和汗法。一味药同时使用,体现了长沙医派不宣之秘。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救治,也就是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

寒傷冬月藏肌膚,證與三陽合例符,(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故所重者、不藏精也,每見多欲不藏精之輩,病溫者更危。)表裡陰陽齊交熾,六日不俟命南柯。(正已先傷,外邪復入,邪正相熾,名主客交。)

腎陽不鼓難升液,熱煩外現燥兼枯,(此症嘗有認作陽明,而竟誤投斃命者多。可不慎乎。)悟徹仲景真妙諦,汗下兼溫反掌瘥。(喻嘉言以附子助陽,擬投附子、黃芩、黃連、大黃,以溫法兼下法。一藥同用,即仲景附子瀉心湯也。)

厥陰初氣主風木,(凡逐年主之六氣,初厥陰,二少陰,三少陽,四太陰,五陽明,六太陽,此為地盤,其位不易。)客氣加臨感冒觸,(凡逐年客之六氣,初厥陰,二少陰,三太陰,四少陽,五陽明,六太陽,此為天盤,其位旋轉不定,以左手掌輪之於值年司天之位,上從右退,二起推順數。

白話文:

寒冷之氣會傷害冬季深藏的皮膚和肌肉,這符合三陽合併的情況(根據經典:冬季若不保養精氣,春季就會生病)。那些過度慾望而不藏精的人,如果生病,病情更加危險。表裡陰陽之間的疾病會同時發作,如果不等待自然結果,可能會有不幸的結局。

腎陽不足難以產生體液,熱煩燥渴並存,這種症狀經常被誤認為是陽明病,導致錯誤的治療導致死亡。必須謹慎對待。理解並掌握張仲景的真正智慧,結合出汗、下藥和溫補的療法,可以快速康復。

厥陰初氣主導風木的開始,每年主導的六種氣候,如初厥陰、二少陰、三少陽等,分別代表地盤的固定位置。每年來臨的六種氣候,如初厥陰、二少陰、三太陰等,代表天盤的旋轉不定,以左手掌輪轉值年司天之位,上行至右,再按順序推算。

以上內容主要講述了中醫理論中的季節影響、疾病診斷、治療原則以及氣候學的應用。

假如子年少陰,君火司天,從子位退二在戌位上,初氣即太陽,寒水二氣在亥位上,即厥陰風木,余仿此例。凡逐年客之三氣,即是當年司天,其司天在泉之法,注於疫癘條下。易記歌主氣云:厥少少,少陽太。客氣云:厥少太,少陽太。)病似傷寒形樣同,(治法大旨,兼參主客之氣,及用藥之宜忌。

經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此之謂也。)春溫醫說俗稱疫。(俗謂時氣,傷寒以訛傳訛之談。仲景以冬月所受風邪,以寒統之,定名傷寒。治法分別寒傷營、風傷衛,至春時令,和煦其氣,亦溫所感之邪,以溫統之,謂無風不入太陽,故所感之邪,溫字上加一風字,以別太陽風傷衛之不同。若作冬月傷寒治法,誤人不淺。

白話文:

如果某年少陰君火當令,從子位退到戌位,初氣便是太陽,寒水二氣在亥位,就是厥陰風木,其他的也以此類推。每年客氣的三氣,就是當年的司天,司天在泉的用法,詳見疫癘條。易記歌中主氣部分是:厥少少,少陽太;客氣部分是:厥少太,少陽太。疾病的症狀和傷寒相似,治療時要兼顧主客之氣,以及用藥的宜忌。

經典中說:一定要先了解當年的氣候,不要違背天時,這就是這個道理。春天溫暖的醫學說法俗稱疫病。民間所說的時氣,其實是傷寒被錯誤傳播的說法。仲景將冬月受風寒的病統稱為傷寒。治療方法分為寒傷營、風傷衛,到了春天,溫暖的氣候會使人體受到溫邪的影響,因此以溫來統治,因為無風不入太陽,所以溫邪就加一個風字,以區別太陽風傷衛的不同。如果用冬月傷寒的治療方法,會誤導人。

喻嘉言云:病溫之人,有發表三、五次,而外症不除者,有攻裡三、五次,而內症不除者。)

傷寒之邪表傳裡,傳盡六經病亦已,(仲景《傷寒論》中有傳解法。盧子繇《金鈚》中有傳經論。學者宜參讀之。)此是溫邪內達外,留伏募原畏補劑,治須疏滯達原參,(歌曰:達原飲內檳榔樸,草果芩知白芍甘。此吳又可之達原飲也。)審明虛實陰陽異,柴胡清燥(歌曰:柴胡清燥燈心地,歸芍芩知草粉陳。

即柴胡清燥湯。)參白虎,(白虎湯配人參,)毒防瘀胃大承氣。(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即仲景大承氣湯,吳又可《傷寒三注》云:此邪從口鼻而入,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胃亦近,乃表裡之分界,即《內經》虐論所謂橫連募原者也,非若傳經之症。如脈雖數未至洪大,其邪尚在募原,宜投達原飲以透其邪。

白話文:

喻嘉言說:患溫病的人,如果發散表症三、五次,而外症仍未消除;或攻裡三、五次,而內症仍未消除,這就需要考慮其他原因了。

傷寒之邪由表傳入裡,傳遍六經,病也就結束了。(張仲景《傷寒論》中有傳解方法,盧子繇《金鈚》中有傳經論述,學習者應該參閱。) 這是因為溫邪內達外,停留在募原,畏懼補劑,治療需要疏通阻滯,達於募原,參照經方。(歌曰:「達原飲內檳榔樸,草果芩知白芍甘。 」這是吳又可的達原飲。) 要仔細辨明虛實陰陽的不同,使用柴胡清燥(歌曰:「柴胡清燥燈心地,歸芍芩知草粉陳。」即柴胡清燥湯)。 再加人參配白虎湯, (白虎湯配人參,)毒邪防治,瘀滯胃脘,用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厚朴、枳實,即仲景大承氣湯, 吳又可《傷寒三注》云:這種邪氣從口鼻進入,停留在伏脊之內,離表不遠,靠近胃部,這是表裡的分界,也就是《內經》虐論中所謂橫連募原者,與傳經之症不同。 脈象雖然數而未至洪大,其邪氣仍在募原,宜用達原飲透邪。)

如蒸蒸汗出,氣微液涸,宜投人參白虎湯。如應下失下,陽伏時厥,既下厥回,脈大而數,此里邪去而鬱陽暴伸,舌已生津,宜柴胡清燥湯去花粉、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其有毒邪復合,瘀留胃中,急投三承氣,酌量以下之。設緩拘滯,必無救矣。每見二、三日即死者,此類是也。

臨診者潛心細察,慎毋大意。)

痙症

太陽發熱脈沉細,項強足寒面赤際,口噤反張背角弓,汗因誤過虛亡液。(此即風傷衛之變局也。經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溪谷之間以行營衛。沈堯封云:夫衛行脈外,即在肌肉腠理間,風邪中衛,由太陽而入壅肌腠之間,脈道擠小,所以沉而細也。脈道時通時塞,所以卒口噤,背反張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蒸騰般的出汗,氣息微弱,液體似乎乾涸的情況,適合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應該排便卻無法順利排便,陽氣被壓伏,出現時冷時熱的現象,排便後,脈搏變得大而快,這代表裡部邪氣已經消散,過度藏匿的陽氣突然顯現,舌頭開始有津液生長,適合使用柴胡清燥湯去掉花粉和知母,加入葛根,根據情況提升或排除體內的氣。

如果有毒素和瘀血在胃部積聚,必須迅速使用三承氣湯來適當的進行排出。如果出現緩慢且僵硬的症狀,那情況可能就無法輓回了。經常會看到兩到三天內就死亡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

臨牀醫生要用心仔細觀察,切勿掉以輕心。

痙症

太陽穴出現熱感,脈搏沈細,頸部僵硬,腳冷,臉紅,嘴巴緊閉並向後拉伸,背部呈現弓形。汗液因為誤診過度消耗而消失。(這是風邪影響衛氣系統的變化。經書上說,肌肉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而更細小的肌肉組織則形成溪流,溪流與肌肉之間運送著營養與衛氣。沈堯封指出,衛氣循環在皮膚和肌肉層之間,風邪侵入衛氣系統,從太陽經脈進入肌肉和皮膚層,導致脈搏變得沈細。脈搏時通時塞,因此出現突然的嘴緊閉和背部向後拉伸的情況。)

肌肉不能舒轉,所以項背強𠘧𠘧也。陰陽不能升降,所以頭熱足寒,面赤目赤也。)

汗無發熱惡風邪,(邪字當作斜字讀。)項背𠘧𠘧(音殊。𠘧𠘧,鳥縮頸貌。)剛痙耶,仲景葛根湯主治,汗多柔痙桂枝加。(前輩云:葛根象肌肉,取其入肌肉以祛風耳。即無汗之剛痙,亦風多寒少,病甚於脈外,故不用麻黃中加葛根,仍用桂枝湯加麻、葛,存芍藥,已保不病之營。凡痙則上項,脈症俱在內。

如無上項脈症,不得名痙。痙有剛柔二種,全在有汗無汗上辨。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即仲景葛根湯。)

白話文:

肌肉僵硬无法灵活转动,因此脖子和后背感到酸痛。阴阳失衡,无法正常升降,所以头热脚冷,脸红眼睛也红。

出汗不发烧,畏惧风寒,脖子和后背僵硬,像是鸟儿缩着脖子一样,这是刚痉。仲景的葛根汤可以治疗,如果汗多伴随柔痉,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古人说:葛根像肌肉,取其能进入肌肉,祛除风邪。即使没有汗的刚痉,也是风邪多而寒邪少,病情严重影响脉象,因此不用麻黄,而在桂枝汤中加葛根,保留芍药,用来保护没有生病的营气。凡是痉挛,都会牵连到上项,脉象和症状都在体内。

如果没有上项和脉象的症状,就不能称为痉。痉挛分刚柔两种,完全取决于是否有汗来判断。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这就是仲景的葛根汤。

瘡家發汗禍旋踵,痙變依然身體痛,勢必鬼門開病除,(經云:開鬼門即發散之意。)葛根湯效任施用。(仲景云: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沈又彭云:此症即不可發汗,又有不得不汗之勢,一友用葛根湯取效,以葛根湯即痙症發汗方也。《景岳全書》云:痙症甚多,而人多不識,在不明其故,而鮮有察之者耳。

蓋卒然暴病,而見反張,戴眼、口噤,拘急之類,皆痙病也。觀仲景以汗下為言,謂其誤治亡陰,所以然也。余因類推,則常見有不因誤治,而凡屬陰虛血少之輩,不能養營筋脈,以致搐攣傴僕者,皆是此症。如中風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殘,陰之敗也。產婦之有此者,必以去血過多,衝任竭也。

白話文:

治療瘡瘍時發汗,後患無窮,會導致痙攣,疼痛難忍,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古人云:「開鬼門即發散之意。」葛根湯可有效治療此症。

仲景認為,瘡瘍患者雖然身體疼痛,但不可發汗,發汗會引起痙攣。沈又彭也強調,此症雖然不可發汗,但有些時候不得不汗,曾有人用葛根湯取得療效,葛根湯正是治療痙攣的發汗方。

《景岳全書》指出,痙攣症狀很多,但人們大多不了解,往往不明就裡,很少有人察覺。

突然發病,出現反張、眼球突出、口噤、肢體拘急等症状,都是痙攣的表現。仲景以「汗下」來描述痙攣,認為是誤治導致陰虛,因此出現這些症状。

我類推發現,許多人並非誤治導致痙攣,而是本身陰虛血少,無法滋養筋脈,導致抽搐、痙攣、身體僵硬。例如中風患者出現痙攣,往往是因為年老體衰,陰氣虧損所致。產婦出現痙攣,通常是因為失血過多,衝任虛損所致。

瘡家之有此者,必以血從膿出,營氣涸也。小兒之有此者,或以風熱傷陰,遂為急驚,或以汗瀉亡陰,遂為慢驚。凡此之類。總屬陰虛之證。蓋精血不虧,則雖有邪干,亦斷無筋脈拘急之病。病至堅張,其枯可知。欲治此者,必當先以氣血主之,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邪微者,通不必治邪。

蓋此症之所急者,在元氣,元氣復而血脈行,則微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奈何今人但見此症,必各分門類,而悉從風治。不知外感之風,寒邪症也,治宜解散。內生之風,血燥症也,止宜滋補。矧此數者,總由內虛,本無外邪,既以傷精敗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風痰,難乎免矣。

白話文:

患有瘡疾的人,一定是因为血从脓中流出,导致营气枯竭。小儿患此病,可能是由于风热伤阴,导致急惊,也可能是由于汗泻亡阴,导致慢惊。所有这些情况,都属于阴虚的症状。如果精血不亏,即使有邪气入侵,也不会出现筋脉拘急的疾病。病症发展到坚张,就说明已经枯竭了。治疗这种疾病,必须先以气血为主,如果邪气很重,可以同时治疗邪气。如果邪气微弱,就不必治疗邪气。

因为这种疾病最紧急的是元气,元气恢复后血脉就会畅通,轻微的邪气自然无法停留。何必担心呢?为什么现在的人看到这种疾病,就分门别类,都从风邪治疗?不知道外感风寒,是寒邪症,应该散寒解表治疗;内生风,是血燥症,应该滋补治疗。更何况这些病症都是因为内虚导致,根本没有外邪,都是因为伤精败血、枯燥而成的,再用治疗风痰的方法治疗,很难痊愈。

故余詳言於此,以明痙症之要。)

疫癘

每逢歲歉受飢餒,因腹常枵中氣虧,(荒歲多疫,皆因飢飽失時所致。右氣口脈多大,用人參敗毒散先發其表,次用人參柴胡湯以和解。右脈大於左,自汗,心下不脹,無表裡症見者,補中益氣湯。若用正傷寒法,大汗大下,多致不救。歌曰:二活柴前芎桔枳,薄荷參草配苓姜。

即《活人書》中之人參敗毒散也。)腐穢氣蒸難避染,(凡饑饉之歲,疫病盛行,大率春夏為甚。蓋溫暑熱濕之氣交結互蒸,人在其中無隙可避,病者當之,魄汗淋漓。一人病氣足充一室,況於連床共榻,沿門闔境。共釀之氣,益以出戶,屍蟲載道。種種惡穢,上溷蒼天清淨之氣,下敗水土物產之氣,人受之者,溫暑熱濕,病從其類,有必然之勢也。)天時氣運合相推。

白話文:

因此,我詳細地在此說明,以明確指出痙症的關鍵所在。

「疫癘」

每當豐收年份因災害而歉收,因為肚子常常空虛導致氣血不足,(荒年多疫病,皆因飲食失調所導致。右側的氣口脈如果大,應使用人參敗毒散先發表,其次使用人參柴胡湯來調和解表。如果右脈大於左脈,且有自汗,心下不脹,沒有表裏病症現象的,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使用正確的傷寒療法,大汗大下,很容易導致病情危急。歌詞如下:二活柴前芎桔枳,薄荷參草配苓姜。

這即是《活人書》中的參敗毒散。)腐敗的氣味蒸騰難以避免感染,(在饑荒之年,疫病盛行,大約在春夏時期最嚴重。蓋由於溫熱、暑溼之氣相互交織蒸發,人在其中無處可避,病患者遭受此氣氛,便會大汗淋灕。一個人的病氣足以填滿一個房間,更不用說同牀共枕或沿門闔境的鄰居了。共同產生的氣氛,再加上出門,屍蟲遍地。種種惡臭混雜,上犯蒼天清新的氣息,下敗土地和物產的氣息,人接觸這些氣氛後,溫熱、暑濕等疾病便隨類相生,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天時與氣運相互推進。

(治法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時制宜,不可拘執。久旱天時多燥,熱疫流行,忌用燥劑,宜解毒潤燥。天久霪雨,濕令大行,脾土受傷,民多寒疫,多兼瀉痢,忌用潤劑,宜滲濕理脾。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卯酉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己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其五運六氣,天符歲會,九宮八風,超神接氣等論,須參張介賓《類經》言之最詳。張子和《儒門事親》云:病如不是當年氣,看得何年運氣同,只向值年求活法,方知卻在至真中。其義甚深業醫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當根據天時、寒暑燥濕等因素而定,還要考慮患者的虛實、勞逸程度,因時制宜,不可一成不變。

久旱時節,天氣多乾燥,熱疫流行,忌用燥性藥物,宜用解毒潤燥的藥物。

長時間下雨,濕氣過重,脾土受損,百姓容易患上寒疫,常伴隨瀉痢,忌用潤性藥物,宜用滲濕理脾的藥物。

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卯酉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己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關於五運六氣、天符歲會、九宮八風、超神接氣等理論,張介賓的《類經》論述最為詳盡。

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說:疾病若非當年氣候所致,就要看與哪一年運氣相同,只針對當年運氣尋找治療方法,才能真正找到疾病的根源。這道理非常深奧,醫者不可不知。

上中清邪從鼻息,(人之鼻氣通於天,故陽中霧露之邪者,為清邪,從鼻息而上入於陽,入則發熱,頭疼,腮腫,喉痹,失音。經云。上焦加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頭疼頤腫喉音失,大頭普濟法東垣,(如世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頤腫如瓜𪃿者是也,宜普濟消毒飲主之。歌曰:普濟消毒飲人參,芩連柴桔橘藍根,元參翹簿殭蠶勃,牛蒡升麻甘草勻。

此李東垣之方也。)咳喚蛤蟆另一策。(俗稱哈蟆瘟,又名捻頸瘟。喉痹、失音、咳聲不爽,頸筋脹大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主之。薛立齋加元參、馬屁勃、牛蒡子。歌曰:荊防羌獨前柴草,枳桔芎苓翹薄姜。即汪訒庵《醫方集解》中之荊防敗毒散也。)

白話文:

上焦受邪氣從鼻子侵入,導致頭疼、腮腫、喉嚨痛、失聲。這類症狀稱為「大頭瘟」,可用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治療。另一種症狀是喉嚨痛、失聲、咳嗽、頸部肌肉腫脹,稱為「哈蟆瘟」,可用薛立齋加味的「荊防敗毒散」治療。

中焦邪注未分布,(經云: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營衛不通病變夥,脅起胸高嘔血如,遍身腫塊色紅裹。(俗稱爪瓤溫者,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宜生犀飲主之。麻油炒蒼朮、犀角、黃連、芥茶,即苦丁茶、金汁,即糞清黃土,乃是生犀飲也。俗稱疙瘩瘟者,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是也,宜人中黃散主之。

辰砂、雄黃各一錢五分,人中黃一兩,共為末,以桔梗薄荷湯調下二錢,日三服,夜二服。)

白話文:

中焦積聚邪氣,尚未散布到全身。(古籍記載:中焦就像泡在水裡的稻穀,需疏通排泄。同時也要解毒。)營氣與衛氣不通暢,病變繁多,患者出現脅肋疼痛、胸部高聳、嘔血如水狀,全身腫塊、顏色發紅。

(民間俗稱爪瓤溫的病症,患者胸部高聳、脅肋疼痛、嘔血如水,適合使用生犀飲治療。生犀飲的製作方法是:以麻油炒蒼朮、犀角、黃連、芥茶,再加入苦丁茶、金汁(即糞清)、黃土,就是生犀飲。民間俗稱疙瘩瘟的病症,患者全身發紅腫脹,出現如瘤狀的腫塊,適合使用人中黃散治療。

人中黃散的製作方法是:辰砂、雄黃各一錢五分,人中黃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桔梗薄荷湯調和,每次服用二錢,每日三次,夜間服用兩次。)

水土之邪從口入,(人之口氣通於地,故陰中水土之邪,從舌而下於陰。下焦為濁陰。故濁邪從下入。經云: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腹鳴湫痛逆寒生,便清足重難移步,此屬陰經治別分。(俗稱絞腸瘟者,腹痛、乾嘔、便溺、下重、水泄不通,臍築湫痛者,宜雙解散主之。

此症又宜探吐。如人虛脈弱者,吐法忌之。陶節庵雙解散,即小柴胡加白芍,陳皮是也。俗稱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難移,膝冷內慄者是也,宜人參白虎湯加蒼朮主之。鄒滋九曰:疫癘一症,多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傷寒六經可表可下。夫疫為穢濁之氣,古人所以飲芳香採蘭草,以襲芬芳之氣者,重滌穢也,及其傳變,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是以邪在上焦者,為喉啞、為口糜。若逆傳膻中者,為神昏舌絳,為喉痛丹疹。

白話文:

吃進不乾淨的食物,就會導致腹鳴、腹痛、反寒,大便稀薄、腳沉重難以行走,這些都是屬於陰經病症。這種病症通常伴隨著腹痛、嘔吐、排便困難、下肢沉重、水瀉等症状,可用雙解散治療。如果患者體虛脈弱,則不宜使用吐法。軟腳瘟則表现为大便清稀、白色,脚沉重難以移動,膝盖冰冷,內心發抖,可以用人參白虎湯加蒼朮治疗。疫病通常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直达三焦,不同于伤寒六经可以通过表里下法治疗。疫病是穢濁之氣,古人用芳香的兰草来驅除穢氣。疫病傳變後,可以向上蔓延,也可以向下蔓延。所以,上焦受邪則會出現喉啞、口腔潰瘍。如果逆傳到膻中,則會出現神志昏迷、舌頭發紅、喉嚨痛、疹子等症状。

今觀葉天士先生立方,解毒之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菖蒲、銀花、鬱金等類,兼進至寶丹從表透里,以有靈之物,內通竅,搜剔幽隱。通者通,鎮者鎮。若邪入營中,三焦相溷,熱愈結,邪愈深者,理宜鹽苦大制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元參、金銀花露、金汁、瓜蔞皮,輕揚理上,所謂仿古法而不泥其法者也。考是證,惟張景岳、喻嘉言、吳又可論之最詳。

然宗張、喻二氏,恐有遺邪留患若宗吳氏,又恐邪去正傷。惟在臨症權衡,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方不愧為司命之職矣。)

白話文:

葉天士先生的處方中,解毒藥物一定會搭配芳香宣竅逐穢的藥材,例如犀角、菖蒲、銀花、鬱金等等,同時也加入至寶丹從表透里,以有靈性的藥物內通竅,徹底清除隱藏的邪氣。通則通之,鎮則鎮之。如果邪氣侵入營分,三焦混淆,熱毒愈發凝結,邪氣愈發深入,就應該用鹽苦重劑來制伏。但又怕藥性過於急猛直奔下焦,所以會加入元參、金銀花露、金汁、瓜蔞皮,輕輕揚起藥性,從上往下調理,這就是仿古法而不拘泥古法。這些證候的論述,張景岳、喻嘉言、吳又可三位醫家論述得最詳盡。

不過,如果只遵循張、喻二氏的觀點,就可能遺留邪氣,造成後患;而如果只遵循吳氏的觀點,又怕邪氣去除後,反而傷及正氣。所以臨症時要權衡輕重,不能一味追求盛補或虛補,以避免遺漏病情,造成病人夭亡,這樣才不辜負醫生的使命。

脾約

邪犯太陽經禁下,病人平素胃陰涸,大腸燥結省更衣,(省更衣者,乃大便,少解之謂。)脾約休言是胃弱。

若遇傳經液必干,終成枯槁邪難托,麻仁速下存津液,活變神明仲景法。(《尚論篇》云:脾約一症,乃其人未病,先素慣脾約。蓋約者,省約也。脾氣過強,將三、五日胃中所受之谷,省約為一、二彈丸而出。全是脾土過燥,致令腸胃中之津液日漸乾枯,所以大便為難也。

及致感受風寒,即邪未入胃,而胃已先實,所以邪至陽明,不患胃之不實,但患無津液以奉其邪,立至枯槁耳。仲景大變太陽禁下之例,而另立麻仁丸以潤下之。不比一時暫結者,可用湯藥盪滌之耳。此義從前瞶瞶,凡遇素成脾約之人,亦必俟經盡方下,百無一生矣。大黃酒蒸、杏仁、厚朴、麻仁、枳實、蜜丸,即仲景麻仁丸。

白話文:

脾約

當邪氣侵犯太陽經脈,導致禁不住排泄時,病人平日胃陰就已經不足,腸道乾燥,排便量少,(所謂「省更衣」,就是排便量少的意思。)脾約不能說是胃弱。

如果遇到經絡傳導的津液必然乾燥,最終會導致身體枯竭,邪氣難以附著。此時應該用麻仁迅速瀉下,保留津液,使病情轉變,恢復神志,這是仲景的治療方法。(《尚論篇》中說:脾約是一種病症,是患者未病之前,就已經習慣性脾約。所謂「約」,就是減少的意思。脾氣過於強盛,就會把三五天中胃中所接受的食物,減少成一兩個彈丸大小排出。這都是因為脾土過於乾燥,導致腸胃中的津液逐漸乾枯,所以排便困難。

當患者感受風寒時,邪氣還沒有進入胃,胃已經先實,所以邪氣到達陽明經,並不擔心胃不實,而是擔心沒有津液來抵抗邪氣,就會直接導致身體枯竭。仲景將太陽經脈禁不住排泄的情況分為不同的類型,並特地制定了「麻仁丸」來潤滑腸道,以便瀉下。不像一時性便秘,可以用湯藥來蕩滌。此理從前模糊不清,遇到長期脾約的人,也必須等到經絡中的津液耗盡才瀉下,否則百無一人生還。大黃酒蒸制杏仁、厚朴、麻仁、枳實,再製成蜜丸,就是仲景的麻仁丸。

除中

傷寒發熱利兼厥,腹冷脈遲寒誤徹,食不當能今反能,胃陽發露除中卒。(除中者,中氣除也。卒者,死也。喻嘉言曰:謂之胃陽發露,凡厥利當不能食,忽然能食,暴熱一來,其陽即散,立斃之候也。仲景厥陰條內有云:傷寒脈遲至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息高

邪入少陰六七日,陡然氣急鼻微息,息高長沙曾斷死,破格挽回無救訣。(仲景云: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喻嘉言云:諸陽主氣,息高則真氣上迸於胸中,本實先撥而不能復歸於氣海,故主死也。六、七日三字,辨症最細。見經傳少陰而息高,與二、三日太陽之作喘症。

白話文:

除中

傷寒發熱,同時腹瀉且出現厥逆症狀,腹部冰冷脈象遲緩,寒氣深入體內。患者原本食慾不佳,如今卻突然食慾大增,這是胃陽發露,導致中氣衰竭而死亡的徵兆。

(「除中」是指中氣衰竭,「卒」指死亡。喻嘉言說:稱為胃陽發露,凡是出現厥逆和腹瀉的患者,本應食慾不振,如果突然能吃,接著又出現高熱,說明陽氣散失,馬上就會死亡。)

仲景在厥陰條中提到:傷寒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卻又用黃芩湯去除熱症,脈象遲緩代表寒氣入體,而使用黃芩湯去除熱症,腹中應該冰冷,應該食慾不振,然而患者卻突然食慾大增,這叫做「除中」,必定會死亡。

息高

邪氣入侵少陰經,持續六七天,突然氣喘吁吁,鼻子微微喘息,這種息高症狀,長沙曾斷定必死無疑,即使破格治療也無濟於事。

(仲景說:少陰病持續六七天,出現息高症狀者,必死無疑。喻嘉言說:諸陽主氣,息高則真氣上衝到胸中,原本充實的陽氣先被外撥出去,無法回歸到氣海,所以會導致死亡。六七日這三個字,辨別症狀非常精細。經傳中提到少陰病出現息高,與二三日太陽病的喘症有所不同。)

迥殊也。《石室秘錄》云:傷寒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息高見於六、七日之間,明是少陰之症,而非太陽之證也。息高與氣喘大殊,太陽之證乃氣喘,本於邪盛。少陰之證乃息高,本於氣虛。而息高者與氣喘終何以辨之?氣喘者,鼻息粗大。息高者,鼻息微小耳。此乃下元之真氣欲絕而未絕,牽連氣海之間,故上行而非氣急之狀,能上而不能下也。

最危最急之候,方用止息湯,核桃仁一個,人參、熟地各三兩,牛膝、破故紙各三錢,麥冬三錢,臺姜五分,煎服,此藥大補關元、氣海,復引火之下行,絕不祛寒逐邪,庶幾,氣可回而息高者可平也,倘疑是太陽喘症,而妄用桂枝湯,殺人於頃刻矣,故必用止息湯救之,十人中可望生五、六,然必須多服久服始效,或服一劑而輒止,亦未有能收功者,又不可不知。但此方在貧者,斷不能用。

白話文:

傷寒少陰病在發病六七天後,如果呼吸急促,就很有可能致命。呼吸急促出現在六七天,明顯是少陰病的症狀,而非太陽病。呼吸急促與氣喘截然不同,太陽病的症狀是氣喘,源於邪氣盛;少陰病的症狀是呼吸急促,源於氣虛。如何區分呼吸急促和氣喘?氣喘者呼吸粗大,呼吸急促者呼吸微弱。這是因為下焦的真氣將要耗盡但尚未完全消失,牽動了氣海,導致氣向上升,並非氣急的表現,所以能往上卻不能往下。

這種情況非常危急,需要使用止息湯來治療。止息湯由核桃仁、人參、熟地、牛膝、破故紙、麥冬、生薑組成。此藥主要補益腎氣,引導真氣下降,並不驅寒逐邪,希望能讓氣機回升,緩解呼吸急促。如果誤以為是太陽病的氣喘,而服用桂枝湯,就會導致患者立即死亡。因此,一定要用止息湯來救治,十個人中可能救活五、六個。但必須服用多次才能見效,如果只服用一劑就停止,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另外,貧困者無法負擔藥材費用,也無法使用這個方子。

豪貴之家適有此症,或可措辦,故錄之。)

戴陽

顴若遊紅是戴陽,或煩或躁或兼狂,井中欲赴飲思冷,八味還宜參附湯。(有一種戴陽症,兩顴淺紅,紅必遊移無定,或煩躁狂發,欲坐臥泥水中,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自利或秘結,小便清白或淡黃,咽喉或痛或不痛,脈沉遲而微細,肌表雖熱,重按之則不熱,甚者其冷透手,此陰盛格陽也。)

面紅煩躁口生刺,舌如斂束荔枝似,痰涎或湧喉煙沖,身烙脈洪益火制。(有一種面紅煩躁,遍舌生瘡生刺,舌斂束如荔枝狀,或痰誕湧盛喘急,小便頻數,口乾引飲,兩唇焦裂,喉間如煙火上衝,兩足心如烙,脈洪大而數無倫,按之有力,亦有按之微弱者,捫其身烙手,此腎虛火不歸經。《素問》所謂脈從病反者也,俱用十全大補,吞八味丸,或大劑八味飲合生脈散。

白話文:

在豪門大戶中,如果出現這種病症,可能有條件進行治療,因此記錄下來。

戴陽症:兩頰顯現遊動的紅色,可能伴有煩躁、易怒或者狂亂的情緒,想坐在泥水中或者飲用冷飲,對於八味湯(即由六味地黃丸加附子組成的方子)來說,應當加入人參和附子來進行調治。

戴陽症:面部顯現紅潤,伴有煩躁、口內生瘡,舌頭形狀像荔枝,可能伴有痰涎上湧、喉嚨有如煙火衝擊的感覺,全身熱感,脈搏洪大且快速,需要使用降火藥物進行治療。這是因為腎虛導致的火氣沒有歸於正道。

面部紅潤且煩躁,舌頭上生出許多針狀突起,形狀像荔枝,可能伴有痰涎上湧、喉嚨有如煙火衝擊的感覺,身體熱感,脈搏洪大且快速,需要使用降火藥物進行治療。這是因為腎虛導致的火氣沒有歸於正道。根據《素問》的理論,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八味丸,或者使用較大的劑量八味湯配合生脈散進行治療。

人參、熟地可用至二、三兩,附子可用至三,五錢。如認作白虎症立死。四君四物即八珍湯,再加黃耆、肉桂,即十全大補湯。)

直中

直中三陰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即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即白通湯。)理中(人參、白朮、炙草,乾薑)真武(白朮、茯苓、附子、白芍、生薑)亦為良,莫云盛夏熱當禁,(此乃從症不從時之法。)經曰清蒸桂附強。(有一種色欲過度,腠理疏豁,寒邪乘虛而直入於三陰之經,名曰陰症,即俗稱陰症傷寒也。初起不見熱症、暴病,所謂直中陰經者,乃心肝脾肺腎之經。

白話文:

人參、熟地可以用到二、三兩,附子可以用到三、五錢。如果認為是白虎症,就會立刻死亡。四君四物就是八珍湯,再加上黃耆、肉桂,就變成十全大補湯。

直中三陰四逆湯,由附子、乾薑、甘草組成,也就是四逆湯。去掉甘草,加入蔥白,就是白通湯。理中湯是由人參、白朮、炙甘草、乾薑組成,真武湯則是由白朮、茯苓、附子、白芍、生薑組成,這些都是很好的藥方。不要說夏天炎熱就應該禁止使用這些藥物,因為這是針對症狀,而不是時間的治療方法。經書上說清蒸桂附強,也就是說桂枝和附子一起服用效果更好。有一種情況是色慾過度,導致腠理疏鬆,寒邪趁虛而入,直入三陰經,稱為陰症,也就是俗稱的陰症傷寒。剛開始不會出現發熱症狀,而是突然發病,稱為直中陰經,指的是心、肝、脾、肺、腎的經絡。

受肅殺嚴寒之氣,由肌肉間之經絡,直逼臟中,或心、或肝、或脾、或肺、或腎、生氣被傷,不得通達,便成陰症也。此時急以熱藥,依經通之,漸漸溫熱,使臟中熱氣得通於肌肉間之經絡,須以理中、四逆、真武等湯辨證而治之。)

炎天客運值寒威,裸體行淫風獨吹,怕冷脈微沉且伏,腹疼似暑細研推。(有一種陰症,直入腎少陰之經,或欲事後感寒,或多欲陽虛,寒乘虛入,臍腹絞痛,手足青紫厥逆,脈微欲絕,急煎附子理中湯與之。外用蔥二束,如茶盞大紮緊,切一指厚一段,置臍上以熨斗火熨之,使熱氣透入腹,逼邪外出為佳。此症俗亦謂之陰症傷寒,但陰症臍腹絞痛,必怕寒怯冷。

白話文:

當受到寒冷嚴酷的氣候影響時,這種病會從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經絡進入到內臟之中,或者對心臟、肝臟、脾胃、肺部或是腎臟造成損傷,使得生命力無法流通,就形成了陰性病症。這時候應該立即使用暖性的草藥進行治療,讓它能夠按照經絡的方向疏通,逐漸地加溫身體內部的能量,使其可以流動到皮肉之間的經絡中去。必須根據病情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方劑,例如理中丸、四逆散或者是真武湯等等。

在夏天的時候如果遇到寒冷的侵襲,赤身露體的人容易感染疾病,並且出現畏寒、脈搏微弱的情況,腹部疼痛就像是中暑一樣。有時候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了感冒,又或者是因為經常做愛導致了陽痿,寒氣趁機入侵,引發了小腹劇烈疼痛,四肢冰冷並伴有紫色斑點,脈搏微弱甚至快要消失不見。這時候要馬上煮一些附子理中湯喝下去。另外還可以用兩把蔥,紮成像茶杯口大小的一段,切成手指厚度一片放在肚臍上面,然後用熨斗烤熱之後敷上去,這樣可以使熱氣透過肚子排出邪氣效果最好。這個病症也被稱作是陰性傷寒,但是如果是因著小腹劇烈疼痛而產生的害怕寒冷的情況,

凡中暑暍腹痛者,並不是冷。但此病偶值炎夏,如或疑似,先以冷井水,令病人將手指浸內,如陰症即行畏縮,或手彈冷水於病人之臉上,若果陰症必打寒噤。若暑症見冷水,必無畏忌。大凡陰症與伏暑之症,緣脈皆伏者多,即暑症與陰症俱或有肚疼之狀。臨診之際,務須細心研究,倘或誤治,危殆立見。

反復

餘邪反復食相糾,(凡傷寒復發,世皆作有餘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餘不盡之毒,留滯陽明胃經也,蓋緣戰汗後,氣血虧損之甚,即以補陰得汗,力只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盡者,復歸陽明,加以一、二日之飲食與邪相蒸復騰,騰而作熱矣。此乃汗後,元氣驟虛,飲食入胃,生化遲緩,於是所留之邪與新入之物合而為熱。

白話文:

對於中暑腹痛的病患,並非體溫低,而是當炎熱夏季來臨時,如果疑似有這種病症,可以先用冰涼的井水讓病人的手指浸泡,如果病情屬陰症,病人會感到畏縮,或者將冷水彈在病人的臉上,若真是陰症,病人必定會打寒顫。然而,如果是中暑症狀見到冷水,則不會感到害怕或畏懼。總的來說,陰症和伏暑症狀的特徵是脈搏較弱,中暑和陰症都可能出現腹部疼痛的現象。在診斷時,必須仔細觀察,如果治療錯誤,情況可能會變得危險。

關於餘邪反復食相糾的情況,對於傷寒病再次發作,人們通常認為是因為吃了什麼食物引起的。其實,有些剩餘未完全排出的毒素可能滯留在陽明胃經中。這是因為在戰汗之後,體內的氣血損失非常嚴重,即使以補充陰液的方式出汗,效果也只有七八分,當表層的症狀得到解脫,病人才會感到清爽。未完全排出的毒素又回到陽明經,再加上一兩天的食物與病菌相互作用,導致病情再度發熱。這是因為戰汗後,元氣突然虛弱,食物進入胃部後生化過程緩慢,因此剩下未排出的邪氣和新進入體內的物質結合,產生熱度。

如依時師,再用攻邪,則元氣復虛,熱邪益熾,索然而死矣。)大劑當歸六子投,(六君子加當歸。若芩、連退邪,枳、樸消食,必死無疑。)邪食交攻熱更劇,守過三日汗來瘳。(縱有病愈增而熱愈甚者,乃是邪與食為元氣所攻發將出之候也。守不出三日,復戰而汗解矣。

或曰:汗至七、八分而餘邪何以復歸陽明?曰:胃主肌肉、元氣薄故也。元氣厚者,則無此病。如留泊肌肉筋骨,則為餘毒,治法亦先補正。)

陰虛勞復挾風微,(或奔走傷力,或微挾食,或微冒風寒。)劉氏地黃飲子奇,(歌曰:二地骨皮耆芍杞,芩防枳草配天冬。即劉松石之地黃飲子。)素壯火多愈勞復,(若其人素壯實,平日多火,病愈勞復者,亦不得用攻伐。)蔥冬七味湯宜速。(歌曰:流水生薑蔥葛豉,麥冬懷熟其成方。即名七味蔥白湯。)

白話文:

如果按照時令用藥,再用攻邪的藥物,就會導致元氣更加虛弱,熱邪更加熾盛,最終就會虛脫而死。應該使用大劑量的當歸六君子湯,如果黃芩、黃連退邪,枳實、樸消消食,病人一定會死亡。邪氣和食積互相攻擊,熱症更加嚴重,如果堅持用藥三天,出汗後就會痊癒。即使病症有所好轉,但熱症卻更加嚴重,這是邪氣和食積被元氣攻擊,將要發散出來的徵兆。堅持三天不出汗,邪氣就會再次發作,出汗後就會痊癒。

有人會問:出汗達到七、八成,剩下的邪氣為什麼會再次回到陽明經?這是因為胃主肌肉,元氣不足的緣故。元氣充足的人,就不會有這種病症。如果邪氣留在肌肉、筋骨中,就會變成餘毒,治療方法也應該先補正氣。

陰虛勞復,又伴隨有風寒,可能是因為奔走勞累,或者稍微吃錯東西,或者稍微受了風寒。劉氏地黃飲子非常有效,此方由地骨皮、熟地、山藥、枸杞、黃芩、防風、枳實、草決明、天冬組成。如果患者體質強壯,平時火氣旺盛,病癒後再次勞累,就不能用攻伐的藥物,應該使用蔥白、麥冬、七味湯,藥效很快。此方由生薑、蔥白、葛根、豉汁、麥冬、懷熟地、茯苓組成。

損庵專法麥門冬,(用斤許,此王肯堂法。)再入香豉和淡竹,頻頻飲去自為佳,海藏門冬皆可活。(麥冬、甘草、粳米、大棗、竹葉,名海藏麥冬飲子。治勞復氣欲絕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易老加人參尤妙。)

遺毒

汗後仍然熱結深,(此汗出不徹,仍然熱結之。)耳間一寸二三分,(毒發耳後,或連耳下,俱腫硬者。)名為頤毒頻頻腫,(此為遺熱成毒。)速散消遲膿必成。(初起速宜消散,若緩則成膿,又為害也。一法用槐米四、五兩炒微黃,乘熱入酒二碗,煎十餘沸去渣,熱服。

白話文:

損庵專法,用麥門冬一斤左右,這是王肯堂的方子。再加入香豉和淡竹葉,頻繁飲用效果最佳,海藏門冬都可使用。麥冬、甘草、粳米、大棗、竹葉,稱為海藏麥冬飲子。治療勞累虛弱、氣息將絕者,使用它非常有效,可以起死回生,如果容易衰老,再加入人參效果更佳。

汗出後仍然感到熱結深沉,這是汗出不透,熱氣仍然凝結。耳間一寸二三分處腫痛,毒氣發作於耳後,或連同耳下都腫硬,稱為頤毒,經常腫痛。這是由於遺留的熱氣化為毒素。初期應盡快消散,若延誤則會化膿,危害更大。可以用槐米四、五兩炒至微黃,乘熱放入酒二碗,煎煮十餘沸後去渣,趁熱服用。

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胃弱者忌之。一法用忍冬藤四、五兩,甘草節一兩,先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煎十餘滾去渣,飲之,渣可敷患處。又三煎酒方,頭一次以銀花一兩,蒂丁一兩,河水兩大碗,井水兩大碗,煎至兩碗去渣聽用。第二次,加廣皮、甘草節、白芷、當歸各一錢,再配後開引經藥,將前汁煎至一碗去渣聽用。

第三次,加乳香、沒藥,去油,研末各一錢,炒甲片研末三錢,將煎汁配紹酒一碗煎至八分,溫服暖睡,汗出即瘥。引經藥列後,頭面加川芎,犀角各一錢,兩手臂加桂枝一錢,兩乳加蒲公英一錢,兩肋加木瓜一錢,下部加牛膝一錢,遍身加藁本一錢。)

白話文:

對於未成熟的病症,通常需要服用2到3次的藥物;對於已經成熟的病症,則只需1到2次的藥物。如果脾胃虛弱的人應避免使用這些藥物。以下是一個藥方:使用忍冬藤四到五兩,甘草節一兩,先用兩碗水煮沸至一碗,然後加入一碗酒,再煮十多滾後去除藥渣,飲用,而藥渣可以敷在患處。還有另一個煎煮酒的方法,第一次用銀花一兩,蒂丁一兩,兩大碗河水,兩大碗井水煮沸至兩碗,去除藥渣後保存。第二次加入廣皮、甘草節、白芷、當歸各一分錢,再加上後期的引經藥,將前汁煮至一碗後去除藥渣保存。

第三次加入乳香、沒藥(去除油脂後研磨)、各一分錢,炒甲片研磨成三錢,將煎好的汁與一兩紹酒一起煮至八分熟,溫熱後服用,並保持暖和睡眠,出汗即可痊癒。引經藥如下:頭面部加入川芎、犀角各一分錢,雙臂加入桂枝一分錢,兩側乳房加入蒲公英一分錢,兩側肋骨加入木瓜一分錢,下部加入牛膝一分錢,全身加入藁本一分錢。

初起連翹敗毒散,(歌曰:連翹敗毒獨羌防,升草芎柴歸尾襄,蘇木紅藍大力子,天花粉配集成方。水酒各半煎,徐徐溫服。如未消,加蛤粉、炒穿山甲一錢。腫至面者,加香白芷二錢、漏蘆五分。大便燥實者,加酒浸大黃一錢五分,壯者倍之。凡內有熱,寒熱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洗黃芩,酒炒黃連各一錢。

)膿成內托理須明,(宜內托消毒散。歌曰:升耆參草歸柴桔,銀花防芷共翹芎。水酒各半煎,徐徐溫服。治發頤有膿不可消,已破未破皆可服。)感證如初便發癰,(發熱三,四日後,便發癰者。)陽明兼或少陽通。(有一起便發癰者,治皆不外陽明、少陽兩經。竟有失於汗下,中宮伏熱鬱極,發為胃癰者,須細審之。

白話文:

  1. 初期治療時,可以使用「連翹敗毒散」。這是一種藥方,包含連翹、敗毒、獨羌、防風、升麻、草、川芎、柴胡、歸尾、襄、蘇木、紅藍、大力子、天花粉等成分。建議用半份水和半份米酒一起煮沸,然後慢慢溫服。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以添加蛤粉或炒穿山甲(每份一錢)。如果腫脹已擴展到臉部,可以增加香白芷(每份二錢)、漏蘆(每份五分)。如果大便乾燥,可以添加酒浸的大黃(每份一錢五分),壯實的人可以加倍用量。如果內有熱毒,寒熱交替,柴胡用量要加倍,並加入酒洗黃芩、酒炒黃連(每份各一錢)。

  2. 如果病竈已經形成膿包,則需要使用「內託消毒散」進行治療。這是一種藥方,包含升麻、耆參、參、草、歸、柴、桔、銀花、防風、芷、連翹、芎等成分。用法是將水和酒各半份量一起煮沸,然後慢慢溫服。此方對治療頤部有膿包但尚未消退的病症特別有效,無論是剛開始出現膿包或是已經破膿的情況都適用。

  3. 如果在發熱三、四天後,病人出現腹痛症狀,這可能表示病情有所進展,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這種情況通常與陽明和少陽兩條經脈有關。有些情況下,若治療不及時或誤用了汗藥和下藥,可能會導致中焦積熱,進而引發胃癰。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必須仔細評估病情,以確保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策略。

若漫不加意,懵然執傷寒之成法以治之,鮮有不潰敗者。)

肝腎如虛應大補,(此毒發於至陰之處,道路遙遠,必煎劑送大填大補丸藥,方效。)否則遷延弱即叢。(遷延時日,拖成弱症,俗謂毒勞,終不救也。)

誅伐太過氣血傷,(有一種感證,被俗師混加汗下,以致誅伐太過,氣血大傷。究竟所感之邪,鬱而不泄,發為癰腫,此時當急補正。)參耆熟地大歸湯。(黃耆、當歸、銀花、甘草、即世傳之大歸湯也。再配人參、熟地、可加兩許以救之,庶可起發收功。)翹連角刺芩施誤,難起收功命必戕。

白話文:

如果對病情毫不在意,糊裏糊塗按照傷寒病的一般治療方法來處理,很少會有效果。如果是肝腎虛弱的情況,應該大量進補;這種病症出現在身體深層的地方,路途遙遠,必須用熬製好的藥汁配合大量的補品服用才能見效。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拖延時間,變成慢性疾病,俗稱「毒勞」,最終無法救治。

如果使用了太多的攻伐手段,會損傷氣血。有些感染疾病的患者,因為庸醫胡亂使用出汗和排便的方法進行治療,導致攻擊性太強,嚴重損害了患者的氣血。然而,真正引起疾病的邪氣仍然存在,沒有得到疏解,最後發展成為膿瘍或腫瘤等情況。這時候要及時增強正氣,可以使用黃芪、當歸、銀花、甘草組成的大歸湯,再加上人參和熟地,適量增加一些用量,纔有可能起到療效。

如果錯誤地使用板藍根、半夏、黃柏等藥物,很難取得效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如誤用芩、連、角刺之類,去生便遠,此乃已被誅伐太過,氣血大傷。若再投寒涼透解,其毒必陷,其斃亦速。非此陰虛遷延成毒癆之症也。審之審之。)

火實之人感又重,辛涼大劑石膏黃。(有一種火實之人,所感又重,非大劑辛涼重用石膏不可。甚者須加大黃。伸縮之權,存乎其人。)

始初略解便滋陰,(此醫者過於小心也。)邪伏致癰郁毒生,清解猶宜併發透,騎牆主見害終成。(若作騎牆之見,兼用固本,則熱邪為潤藥黏滯,不得通達,必成大害矣,慎之慎之。固本等藥所以養胃,今服養陰藥既多,則胃中津液原不竭也。且遺毒既自經絡而達肌表,自當因勢利導之。)

白話文:

如果誤用黃芩、黃連、皂角刺等藥物,導致患者排便困難,這表示藥性過於峻猛,已經損傷了患者的氣血。若再用寒涼藥物來透解,毒素就會深入體內,患者很快就會死亡,並非陰虛遷延成毒癆的症狀。要仔細審察。

如果患者火氣旺盛,而且病症嚴重,就需要用大劑量的石膏和黃芩來清熱解毒,甚至需要加大黃的用量。藥物的加減用量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而定。

剛開始的時候稍微解表一下,然後再滋陰,這是醫者過於謹慎了。邪氣會隱藏在體內,形成癰腫和毒素,需要繼續清熱解毒,並且要配合透表發汗。如果猶豫不決,兩種方法都用,就會造成熱邪被滋潤藥物黏住,無法通達,最終會造成更大的危害,要格外小心。固本的藥物可以養護胃氣,現在已經服用了很多滋陰的藥物,胃中津液本來就不會枯竭。而且毒素已經從經絡到達肌膚表面,就應該順勢利導,將其排出體外。

更參時毒辨凶吉,五七之間命必脫,旬外自能不治安。(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似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十日外不治自愈。)浮弦沉緊滑洪澀,須分汗下藥休寒,(浮數者,邪在表,宜發之。沉實者,邪在裡,宜下之。)醫不究心變莫測。(此症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

常見粗工但云:熱毒驟用寒涼,不知病有輕重,治有逆從,豈容輕忽也。按:《金匱》有傷寒、陰陽二毒,遍身紅暈形似湯豬,方中所用升麻、鱉甲、雄黃、川椒、桂枝等類而已。然以理考之,疑非仲景所制之方。或後人託名附會。嘗見用者,亦多不效,未敢信從,故不錄載。

白話文:

判断疾病凶吉需考虑时毒,五七日内若能熬过,十天外自然会痊愈。时毒是指感染了四时不正之气,初期症状类似伤寒,五七日内会危及生命,十日外若能挺过,便会自然恢复。脉象浮弦沉紧滑洪涩,需要根据情况选择汗法、下法或温法治疗。(浮数者,邪气在表,宜发汗。沉实者,邪气在里,宜下泻。)医师需仔细研究疾病变化,不可妄下断言。此病症有阴有阳,有的可用汗法,有的可用下法。

有些人只知道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毒,却不了解病情轻重,也不懂治病需顺应病情,怎能如此轻忽呢?《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伤寒、阴阳二毒,表现为遍身红晕,形似汤猪,方中所用药材包括升麻、鳖甲、雄黄、川椒、桂枝等。但从理法上分析,怀疑并非仲景所创之方,可能是后人假借仲景名义编造。我曾见过使用此方者,大多无效,不敢轻易相信,所以没有记录在册。

或已汗下腫不消,(或有出膿後腫仍不消。)小柴和解配連翹,薄荷桔梗黃連共,大力(即牛蒡子)元參花粉陶。(或加全蠍、甲片。)

腫甚痛焮宜砭血,膿成脈弱仗參調。(此必先因胃虛,飲食不節,邪乘虛入,宜從輕治。發散解毒,必加人參以固元氣。)

魆地昏沉面部紅,腮頤凸腫火如烘,痰升體熱脈來數,(按之空大,或浮而微。)陽脫頃亡莫認癰。(有少壯之人,恃勇縱欲,精泄氣脫,以致命門真火奔越於上,結於頭面三陽之位,狀若癰毒,人忽昏沉。誤認為火。若用寒涼,隨藥而逝。速投人參,附子,庶可挽救。如無人參,重用補血湯,多加白朮,附子,亦有得生者,此名脫陽症。

白話文:

在治療過程中,若已使用了發汗、下瀉或者利尿的方法,但腫脹的症狀並未改善,甚至出現了膿液,然而腫脹仍然沒有消退的情況,這時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與連翹、薄荷、桔梗、黃連和牛蒡子(大力)、元參、花粉等藥物進行配伍治療。

如果腫脹非常嚴重且伴有疼痛和腫脹部位紅腫熱熱的情況,應當採取針刺放血的方式進行治療。一旦形成膿液,並且脈象表現為脈弱,則需要依靠人參等補益藥物進行調理。

若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全身倦怠、面部紅腫、腮部及頦部腫脹如同被火烤一樣的情況,同時伴有痰多、體溫升高、脈搏跳動加快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患者體內的陽氣脫離了身體,導致命門真火上沖,結聚於頭面部的三陽部位,類似於癰毒的表現。患者會突然陷入昏迷,誤以為是熱病,若使用寒涼藥物進行治療,可能會加速病情惡化直至死亡。此時應該迅速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進行治療,以輓救生命。若無人參可用,則大量使用補血湯,加入白朮、附子等藥物,也有可能使患者轉危為安,這種情況稱為脫陽症。

本不應列於發遺時毒之內,但其狀似癰,發亦驟然,恐時醫誤作毒治,致令人夭,故特附於此。)

狐惑

唇瘡上下忽生來,臟惑狐肛蟲作災,聲啞喜眠須治熱,犀連桃核用無乖。(李士材云:狐惑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蟲齧五臟,故唇口生瘡,其名曰惑。蟲蝕其肛,上唇生白點,其名曰狐。其候齒燥、聲啞、惡食,面目乍赤乍白而眸黑,舌上白胎,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清熱宜用黃連、犀角、木香、烏梅。

治䘌宜用桃仁、梔子、艾葉、大棗。殺蟲宜用雄黃、銳散、桃仁、苦參、青箱子、黃連等分為末,以艾葉煎汁,搗和成膏,捏如小指大,用絹裹納入穀道中。)

白話文:

狐惑本不應該列入發遺時毒,但它的症狀像癰,發病也很突然,擔心醫術不精的醫生誤以為是毒而用錯藥,導致病人死亡,所以特別把它放在這裡說明。狐惑病症狀是嘴唇上下突然長瘡,內臟受邪氣侵犯,肛門有蟲作祟,聲音嘶啞,喜歡睡覺,必須治療熱症,可以用犀角和桃核,效果很好。

陰陽易

傷寒未愈輒交媾,體重眼花艱小溲,散亂精神膝脛拘,熱沖少氣陰攣湊。更兼裹急外邪無,欲火恣情自作受,男女裩襠互換嘗,陰陽易病古非謬。(柯韻伯云:此症無內外因,本非傷寒而冠以傷寒者。原其因也,無惡寒發熱之表症,無胃實自利之裡症,因淫情之不禁,而餘邪得以投其隙,移禍於不病之人,頓令一身精氣神形,皆受欲火之害,是不病於傷寒而病於陰陽之易也。

裩襠者,即褲襠也,男女陰陽之衛,陰陽之以息相吹,氣相聚,精相向者也,衛乎外者自能清乎內,感於無形者,以之治有形,故取其近隱處燒灰,水服之。形氣邪感得其隱曲,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濁陰走下竅,清陽出上竅,欲火平而諸症悉除矣。男服女褌,女服男褌。仍合陰陽交易之理。

白話文:

當人患有感冒尚未痊癒時就進行性行為,會出現身體沈重、視力模糊、排尿困難等症狀;還可能導致精神混亂、膝蓋和小腿僵硬以及陰部收縮。如果再加上外部邪氣入侵,就會使病情更加嚴重。這是因為人們在性慾旺盛的情況下放縱自己的情感,男性和女性之間互相感染,這種情況被稱為「陰陽易」,並不是古人所說的錯誤。

要治療這個病症,可以使用靠近私密部位的衣服(如內衣)燃燒後製成灰燼,再用水服用。這樣可以使病人的小便變得順暢,同時也能減輕其他症狀。如果是男性患病,則應該穿著女性的衣物;反之亦然。這也是符合陰陽交互的道理。

至穢之品為至奇之方,以意相求,有知此者。《金匱要略》云:陰陽易病,凡診有離經脈見者,死。離經者,乍大乍小,忽有忽無,參差不齊者是也。治以豭鼠糞湯,用韭菜根一大握,兩頭尖,十四粒以水煎服。)

內傷感熱似痢

勞倦內傷外感熱,身如燔炭便膿血,脈來洪數與無倫,(甚者散亂,忽有忽無。)譫語更兼舌燥黑。

此屬陽明症甚危,熟地一兩杞冬歸,芍甘相佐(再配生地)見微汗,(有汗可治,其脈亦須接續分明,洪數鼓指,見汗又必前方去生地,加棗仁、山藥、萸肉、丹皮,連服七八劑,)俟脈平和方下推。(俟脈必斂而圓,再用當歸、白芍、甘草、薄荷,此四味名四順清涼飲子。加酒蒸大黃五錢熟地一兩,下黑矢而愈。)

白話文:

最骯髒的東西,往往是奇效的藥方,用心去尋找,懂的人自然明白。古書《金匱要略》說:陰陽失調易生病,凡是診斷時發現病症不在經脈上,病人就容易死亡。不在經脈上的病症,表現為忽大忽小、忽有忽無、參差不齊。可以用豭鼠糞湯來治療,方法是用韭菜根一大把,兩頭尖的,取十四粒用清水煎服。

內傷感熱,症狀像痢疾一樣,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又加上外感熱邪,身體像是燒著的炭一樣,大便帶膿血,脈搏洪大而快,甚至散亂、忽有忽無。病人神志不清,並且伴隨舌頭乾燥發黑。

這是陽明經症狀很嚴重,屬於危症。可以用熟地一兩,枸杞、冬蟲夏草各一兩,芍藥、甘草輔佐,再加入生地,觀察是否出現微汗。如果出汗就表示可以治療,同時脈搏也要連續分明,洪大而有力。出汗之後,必須去掉生地,加入棗仁、山藥、萸肉、丹皮,連續服用七八劑。等到脈象平和之後,再開始推拿治療。脈象必須收斂而圓潤,再用當歸、白芍、甘草、薄荷,這四味藥稱為“四順清涼飲子”。加入酒蒸大黃五錢,熟地一兩,服用後排出黑色大便就能痊癒。

一二日來復熱譫,原因作汗喘狂端,(前已下黑矢而愈。一、二日後復發熱,狂譫、喘急、口渴,此欲作汗解也。)乾薑歸芍草耆朮,(乾薑、歸、芍各三錢,耆、術各一兩,甘草一錢。)其汗如淋病霍然。(以上三韻統講一症。董廢翁曰:或問陽明熱甚,當速解其毒,今先補後下何也?曰:毒火燔熾,涼膈承氣症也。

而其原起於勞倦,陽邪內灼,脈已無陰,若驟下之,則毒留而陰絕,死不治矣。曰:復病又以他藥治何也,曰:病從陽入,必從陽解,今陰氣已至而無以鼓動之,則營衛不洽,汗無從生,不汗則虛邪不得外達,故內沸而復也。此乃里虛勞倦之輩,感挾時令燥氣之變局也。初起壯熱,狀若腸澼,若執治痢成法,多致不救。

白話文:

病人最近兩天又開始發燒神志不清,原因是之前出汗喘不過氣來,精神恍惚,(先前已經拉黑便好了,一兩天後又開始發燒,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口渴,這是要出汗退燒的徵兆。)可以用乾薑、當歸、芍藥各三錢,黃耆、白朮各一兩,甘草一錢,這樣就會像淋病一樣大量出汗,病就好了。(以上三段都是講同一個症狀。董廢翁說:有人問陽明經熱盛,應該趕快解毒,為什麼要先補後瀉呢?他說:因為毒火燒得很旺,要用涼膈承氣湯來解毒。

而這個病的根本原因是勞累过度,陽邪在體內灼燒,脈象已經沒有陰氣了,如果貿然使用瀉藥,毒素就會留下來,陰氣就會耗盡,就會救不回來。有人问:复发之后为什么用别的药来治疗呢?他说:病是从阳气入侵的,也必须从阳气来解,现在阴气已经衰竭,没有力量推动它,营卫之氣就不调和,汗就出不来,不出汗,邪气就无法外泄,所以体内的热气就会又发作了。这是由于身体虚弱劳累的人,感受了时令燥邪而引起的變化。刚开始的时候,会有发高烧,症状像肠澼一样,如果按照治痢疾的方法来治疗,往往會造成无法挽回的後果。

予遇三、四病家,信任專托,依法用之,多得全活。但此症常有,故錄數言以告同志。凡遇此項脈症,莫認作痢疾,誤治殺人,且標目似痢二字,蓋似者疑似之義,原與滯下之痢不同,宜辨明治之。)

娠妊胎產

婦女傷寒按《準繩》,(王肯堂所著。)六經治例等平人,經期時候須明辨,(婦女諸病須參《薛立齋醫案,》陳臨川《婦女良方》,武叔卿《濟陰綱目》等書,言之最詳。業醫者宜考。)惟有妊娠四物君。(生地、當歸、白芍、川芎。)

初起黃芩白朮佐,(《已任編》云:使熱邪不能深入血分,以觸犯胎氣為異耳。)行攻滑破莫相侵,(滑潤如半夏,滑石之類,行血如肉桂、附子之類,破血如桃仁、牛膝、丹皮之類,攻下如大黃、芒硝之類,俱宜慎之。)若還產後身如熱,外感血虛須認明。(吳綬云:產後傷寒不可輕易發汗,蓋有產時傷力發熱者,有去血過多發熱者,有惡露不盡發熱者,有三日乳蒸發熱者,或早起勞動,飲食停滯,皆有發熱,狀類傷寒而須詳辨。劉完素云:大抵產病,天行從增損柴胡,雜症從增損四物,宜詳察脈症而用之。

白話文:

我遇到過三、四個患病的病人,他們都十分信任我,我根據醫術為他們治療,結果大多痊癒了。但是這個病症常有發生,所以我記錄下一些話來告誡同行。凡是遇到這種脈症,千萬不要誤認為是痢疾,以免誤治而導致病人死亡。雖然病症名稱中包含“痢”字,但這只是因為症狀相似,實際上跟滯留在腸道的痢疾病因不同,需要仔細辨別才能正確治療。

懷孕生產

婦女患傷寒,按照《準繩》(王肯堂所著)和《六經治例》等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如同一般人一樣,但需要根據經期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婦女疾病需要參閱《薛立齋醫案》、《陳臨川婦女良方》、《武叔卿濟陰綱目》等書,這些書中描述最為詳盡。從事醫業的人應該認真學習這些書。)唯獨懷孕時,四物湯是主藥。(四物湯由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組成。)

疾病初期,可以用黃芩、白朮輔助。(《已任編》中說:這樣可以防止熱邪深入血液,以免影響胎氣。)一些具有滑利、攻破作用的藥物不可使用。(例如:半夏、滑石等具有滑潤作用,肉桂、附子等具有行血作用,桃仁、牛膝、丹皮等具有破血作用,大黃、芒硝等具有攻下作用,這些藥物都應該謹慎使用。)如果產後身體發熱,可能是外感或血虛導致的,需要仔細辨別。(吳綬說:產後傷寒不可輕易發汗,因為產時用力過度導致發熱的,也有失血過多導致發熱的,還有惡露不盡導致發熱的,甚至產後三日乳房脹痛導致發熱的,或者早起勞動、飲食停滯導致發熱的,這些情況雖然都表現為發熱,但跟傷寒不同,需要仔細辨別。劉完素說:總之,產後疾病,如果屬於流行性疾病,就需要加減柴胡湯來治療,如果屬於雜症,就需要加減四物湯來治療,需要根據脈症仔細分析後再用藥。)

王海藏云:凡婦人傷寒,六經治例皆同。有懷妊者,則以四物為君養血安胎。又云:娩後露體中風,傷衛自汗,宜桂枝湯加紅花,或配黑魚頭骨更妙。朱丹溪云:產後諸病當大補氣血為主,余作末治。張介賓云:此言雖是,然亦不必拘泥。余有辨論在全書內婦人類中,學者亦考。

產後中風,危急屢驗。方以黑豆一茶鍾,連須蔥頭五個,先將黑豆焙至有煙時,再入蔥頭,黃酒一鍾,水一鍾半,煎至一鍾,服之汗出即愈。傳之救人,莫大陰功,此方從古北陳杰《回生集》抄附於此。云:是牛欄山楊醫所授,系葛仙翁乩傳之方也,寶之寶之。經脈胎產等疾,予另編有《資生別傳》一帙,裒採《達生產寶》諸書,韙論而成集。

白話文:

王海藏說:凡是婦女罹患傷寒,六經的治療原則都是一樣的。如果有懷孕的婦女,則以四物湯作為主藥來滋養血液並安定胎兒。他又說:產後露體受風,傷及衛氣導致自汗,適合使用桂枝湯加上紅花,或者配合黑魚頭骨使用效果更好。朱丹溪說:產後各種疾病應以大補氣血為主,我則以末治之法處理。張介賓說:這番話雖然正確,但也無需過於拘泥。我對此有詳細的討論在整本書的婦科學部分,學習者可以參考。

產後受風,多次驗證都是危急的情況。有一個方子,用黑豆一杯,連著蔥頭五個,首先將黑豆烤到冒煙,再加入蔥頭,黃酒一杯,水一杯半,煎至一杯,服用後出汗即可痊癒。傳授此方救人的功德無量,這個方子來自古北陳傑的《回生集》,我在此附錄。據說是由牛欄山的楊醫師所授,是葛仙翁通過乩壇傳下來的方子,要珍視珍視。對於經脈、胎產等疾病,我另外編撰了《資生別傳》一冊,收集了《達生產寶》等書中的論述,整理而成集。

仍遵景岳之法,證分九類,方列八陣,後附仙授牡丹等方。)

華岫云曰:傷寒症仲景立法於前,諸賢註釋於後。今觀葉天士先生擬其治法,其所以異於庸醫者,在乎能辨症耳。不以冬溫、春溫、風溫、溫熱、濕溫、伏暑、內傷勞倦、瘟疫等症,誤認為傷寒。其治溫熱、暑濕諸症,專辨邪之在衛在營,或傷氣分或傷血分,更專究三焦,故能述前人溫邪忌汗,濕家忌汗,當用手經之方,不必用足經之藥等。明訓垂示後人,此乃先生獨擅見長之處也。

華玉堂云:古人有言曰:仲景之法,不但治傷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氣之病與諸雜症,皆可融會貫通,無所不宜。此誠屬高論,固深知仲景者也。然予謂六淫之邪,頭緒甚繁,其理甚奧,即彙集河間、東垣、丹溪及前賢諸法而治之,猶慮未能兼括盡善。若沾沾焉必欲但拘仲景之法而施治,此乃見聞不廣,膠柱鼓瑟,不知變通者矣。

白話文:

遵循景嶽的方法,病情分爲九類,藥方列出八陣,之後附有仙授的牡丹等藥方。

華岫雲說:對於傷寒症狀,張仲景在前制定了法則,諸位賢士在後進行了註解。現在看葉天士先生提出的治療方法,他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醫生,關鍵在於能夠分辨病情。不把冬季發熱、春季發熱、風熱、熱病、濕熱、伏暑、內傷勞累、瘟疫等症狀誤認為傷寒。他在治療熱病和暑熱等症狀時,專門區分邪氣在衛分還是營分,或是損傷氣分還是血分,更專門研究三焦,因此能夠詳細說明前人的熱邪忌汗、濕病忌汗,應該使用手經的方子,而不是一定要用腳經的藥物等。明確的指導原則留給後人,這正是先生獨特的長處。

華玉堂說:古人有句話說:張仲景的方法,不僅用於治療傷寒,如果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那麼對於所有六氣之病和各種雜症,都可以融會貫通,沒有不適用的地方。確實是高遠的理論,確實是深諳張仲景精髓的人。然而我認為六種異常的邪氣,頭緒繁多,道理深奧,即使匯集了河間、東垣、丹溪以及前輩們的各種方法來治療,仍然擔心不能全面且完美地覆蓋。如果固執地只想嚴格遵循張仲景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這就是見聞不夠廣泛,死板地遵循原則而不懂得變通。